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盒子系统降级:读书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04:41

读书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张 贻 元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再强调,全党要重视学习。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大家都要学到底,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邓小平同志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给我们揭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学习,并把学到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用于中国实际,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民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不断加强,不断推进,努力使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有新的提高。”2010年2月27日下午3点,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表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就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读书学习,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建党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把读书当成自己生活、工作乃至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不断加强读书学习,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

    一、充分认识加强读书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就连被我们奉为“圣人” 孔夫子都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就是说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通过读书学习获取的。读书学习是人类进入真理殿堂的阶梯。我们人类是有思想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我们要掌握自身的命运,我们肩负着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自身改变命运的能力。所以说读书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读书学习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途径

从本质上讲,人类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人的能量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知识是依靠读书学习实现的。汉代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确,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而书籍就是望远镜,借助这个“望远镜”,能够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别人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追求与调整。只有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我们就不局限于视野无法领略的画面。所以,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

我们应该认识的到,人类的存在从表面上看是以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而存在的,即有贫穷、富裕之分,卑贱、高贵之别,而从本质上讲,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灵长类动物,是以文化形态而存在的。文化状态决定人的生存状态。从文化的视觉来看,人的生存状态有两种形式:愚昧状态、智慧状态,即自在状态和自为状态。这两种状态就是由人的文化水准决定的。所以说,文化直接决定了人的命运。

人类历史经历了由蒙昧状态向文明状态过渡的过程。在早期,人类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对整个世界一无所知,浑浑噩噩,愚昧无知,茹毛饮血,刀耕火种。这就属于蒙昧状态、野蛮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类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必然王国,一切全是听天由命,想问题、办事情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往往是感情用事,或是靠经验办事,因而无法改变命运、征服世界。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掌握先进文化,逐渐对世界有了认识,告别了野蛮,有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了自由王国,处于自为状态,想问题、办事情都是理性的、有章法的,能够掌握自身的命运,能够征服世界,即进入了文明状态。所以说,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而这个历史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在文化的作用下,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救赎、自我改造、自我激励、自我觉醒、自我升华的结果。

人的理念、思维方式、人的能力是文化知识的转化物。因为文化具有张力作用,它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使人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更新观念、把握规律、 产生裂变。学习和掌握文化,可以获取智慧,提高智慧,提高胆识,开阔视野,锻炼思维。学习文化知识可以实现文化觉醒,产生顿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有了文化知识,可以感知信息、捕捉机遇,激发改变命运的欲望,自觉地驾驭命运之舟。学习文化知识,可以激发创新思维。所以说学习文化知识,乃是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二)读书学习能够使人获取无穷力量

读书学习是不断向未知领域挺进的过程,是打破神秘的过程,是征服愚昧的过程,是寻找支点的过程(阿基米德)。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说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知识可以给人无穷的好处。在封建社会里,那些贵族阶层非常崇尚文化知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就是大学问家,就是饱学之士;“白丁”就是文盲。在贵族阶层眼里,文化知识就是地位的象征,他们只同有文化的人交朋友,而看不起没有文化的人。这说明他们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读书学习使人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它使人头脑清醒,精神振奋。读书学习,可以使人保持年轻的心态,因为你在书海中遨游,始终精神愉悦,神经松弛。所以,古人闻鸡起舞,秉烛夜读,不知老之将至矣。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说:“惟读书可变化气质,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仪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古人甚至还说“坐拥书城,南面称王而不换”。英国哲学家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一位法国记者说:“在当今时代,谁买下了文化,谁就足以控制这个时代。”对于一个民族是这样,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列宁有一句名言:“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于革命,就必须学习。”他强调:“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19世纪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垂老之人对刚刚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接岗的哨兵的命令。”温总理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这也说就是一个人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养,进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读书关系到民族的希望。

(三)读书学习是提高能力的现实需要

当今时代,人类正进入一个能力主义时代。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存在一个简化的定量规则,即相对于它们的支付成本分别为1:3:9,而它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则分别为1:10:100,三者的投入产出的效益比例分别是1:3.3:11。

一个人的能力是其学识和能力的体现,而学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基础,就是读书学习。读书学习是走进和探求未知世界的“门票”,读书学习是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交流讨论的方式。也就是说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相反,如果不学习,腹内空空如也,手不能写,口不能说,就不可能有能力,迟早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因此,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第一代暴发户基本上已销声匿迹,为什么?因为他们缺少文化知识,当年是依靠钻政策空子,或者偷税漏税,或者资源垄断,才发了财;如今是依靠文化知识,依靠能力才能创造财富,这些人没有文化,缺乏知识,不会创新,所以便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说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人要想真正立足,就必须不断学习。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面前,我们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如何、知识储备如何、业务本领如何、承担责任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现在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有许多新知识我们都还很陌生。比如什么是资本运营、什么是风险投资?还有危机管理、文化安全等等。人的大脑等于一个硬盘,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存储信息的过程,硬盘上存储的信息量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大。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今时代,是文化软实力大竞争的时代,其本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敢于并善于创新,才能占领时代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一种文化的觉醒,是思想的飞跃,是能力的提升。创新是不断学习思考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建立新的参照系,才能现实由否定到肯定,进而才能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

(四)读书学习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从全球形势来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从国内来讲,新旧体制转换、多元利益并存、中西文化交融,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切实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正如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是非的判断力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权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而非权力的影响越来越大,能力的魅力越来越重要。一个领导干部要想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就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反之,如果不读书学习、不提高自己,跟着感觉走,凭经验办事,就不会得到人民群众拥戴。

我们党之所以提出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任务,是受“学习型组织”的启示。这一构想最初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睿斯教授。他在《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的文章中,提出了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式,其中有不断学习的设想。后来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写了一部书《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书中揭示了组织智障对组织生存发展致命的威胁,介绍了如何提高组织整体运作的“智力群体”,提出组织的竞争力。

多年前,在西方就流行“知识折旧律”,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一年什么也不学习,那么他原有的知识就会打折80%。句有关资料显示,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需要7-14岁的学习;工业经济时代,需要7-22岁的学习;知识经济时代,7-80岁的学习——终身学习。因此,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欧盟于1996年发表了《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说:“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假如我们现实了这一目标,它将爆发出无限良机,并改变每一个年轻人的未来。”

知识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海洋,对于一个人来讲是永远学不尽的。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这种情况,我们读上几天书后可能有点圣人的感觉,但读上几年书后,愈发觉得自己是愚人了。因为相对于无穷的知识海洋来说,我们读书和获取的一点知识,不过是捡到海边沙滩上的几只小贝壳而已!有人说过“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这就是说,知识是学不完的。

特别是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据有关资料显示,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我们决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不能满足于自己读过大学、甚至是研究生。我个人的体会是,大学只能给人们提供一点基础知识,使人们懂得了怎样学习。真正的知识体系是出了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如果要用100分表示人一生的所有知识,那么大学所学的知识大约占10分,其余90分都是出了大学以后所学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一种发奋努力学习的紧迫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这里,我要特别奉劝青年朋友一定要有危机感,要克服浮躁情绪。你们适逢其时,不像我们这一代人,青年时代是从文化沙漠中走过来的,想读书而不能。你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风物长宜放眼量,观鱼胜过富春江”,扎扎实实地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些好书、读一些有用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以实现人生价值。

(五)读书学习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读书学习不仅能够提高人的知识文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因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集装箱,它记载着前人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前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后人受到启迪。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爱默生说:“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的确,经常读书学习,你就有机会对照他人反思自己,特别是经常读读伟人的传记,我们就能够看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义利观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对待权力、金钱、名誉的,这样可以觉醒自己,少犯错误。

从生活实践来看,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腐化堕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大脑里没有储存正面的参照系,没有精神偶像,没有良师益友,他们眼里只看到现实社会的一些消极的东西。所以,久而久之,必然会思想抛锚,甚至走向罪恶的深渊。

总而言之,读书学习,益处多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葡萄牙著名作家若泽·萨拉马戈说过“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读书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读书学习的紧迫感,努力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应该读什么书?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书店里各类出版物琳琅满目、卷帙浩繁,使人眼花缭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样读书呢?

一要认真学习马列理论。如果说知识是人都胆的话,那么理论则是人的魂。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功底,就会浑浑噩噩,失去方向,缺乏科学的思想方法,就会一事无成。因为理论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是解决人的思想方法的科学,它可以使人理智,能够科学地做人、做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列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认真读马列经典著作。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言中说:“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我们共产党人,要想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如《资本论》、最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老祖宗不能丢”。为什么要相信“老祖宗”?因为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组织的评选中,科学社会主义者卡尔.马克思当选为“千年思想家”。我们不得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毛主席读《共产党宣言》一共读了150遍。我们只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老祖宗”的原著,才能学懂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论创新,更加自觉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奋斗。

学习马列主义,在当前特别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作表率,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要读精品。在各种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鱼龙混杂的今天,慧眼识精品更加重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博览群书,对于党政干部来说,从事的是行政工作,也不可能学富五车。因此,要把有限时间和精力用在读好书上。读一本好书获得的正确的知识就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不仅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人的各方面能力。

三要读非实用的书。读书不是只读实用的书,更要读非实用的书。非实用的书指哲学、文学等书籍。这种书籍不可能直接产生生产力,但它而能提高人的修养,改变人生的轨迹。比如一部文学作品让你产生共鸣,其情节深深感染了你,让你对生活充满向往,并使你拥有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对你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的。所以说读一些非实用的书,可提高个人修养,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要认真读点国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其文化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如《诗经》、《易经》、《论语》、《孟子》、《楚辞》、《汉代乐府》、《道德经》、《左传》、《唐诗》《宋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等等。这些哲学、历史、文学经典名著,闪耀着思想、文化和智慧的光芒,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永远不灭的文化之火,是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将永远哺育着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现在中国的国学已经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前不久,媒体上刊载了一个消息,在2010年的德国莱比锡书籍评比大会上,《诗经》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可见,中国国学的魅力。

这里,我们不妨来共同领略一下国学的风采——

比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再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如《论语》中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中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有以及人之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曾子在《大学》中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史记》中的“苟富贵毋相忘”;《三国志》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诗》、《宋词》——

 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蜒立上头”;“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小桥流水人家,老树枯藤寒鸦,断肠人在天涯”;“落雁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名句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使人颇受启迪;有的描绘了美好的生活意境,令人心旷神怡;有的表达了人类的美好情感,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还有《红楼梦》里的许多诗词值得一读,特别是黛玉《葬花词》给人以凄凉之美:“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充分表现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名句至今口口相传,令人回味无穷。

实践证明,学习国学知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性情,能够催人奋进,使人自警自省自励。同时,一个人有了扎实的国学根底,对事物的理解力就会大大增强,并且讲话、写文章语言丰富、凝练,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应该努力从国学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和文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

五要读点平时没读过的其他书籍。人的精神生活是需要不同营养的,读书涉猎面越广,人的精神就越充实。古人说“开卷有益”,各类书籍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知识联系,读书面越广,人的思维越开阔,头脑越清醒,理解力越强。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博览群书之际,曾发愿在“而立之年”之前,要基本掌握人类社会的“普通知识”,然后专攻“专门学问”。他说:“因缺乏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的基础科学的知识,想设法补足。后来,他读过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汤姆生的 《科学大纲》、普朗克的 《科学到何处去》,以及秦斯的《环绕我们的宇宙》、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威廉斯的 《土壤学》、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展简史》、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竺可桢的《物候学》等。

学者李政道也提倡“越界读书”。李政道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别人请教他所读书目,他说:“物理学方面的书我看得很少,杂七杂八的书倒看得多些。”这就是说, 要博学之,要学习方方面面的知识,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几本必读书籍:

《大国崛起》、《世界大趋势》、《中国大趋势》、《复兴之路》、《货币战争》、《诗经》(国风部分)、《楚辞》、《论语》、《孟子》、《战国策》、《左传》、《资治通鉴》、《史记》(传记部分)、《唐诗选》、《宋词选》、《红楼梦诗词》、《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另外还应该读读当代一些文学名著,比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张居正》、《穆斯林的葬礼》、《康熙大帝》等作品。

    三、要善于读书学习

    读书说起来简单,但会读书的人不见得很多。

读书学习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方法正确,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是事倍功半。那么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是什么呢?

(1)探寻和掌握各种学习方法。韩愈提出“提要钩玄”法,先弄清文中要义,然后生发开去。清初学者陆世仪提出“走马观花”法,先“观其大意”,选出合适书籍然后再精读。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提出“放射阅读”法,从思考研究问题的圆心,向四面八方去探寻。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常用“交替学习”法。有些大家主张“比较阅读”法,把不同观点的书和文章放到一起,比较着读,孰高孰低,常常一目了然。老舍提倡“快速浏览选择记忆”法,主张“读得很快”,捡最主要的记,他认为“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在读书中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2)要建立扎实的知识根基

读书学习,必须建立起扎实的知识根基,就是说要使知识系统化。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人常常能背诵一些古诗名句,但却写不出来有文采的文章。原因是其知识缺乏系统性,是碎片化的,是鸡零狗碎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知识之间没有粘合剂,缺乏扎实的知识根基,所占有的一点知识属于空中楼阁。因此读书学习,一定要有一个计划,要循序渐进,先从基础学起,要有系统性。比如学习国学,就必须首先掌握古汉语,因为文言文有其语言规律性,即语法,不懂古汉语语法,就无法读懂古籍。还有大量的虚词和实词必须牢记。这样逐渐积累,就会慢慢提高。

要想打牢知识根基,就必须养成勤学好学的良好习惯,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北京大学教授翟鸿燊说,现在已进入知识检索时代,不用储备知识。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的确,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鼠标一点,什么资料都能找到。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在你的大脑里要有知识目录,否则你就不知道从哪里检索。所以,千万不能懒惰,不能产生依赖性,企图走捷径,而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牢知识根底。

(3)要广交文化高人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一个人孤独地在那里学习,却没有学友,缺乏交流,信息闭塞,对知识的理解浅陋。所以,读书学习,一定要广交朋友,特别是要结交那些有学问的朋友。多交这样的朋友,就等于找到了不缴学费的老师,我们可以从人家的谈吐中获得知识,获得思想启迪。所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应该努力追求“谈笑有鸿儒”,多结交一些良师益友,对自己必有益处。

现在不少电视台都开办了大讲堂或者谈话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很值得认真收看。

我建议创造机会举办一些高水平的文化沙龙,使大家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要多学善思

学习离不开思考。《论语·为政》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而不学习,则会信息枯竭。”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意思是博学善思,就能获得真理,这里的“仁”就是指真理。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礼记.中庸》中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学习,要敢于质疑,要认真思考,要领会精神实质,要努力实践。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证记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他们的观点与中国一些古人可以说是惊人的相似。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思考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过滤、消化的过程,是实现知识升华的过程。知识是积累起来的,而思想则是悟出来的,悟就是思考。如果说没有知识是可悲的,那么缺乏思想则是可怕的。思想是国家的灵魂,智慧是民族的生命。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类思想史也表明,一个发达的国家,不仅要有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和技术成就,也要有恢宏丰厚的文化积累。而思想则是文化的基础、缩影和活的灵魂。正确的思想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组成部分,是其文化魅力的精髓所在。

纵观世界历史,有了思想,人类才能不断进步;有了思想,民族才有真正的独立和自由;有了思想,国家才有发展的希望。相反,一个没有思想家和伟大思想的国家很难有光明的前途,一个没有思想家和伟大思想的时代注定是一个僵化、停滞的时代。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所以必须在勤学的基础上善于独立思考,做有思想的人。

(5)要学以致用

陆游在其《冬夜读书示子律》这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说明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是说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读书学习,是为了充实丰富自己,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工作能力,而不是为了装潢门面。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为此,要不断改进我们学习的方式、方法,要活学活用,不能当书呆子。有的人学历不低,学习态度很端正,能吃苦,常常书不离手,但只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肚子里面装满了知识,却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能转化成生产力,这就是书呆子,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就是如此。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指书呆子。书呆子是很可悲的,尽管知识很渊博,结果一辈子毫无成就,就像一个人库房里堆满了钢筋、水泥、砖瓦等各种建筑材料,但却不会盖房子。王明就是这样。

所以说,知识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应用。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这句话应该改为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强调能力,强调知识转化。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呢?

我个人的体会是,要做到活学活用,关键在于真正理解知识,能够真正融会贯通,把学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所以读书学习,一定要克服浅尝辄止、望文生义、一知半解,务必要完全消化知识的精髓。

(6)要认真读好社会这本“无字”大书

列宁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社会学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十分重视阅读社会这本无字的大书。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到基层,认真学习社会知识,认真学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从实践中获得的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古人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告诉人们,不仅要注重读书学习,而且还要注重社会实践,努力向社会学习。

(7)努力提高学习力,坚持终身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呈现浮躁现象,表现在读书学习上,可以说我国的国民阅读正面临一场危机。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全民阅读率仅为52.45%,比1999年的60.4%下降了7.95个百分点。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人均图书消费1.7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出版社有2000多家,而中国却只有500多家;只有6000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的图书销售量近5亿册。我国13亿人口,销售图书却只有60多亿册。这种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应该努力提高全民的学习力。

什么是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总和。

德国作家、科学家利希顿堡说,“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清代诗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陆游有一首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律》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陆游告诫儿子在年轻时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只有重视了“少壮功夫”,将来才会有所成就。毛泽东是坚持终身学习的典范。他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不亚于专门做学问的专家学者。他在延安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毛泽东确实做到了这一点。1975年他82岁了,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了一位大学老师给他读书。我们知道,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的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这当中,他已说不出话来,敲了三下木制床头,工作人员开始不知道他要看什么,有人想到当时日本正在大选,毛泽东或许是要看自民党总裁、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材料,就用手托着三木的材料给他看。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有的人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总觉得会议多、工作忙,哪有时间去读书? 的确,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大家都忙忙碌碌。然而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抽不出时间读书么?说到忙,我们总没国家领导人忙吧。有这样一则故事:1938年夏,几位红军将领来到斯大林住宅,只见办公桌上堆着印刷厂刚送来的一大堆书,便问:“您有时间看这些书么?”斯大林回答说:“我也许还是这样忙,但是无论如何,我每天一定要读500页书……这是我的定额。”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战事异常紧张,但毛主席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延安的学习运动,为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全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读书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要养成读书习惯就要从培养兴趣开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也是读书的动力。当人们对读书产生兴趣时,就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而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高尔基说过一句被人广为传颂的话:“我扑在书上,就象饥汉扑在面包上。”有这种感受的岂止高尔基一人?陶渊明读书“欣然忘食”;郭沫若读书“沉醉其间”;普希金读书“忘记了世界”;而“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名诗人杨万里因为读书而忘记了吃早餐。他在其的《读书》诗中说:“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王安石)。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原来,不是他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王安石的绝句做精神食粮,他才“朝不食”了。

    “黑发不知勤学苦,白首方悔读书迟。”很多人的读书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晋朝的孙康、车胤,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灯油,一个映雪读书,一个囊萤读书。明代学者宋濂小时候买不起书,便借书抄了读。范仲淹少年勤学,五年来不曾脱衣睡觉,日夜勤苦学习。李白“五岁观六甲(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十岁观百家”。司马迁十岁读《国语》、《左传》等书,二十岁就成了渊博的学者。孙中山先生也是从小就爱读书,他不仅是个政治家,还是个渊博的学者,他丰富的知识便从阅读中得来。在为革命四处奔波时,他常常是以读书代替休息。他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别人都说我是天才,其实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

其实,我们学习的时间绝非没有。现在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日,每年有100多天休息时间,减少些不必要的应酬,读书时间是有的。关键是要靠平日养成热爱读书学习的习惯。这好比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分成时,积时成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们一定要爱读书、多读书、善读书,要作书香世家。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终身学习。

四、建立读书学习的激励机制

现在,一些人之所以很浮躁,热衷于应酬,厌学、怕学,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导向机制,在学习方面仅限于泛泛号召,而没有考核措施。这种现象必须坚决扭转。

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做表率。

胡锦涛指出,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途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学得更深一些,掌握的理论和知识更丰富一些,努力作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表率。他强调“两个个走在前面”:一是要在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走在前面,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二是要在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上走在前面,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胡锦涛的指示精神,以身作则,减少应酬,挤出时间抓学习,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二是要建立健全学习机制

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与过去强调的“重视学习”意义不一样,从“学习”到“学习型”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型”,但意义非同寻常,内涵更深了、要求更高了,更加强调把学习作为最鲜明的特征,也就是说,把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特征,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志;更加强调把学习作为整体性要求,作为全党的共同责任,要求全党学习、全员学习;更加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把学习制度化、机制化。因为惰性,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在目前物质诱惑增多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更容易丧失求知欲,丧失上进心,读书学习仅靠个人的兴趣和自觉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外力的推动,用制度来约束。

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基层,每一个党组织都要认真履行组织党员学习的职责。要紧紧围绕服务中心任务,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制度,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要把组织学习同党性锻炼结合起来,把搞好党员学习作为完善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党组织既成为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又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要引导广大党员树立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要把组织学习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带着问题学习、围绕工作钻研,使工作过程成为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的过程。要提高学习实效,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在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实效上狠下功夫,坚决避免形式主义、一阵风、一刀切。要建立健全读书学习的激励机制,建立必要的考核考评体系,使热爱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人得到一定的褒奖。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读书学习竞赛活动,使读书学习愿望得到尊重、读书学习活动得到支持、读书学习成果得到肯定,真正形成处处学习的环境、时时学习的氛围、人人学习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素质能力和精神境界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读书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读书学习,其乐无穷;读书学习,大有裨益。男人多读书,能够内心充实精神亢奋;女人多读书,可以青春不老红颜永驻。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在读书学习中永远年轻,在学以致用中永远快乐!

                                2010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