joker3绿龙是哪一个:嵇康的至情(二)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遗书《家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42:46
  嵇康的至情(二)    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遗书《家诫》   曹  旭、丁功谊   与吕长悌绝交书   【导  读】  “竹林七贤”的“七”,其实是个模式数字。作竹林之游的,不止现在的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和嵇康关系非常好的吕安,也应该是其中的一份子。从这篇“绝交书”看,甚至吕安的哥哥吕巽(字长悌)也是“竹林七贤”的人。  吕巽奸污了弟弟吕安的老婆徐氏,让弟弟知道了。内心不安的吕巽恶人先告状,告发吕安对母亲不孝。罪名的吕安曾经“打过母亲”。司法机关逮捕了吕安。嵇康写了这封“绝交书”。  读《与吕长悌绝交书》,可以感觉到嵇康非常气愤。但这种气愤,毕竟和《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尊严被践踏,对社会怀着“大仇恨”不同。因此,语气沉稳、像法官在审判一个罪犯,毫不含糊地讲述了与吕巽结识、吕巽如何诬陷吕安,到断交的全过程。遏制内心的愤怒,用平静的语气说话体现嵇康最大的忍受力,使这封绝交信充满了力的冲突也让吕巽最难受。  至此,我们已经读到了嵇康两篇义正词严的 “绝交书”。因为这两封“绝交书”,嵇康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嵇康应吕安的请求,为吕安申辩,给了司马氏一个现成的理由,被牵涉进去的嵇康与吕安的血一起流淌。  一生写过两封“绝交书”的人是不多的,尤其用鲜血写“绝交书”的人更少。嵇康与一切奴颜媚骨、阴险卑劣的人绝交,其实就是和当时的社会绝交,和司马氏绝交。嵇康用“绝交”这一形式,完成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独一无二的生命原则和高贵品格。  死——是代价,也是完成伟大人格最后的一笔。  ——————————————————  康白:昔与足下年时相比①,以故数面相亲,足下笃意②,遂成大好,由是许足下以至交③,虽出处殊途,而欢爱不衰也。及中间,少知阿都志力开悟④。每喜足下家复有此弟。而阿都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亦自恃,每谓足下不足迫之,故从吾言。间令足下因其顺亲⑤,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又足下许吾终不系都⑥,以子父交为誓,吾乃慨然感足下重言,慰解都,都遂释然⑦,不复兴意。  注释:  ①足下:指吕长悌。吕巽,字长悌。《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初,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及巽弟安亲善。会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囚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锺会劝大将军因此除,之遂杀安及康。”《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注引《晋阳秋》曰:“初,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安嫡兄逊(巽)淫安妻徐氏,安欲吿逊(巽),遣妻以咨于康。康喻而抑之,逊(巽)内不自安,阴告安挝母,表求徙边。安当徙,诉自理辞引康。”《文选·思旧赋》李善注引干宝《晋书》:“安,巽庶弟,俊才,妻美。巽使妇人醉而幸之,丑恶发露,巽病之,告安谤已。巽于钟会有宠,太祖遂徙安远郡。遗书与康‘昔李叟入秦,及关而叹’云云。太祖恶之,追收下狱。康理之,俱死。”  ②笃(du)意:隆情厚谊。汉孔融《与诸卿书》:“先日,多惠胡桃,深知笃意。”  ③至交:至深之交,关系最密切的朋友。  ④阿都:吕安的小名,为吕巽的弟弟。开悟:领悟、解悟;(心窍)开通。《史记·商君列传》:“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⑤间:私下。顺亲;谓志趣一致而相顺相亲。  ⑥系:同“击”。  ⑦释然:疑虑、嫌隙等消释后心中平静的样子。  译文:  嵇康禀白:从前我和您年纪相近,因此过去多次见面互相亲近,您情意深厚,于是结成亲密的朋友,因此认可您为至深之交。虽然我们或仕或隐人生道路不同,但欢爱友情并未衰减。在这期间,稍微知道阿都心智才力开通领悟,时常高兴您家又有这样的弟弟。然而阿都去年对我说起:非常忿恨您,想要告发检举。我极力阻止他。我也自恃(与您的交情),时常对您说不要欺负阿都,所以阿都听从我的劝告。我暗中劝您,因为我和阿都相顺相亲。这大概是珍惜您的家庭声誉,想让你们兄弟俩彼此安然无恙。另外,您向我许诺:最终不反击阿都,并以你们是同父之子的关系作为誓言,我于是感慨您的郑重言辞,安慰劝解阿都,阿都便消除了怨恨,不再兴起告发的想法。  足下阴自阻疑,密表系都,先首服诬都,此为都故信吾,又无言。何意足下苞藏祸心耶?都之含忍足下,实由吾言。今都获罪,吾为负之。吾之负都,由足下之负吾也。怅然失图①,复何言哉!若此,无心复与足下交矣。古之君子绝交不出丑言,从此别矣!临书恨恨②。嵇康白。  注释:  ①失图:失去主意。《左传·昭公七年》:“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世说新语·言语二十一》:“嵇中散既被诛。”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向秀别传》:“后康被诛,秀遂失图,乃应岁举到京师。”  ② 恨恨:抱恨不已。  译文:  您却私下里自我多疑,暗递诉状攻讦阿都,抢先告发诬陷阿都。这都是因为阿都过去相信我,又没有告发你的言辞。哪里会想到您胸中隐藏着害人之心?阿都之所以容忍您,实因为我的劝告。如今阿都判罪,是我辜负了他。我之所以辜负阿都,是因为您对不起我!为此惆怅抑郁没有办法,我已无话可说。像这样,我不愿意再和您交往了。古时的君子断绝交情时不说对方的坏话,你我就此分手吧!临别作书愤恨不已。嵇康禀白。  ——————————————————————————————————  遗书:  走向刑场的爸爸最后一次对十岁的儿子说话  家   诫  【导 读】  请大家读一读这篇文章。  因为不读这篇文章,你就不知道嵇康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可以说,我们以前心目中的嵇康,都是变了形的、不全面的、只对社会怀着憎恨的嵇康。从来不知道、也不了解嵇康的温情与柔肠也超过了一般人。  其实,嵇康的人格——一半是烈焰,一半是春水。  这是嵇康告诫儿子嵇绍的遗书。是走向刑场的爸爸最后一次对十岁的儿子说话。  虽然和《绝交书》说的对象和风格截然不同,但同是嵇康血的文字、从生命里流出来的文字。  家诫以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从守志、立身、行事、言语、隐私、饮酒等诸方面一一嘱咐,希望儿子怀有大志,注重小节,“立身当清远”“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许多话慎小谨微,全不像嵇康平日语言。不久就要被杀的嵇康,对儿子有一种普通人的担心。越是小事,越显出一个伟大父亲最后的叮咛,读了令人感动。  但十岁的孩子,能听得懂、读得懂爸爸语重心长的话语吗?  根据历史记载:嵇绍(254-304)以后的为人,完全符合嵇康这封家诫中的要求。嵇绍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因山涛推举当了晋朝的官,也成了西晋有名的诗人。  永兴初,八王之乱,嵇绍跟从晋惠帝战于荡阴,飞箭雨集,嵇绍用自己的身体挡在晋惠帝前面,被乱箭射死。嵇绍当时的行为,比黄继光堵枪眼更伟大,也更重要。叛乱平定以后,晋惠帝手下的人想把那件衣服洗掉,晋惠帝说:“不用洗,衣上有嵇侍中的血。”  被司马氏视为异己处死的嵇康,写《家诫》的嵇康,绝对不会想到,儿子嵇绍会为了保护司马氏皇帝而死并赢得忠义的美名。政治思想、立场观点、诗歌风格,儿子都和他不同。这是时代,也是宿命。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①,所欲准行②,自当量其善者③,必拟议而后动④。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解,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⑤,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见役之情胜矣⑥!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⑦。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⑧,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⑨;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⑩,夷、齐之全洁11,展季之执信12,苏武之守节13,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耳!  注释:  ①用心:集中注意力;专心。  ②准:标准,法度,规范。  ③量:衡量。  ④拟议:行动之前的商议、计划。  ⑤小情:因小故所引起的感情激动。  ⑥见役:被役使。  ⑦匮:通“篑”。指装运土的畚。  ⑧肆情:纵欲。《楚辞·天问》:“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王逸注:“言解居父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之淫泆,肆其情欲。”《列子·杨朱》:“﹝纣﹞肆情于倾宫,纵欲于长夜,不以礼义自苦,熙熙然以至于诛。”  ⑨秀:植物吐穗开花,这里指植物的果实。  ⑩若夫:句首语气词。申胥:楚国大夫。《史记正义·秦本纪》载:“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故号申包胥。”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  11夷、齐:殷末隐士伯夷、叔齐。  12展季:指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文选·张衡<西京赋>》:“展季桑门,谁能不惑?”薛综注引韦昭曰:“柳下,展禽之邑;季,字也。”《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之一》:“段生蕃魏国,展季救鲁人。”李善注:“展季,柳下惠也。”  13苏武:西汉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以尽忠守节而知名。曾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后被困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牧羊为生,被扣留十九年而不失汉臣之节。  译文:  人没有志向,就不能称作人。只要君子专心,所想的要按规范行事,自然应当衡量事情的善恶,一定要先计划商议而后行动。如果事情正是心志所追求的,便应用口用心自我发誓,坚守到死而不再改变,亲身去做未达目的则应感到羞愧,而期盼事情一定成功。如果身心疲惫懈怠,或者牵累于外物的诱惑,或者牵累于内心的欲望,不能忍受眼前的忧患,不能忍受细故引发的感情波动,就会犹豫于或去或就。犹豫于去就之间,便会两种思想互相斗争。两种思想互相斗争,那么被私欲杂念支配的思想便会获胜。因而有的人半途而废,有的人功亏一篑。用他坚守便不会牢固,用他进攻则懦弱胆怯;与他盟誓则大多违约,与他谋事则喜好泄秘;这样的人面临声色则纵放欲望,身处安逸则恣情任意。所以,虽然他看似繁花亮丽,却没有结出果实的功效;虽然他终年忙碌勤奋,却没有常人一天的业绩。这就是君子之所以叹息的原因啊。申包胥赴秦长哭,伯夷、叔齐归隐洁行,柳下惠秉守信义,苏武忍辱守节,他们称得上是意志坚定啊!所以,不存他心而恪守志向,平静安定而履行志向,顺其自然,这才是最好的守志啊!  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其立身当清远①。若有烦辱②,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③,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脩无累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注释:  ①清远:清明高远。《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三国魏王弼注:“进处高洁,不累于位;无物可以屈其心而乱其志,峩峩清远,仪可贵也。”  ②指繁杂卑贱之事。《周礼·秋官·司隶》:“邦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役其烦辱之事。”  ③豫:参与。  译文:  至于与上级官吏相处,只应尊重他就可以。不应当过于亲密,不应当屡屡拜访,拜访应当有合适的时机。如果有很多人一起去拜见,又不应当独自呆在最后,更不应当在那留宿。之所以这样,因为长官喜好询问世上之事,或许有时会揭举,那么怨恨的人会说有人告密,就无法自我开脱了。如果实行沉默寡言的办法,谨慎戒备自我守护,那么怨恨责备的来源就解除了。  立身处世应当清明高远。如果遇到繁杂卑贱之事,别人希望自己尽力帮忙。对于请托方面的事情,应当婉言谢绝。如果从来不参与这些人的事情,人们会当谅解。如果有人焦急埋怨,自己于心不忍,可以表面拒绝,暗中帮助。之所以这样,既可以远避适宜自己的期望,又可谢绝常人俗辈的请求,还可保全自我约束而无牵累的名声,这又是秉持志向的一方面。  凡行事,先自审其可①。若于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注释:  ①审: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  译文:  大凡做事,首先自己要仔细思考是否可行。如果适宜做这件事,而他人想要改变,应当让他解释应该改变的理由;如果他说得特别漂亮,也不要羞愧而跟他改变;如果他的理由并不充足,而改用感情相求的方法守望于你,虽然他反复劝说,应当坚守自己的初衷,这又是秉持志向的一方面。  不须行小小束脩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译文:  不必固守意气而拘泥于束身修行。如果看见穷困贫乏之人,而自己有赈济的能力,便应当见义而为。如果有人跟随你,而有所欲求,应当先自我深思省察。如果自己损失得太多,今日所帮助的道义又很少,则应当衡量轻重而拒绝他。即使他纠缠哀求不止,仍应当拒绝。然而很多时候他人有所请求,都是他无你有,所以才来请求你,这是因为给予他太多了。倘若不是这样,就会做出轻易竭力帮助的事情。不忍当面拒绝,勉强应和小恩小惠的情感,这不是有志气的表现。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①,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中所言③,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④?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⑤。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党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于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⑥,正坐视之,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于义无可,故当远之也。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⑦,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引⑧,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  注释:  ①善:熟悉。  ②过阙:过失。  ③坐中:座席之中。《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④寡悔:少懊悔。《论语·为政》:“子曰:‘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  ⑤至竟:直到最终。  ⑥悖辱:谬误违理。  ⑦汗漫:漫无标准;不着边际。  ⑧挽引:牵引。《礼记·王制》:“五十不从力政。”唐孔颖达疏:“力政,挽引筑作之事。”  译文:  大凡言语,是君子处事的枢纽。枢纽一动,则外物相应,于是各种事非的现象就会显露,因此不可不慎重。如果不熟悉对方的意思,而又想说出自己的意思,那应当忧惧会有不了解对方的过失,因此暂且忍耐不说。事后看到先前不说此事并没有不可以,那么先前如果说了或许就不行。既然这样,那么能够不说,就完全可行了。况且世俗之人传达好事迟缓,传播坏事快捷,又喜欢谈论别人的过错缺点,这就是常人的议论。座席之中的交谈,倘若不是高论,仅仅是事情动静方面的消息,稍微有所不同,只应当仰目高视,而不值得应答。不合道义的话不说,祥和恬静笃敬道义,这难道不是不懊悔的意思吗?人们有时相互辩争,不知道是非得失在哪方,切莫参与其中。暂且默默观察,其是非自会显现。或许一方稍有道理但又不足以肯定,另一方稍有错误却不足以非难,最终可不发言来对待此事。即使有人询问,仍应用不理解的托辞来回答。遇到别人论议时也应该这样。如果恰巧在酒宴共坐,看见有人争论,其情形似乎要激化,便应当尽快离席而去,这是将要发生争斗的征兆。坐视争执必然明见曲直,倘若不能不发言,一旦发言必然说对在谁,而不对方正在自说有理,就会说歪曲他而偏袒于对方,便会产生怨恨之情。有的人就是听到荒谬违理的话,仍然端坐观看,已可看出是非而又规劝不了,则只有仁爱之名而无勇武之德,这样的人于道义却无可取,所以应当远离争执。然而大多数因争论而诉讼的,是庸俗小人。即使再出现是非,而借助着不着边际的言语,虽然获胜,又有怎么值得称道的呢,还不如远离喝醉为好。如果心中偶尔有所忌讳,而对方一定想知道你的想法,如果对方守在身边不停地颂扬,或者威逼以鄙视之情,就不能因为惧怕这些小人,而被其牵制,尽述忌讳之言;只应郑重回答,不知道不清楚,才是有志之举。  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①,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②;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③,此忠臣烈士之节。  注释:  ①庶几:指贤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②谦裕:谦虚而能容人。  ③孔融: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后任少府,因触犯曹操,降为太中大夫,被杀。善诗文,辞采富丽,有《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等名篇。孔融求代兄死事,指东汉末年,张俭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逃亡到孔融之兄孔褒处,孔褒正好不在,而被孔融收留。后事发,孔褒孔融都被捕,二人皆主动承担罪名,后孔褒被处死,孔融因此扬名。  译文:  如果不是旧友近邻,或者贤才以下之人,想要邀请你,应当借故推辞不去。疏远荣华富贵则减少欲望,如果不是非常紧急,终生没有欲求,这是最美好的。无须作小小的卑微恭敬,而应当谦虚宽容;不必作小小的廉洁知耻,应当顾全大的辞让。比如面对朝廷让出官职,面对大义牺牲生命,如孔融请求代兄赴死,这就是忠臣烈士的品节。  凡人自有公私①,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于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见之而走。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迹也。非意所钦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于不共;而勿大冰矜②,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自非所监临③,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④,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过此以往,自非通穆⑤,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损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  注释:  ①公私:隐私。  ②冰矜:凛然严肃的样子。  ③监临:监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④壶榼:泛指盛酒或茶水的容器。亦借指铺陈酒具饮酒。《淮南子·泛论训》:“溜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巵。”  ⑤通穆:相处和睦的知交。  译文:  大凡人人自有隐私,切莫强要了解他人隐私。他知道的我也知道,就会对我有所忌恨。如果知道而不说,那么也就是不知道了。如果看见有人窃窃私语,便应起身离去,不要使他们忌恨你。有时他们逼迫,非要和我一同议论,如果他们言语邪恶凶险,便应神色严肃地用道义纠正他们。为什么呢?因为君子不能容忍虚伪鄙薄之言。一旦事情败露,他们便会说某人过去知道我们的事情,因此应当深加防备。大凡人们私下的话语,无所不有,应当事先有所提防,见到人们私语便走开。有时偶然知道了他们的私事,如果赞同还可以,如果不赞同,则他们担心事情泄露,想杀人以毁灭痕迹。不是心中所钦佩的人,而前来嘲弄嗤笑朋友的缺点,只不要应和;从意见稍有相同转变为完全不同,也不要过于凛然严肃,尽快用沉默无言回答他。这种情势不能持久,便会自行休止。如果没有相互监督辖制,相与交往没有其它事宜,恰好有交杯共饮的心愿,有礼尚往来的厚意,这是人之常情,不须违背。除此以外,如果不是相处和睦的知交,对于布匹丝帛等礼品,车马服饰等馈赠,应当严加拒绝。为什么呢?平常人都是轻义重利,现在自我耗竭财富,一定是有所欲求才这样做。损失财货谋求交欢,馈赠礼品而求回报,这是庸俗小人心甘情愿的,而君子们却深为痛恨。  又慎:不须离搂强劝人酒①,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稍逆也。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  注释:  ①离搂:纠缠。  译文:  另外还要慎重:不要纠缠不舍而强行劝人喝酒,别人不喝自己就应停止;如果有人来劝自己饮酒,就应该为他端起酒杯,不要稍有违逆。看到别人醉醺醺便应停止,绝不要喝得大醉,以至于不能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