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缺木名字大全:壮族的宗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2:46
   发表老同学韦炯隆写的有关《壮乡初探》一系列文章之三十五。读者有什么问题,可以发邮件给刘先生,电邮信箱:Liuqy36@163.com 

壮族的宗教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过如下记载:“是时(公元前111年,汉将路博德攻入广州,南越灭)既灭南越,(被俘的)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皇上)乃令越巫(勇之)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崇拜、百鬼,而以鸡卜。(由于表演出众)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为了易读,括号内容为笔者加。特注)这是2000年前的越巫,是壮族先人所为。而今的壮族宗教就是由越巫演化而来的。在壮乡,原始宗教(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影响普遍,其中,尤以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影响最浓厚。壮族没有全民的、政教分离、教教分离的宗教,只有属于原生型民间基层面上设置的、四教(师公、道、儒、佛)合一(元素合、仪式合)的宗教,它们同堂竞技,互不干扰,互不排斥,甚至还相互关照。表明壮人宗教观念泛化,无垄断祭坛之神,推崇能者为神,而且见神就拜。有此基础,才能使(师公、道、儒、佛)诸神能合谐相处。

壮族女巫,壮话叫“娅禁”(或雅禁的近音,雅,老妇统称,禁,灵性高,通鬼神,汉意就是仙婆),属麽教,是沟通阴阳两界、人神的中介者,可卜吉凶,问鬼神以探明疾病灾祸原因,但不能消灾解难。之后,交由师公(师公教)、道公(壮化道教)等去展开法事,达到祛病消灾目的。壮乡讲究多教融合,合作并存。如2006年年秋天,广西靖西县湖润镇新灵村新桥屯和多吉村多留屯两村屯,举行的以消灾祈福为目的斋醮仪式,历时三天,两村基本由同一套人员主祭。法师有道公、麽公、巫覡三种人员,道公三人, 麽公一人,巫覡四(三女一男)。斋醮法坛以道为主,巫坛居左, 麽坛居右。麽公主要负责祭孤魂野鬼,游村荡魔驱鬼,喃诵麽经消灾祈福,在协助道公、巫覡完成法事仪式中,配合十分默契。

麽教(壮话叫麽,喃麽):布洛陀(生日三月初七到初九)是麽教的开山主,是麽教主神,乜六甲是女巫祖,两者并提。麽教布洛陀信仰建立于西瓯骆越方国兴盛时期,之后,方国不存在了,没有国家支持,只能长时期停顿在民间宗教向创生宗教转变。还好,因中原朝廷“以其故俗治”的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的推行才免得一死。他们不与政府交往,也不与政府为敌,清代曾给他们发过从业证。有非职业性神职人员“布麽”(壮话),即麽公。一般由成年男子充当,做法事时是麽公,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是农民。有严格的度戒仪式。有相应的宗教观念、教义和教规。有多教合一的神灵系统,如壮族民族神【布洛陀、麽渌甲(主神)、三王、四王, 布床能 、娅登同、僚三妹、岜(雷神)、额(水神)、使虫(彩虹神)、敢卡(岩洞神)、汉门(天鹅神)等】、道教佛教诸神【老君、玉皇、玉帝、混沌、神农、盘古、三清、三官、三宝、将军、观音(佛教神,全名观音菩萨,即观世音,梵文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的译音,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唐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简称观音。菩萨叫“大士”,地位仅次于佛,职责协助佛普度众生、了却一切烦恼,因而被冠以“救苦救难”。其实观音原形为一对神马驹,名观世音,是善神。佛教产生后,被吸收进来,为马头观世音。后变男人。到中国变女流,是楚庄王的三公主妙音,住浙江舟山普陀山,所以这地方成了观音道场,每年三个十九即农历二、六、九月十九为其成道日。壮化以后,改为每月初一、十五荐供,改其名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并立有牌位,变成了壮化道教的主要神灵)、土地、真武、功曹、社神、天德、北辰、华盖、太岁、五富、尚光、城隍、灶君、三师、五师、光寅、长生、三台(梁山伯、祝英台)、三元、阎罗、勾陈、传送、周须等】。粗略统计,广西右江流域麽教神灵共154 个,广西红水河流域麽教神灵共135 个,云南壮族麽教神灵 80 个。这些神祗后面为圆形光环,明显受中国汉传佛教的影响(泰国佛教后是蛇首,蛇刨盘成圆圈当佛座,中国为莲座,蛇头从佛像后腰伸上去,蛇头有3、5、7、9不等,以扇形伸展,越多表明级别越高)。有完整的经籍(已收集到30多部,散落民间由布麽收藏的超过100种。广西已出版了其中的29部,即《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8卷)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壮族经诗译注》收录了翻译麽经抄本3种)。分为祭祀祈福类、驱邪消灾类、超度亡魂类。法器主要是“甲巴克”(壮话),以拥有和和擅长使用程度去衡量麽公水平。用牛肋骨加工而成,上有30个刻度,正反两面计有60卡,为干支日的一个周期,可推算60个甲子中任何一日应在的刻度,并结合月亮圆缺望朔,依据麽经进行简单的历算。另有鸡卜卦象的30个图纹符号。甲巴克长20厘米宽6厘米,目前会用者不多。多数都使用一种叫“星告”(师公叫卦木,即竹筊)的法器,由竹根切削成蚌或鱼样,正中剖成两片,用时一甩两仰两俯吉,一仰一俯凶。

麽教是壮族文化的一部分,其经典内容涉及壮族古代社会的民族历史文化。有多方面的价值,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麽教流行于广西百色市、祟左市、河池市西部各县、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基本是分散活动。

师公教:师公教源于古代的越巫,清一色的男性。广西《上思县志》载:民国初年,师公作法,“装鬼涂面,着斑衣。装舟喷油,执旗扬剑,随门驱逐,谓之赶瘟。” 师公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受道教影响,形成以越巫为主,兼蓄道教部分内容的古代壮族宗教。其形成时间当于明清,现在壮家的壮化道教属于宋代不出家的正一派。师公也吸收正一派元素。广西上林师公韦佩林说“我们跳‘三元帅’舞中的‘七星步’,相传是大禹治洪水时所创,”即道教的禹步。作法时由舞者和鼓锣伴唱者组成,两者并非专一,可以交换。其祭祀仪式如打醮、跳岭头、跳南堂、调香火、游神等,与道教斋醮功课的法事,在许多形式和细节上十分相似。同样的道理,师公也采用佛教踩花灯的舞蹈。通常,师公是唱者不跳(只管敲打手中的锣鼓,以使跳者能随打击乐的节奏舞蹈),跳者不唱。老百姓说:师公“武”动手,道公“文”动口。师公教主要流行于广西红水河中下游、郁江沿岸、柳江流域一带。由20人组成一师公班,基本每行政村设一班,没有全民族的统一的组织,没有宗教领袖,散落民间,但有派别,主要按方言士语划分,如“师马山”(马山师公)、“师都安”(都安师公)、“师上林”(上林师公)等。壮人凡遇丧葬者,均须请师公诵经追荐亡灵。师公是师公教的宗教职能人员,都是兼职,平时做农活或在附近乡镇打工,有法事活动时才肩负起师公的使命。有严格的传承方式。过去有师馆,即比较固定的传教场所和机构。比较有名的有庙牙师馆(永福县,首任馆佬韦献图,师公为祖传,已八代,明末清初,有面具三担,经书50部,72步法、指法、身段,还有战鼓、大双边锣、大钹、长鼓、阴笛、朝笛、唢呐等乐器和七人乐队,1968被取缔),贵港市的显名声师馆 (1775年建)、大团师馆(1790年建)、叙桂堂师馆(1840年建)、震华声师馆(1845年建)、六贡师馆(1875年建)、八乡师馆(1882年建)、云表师馆(1898年建)、河塘师馆(1900年建)、山北师馆(1900年建),河池市金城江的下任师馆(1840年建)以及巴马县的巴良师馆(1899巴马县)等。师馆不是出家之地,而是传承场所,学经文、仪式、舞蹈、唱腔、乐器等技艺(均已毁)。有完整的教义教规。其神灵系统为“三十六神、七十二相”,包括壮人民族神、壮化道教诸神和佛教的观音等。师公教的经书数量惊人,仅马山县国兴屯一个师公班就有100多部,各班拥有的经书数量都差不多。广西马山县有144个行政村,假若每村一班,每班100部,就得14400多部。虽然其中大多相同,但也有一部分是内容有差别的异文,还有一些是本师公班所特有的。可见,这着实是惊人的财富。这些经书都是用古壮字(又称方块壮字 、土俗字)手抄而成, 每部经书有数十行至数百行不等, 最长的达几千余行, 多为五言或七言壮族山歌歌体, 有押脚韵排歌和押腰脚韵勒脚歌两种样式 。按经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创世古歌、英雄史诗、孝悌故事歌和爱情故事歌四大类,它们大多是地道的壮族民间口头文学, 也有一部分是根据汉族题材创编而成的,其内容与形式均作了壮化处理, 带上了浓郁的民族色彩。经书按所唱对象和使用场合又分为“师唱本”、“圣唱本”“杂唱本”和“科仪本”四类,所分的“师唱”、“圣唱”和“杂唱”是意译,直译 实际是“唱师”、“唱圣”和“唱杂”, 因为汉壮语法不同,按照壮语的语法规则, 中心词“唱”总是前置。师公教的装束包括师服、师冠和面具等。各地壮族师公服的样式有所不同,但都是以红色为主。如河池地区的师公服是以红色、黄色或黑色土布制成的对襟长袍,上绘有龙、云、麒麟,蝙蝠、山水、日、月、星星等彩色图案。师冠又称为三元帽,其中一种是以红绸作底,正面绣有双龙争珠图案,上插各色球。面具,俗称“相”、“木相”、“神面”或“鬼面壳”,包括文相面具、武相面具、凶相面具、丑相面具、女相面具五大类,共36神72相,形态夸张。1947年防城吴道南作《跳岭头竹枝词》称:“巫觋饰将铜面具,千般丑态自遮羞”。师公教的法器。主要有蜂鼓、铜锣、铜钹、铜铃、宝剑、师刀、祖杖,令牌、玉简(又称笏)、卦木(又称符、符筊、竹筊,属竹根制品,卜吉凶祸福,两仰两俯胜卦,主吉;一仰一俯,丑卦,主凶)、鞭、七星旗、法印等。这些法器,充满神秘性,是师公沟通鬼神的媒介。壮族师公是壮族的知识分子,他们用古壮文记录、创造、传承了壮族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又主要体现在师公教的经典经书里。师公经书保存有古代壮族人民有关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地理、历史、风土、动植物、医药、武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狩猎、服饰、饮食、起居、婚姻制度、家庭、信仰、雕刻、绘画、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师公教经书是壮族古代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古代壮族文化之集大成者。

除了上面两种壮族原生型宗教外,壮族地区还有创生宗教,即把属于外来宗教(如汉族地区的道教、佛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等),经过壮族文化的涵化,原貌已非,创生、转化成为壮民族的民间宗教(即与原生型的师公教等差不多了)。这种现象,学术界称之为壮化道教和壮化佛教。本文简单介绍如下:

一、壮化道教

旧《容县志》载:汉代有刘根、华子期、廖冲、廖平、廖扶等,在(该县)二十洞天的都峤山修道,至今古迹还在。如都峤山南洞的文昌岩、太极岩、仙人峡、仙寿岩、仙人桥、仙人床等,都和当年的修道有关。宋人张群房撰《云笈七签》称:“刘根在都峤山中修道,成仙后向日飞升。”道教进入虽早,但多是汉人行为,从壮化道教属于正一派来看,应当在元代以后才传到壮族腹心地带。实际上,到元代,壮乡大新、上林、永福、崇左;明,田东、德保、凌云、平果、天等、武鸣等县份开始有了道观。

道教传入壮族地区被壮化,主要表现在:祀奉的神祗明显增添了壮族信仰的民族系列神,如布洛陀、雷神、莫一大王、甘王(布洛陀之子甘歌)、三界公、山魈等;道教观念的壮化,如将壮族的道德教育壮歌《十大传扬歌》纳入道教班子的劝善书中;道教在操办丧事,超度亡灵等法事中吸收了许多壮族古老丧葬民俗;道教神职人员壮语称公道(Goengdauh)或艾道(aedauh),即道公。一般一个道公班子(俗称一坛)6至12人不等。没有固定的道观,以一个个独立的道公班形式存在,不出家,有法事活动才是道公,无事是农民,依托汉族道教威风(全国承认、朝廷有其位),普遍流行于壮乡,境遇比师公好。经典以汉文为主,杂有壮文民歌格式的韵文,法事与师公同堂,各做各的,互不干扰;壮化道教在广西、云南、广东境内壮族地区的流传与分布很广泛,可以说是凡有壮族居住的地方或与壮族杂居的地区都有所流传。普遍流行的是壮化了的太一道和正一道,而以正一道为主。壮化道教教规没有固定的文本条文,多是由道公口头传承的。但也有个别班子有文本流传,如广西宜州市北山镇坡串屯谢应成道公就有一本《祖师宝训》,是用三字经形式写道的:“敬天地,重日月;慎国法,依王道;孝父母,尊兄长;上谦让,下和睦;好事行,恶事止;成人学,破人断;高知危,满知溢;静常安,俭常足;慎无忧,忍无辱;去奢华,务真实;掩人非,扬人德;行方便,和邻里;亲贤善,远声色;贫守分,富施惠;行平等,休倚势;常克己,莫嫉妒;心要足,除狡猾;逢冤解,积人行;许不违,话有信;念孤寡,济贫困;救危难,积阴德;行慈惠,休杀生;听忠信,莫欺心;依此行,可超生。” 壮化道教所信仰的神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概括起来大体可包括以三清为最高神的道教神灵系统,以释迦牟尼佛为世尊的佛教神灵系统,以阎王为首的冥界鬼神,以布洛陀为尊神的壮族原始宗教神灵系统,以土地神为主的生活保护神系统,以及列祖列宗的亲属神。壮族的部分神灵主要有:布洛陀、莫一大王、社王(建在村头大树下,二月初二许愿,八月初二还愿,“社王不开口,老虎不吃猪”“人到村头问村主,鬼到村头问社王”,他是本村本地神,汉族京师社神为黄崇,河北社神为戴高,壮族社神多姓韦、莫、廖、覃、蓝。社王也称土地神、社神)、龙王(管风调雨顺)、灶王(布洛陀的儿子甘歌,管火,不慎被火烧死,作灶王。其职责“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祀日为农历腊月二十三)等。壮化道教的道具中,芒鞋(用竹壳或龙须草编的,不分贵贱,作法必穿,热天光脚穿,冷天加布鞋,绝对不能穿皮鞋或胶鞋。)和法器清水瓶(又名云瓶、浊亡、净瓶、澡瓶。壮人认为柚子叶有驱邪功能,因此,壮化道教也用之,作法时唱曰:“此水不是非凡水,乃为佛法僧三宝之水,田中出来,化为禾苗之水,一洒天开,二洒地坛,三洒人长生,四洒鬼灭亡。”)、竹筊(是佛、道教所没有,原是师公教专置的法器,壮化道教引入用之。由竹根制成,宽一寸五分,长约二寸,从中间剖开。打筊,断定吉凶善恶。一般由三副组成一卦。壮化道教进行法事时,靠鼓锣变调,营造庄严肃穆的神秘莫测气氛。因此壮人赞曰:“锣鼓喧天,海螺嘟嘟,神听神喜,人听人欢,鬼听鬼怕。”“一二三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若要请师到,起手动锣鼓”。壮化道教法事最大的特征是“道形佛义壮底”,如壮化道教的法场大门,挂有韦驮(是大神湿婆的儿子原名塞建陀,佛教天神军队统帅,又名韦昆、韦驮天、韦驮菩萨,他是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如来佛下旨要他专保出家人,护持佛法,并专管佛祖灵塔。壮化后的韦驮,充当法堂守护神,严禁鬼怪捣乱法场,兼管经书法器,以示威严)像外,还有一张钟馗像,此钟馗非佛非道,只是民间传说打鬼驱邪之神(见《梦溪笔谈》载:唐明皇李隆基梦见小鬼偷走杨贵妃紫香囊、玉笛,后,来了一只大鬼捉住小鬼,撕成两半当场吃掉,李跪拜之,鬼自报是终南进士钟馗,因举不中,触殿阶而亡,死后变鬼王。李氏醒后命大画家吴道子依梦画像,呈李,李见画像后说:先生莫不与我同做一个梦,何以画得如此形象!遂令将画悬于后宰门,镇妖驱邪。以后,变成了打鬼门神)。显然,壮化道教是依据民俗而用之。

壮乡的壮化道教出现释迦牟尼派(见于柳州、宜州一带),这在宗教史上是罕见的。其神职人员仍自称“布道”(壮话,即道公),班子也还是道公班子,自己也知道属于道教,但(释迦牟尼派)所供奉的主神,道教的三清与佛教的释迦牟尼已平起平坐。甚至有些仪式只挂佛教的神像;其教徒都着师公穿的黑色长袍(也有彩绣长袍),但不穿迦裟。他们不出家,照样结婚生子,平时务农,与常人无异。如广西宜州市德胜镇释迦牟尼派公班、掌坛道公、现年71岁的韦佛法,除了做释迦牟尼派道教法事之外,有时还兼麽公,平时在家务农,有儿子家小,三个儿子都是他班子的道徒。该派法器既有道教的铙钹,也有佛教的木鱼与海螺,属道佛合一。经典也同样是道佛合一,但偏重于佛经,如释迦牟尼派某法事使用的14部经典中,道5佛9,他们以这种佛经的偏重,表明是释迦牟尼派进行的法事。总之,在汉文化进入比较早、影响比较深的宜州(宋人黄庭坚死在宜州)、柳州(唐柳宗元死在柳州)这种特定环境下(就是这里有,壮乡其它地方还未发现),受佛教影响产生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二、壮化佛教

唐人房千里《投荒杂录》称:“南人率不信释氏,虽有一二佛寺,吏课其为僧,一督责释之土田及施财。”“间有一二僧,喜拥奴食肉,但居其家,不能少解佛事。土人以女配僧,呼之为师郎。或有疾,以纸为圆钱,置佛像旁,或请僧设食。翌日,宰羊猪以啖之,目曰出斋。”宋庄季裕《鸡肋篇》“广西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家室,故其妇女多嫁于僧。欲落发,则行定;既剃度,乃成礼。市中亦制僧帽;止一圈无屋,但欲插花于其上也。尝有富家嫁女,大会宾客。有一北人在座,久之,迎婿来,喧呼王郎至矣;视之,乃一僧也,客大惊骇。因作诗曰:‘行尽人间四百州,只应此地最风流。夜来花烛开新燕,迎得王郎不裹头。’”

新郎是光头和尚,岭南又有断发之俗,他刚剃度就结婚,让北人大骇。其实在壮乡这一切,正常得很,可是这却惊动了朝廷,宋雍熙二年(985)九月,皇帝下诏“禁邕管僧人置妻孥。”讲的就是这档事,其诏针对的就是壮化佛教。其实,所谓佛教,壮人只知道送子观音,很少知道佛祖释迦牟尼。佛教有六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壮人虽接受轮回,但不知六道,只取其中投胎这一道,而且还是用花王(麽渌甲)的花来投胎,与佛的轮回理念相去甚远。广西武鸣罗波潭(泉水湖,事实上,它只是地下河在此地的一个露头而已)边有一罗波庙,进门左为壮人龙母乜掘(端坐石上,一短尾蛇亲呢地从她后腰绕到胸前,乜掘左手爱抚其颈部,右手举到蛇头上,握着一枝花),右为观音(虽端庄,但没有莲花台座,不披米黄色袈裟,而是开胸长袍,里面是红色内衣,这纯粹是桂西北壮妇的服饰,观音只能入乡随俗了,手上的净瓶插一枝花,花开两朵,都是红花,传统的杨柳枝不见了,其前摆了几个花瓶,里面插满鲜花。二位成了花神的代码,有花婆的神力,合二而一了)。佛教四谛(梵文“谛”即真理):苦(人间一切皆苦,是苦海。这点,壮人就很难苟同,壮人重生畏死,壮乡四季如春,物产没问题,一年有70多场歌圩,是青年的天堂,何苦之有?)、集(认为烦恼引起苦)、灭(要去烦)、道(必须苦修)。佛的这些主张,都是壮人无法接受的。壮人自古种水稻,水稻这玩艺要求田好、水源稳定、气温高、阳光足、勤防旱涝虫害、抓季节,对社会要求稳定,不能频繁流动,才能确保丰收。这些,也造就了壮人不富攻击性,温和内向,勤劳俭朴的品性。总之,壮乡是歌海,非苦海;壮人敬祖、多神与佛教单一敬奉一个佛祖也一合拍;佛教不杀生理论在壮乡也通不过,壮人种稻、养鱼、喂鸡鸭,全是利用谷物演化形成饮食链,壮人“无鸡不成宴”,不杀生怎么成?“出家、不顾家”也与壮人道德观抵触(壮人历来重家庭、家族、宗族)。“当和尚化缘、不劳而获”与壮人勤劳、创家立业观念也抵触。“出家不瞻养父母”与壮人敬老养老道德观相矛盾。在这种环境之下,壮化佛教不建佛庙,不出家,是很正常的。壮人无论老少,遇事呼“天”而不呼“阿弥托佛!” 也是事实。《桂海虞衡志》称:这里“太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遍地生洞,这是喀斯特地形给壮乡留下的奇迹,这些洞穴壮话叫“敢”,冬暖夏凉,是早期人类活动居住的好地方,有些神秘的洞穴(各乡各县都有)变成了宗教活动场所,壮话叫“敢禁”,意思相当于汉语的仙岩。通常壮人在里面立塑像敬之,经考察,这些塑像多为壮化道教神祗和土俗神,佛教方面顶多杂有观音和韦驮,基本见不到佛祖和其他佛像。淡化原因基本就是上面那些道理。

和与东南亚佛教接触比较多的云南文山地区花僧、青衣和尚等一些佛教徒出现,他们虽是佛教徒,但不穿迦裟,而是长袍绣花或青衣长袍,神谱、法器、经典都源出佛教,只敬释迦牟尼等佛教神祗,经书只按壮族文化进行了改编,但所干的都不是原汁原味的佛教事情,而是与师公教和壮化道教法事所差无几,甚至大部分仪式都不是佛教的,入乡随俗了。神职人员也都不出家,照样结婚生子,杀猪吃肉,遇到法事,才是教徒,平时务农,耕田种地,砍柴放牛,寻亲访友,与常人无异。所以说,这是典型的壮化佛教的一个实例。

尽管佛教在壮乡的活动和影响范围不大,但有几个人还是应该要提及的,即是牟子,董宗之和惠能。

岭南佛教,东汉传入,大约在汉献帝初平(190-193)、兴平(194-195)到建安(196-220)年间这个时段,苍梧人牟子(?-?名融),创作《理惑论》。时他正避乱交趾,“锐志于佛道”(梁僧佑《弘明集》),写成此书,是我国第一部佛学理论著作。牟子大约生活在公元170到三世纪中叶,中年就精研儒家经典,还涉猎了方术诸书,195年从交趾回到苍梧,先后被约为太守佐吏和交州州吏,但他无意仕途,坚辞不就,潜心佛学。《理惑论》以问答方式用中国文化去解释佛教,起到先导的作用。

《南朝梁会要》载:“咸兴元年(371),交州人董宗之采珠没水底,得佛光焰,交州台以施于像。”(这就是传说的“佛光”),其机理大概是将海里某些能发光的贝类或矿物质碾成粉末,涂于佛像使之发光而已。交州治所广信(今梧州),此佛台当在梧州,表明此时梧州已有佛寺。“采珠没水底”这是海洋水下作业,虽未标深度,2000年前能如此自如的去探索,科技含量是很高的。

惠能(638-731),又作慧能。姓卢,唐代广东新州(今新兴)人,原籍河北范阳(今大兴),一岁丧父,家贫,以卖柴为生。24岁听《金刚经》有悟,北上湖北黄梅县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徒,问之,“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甘作佛?”答:“人虽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因见其有悟性,留寺中劈柴踏碓作火头军,8个多月后,值弘忍传衣钵,作偈遴选。大弟子神秀自认必得,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偈只表对佛虔诚,不穷佛理真谛。时不识字的惠能,口占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破了神秀偈,把佛理“色空观”一语穷尽,弘忍遂将衣钵授给他,惠能恐遭不测,连夜循回岭南,在法性寺受具足戒。在曹溪弘佛30多年,学徒上万。其《六祖惮经》是中国唯一称为“经”的经书,影响广泛。不过,惠能的“本来无一物”(“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总之,一个“无”字)以及“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则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等,壮人都不懂。壮乡的佛教传播多在汉人居住的城镇中,佛寺亦由汉人建,无壮人建的,也没有壮人出家的和尚。据《岭表录异》载:“南中小郡,多无缁流。每宣德音,须假作僧道陪立。昭宗即位,柳韬为容广宣告使,赦文到,下属州。崖州自来无僧家,临事差摄。宣时,有一假僧不伏排位,太守王宏之怪而问之。僧曰:‘役次未当差遣编并去,去岁已曾摄文宣王,今年又差作和尚,’见者莫不绝倒。”壮民不信佛,因为仪式需要,只好派人扮假和尚参加,闹了笑话。看来,壮人只知观音而不识佛祖,这话古已有之。

三、天主教

明代天主教开始进入壮乡。万历年间(1573-1619)意大利教士利马窦到桂林传教。明末奥地利翟沙微给朱由榔等明室皇族140人洗礼,曾来到南宁。1650年波兰卜弥格来邕协助翟纱微,不久被清兵所杀。鸦片战争后,1848年“罗马教廷传信部已将广东、广西两省教区划给巴黎外方传教会为传教活动范围”(见《天主教基督教广西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在香港的法国神父李播,被推选为广教区首任领导人后,1853年使广西西林成为传教中心,1860-1861年让法籍殷神父在西林购买房屋,作为传教基地。1867年教士梅西满成了广西的首任天主教副主教,奔跑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向清政府施加压力,终于在桂林建立了传教基地。1870年把天主教推向桂东,1872年到上思建立传教点,把天主教推向桂南,1875年在贵县建立天主教堂。1875年罗马教廷传信部将广教区分成广东、广西两个教区,任命文神父为广西教区主教,富于道为副主教。1891年广西天主教徒1110人,以汉族为多,桂平、贵县、象州、修仁、武宣、柳城、西林、西隆、龙州、上思、罗城等均有教堂。1900年广西主要城镇基本都有传教士活动。1919年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冲破巴黎外方传教会一统控制,进入广西,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地盘,主要在桂东南梧州、平南、北流、岑溪、容县、博白、陆川等县。

后来,天主教因违反教义:贵县法教士伯业成了当地最冷酷的大地主,还给越南的法国侵略军送情报,阻挠壮族青年投军守边;上思法国教士富于道买枪弹组织教士策应法军对越南北方的侵略;乐里法国教士马仙,在1897年3月春荒勒令佃户交租,三日内不交拆房;永安法国教士苏安宁诱骗妇女入教,借机强奸,还干预民俗,拆教徒祖宗牌位,私设公堂,拷打农民等。引起民愤,酿成(西林、贵县三板桥、上思、凌云乐里、永安即蒙山)“教案”频频发生,教堂亦被夷为平地,马赖、马仙、苏安宁丧命,伯业、富于道狼狈逃窜。更甚者,帝国主义趁机利用西林教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清廷签订1858年《天津条约》,使广东籍知县张鸣凤被革职,永不叙用,向法国天主教赔白银200万两。至此,天主教不得不退出壮人区。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1997年已有教徒7万多人。

四、基督教

基督教在1897-1919年间,借助于1897年不平等条约《西江通商及滇缅重定界约专条》才进入广西,先后有英、美100多名教士、医生和工作人员到桂林、南宁、梧州活动。1919年有教堂62座,教徒4722人。近来基督教为了立足,也不得不对入教者网开一面,让信徒保持敬祖习俗,并将圣歌译为壮语诵唱。1997年也发展了教徒2万多人。(本文资料由中国民族大学梁庭望先生提供,谨表感谢!)

 

   本文编撰者:韦炯隆,壮族,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