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就是想你歌词:某垃圾填埋场建议书(8-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7:04:43

8 总图布置

8.1  总图布置

8.1.1  总平面布置原则

    垃圾填埋场工程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造福社会的项目,它的设计与实施应是体现市政建设、环境保护程度及社会效益的工程。为此本工程确定以下设计原则:

(1)根据工艺流程及场区各部分环境的要求,对场区总平面进行精心设计,在满足场区内工艺要求,交通运输,环保防火等前提下使场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地等溶为一体,重点推敲有特色的场前区总平面设计及各项单体设计的建筑风格,使之不仅成为整个场区的基调同时也成为场区环境的精华部分。

(2)注重环境保护,使垃圾填埋场成为环境优美怡人的花园式场区,为环境保护提供条件。

(3)本工程在体现先进的工艺设计,满足工艺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对建筑造型进行精心设计,并注重整个场区建筑风格的协调性,以体现整体艺术效果。

(4)垃圾填埋场各项附属建筑面积的确定,应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并结合现有实际情况而确定各项指标。

(5)在具体布置时,根据生产工艺、运输、防火、环境保护、劳动卫生、施工和生活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场区的地形、地质和气象条件,对所有建筑物、构筑物、管线及运输路线等进行统筹安排,力求做到布局合理、紧凑、用地少、建设快、投资省、运行安全、经济和检修方便。

8.1.2  总图布局

根据地形和功能需要,整个场区分为3个部分,即生产管理区、渗沥液处理区和卫生填埋区。

生产管理区位于垃圾填埋场西南,进场公路左侧,该处交通方便。渗沥液处理区位于渗沥液调节池西面靠近调节池,调节池东北为垃圾填埋区。

 

8.2  生产管理区及渗沥液处理管理区

根据用地特点,非生产区设在场址的东北部,沿进场道路分别为渗沥液处理区和生产管理区与垃圾填埋区。

管理区单项建筑包括:综合楼、食堂、配电间、消防泵站及机修间等。渗沥液处理区包括生产辅助区内的配电房及加药间、管理房等。综合考虑功能分区及工艺需求,形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场前区。

(1)计量与门卫(20m2

单层砖混结构,以计量控制室合建。

(2)综合楼(250 m2

综合楼主体二层,框架结构。综合楼内主要设置化验室、中控、仓库、办公管理用房及生活用房等。

(3)配电房(20m2),泵房(20 m2),机修间(20m2)。

(4)总建筑面积为330㎡

 

8.3  垃圾计量设计

计量系统是对进出垃圾填埋场的垃圾运输车进行称量,以记录原生垃圾进场的情况。

计量系统由地中衡和称重控制室构成。

(1)电子汽车衡

电子汽车衡的建筑结构为钢混框架结构,地中衡安装在固定于水泥支座上的金属构架上,水泥支座高出地平标高,以防止雨水流入称重设备内。上下水泥支座的坡道是直线道路,并要求是缓坡,以防止对设备的破坏性冲击。水泥支座周围设有排水系统。

数量:1套,尺寸:长×宽=7m×3.5m

最大称重:根据进场垃圾运输车和其载重确定,考虑额定称量值为10吨。

精度:根据需要及可选设备,设计值取最大称重量的1/1000(±30kg)。

材料:平台材料为型钢和螺纹钢板,支撑座为钢筋混凝土。

(2)称重控制室

在地中衡旁边设置控制室,控制室与门卫值班室相接,内部配置和称重传感器相连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通过计算机记录并打印称重结果。地中衡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中央控制室、行政管理部门相连,并及时进行数据交换。发往中央控制室的信息是每日进场垃圾总重,及分时间段的统计。

8.4  道路工程

8.4.1  进场公路

垃圾填埋场附近58省道在场区西北侧通过,58省道通至填埋场谷口长约1.0km,。由于从58省道进填埋场入口处,进场公路及至垃圾填埋场道路设计采用路面宽5m,路基宽6.5m。路面结构层采用混凝土面层。

8.4.2  场内道路

场内道路可划分为生产干线、辅助道路、临时道路。环场道路为永久性生产主干线,系连接场外与各主要填埋平台之间的运输道路,采用露天矿山道路级标准进行设计,设计路面宽3.5m,路基宽4.5m。路面结构层采用混凝土面层。

8.5  给排水设计

8.5.1  设计依据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3)建筑、总图资料及生产工艺要求;

(4)设计范围规定的内容;

(5)甲方提供的场区外部给水、排水情况;

8.5.2  设计范围

(1)全场区生产、生活给水、生活给水系统;

(2)全场区污水排水系统;

8.5.3  给排水设计

水源:采用附近村庄自来水管网取水作为本工程的水源,该水源相距约1km。给水管沿新建的进场道路一起铺设到垃圾填埋场。

(1)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全场职工按7人计,每人最高日用水量为100升,其中生活用水35升/日。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生产规模及工程特点,其生产用车冲洗用水400L/辆·天。道路、场地用水1.50L/m2·次,每日两次。生产用水按填埋的垃圾量1m3/ m3估计。

(2)消防用水量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表8.5.2中规定室外消火栓用水量20 L /s,火灾延续时间按3小时计。具体见9.8节消防设计。

(3)总用水量

总用水量一览表

表9-2

分类

日平均用水量(m3/d)

生活用水

0.7

道路

10.25

车辆冲洗

0.4

生产用水

25.8

合计

37.15

 

(4)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质及水压

饮用水应满足国家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一般没有其他特殊要求,供水压力不小于0.2Mpa。

(5)给水系统

管理区的生活给水系统,由市政管网作为水源直接供水。

(6)雨水系统

场区的屋面及地面、道路雨水采用地面组织排水。

(7)管材及防腐

场区室外给水管道采用孔网钢塑管,室内给排水管道采用PPR管。场区室外排水管道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埋地钢管作加强防腐,路明钢管刷银粉两道。

(8)污水系统

本场区的生活、生产污水经场区DN300污水管网收集后,排至渗沥液调节池,与渗沥液一起经过处理后通过管道最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管道设计最小坡度为I=0.3%。

 

8.6  供配电设计

8.6.1  设计依据

本设计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外部条件资料,设计院相关专业提供的技术资料以及现行的国家及行业性设计规范进行电气设计。

设计依据的主要设计规范如下: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3)《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55-93)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000版)

(5)《建筑物防火规范》 (GB16-87)(2001版)

(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T/T16-92)

8.6.2  设计范围

本设计包括污水处理区、填埋场、管理区的各建构筑物的动力、照明、防雷、接地设计。10KV高压外线由当地电力部门负责设计,设计分界点为场区外10KV电缆终端杆。

8.6.3  负荷估计及负荷等级

本工程用电负荷填埋场管理区按三级用电负荷设计,污水处理区按二级用电负荷设计。根据工艺专业所提供资料:

填埋场管理区工作容量为5KW

污水处理区工况容量为26KW

8.6.4  供电电压等级及供电电源

本工程供电电压等级为一路10KV架空进线,然后引至管理区组合式变压器后改为电力电缆埋引至各用电点。设置一台柴油发电机组(30KW)作为备用电源。

8.6.5  变压器的选择

    本污水处理站选用组合式变压器ZGSB11-Z-220/10  50kVA 1台。

9.6.6  变配电系统

① 10kV高压侧采用双电源进线,进线开关采用负荷开关+隔离开关自动切换,接线方式为单母线。采用高压计量。

② 低压侧采用单母线的接线方式运行,两回进线采用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电机负荷由开关柜直接供电,照明另设配电箱,电源由低压开关柜供。低压母线装设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集中补偿,用电负荷按功率因数平均为0.78考虑,集中补偿无功功率后功率因数达到0.92,满足电网0.9的要求。

③ 高低压电缆均选用钢带铠装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电缆敷设采用直埋式或穿保护管及电缆沟敷设方式。

8.6.7  防雷接地系统

本工程接地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所有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及基础均接地,接地网以水平接地体为主,同时利用各构筑物基础,接地电阻£4W。主要构筑物设屋顶避雷带。

8.6.8  照明

室内照明采用节能灯,设备照明采用白炽灯,室外路灯采用金卤灯。

 

8.7  自控设计

8.7.1  设计依据

本设计依据渗沥液处理流程专业提供的技术资料以及现行的国家及行业性设计规范进行自控设计。

设计依据的主要设计规范如下:

(1)《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HG/T20573-95)

(2)《过程检测和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 (GB/T20505-2000)

(3)《仪表供电设计规定》 (HG/T20509-2000)

(4)《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 (HG/T20507-2000)

(5)《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 (HG/T20512-2000)

(6)《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 (HG/T20513-2000)

(7)《控制室设计规定》 (HG/T20508-2000)

(8)《信号报警、连锁系统设计规定》 (HG/T20511-2000)

(9)《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3-2002)

8.7.2  设计原则

全场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遵循“集中管理、分散控制、资源共享”的原则;自动化仪表的设计遵循“工艺必需、先进实用、维护简便” 的原则。在确保工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的前提下,并考虑到便于操作、管理、维修,为此选用目前国内性能价格比高,且符合中国现状的测控系统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满足工艺需要

8.7.3  设计范围

本节为垃圾填埋场工程的垃圾渗沥液处理部分自控系统。

设计涉及渗沥液处理工艺各个单体及工艺单体之间的工艺管道等。

根据工艺生产流程及测控要求配置物位、流量、水质分析、温度等仪表。

根据工艺和设计运行要求设置自动控制、自动报警、安全保护装置。

仪表信号的传送和显示、设备状态信号和控制命令的传送。

污水区仪表控制设在综合楼内。

8.7.4  设计方案

根据本工段测控对象特点,选取计算机控制方案(PLC+人机界面)。该系统将所有测控信号引至控制室PLC控制柜内的PLC控制单元,在PLC控制单元内集中检测控制。同时PLC控制单元通过以太网与上位机进行时实通讯,上位机采集各设备的工艺参数,并进行分析处理。在上位机CRT上动态显示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且将这些数据不断保存、更新。若需要可随机完成运行打印、报表、超限报表等工作。计算机还可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上位机发出控制指令。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为优化系统控制、提高经济指标提供可靠依据。

8.7.5  控制系统功能

(1)控制系统采集渗沥液处理厂的工艺参数、电气参数及电气运行状态。

(2)在CRT上显示工艺流程图、工艺参数、电气参数及电气运行状态。

(3)设定工艺参数、调节重要工艺过程参数、控制工艺设备的运行。

(4)完成数据处理、报警处理、数据统计、建立数据库、生成报表和打印功能。

(5)UPS将保证突发停电后控制系统可以安全可靠的运行。

 

8.8  消防设计

本工程为新建的垃圾填埋场,根据“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消防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1) 储水池;

(2) 高位水箱;

(3) 室外消火栓系统;

(4) 防火隔离带;

(5) 移动式泡沫灭火设施。

由于本工程垃圾填埋场地高差较大,填埋高度较高,消防要求较高。而作为填埋场区给水水源的水压及水量均满足不了消防要求。因此为达到场区消防要求,在填埋场地标高最高处山顶设置一个高位水箱,同时在管理区附近设置一个储水池,并设安装高压水泵,为高位水箱送水。场区管网布置成环状,每隔100~120m设一地上式消火栓,室外环网管径DN150,管网与泵房双管连接。消防时,水压不小于0.70 Mpa。

储水池储水量按发生火灾一次计,室外消防历时按3小时,灭火用水单量20L/s,共计220m3,因此储水池容积取为250m3。高位水箱体积取为100m3

为防止发生山林火灾波及垃圾填埋场,同时也防止填埋场发生火灾而引起森林大火,造成严重损失。在垃圾填埋场周边设置一条不小于8m的防火隔离带,以保证安全。

垃圾填埋场建、构筑物耐火等级按二级设计,并按规范要求配置了移动式灭火器。

 

8.9  园林和绿化

填埋区内植被良好,设计时考虑尽可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填埋场使用按步进行,使之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植被。设计标高以上山林保持原貌,填埋场区边坡及时种植草皮。填埋场终场覆盖土上,前5年以种植草木为宜。以后可以选择一些对土壤要求不高,抗污染能力较强的树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可以选择香樟、杜英、红枫、无患子、黄山栾树等植物。覆盖层上的草坪、灌木和树木的良好布置最终将对填埋场封场后的开发利用带来经济和美学价值。

生活管理区、渗沥液处理区应进行重点绿化和园林化设计,创造优美的生活管理环境;场内未使用的土地,种植草坪进行绿化。

 

8.10  通讯

为了便于垃圾填埋场内部联络和对外联系,在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及对外联系较多的岗位设置电话。


 

9.  环境保护与监测

9.1  污染源

本场是以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为宗旨,但在每个处理工艺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新的污染,其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9.1.1  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填埋气体、粉尘。

(1) 填埋场气体

    垃圾填埋后,其中的有机物逐渐生物降解并产生一定量的气体,主要成分为CH4和CO2,约占填埋气体的95%~99%,其对人体无害,但CH4在空气中的体积占5%~15%,容易引起爆炸。另外还有填埋气体中还含有NH3、H2S、N2和H2等,NH3和H2S气体虽然排放量不大,但其为强烈刺激气体,大量气体逸出的地方有恶臭,且H2S对人体有毒。

(2) 填埋场粉尘

车辆行驶扬尘;垃圾、覆盖土运输、装卸、压实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大风扬起路面及填埋场作业面的尘土。

10.1.2  场区污水

(1) 污水来源

场区污水主要来自填埋区产生的垃圾渗沥液、生活污水及冲洗车间地面和垃圾运输车的污水。

(2) 污水排放量及去向

    填埋场的渗沥液和其他生活、生产污水,经处理后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的一级排放标准。

9.1.3  固体废弃物

主要来源为填埋场的废纸、塑料等能被风吹起的轻质物。

9.1.4  噪声

噪声主要来源于填埋区的作业机械噪声及运输车辆交通噪声。

9.1.5  臭气

臭气污染主要来自垃圾填埋区的渗沥液以及垃圾本身等散发出的气味。

 

9.2  环境保护措施

9.2.1  设计采用标准

大气、噪声和污水的排放和控制分别按以下国标执行: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9.2.2  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

(1)填埋气体

填埋场建立由导气石笼和渗沥液排导系统组成的气体导出系统。填埋气体可经该系统排入大气或采用燃烧装置,用甲烷报警器和燃烧装置监测控制填埋气体。

(2)扬尘

为了防止大风天气塑料袋、废纸等轻质垃圾飞散,除及时覆土外,还应设置移动式罩网控制垃圾飞散;对于填埋场扬尘的控制,必须在进出道路和作业面进行洒水和及时清理。

9.2.3  污水处理措施

(1)填埋场防渗

    为了防止填埋区垃圾渗沥液污染地下水,用GCL+HDPE土工膜对填埋库区进行水平防渗。

(2)垃圾渗沥液处理

为了减少垃圾渗沥液的量,应防止填埋库区周围雨水进入库区,因此在雨水有可能进入库区的地段设置截洪沟,以便即时、有效排导雨水。填埋区垃圾渗沥液通过渗沥液排导系统和石笼收集并统一进行处理,最终由污水处理区处理。在渗沥液处理站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仪器,对出水水质进行监测。

(3)生产管理区生活污水

生产管理区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达到排放标准时再与经过处理后的渗沥液一并处理。

9.2.4  固体废物处理

为防止在强风天气中垃圾飞散,除采取覆盖措施外,还需考虑设置移动式栅栏,如钢丝编制网,防止轻质物飞散。另外,为防止填埋作业尘土飞扬,可以利用垃圾渗沥液进行喷洒。

9.2.5  噪声控制

垃圾填埋场大部分机器设备噪声在选型上均控制在85dB以下。对噪声较大的机具和设备,可以采用消音、隔音和减振措施,这样可以减少机具和设备的噪声污染。

9.2.6  臭气控制

    除加强日常管理外,夏天可以适当喷洒除臭药剂。

9.2.7  环境绿化

填埋区应当边填埋边绿化,除种植树木外,可种植经济作物或草皮扩大绿化面积,改善环境。

 

9.3  环境监测

从垃圾进场开始,即应密切注意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为确保达到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目前填埋场要求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制度。本填埋场设置监测井。位置分别在主坝附近、副坝东面、填埋区南面、北面、渗沥液处理区下游。本填埋场还需设置专职监测分析人员,设置出水口在线监测系统,增添环境监测仪器,且监测数据定期送至管理办公室,使监测站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环境监测站的任务是定期监测填埋场渗沥液、渗沥液处理区出水、填埋场监测井井水以及监测场区大气环境、填埋气体、土壤等。同时做好监测数据的归档工作。

填埋场的环境监测项目、采样及分析方法均按照《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99-1997)执行。主要内容如下:

1)渗沥液水质、水量

监测项目:PH、COD、BOD5、NH3-N、SS和大肠菌值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后,每个月一次,第二年后每季一次。

监测布点:库区渗沥液导出管出水口,调节池出口,渗沥液处理站排放口。

2)地下水水质

监测项目:PH、COD、NH3-N、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硬度、氯化物、硫酸盐、大肠菌值和重金属离子等。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前进行一次本底监测;启用后,丰、平、枯水期各一次。

监测布点: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设监测井。

3)填埋气体成分

监测项目:CH4、CO2、CO、O2、N2、H2S和其他可燃气。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后每月监测一次。

监测布点:导气石笼排出口。

4)填埋场的噪声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后每年监测一次。

监测布点:渗沥液处理区设备及场界、填埋区设备及边界。

5)大气环境

监测项目:TSP、CO2、NO2、CH4、CO、H2S和臭气。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后每月监测一次。

监测布点:年主导风向上风向、场区内、年主导风向下风向。

6)地表水

监测项目:PH、COD、BOD5、NH3-N、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硬度、大肠菌值和重金属离子等。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前进行三次本底监测;启用后,丰、平、枯水期各一次。

监测布点:场区天然排水沟。

7)蚊蝇监测

监测项目:蝇指数以只/h表示

监测布点:填埋场内每隔50m设置一点。

8)后期监测

在封场后的10~13年内要继续对场内大气、渗沥液、噪声、填埋堆体内气体及蚊蝇进行监测,监测周期视测试结果而定,从每季一次到每年一次不等,当监测结果表明填埋物已稳定无害后,应召开专家论证会,宣告结束维护。

 

9.4  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设备

根据建设部主持编写《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的有关规定,拟定该场环境监测仪器与设备如表10-1。

 

 

 

环境监测仪器与设备

表10-1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1

溶解氧测定仪

 

2

2

化学需氧量测定仪

 

1

2

生化需氧量测定仪

 

1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

4

精密天平

 

2

5

物理天平

 

2

6

酸度计

 

2

7

生物显微镜

 

1

8

恒温培养箱

 

1

9

恒温干燥箱

 

1

10

高温炉

 

1

11

电热水浴锅

 

2

12

蒸馏水器

 

1

13

电炉

 

1

14

离子交换纯水器

 

1

15

电动离心机

 

1

16

真空泵

 

1

17

灭菌器

 

1

18

磁力搅拌器

 

4

19

电冰箱

 

1

20

大气采用机

 

1

21

空气采用机

 

1

22

便携式气体分析仪

 

2

23

气相色谱仪

 

1

 

 


 

10.  项目实施与管理

10.1  项目建设的实施

   (1)本项目的实施首先应符合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

   (2)有关部门宜成立专门的项目班子,负责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负责争取国债资金资助和引入社会资本的招商引资工作;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3)成立独立的项目法人,取得政府特许经营权,负责项目的实施及项目的运行,即负责项目资金的筹措、项目融资、项目建设管理以及项目建成后一定期限内的运行。

 

10.2  项目建设的管理

项目法人可以在工程的建设期内,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设立下面五个职能部以便更好的管理该项目的建设。

   (1)行政管理:负责办公室的日常行政工作以及项目履行单位的接待工作、联络等工作。

   (2)计划财务:负责项目的财务计划和实施计划安排,与项目履行单位办理合同协议与手续,以及资金使用和安排收支手续。

   (3)施工管理:负责项目的土建安装等的协调与指挥,施工进度和计划安排,施工质量与施工安装的监察、监督、检查以及工程的验收工作。

   (4)设备材料管理:负责项目设备材料的定货、采购、保管、调拨等验收工作。

   (5)技术管理:负责项目的技术文件、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主持设计图纸会审,处理有关技术问题以及组织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技术考核、组织技术交流等项工作。

 

 

 

 

 

 

 

 

11  项目进度安排

垃圾填埋场工程进度考虑必要的设计、施工等前期工作时间。工程实施进度暂按如下表11-1考虑:

工程进度计划表

表11-1


 

12.  管理体制与劳动定员

12.1  管理体制

垃圾填埋场工程管理体制为:垃圾填埋场工程实行场长负责制及二级管理制,即实行场长——员工二级管理。本项目按工场编制、场长对场内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12.2  工作制度

工作时间:渗沥液处理区为三班制,其余按单班制。每周7天连续作业的原则配置。

12.3  劳动定员

垃圾填埋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建设部主持编写《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建议近期该场劳动定员7人。近期人员配备如表12-1。

垃圾填埋场人员编制表

表12-1  

部门

岗位

生产班次

编制人员

定员

生产部门

卫生填埋区

1

2

2

渗沥液处理区

3

3

3

环境监测人员

1

兼职

 

称重室人员

1

兼职

 

动力维修人员

1

兼职

 

管理部门

 

2

合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