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米音乐怎么互传歌:复杂性、地方性与文化多样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41:52

 

复杂性、地方性与文化多样性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09-08-14 ]

吴彤

 

 
 
  随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文化多样性的观点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从学理的角度出发,两个基础性的学科可以为文化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支持,即复杂性研究的本体复杂性概念和科学实践哲学里的地方性知识概念。本体复杂性概念为文化多样性的增长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科学实践哲学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为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提供了认识论的依据。依据这两个概念的要求,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多样性建设,甚至比其经济建设更为重要。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应当拓展文化张扬的空间和条件。

 

 

  复杂性本体论概念,为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支持

  当前,尽管有许多人在现象上承认文化多样性,但是本质上仍然希望以一种文化统一所有文化,或者支配所有文化。同时,文化有优劣之分的观点仍然占据主流,虽然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此观点背后潜藏的危害。因此,我们需要为文化多样性寻找某种非生物科学种类的概念和学理支持,而复杂性科学研究就为我们提供了帮助。

  复杂性概念很多,法国文化学者莫兰从本体论角度出发认为,复杂性就是某种相互交织的东西。如果把复杂性本体论概念运用到文化上,那么注重的就不是有多少种文化,而是文化的相互交织和独立性的保持。因为如果某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交织中混同,其独立性逐渐消失,那么,这种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会因此降低或者消失。这当然不是复杂性本体论所追求的。复杂性概念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强调“平权”和“交织”,它所追求的是事物在交织的同时又能够保持其独立性,这样事物的多样性才能增长,而不是降低。

  复杂性研究并不给予某种对象在体系中以优越的地位。它认为,每一种文化只要在历史中存活下来,就一定拥有在与周遭环境博弈过程中形成的生存之道。若是以一种文化硬性统一其他文化,不仅会使其他文化消亡,使实质性的文化变种为“观赏文化”、“旅游文化”,而且还会使这种文化走向衰亡。有许多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例如,二战期间,纳粹采取了雅利安文化优位的立场,并采取极端的方式消灭其他民族,以至于自己也最终走向灭亡。中国古代就提倡各种文化没有高低贵贱的观点,如《中庸》里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而不衰亡的原因之一。

  我们要认识到,文化之间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适应与不适应之分。文化先进说或者落后说的基础是历史直线进步说或者积累进步说。根据此说,人们相信历史是进步的,即便有时走回头路也是暂时的,因此越晚出现的东西就越进步。事实果真如此吗?拿计算机的键盘来说,经济学史家已经证明,现在的键盘不是最优的键盘,最优的键盘被发明过,但是在市场上却不被采用。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所谓的规律是普遍的,那么只需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它。历史积累进步说或者直线进步说是可疑的,也许没有普遍一致的历史,有的只是一段一段的、斑杂的历史。文化也是如此。某种文化也许只适应某地,因此,不能拿一种文化去斥责不同的文化。这种观点还有更为重要的文化本体论意义,即它的本质上的不扩张性。它表明,不论我们在哪里,都需要从心里尊重那里的文化,因为那里的文化是当地人有效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生存方式之一。

  地方性知识概念,为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强大武器

  如果说,复杂性本体论概念对文化多样性给予了本体论的基础支持,那么,人类学和科学实践哲学里的地方性知识概念则为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强大武器。

  我们知道,在不同文化间,有一个从不认同到部分认同再到认同的过程。在人类学研究中,对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表明,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部分认同非西方知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但是,这是一个执掌知识大权的“西方大哥”与“非西方小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是一种仍然把西方知识视为高人一等的普遍性知识的知识观和认识论。

  西方知识具有普遍性,非西方知识才是地方性的?最近,美国新生代科学哲学家劳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地方性知识观。他认为,所有的知识在本性上都打上了地方性的烙印,西方知识也不例外。这种知识的运行与权力有关。这种地方性不是仅指与地域有关的知识,而是指知识的本性与其发生的条件、语境不可脱离干系的意蕴,即知识产生的条件、知识辩护的条件均不可抽象。其实,任何知识命题或者定律运用到一地或一事中,都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条件(初始条件以及边界条件),有时还需要辅助假设,需要混合其他定律来共同解决。因此,如英国哲学家南希·卡特赖特所说,世界是斑杂的,定律不是普遍的。

  新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家卡特赖特精心论证了所谓的西方普遍性的科学。实际上,他是通过其他情况均同的假设,并且通过实验室理想化地实现这种其他情况均同条件,把地方性的实验室搬到世界各地,使得这种实验室成为世界的基本特征,从而实现了科学的“普遍化”。所以,科学知识本性仍然是地方性的,它只是成功运用了实验室屏蔽条件,使得科学可以运用于设定的人工条件,从而使它像普遍化的知识而已。

  地方性知识概念对于文化的认识论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总是具体的、地方性的。知识与地方性的关联,表明这种知识的地方性、有效性,用现代科学取代它,则可能遭遇问题。例如,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的梯田里按传统方式种植着水稻,混养着鱼和鸭,施加现代化肥的耕作方式就不适合这种地方,强行推广后者会破坏哈尼族良好的传统耕作系统。文化的地方性和知识的地方性,要求我们尊重本土文化,不强行推广所谓的现代科学文化,即便是引入外来文化也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而不是要求本土文化向外来文化转化。我们并不排除学习他人文化的可能,但是学习不是要消灭自己的文化,而是要让自己的文化汲取多样性文化的养分。事实上,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传统,它能使应用者有能力进行相当精确的预见性分析,本土知识在环境评估中的广泛应用和其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多学科性,使这种知识具有相当强的动态性和预见性。

  当前,我们在开发一些大的工业项目时,会注意到保护移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但是却很少注意到对其深层文化的保护。譬如,在加拿大魁北克的詹姆斯湾,开发商和政府要修建一座大型水坝,据说大坝的修建会给当地带来诸多好处,但当地居民却极力反对。他们推举了一位他们尊敬的长者来据理力争,这位长者是一位常年生活在那里的土著居民。长者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各种各样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和栖息环境,他的述说远远超过了对生态的单纯描述。他不光提供了根据自己的环境知识做出的评估,而且还预见了计划中的水坝建设会对动物、从而也对当地人造成的具体影响。他说道:“我拥有一片imiskuuschiy (用陷阱捕捉河狸的领土) 。我占有的这片土地是我父亲赖以为生的土地。……在我们一起狩猎和捕鱼的地方,我时刻都会想到他,想起他教给我的一切。如果在河流上建立水坝的计划开始实施,他的尸骨就会被水淹没。他的躯体将葬身于水库的最深处。那样的话,我的身心怎么能够与这座水坝融洽共处呢?”这段话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含义。它告诫我们,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时候,也应当为本土的文化多样性及其发展多做些事情。

  弘扬文化多样性,路还很长,也是极为复杂的事情,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打造文化多样性大放异彩的新文化中国。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编辑:李鹏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