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宥嘉一点点百度云:[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1——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54:05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1) 2011年05月09日08:04 来源:照片中国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河南老照片1      

        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1865年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新教徒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9年,24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前往北京。来华后,在当时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的帮助下着手翻译《史记》,1893年沙畹奉命回到巴黎,主持法兰西学院“汉语及满语语言和文学”讲座。同时,他还在东方语言学院、索邦大学、巴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的宗教科学系授课。1895年任法国亚洲学会秘书长并参加东方学杂志《通报》的编辑工作,1903年协助考狄(Henri Cordier)主办《通报》,这一年他还成为了法兰西学会会员。
        1907年沙畹第二次来到中国,对中国北方——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诸省进行考察。他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在龙门和云岗石窟地区,在考古和碑铭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从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考察这些石窟的人。1916年,沙畹当选为英国皇家亚细亚协会会员。1918年,在巴黎去世。

 

 

 

1907年7月15日,开封府,道观

 

 

 

1907年7月8日-8月26日,官道途中

 

 

 

1907年7月8日-8月26日,牌坊

 

 

 

1907年7月8日-8月26日,牌坊

 

 

 

1907年7月8日-8月26日途中

 

 

 

1907年7月8日,河南东部大车

 

 

 

1907年7月9日,归德府(今商丘),牌楼  

 

1907年7月9日,归德府(今商丘),牌楼 

  

1907年7月9日,归德府(今商丘) 

  

1907年7月9日,归德府(今商丘)

 

 

 

11907年7月9日,归德府的街道

 

 

 

1907年7月9日,归德府的街道

 

 

 

1907年7月9日,归德府的街道

 

 

 

1907年7月13日-8月19日,开封府

 

 

 

1907年7月13日开封东南隅的繁塔

 

 

 

1907年7月13日,开封东南隅的繁塔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二曾祠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二曾祠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二曾祠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二曾祠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石碑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石碑前留影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石碑前留影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石碑前留影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行宫内的亭子

 

 

 

1907年7月14日,开封府,龙亭大殿

 

 

 

1907年7月15日,开封府,铁塔

  

铁塔,原名开宝寺塔,建于北宋时期(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900年历史,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及重点保护文物”。以卓绝的建筑艺术闻名中外,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塔高55.88米通体遍砌彩色琉璃砖,砖面饰以栩栩如生的飞天,麒麟,伎乐等数十种图案。铁塔建成九百多年,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至今仍巍然屹立。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开封铁塔因其卓绝的建筑艺术闻名遐迩。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砖镶嵌,远看近似铁色,加之本身坚固异常,犹如铁铸,故从元代起民间称之为“铁塔”。据史料记载,铁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建筑学家喻浩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据说,他经过八年的构想设计和建造,终于在公元989年把这座佛塔建成。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倾斜,有人问喻浩缘由,他说京师无山,多西北风,离此地不远又有大河流过,用不到百年的时间,塔受风力作用和河水侵蚀的影响,就自然会直过来了,并预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会倒塌。而且,喻浩在施工中采取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便于操作。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木塔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仅存在了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诏在距此塔不远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样式建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铁色琉璃砖塔。粗壮的塔心柱是支撑塔壁、抵御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种不同用途的外壁砖瓦构件通过登道与培心柱紧密衔接,异常坚牢,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来,铁塔历经地震、暴风、水患,特别是1938年5月,日军用大炮对铁塔进行轰炸,北面从第四层至第十三层的各级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但仍然屹立。今天在我们欣赏铁塔之壮美时,更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铁塔并非铁铸,却胜似铁铸。近千年来,它就这样栉风沐雨,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雷轰电击而不毁,遭水淹风摧而不坍,遇地震战火而不垮,真正的岿然不动,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开封铁塔的传说
       古时候,开封城北角夷山上有一个井口大的泉眼,一眼看不见底,“咕嘟咕嘟”直往外冒水,日夜不息。淌出来的水十分浑浊,又咸又涩。城里本来就地势低洼,加上污水横流,可把老百胜给坑苦了,饱尝泥泞之扰、疫病之灾。
        全城父老乡亲在一起议定,堵死这口害人的泉眼。用石头填,磨盘大的石头扔进去就不见了踪影。用沙袋堵,激流把沙袋冲得千疮百孔。人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凭它祸害古城。有一天,一位商人来到夷山泉眼里打水,一个漩涡将水桶卷得无影无踪。不久他乘船外出经商,在大海上水手打捞起一只水桶,仔细一看正是自己在夷山泉眼里丢失的水桶。这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全城,人们恍然大悟,心情更加沉重,原来泉眼底下通着东洋大海哩!有海妖兴风作浪,怪不得恁厉害,往后这日子可怎么过呵?
       正当百姓愁眉苦脸一筹莫展时,一连几夜古城上空都响彻着“造塔!造塔……”的叫声。人们心情振奋,奔走相告:“只有造塔才能镇住海妖,咱们就在泉眼上造塔!”可是,那时人们只会造桥,别说造塔,连塔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全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能工巧匠们聚在一起,谁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天,忽然有一位须发皆白、红光满面的老人沿街叫卖:“卖塔哟,卖塔!”人们顿时围过来争着观看,见他手中托的那件东西用楠木雕就,像一头粗一头细的红萝卜,又像一座摞起来的亭阁,玲珑剔透,十分可爱。原来这就是塔呀!工匠头拱手施礼道:“老人家,这塔俺们买了。老人瞧瞧大伙开腔道:“你们要塔干啥呀?”工匠们抢着说“我们要在海眼上造塔镇妖,为民除害!”“好,有志气。那就塔送给你们吧!”老人乐呵呵地放下木塔,飘然而去。
       工匠们把木塔拆开合拢,反复几次,里里外外琢磨个遍。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真要在夷山上造一座高塔,谈何容易!一到施工问题全来了。这天,赠塔老人忽然来到夷山,见工地上推满材料不见施工,质问道:“你们造的塔呢?”工匠头说:“俺们正在发愁哩,一层二层好造,往上就难办了,光料就运不上去。”白发老人生气地说:“这点事都办不了,还说啥为民除害哩!”他夺过木塔,用脚往地上一踩,木塔被踩到土里,只露出一个塔尖尖。半晌,人们回过神来,又鼓起勇气,摩拳擦掌地说:“咱们城都能造,还怕造塔?”他们小心翼翼、一层一层地把木塔从土里扒出来,看看木塔,又用土一层层把塔埋起来,大伙不禁豁然开朗。这时,人们才发现白胡子老汉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只听空中隐约传来爽朗的笑声。工匠头说:“一定是班爷下凡来点化咱们的!”说着,便带头向空中遥拜。
        工地上立即热火朝天地造起塔来。工匠们先在海眼上盖了第一层,然后用土把它埋起来,修成坡道运料,接着盖第二层,和在平地上施工一样。依次类推,一直盖了十三层,最后把封的土一层层剥开运走,一座巨塔就矗立在夷山上了。据说人类的第一座塔就是用这种笨办法,花了几十年的工夫盖起来的。后来,人们塔越越多,越干越聪明,才创造搭脚手架的施工方法。
       自从夷山造塔以后,开封再也不冒海水了。这座塔便是闻名中外的铁塔,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1907年7月16日,开封府,文庙

 

 

 

1907年7月17日,开封府,鼓楼

 

 

 

1907年7月17日,开封府,相国寺

 

 

 

1907年7月17日,开封府,相国寺

 

 

 

1907年7月17日,开封府,相国寺

 

 

 

1907年7月20日,汜水县,黄土高坡风景

 

 

 

1907年7月21日,巩县,石窟寺

 

 

 

1907年7月22日,巩县,永昭陵


        北宋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境内,嵩山北麓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

北宋9帝,除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死于漠北之外,其余7帝均葬此,加上赵匡胤之父赵宏殷的墓由开封迁此(称永安陵),所以人们称七帝八陵。依次为宣祖(赵弘殷)永安陵、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光义)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帧)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宋代靖康建炎年间遭金兵破坏,元代时地面建筑全部被毁。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即民俗演义《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3岁。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间,国泰民安,文臣武吏荟萃,科学文化发达,达到宋王朝鼎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嘉佑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赵祯于永昭陵(今巩义市区),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耗费占北宋国库年收入的一半。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 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1907年7月22日,巩县,永昭陵

 

 

 

 1907年7月22日,巩县,永昭陵

 

 

 

 1907年7月22日,巩县,永昭陵

 

 

 

1907年7月22日,巩县,永昭陵

 

 

 

 1907年7月22日,巩县,永昭陵

 

 

 

1907年7月22日,巩县,永昭陵墓碑

 

 

 

 1907年7月23日,白马寺

 

 

 

 1907年7月23日,白马寺

 

 

 

1907年7月23日,白马寺

 

 

 

 1907年7月23日,白马寺僧人墓地

 

 

 

 1907年7月23日,巩县与河南府之间的洛河

 

 

 

 1907年7月23日,巩县与河南府之间的洛河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徵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经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南迁的鲜卑族已全部完成汉化,而以中国正统自居。与此同时,北魏王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还竭力提倡佛教。自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洛,中经宣武帝元恪,灵太后胡氏,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至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年京师迁邺,都洛阳四十年。此间帝王、后妃、王公、贵族,都莫不笃好佛理,崇奉佛法。洛阳有佛教寺塔,始于东汉明帝时的白马寺。到西晋永嘉年间,才有佛寺四十二所。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佛寺陡然增加,最盛时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洛阳伽蓝记》特别记载了这一时期北魏京城洛阳佛教寺塔的情形。洛阳有佛教石窟造像,始于迁都之时营造的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相继有巩县、偃师水泉、嵩县铺沟、伊川、渑池鸿庆寺、宜阳虎头寺等石窟的开凿。宣武帝时,洛阳居住“百国沙门三千余人”。“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此乐土。”北魏迁都洛阳后,由于帝室、王公、贵族的狂热奉佛,寺塔的兴建,石窟的开凿,在洛阳掀起一个空前的高潮。下层人民多有信奉,相继出家与日俱增。京都洛阳当时已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被外国僧人誉为“佛国”和佛都。由此可见洛阳北魏时佛教的盛况。然而这些同,巍峨壮丽的寺塔都早已随着历史上的战火化为灰烬,泯灭无存,为今日所永远不能再见。唯一留存下来的却是这一时代开凿的龙门石窟。它为我们今日研究北魏时期洛阳的历史、佛教、艺术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东山香山寺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1)[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2)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3)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4)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5)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6)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7)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9)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10)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