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摄像机一天存储:中草药治疗银屑病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9:28
中草药治疗银屑病


中医人完全应该有自信应用中草药治疗银屑病,而且取得非常好疗效。我从未面临任何一型银屑病,产生无法治愈的想法,至于说彻底根除,我认为这是我们认识上出现偏差,任何事情的产生和消失都是有其根源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其发病的原因,而杜绝其根源,那么,只要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即可以发病,如果我们干扰了其发病的条件,就完全可以控制其发生的。
中医药对许多重型银屑病,只要辨证准确,组方合理,用量达到足以胜病,完全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大多数银屑病我们是完全可以将其疗程控制在1~3个月以内的。祖国中医有许多宝贵的财富,我们并没有挖掘出来,她的潜力是巨大的。
今天有许多中医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片面的认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在临床上,有些人甚至盲目的从西医学角度出发去,用某些中药从现代医学认识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而用之,引起病情加重者并不鲜见,脱离中医理论指导的“中医”,如何能在中西医夹缝中提高自己?更有甚者,不去提高自己的学术和临床水平,尽然在自己辨治无效的情况下怀疑中医是否有效的人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虽然,现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治愈率并不是很高,复发控制的也不好,我相信我在应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疗效是非常不错的,故将我个人对银屑病的论治体会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提出观点:
1.银屑病在辨证论治重点上存在偏差
银屑病与中医古典医籍中记载的多种“癣”相类似,但有的皮疹描述比较准确,而有些可能相当于现代一些真菌感染、神经性皮炎、经斑鳞屑性皮肤病等,其中以“白疕”描述最为准确。
治疗上,清以前的著作,基本上遵循 “疏散风邪、清热凉血解毒”。从近代至当代外科及皮科医家学术著作看,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并没有多大的进展,治疗的重点仍然停留在“清热凉血”上;并不把“肠胃湿热”作为银屑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把治疗重点放在肠胃上;虽然临床医者往往在方药中加入一些治疗脾胃的药,多数仍然以寒凉药伤脾胃而固护脾胃为出发点的。
银屑病现代临床多以血热,血虚,血燥等作为证治分型,我认为对于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要辨其血热,血虚,血燥,但要寻根就源,银屑病的发病是离不开“火”的,至于有人说其病易于冬天发病就定为“寒”证,是不客观的,就如同许多人认为荨麻疹晚上痒者就为阴虚一样,给予当归饮子,不知还有它途。外疡为病,真正寒证者有几,银屑病无论是血热、血虚、还是血瘀,只不过是“热邪”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而追其发热的根源,就是“肠胃之火”,“肠胃为市,无所不受,膏梁厚味,饮食不节,必会生湿蕴热。”;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世上也就不会有无源的水,更不会有无源的火”;银屑病从中医角度辨证论治,它是一个“阳”证,阳者,“火”也,而“火”又来自哪里呢?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又依赖于先天之补充”,人体气血津液来源于脾胃大小肠运化吸收撒陈,因此,火的形成就离不开脾胃肠,这就正应了“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之说”。为什么脾胃肠的功能失调会产生”火”,而肠胃有“火”为什么会表现在皮肤之上?我认为,皮肤病的发病就如同我们“烧火做饭”一样,没有柴薪之火,锅里的水就不能烧得热气腾腾,热气的产生根源在于火的热量通过锅向上传导,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向上逐层升华为水蒸气,如图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jpg

银屑病红色皮疹发生在皮肤表面,理出一辙,肠胃之火达到一定量时,就能够向上薰蒸,经血分,入脏腑,达肌腠,最后透皮毛而发于肌表,如图2: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jpg

肠胃之“火”虽有虚实之分,其实不过是轻重问题,但总离不了一个“热”字,人们饮食离不开五谷禽兽,泉水酒醇,五谷禽兽多“温热”,酒水多“湿”,胃喜湿而恶燥,肠喜燥而恶湿,饮食没有节制,偏嗜厚味,湿燥无情有情之品、水酒水湿则易酿湿生热,伤及脾胃,而大小肠作为重要吸收和传导器官,脾胃的功能失调必牵及肠,肠不能有效的吸收和传导代谢产物而留滞,必然会积湿生热,积轻则“温”、积重日久则“热”热极便是“火”,可以用“湿温蕴热”来概括。举个例子,南方人可能不易懂,北方人或许易懂,因为这种现象在北方是常见的,它们的意思主要是指:干麦草堆在大雨浇淋之后,再给予温柔的阳光晒晒,然后再从第一步开始,继续重复,雨淋日晒的过程,如此反复,时间一长,你如果把手伸进草堆你就会感觉到里面潮湿而温暖,如果上面的过程继续反复,那么它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自燃起火,人的肠胃亦不过如此,人要喝水,吃五谷杂粮,飞禽走兽,水有寒有热,五谷荤腥同样有热有寒,肠胃对寒热湿凉都是有一定的耐受力的,如果我们后天对肠胃不给予固护,而是粗制烂造,致脾胃不能正常消谷化饮,肠不能吸收传导,那么脾虚湿滞,胃肠积湿化热,或者平素食发物,则更易伤及脾胃,而湿温蕴热,热之极便是火呀。
首先,必有肠胃之火,才能责之于血分之火,有了血分之火才能进一步由内而播及皮肤发而为病。对银屑病的发病我认为内火为其根本,外感不过是发病的诱发或发病的辅助条件。
在治疗方法上,就应该象剥玉米一样,要有规律的逐层剥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祛除病邪亦不过如此,
具体如下:
1.身热必兼宣散(开腠理)
2.透营转气,移深居浅(由血分到肌腠)
3.清血分热(部分热由“移深居浅”外,部分由清热凉血药直清其热)
4.清肠胃热(治其发病之源,釜底抽薪方法以绝其源)
5.淡渗利湿,使湿热之邪部分经小便而解(做为辅助治疗方法)
上1~4是由外层向里层,步步清解,逆向4~1是由里向外逐层清解,相互作用,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清解思路。
2.药量不能胜病
2.1论石膏
胃肠为阳明经属,清肠胃湿热,选择用药显得极为重要,我们不但要选择以寒胜药的药物,同时也要选择清解逐邪经肌肉皮毛而解的药物。生石膏就是首选药物,但是在临床上,许多人是忌讳用之,认为生石膏是大寒伤胃之品,用之诲莫如深,实际上是对其药性缺少认识和临床实践,石膏被众多医家谈及时,认为是大寒之品,这主要有很多原因,首先对于建国以后的大多数学习中医者,以中药学五版教材为例,其石膏的性味:“辛甘大寒”;学生在没有辨别能力的条件下,认为教材肯定是权威的,但事实未必都是如此,临床上大量用石膏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别录》:“石膏甘、大寒、无毒”;《医学启源》:“《主治秘决》云:性寒味淡。”临床实践告诉我,这种以主导教材都不能做到客观的认定生石膏的性味,这是对中医的发展不负责任的,《神本草经》:“石膏 味辛微寒。”我认为表达是比较合理。张锡纯言:“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刚远过于诸药,盖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因其含有氧氢,原具有发表之性,以之煮汤又直如清水,服后其寒凉之力俱随发表之力外出,而毫无汁浆留中以伤胃,是以遇寒温之大热,势若燎原,而放胆用之”[8]。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一同行谈及治疗银屑病时,其言曾白虎汤治疗银屑病1例,石膏量用至240,18付而愈。加之我一向认为银屑病的发生与肠胃湿热关系密切,而石膏又善清肺胃实热,所以我先选斑块型患者从100起,逐渐加量,发现病人无异样后,我加量最高达400克,而且确实能够对一些特别顽固者疗效极佳,所向披糜。后来我又以250克剂量,应用于多粒点滴状银屑病患者,观察其是否寒凉,结果是,同样疗效卓越,患者并未感觉药物寒凉出现肠胃不适,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因此,完全可以肯定,石膏并不象我们许多医者,认为的确良那样,乃大寒之品。对于未成年患者及小儿,石膏的用量是要注意的,对于5~14岁者,药量应控制在20~120克之间为宜,以免清解过头而出现虚脱之象。
2.1 论白茅根
白茅根味甘,性凉,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毒外出。其根不但中空,周《神农本草经》云:“茅根 味甘寒。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说明其即可补虚,又可清热,通利小便而解热;《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妇人崩中。”指出白茅根还可清肠胃之热,故取其清肠胃之功,为探索白茅根大量是否在清肠胃之热的功效,曾对1例患者石膏服用较长,以易白茅根,量至120克,竟至皮肤疹突然退之较用石膏更佳,后又用几例,有些效果很好,但有些并不象石膏那样,随着药量变化效果如同石膏那样稳定,是否是因为其量仍不能达到胜病,由于其剂量副作用限制,未敢再加大用量,但其提示我们其药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与疗效有一定的关系,也是我们以后继续探索其药量与疗效是否成正比的宝贵经验 。
2.3  论金银花
《本草纲目》:“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临床常用剂量10~15,由于现在药品本身质量问题以及病情需要,对一个成人来说,这样的普通用量,必然取效是很缓慢的,对于一些银屑病患者,30克和90克差别是很大的,如果对于某些病例,如果出现病程进展缓慢,疗效不佳时,加至60~90克时,疗效通常是很明显的。所以临床上对于一些病情较重者,加大金银花的用量,可以明显的缩短疗程的。金银花在皮科大量应用,是由山西名家李可先生治疗肤病借鉴,并临床用之,效极佳,但由于其价钱贵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对于经济好者,临床上我们还是可以加大剂量。
2.4  论生地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肺经,入血分营分,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煎服用10~30,血分、营分有热银屑病病因病机的又一个表现形式,作为其病机的第二大要因素,在用药上必然有所侧重,其药物的用量必然适当加大为宜,生地为临床证明清血分、营分的佳药,故对于难治或斑片状,块状患者,逐渐加大药量同样在缩短疗程上是疗效确切的,一般成人用量起量可以从45克起,加至120克,或对于重症者,可直接加至120克,我临床最大剂量120克为其最大限量,是否还有空间,也是以后值得研究探索的。清肠胃湿热为治疗根本要件,清血分之热为其次要件出发,根据病情加大药物剂量,我感觉到比把清热凉血作为银屑病治疗根本时,许多病人疗程可以明显的缩短1个月,甚至于1~2个月的病愈者明显增多。
3.片面的以药量定君臣
临床上,现在也存在一种观点,以药物剂量的大小来定君臣,我认为这要一分为二,有些药物虽不作为组方中的主药,但因其药性,药量应高于我们认为应该是君药的药物才对,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在药方中往往就会出现让人觉得你的君药是什么而有意识的去减少一些药物的用量,使药量不能胜病,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应该根据不同的病情,依组方思想来考察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