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歌词许嵩:在历史上留下笑柄的宋襄公愚蠢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56:42

1.                                  

历史上的宋襄公并非无名之辈,您在输入法中打入SXG,提示行马上就跳出“宋襄公”字样——可惜这位名人“出”的不是什么美名、令名,而是蠢名、迂名,这缘于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笑柄。

宋襄公的那点事儿,大家早就耳熟能详:公元前638年,宋楚争霸,战于泓水。宋军在河边摆好阵势,而兵力占优的楚军还有一半在河对岸。宋军要发动进攻,襄公不准。待楚军全部过河,尚未排阵,宋军再请战,襄公仍不准。结果楚军一俟列阵便发起猛攻,杀得宋军丢盔卸甲。宋襄公大腿受伤,当时逃得性命,第二年就一命呜呼了!

当然,宋襄公自有他的“原则”,他说:君子不两次伤害受伤的人,不擒拿两鬓斑白的人;古人作战靠实力,不靠地形险阻;我虽是亡国之君的后人,但我不攻击没有列好阵的敌人。(“君子不重(音虫)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的“原则”当然可笑,他的异母兄弟子鱼当时就反驳说:敌人受阻于地势、没做好准备,这是天赐良机啊,怎么可以不打呢?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强敌,就是鬓发斑白的老头儿,也应抓来杀掉!再说我们训练士兵,就是用来杀敌的;敌人受了伤,怎么不能补上一刀?如果不肯加害伤者,还不如一开头就别伤人家,干脆投降算了!——子鱼的话句句在理儿,宋襄公所谓的“仁义”,也被贴上“蠢猪式”的标签,贻笑后世!

2.

俺这人天生同情弱者,读史至此,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宋襄公真的如此可笑吗?我怎么觉得他是个有理想、有道德、值得同情的好领导?

要判断宋襄公是否愚蠢,还得看看他的文化背景。当宋襄公试图争霸时,有宗室大臣劝阻说:“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此话怎讲?原来,宋不是一般的姬姓诸侯国,而是子姓殷商后裔。商亡后,经武庚之乱,周公把纣王的异母哥哥微子封于宋,继承殷商香火。正因如此,宋国贵族中始终弥漫着一种覆巢亡国的压抑气氛。所谓“天之弃商久矣……”就是一句丧气话:老天早就抛弃了我们,您想重振,这可是逆天而行、罪在不赦啊!

然而除了这种认输服软的情绪,宋国贵族中还潜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其代表人物,应该是孔子——孔子先世即宋国贵族,在孔子的血管中,流淌着殷商王族的血。

孔子虽然口口声声要克复周礼,其实他早就有话在先:周礼是继承殷礼而来,研究周礼也就了解了殷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他还提出“礼失求诸野”的观点:庙堂上的礼乐传统失传了,要到“在野者”那里去寻找。“在野者”是谁?当然就是殷商遗族!

我们还注意到,孔子从没说过商纣王的坏话;相反,他说纣王的表现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坏,只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罢了(“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孔子比宋襄公要晚一个世纪,他的言行,代表了宋国贵族中试图复兴殷商文化的一派,他们的理想,在四五百年间始终没有断线!

3.

了解了这样的文化背景,我们对宋襄公的言行也便有了新认识。

说起来,宋襄公也算是春秋五霸之一,虽然“霸”得有点勉强。只因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乘机联合曹、卫等几个小国出兵伐齐,并扶持在宋避难的齐公子昭回国即位(是为齐孝公)。这事不免让宋襄公有点沾沾自喜,进而产生称霸中原的梦想,接连召开“国际”会议,想过一把“主盟”瘾。

宋国的举止,受到楚国的迎头痛击,宋襄公还一度被擒,后来又稀里糊涂地被释放。——楚宋从此结下“梁子”,这才有了后来的泓水之战。

    宋襄公难道不知宋国国弱力微、难以争雄吗?然而振兴民族的机会千载难逢,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又岂容轻易错过?——这也正是孔子所谓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啊


泓水之战,宋襄公临阵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不是很奇怪吗?战云压顶,宋襄公怎么忽然发起思古之幽情来?

然而当你了解了宋的文化背景,你就会理解:襄公此刻是在以祖宗的名义发誓:我们虽曾亡国,我们虽曾被胜利者踩在脚下;但肉体输了,精神不倒;坚持高贵的道德传统,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信念!即便走上战场,面对命运的打击,我们也决不乘人之危、欺凌残弱、背叛仁义、放弃原则!

有人把这视为愚蠢、迂腐,我却从中体验到一种道德力量和英雄情怀!——不错,泓水之战后,襄公受到很多埋怨,子鱼的事后分析更是针针见血!然而他们谈论的是军事,始终停留在战术层面;他们都不曾像宋襄公那样站在那个特殊位置上,肩负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骄傲,面对祖先的注视做出抉择!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曾经的辉煌和难挽的逝去,他的声音行动中带着几分悲壮和苍凉,这是那些突破一切道德底线、不择手段唯胜是求者所难以理解的!(上图为宋国都城商丘)

4.

现代足球是一种绅士运动,若有一方球员倒地,对方马上会把脚下的球踢出边界。而本方救治了伤者,也会礼貌地把球交还对方。激烈的竞争并不妨碍礼尚往来、遵守规则。

其实就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也还是讲究道德的。近日在《作家文摘》上读到一篇文章,说传统欧洲贵族鄙视金钱、极重荣誉。曾有一英国贵族与英王争位,率军渡海而来,登岸后却发现粮草告罄,只得向英王请求钱财援助,以便遣散军队;而英王居然很“绅士”地慷慨解囊——几年后这位贵族又卷土重来,终于打败了英王!

用我们的逻辑来看,这位英王是十足的“蠢猪”,竟拿金钱来资助敌人,这叫养虎贻患,活该倒霉!——不过欧洲人不这么看,他们欣赏这位英王的贵族风范,对他的宽容给予高度评价!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伦理差距咋就这么大涅?

其实中国人从前也有不少“犯傻”之人。刚好看到一条微博:民国教育部长王世杰的儿子王纪武考试失利,只能在中央大学当旁听生;而当时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正是王世杰以前的学生。搁在今天,这还算个事儿吗?就是部长不打招呼、不批条子,你罗家伦连这点眼力都没有,还要当校长?然而事实是:部长一声不吭,校长假装不见,孩子照旧旁听,这三位都“蠢”到了家!——只是对这样的“蠢”人,至今还有人惦着,在微博上发帖传诵!

另一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房地产商找到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说如果允诺利用他的大名推销房屋,可以白送一套居室给他!不料孙道临竟“蠢性”大发,将对方赶出家门!——其实孙先生只要想想:您一位“演戏的”,又何必认真?比你既富且贵的人有的是,在这种场合下,哪个不是脸一抹、半推半就、悄然笑纳?——我想唯一的解释是:孙先生是个有历史感的人,他深知,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亿万财富一分也带不去,跟他相伴的只有他的名声!

上面举的两例都不是战争的例子。战争毕竟是非常事件,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极端方式,道德的空间在这里被压缩到最小。然而现代战争反对不宣而战,反对伤害平民、虐杀俘虏,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与宋襄公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精神相通的吗?

当然,谁也不能禁止胜利者取笑失败方,骂他是“蠢猪”。然而怕就怕,我们耻笑打仗不忘道德的宋襄公,就同时把整个道德体系打上“虚伪”“吃人”的注销印,统统扫进垃圾堆!——更可怕的是,赶到和平年代、建设时期,仍放不下《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满脑子“敌情观念”,把战友同事群众全都视为敌人,施谋设计、残酷打击,什么“重伤”“”,统统赶尽杀绝、决不手软!

在一个重修养、讲道德的成熟社会,尊重对手、对失败者的道德水准表达应有的敬意,是一种正常的举止。——当你一脸轻蔑、肆意嘲笑失败者时,劝你照照镜子,看看镜子里映出的,是伟岸的英雄范儿、还是忘形的小人相儿?

的确应该照照,因为这关乎我们在世界面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