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发票真伪查询系统:关于太极松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8:33:22

关于太极松胯

练太极,松胯是一大关。我在别的地方码了一些字,放到这里,或许有用。

网友:
“我见过的松跨后的测试,是站个前弓步,别人双掌推你双肩,如果能稳住经得起推,应该是跨松能沉的特征。如果跨不能松沉,会很容易的被推起,实际上是被自已的前弓脚把自已给撑起的,感觉上就是浮了起来。这个测试是公开的,没有门派的约束。从本人练习的结果看,松肩比松跨还难,的确是如前辈所说,松肩沉肩是最难的,也是最后才能松沉好的。“

----------------------------------------------
试想被推的人如果就往前倾,前腿不用力,身体靠在对方的两手上,何来这个前弓脚的撑力?大家可以试一试,松不松胯无所谓。

推不动,其实是推方如果不欺近了,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所以这里是前弓步,就是不让靠上身子。不然以双手为支撑,人靠上去发力,如果双方体态相近而被推方又是初学的话,被推方必定是要动的。

推方为什么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就是因为被推方的胯松了。这其中的力学分析就涉及太极的核心理论了。我前面的那个例子里,被推方如果胯没有松,推方的手改为一轻一重,被推方必然往边上出去了。但是如果被推方的胯松了,推方一侧手一重,被推方的胯自然转动,推方就出不了力。为啥?推方用力越大,推空了人也往前倾得越多,以至根都动了,发不出力,或者一落空下意识马上回缩以保持平衡。被推的如果听劲好,这时候往前一挺/转,推的人就弹回去了。这就是发人的道理。新手动作明显,高手甚至不见有啥动作,人就飞出老远。太极靠力气大吗?不是。借力打力,这是一个例子。当然,推方如果用力过猛前倾而没有后缩,那也会被发出去,只是往边上去了。

我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取小马步正面站立,我在不靠上去的情况下他只需微微动一下就化掉了我的力。当然他的功力精湛,可以用腰的转动,另外视我手推的部位,也可以以轻微的胸腹折叠来化劲。

[ 本帖最后由 卧龙抱雪 于 2009-11-6 14:12 编辑 ] 收藏 分享 回复 引用

 

卧龙抱雪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卧龙抱雪 当前离线

UID
111427 
帖子
96 
精华
积分
130 
威望
0  
魅力
130  
阅读权限
2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69 小时 
注册
2009-6-1 
最后登录
2010-7-21 

庶民

 

帖子
96 
积分
130 
经验
130 点 
威望
0  
魅力
130  
注册
2009-6-1 
2# 发表于 2009-11-6 14:32 | 只看该作者 不说玄奥的,人体只要能动的都可以拿来化力。化力同时是蓄力。看过功夫熊猫吗?太极练好了,那大肚子也是利器。

或者说,挨着哪里哪里打。 回复 引用

TOP

卧龙抱雪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卧龙抱雪 当前离线

UID
111427 
帖子
96 
精华
积分
130 
威望
0  
魅力
130  
阅读权限
2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69 小时 
注册
2009-6-1 
最后登录
2010-7-21 

庶民

 

帖子
96 
积分
130 
经验
130 点 
威望
0  
魅力
130  
注册
2009-6-1 
3# 发表于 2009-11-10 00:02 | 只看该作者 我用的松胯方法:
沉左臀泛右臀[或沉右臀泛左臀]两臀上下螺旋翻沉,不许左右摇摆,不许蹶臀. 回复 引用

TOP

拂尘剑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拂尘剑 当前离线

公孙大娘

UID
88245 
帖子
310 
精华
积分
390 
威望
0  
魅力
379  
阅读权限
30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
2008-4-29 
最后登录
2010-8-18 

簪袅

帖子
310 
积分
390 
经验
390 点 
威望
0  
魅力
379  
注册
2008-4-29 
4# 发表于 2009-11-11 11:58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没学过推手,不过曾见识过前辈的示范演练,还是挺实用的。
顶lz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回复 引用

TOP

卧龙抱雪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卧龙抱雪 当前离线

UID
111427 
帖子
96 
精华
积分
130 
威望
0  
魅力
130  
阅读权限
2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69 小时 
注册
2009-6-1 
最后登录
2010-7-21 

庶民

 

帖子
96 
积分
130 
经验
130 点 
威望
0  
魅力
130  
注册
2009-6-1 
5# 发表于 2009-11-12 12: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接下来贴一个来自生活的练功方法。

-----------------------------------------------
推磨
传说张三丰小时,家里做豆腐,他从推磨中悟得太极真谛。我们平时站完无极桩后,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动作。介绍如下(不只是为了纪念张真人呵):
脚一前一后,成丁八步(非丁非八)。两手松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对,开肩含胸置于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杆的“一”处,“丁”杆的勾处连着磨石。眼神贯注勾处,以防与磨石脱落。全身放松。然后,用意驱动腰跨从左到右微微做平圈运动,同时带动两拳推动无形的“丁”字推杆,转动无形的磨石。(每次3-5分钟)
见过农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较容易练习。
功效:1、放长意念,日久能随意管住对手中心轴
      2、练习丹田平转 回复 引用

TOP

卧龙抱雪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卧龙抱雪 当前离线

UID
111427 
帖子
96 
精华
积分
130 
威望
0  
魅力
130  
阅读权限
2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69 小时 
注册
2009-6-1 
最后登录
2010-7-21 

庶民

 

帖子
96 
积分
130 
经验
130 点 
威望
0  
魅力
130  
注册
2009-6-1 
6# 发表于 2009-11-12 13:03 | 只看该作者 这类功法好处是一学就会,因为它是从生活中来的。常常练对身体有好处,也长一些功力。 回复 引用

TOP

卧龙抱雪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卧龙抱雪 当前离线

UID
111427 
帖子
96 
精华
积分
130 
威望
0  
魅力
130  
阅读权限
2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69 小时 
注册
2009-6-1 
最后登录
2010-7-21 

庶民

 

帖子
96 
积分
130 
经验
130 点 
威望
0  
魅力
130  
注册
2009-6-1 
7# 发表于 2009-11-12 13:39 | 只看该作者 再贴一个洪传陈式的基本功练习。可以和我在这里发的一个关于缠丝劲练习的帖子对照。 “卧“开头的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和建议。

原始链接:
http://hi.baidu.com/poemlion/blo ... a47e3f1e308905.html

第一基本功:

蹲桩,周身放松,屈膝下蹲,两足平行距离一肩至一肩半宽,大腿与地平面是45度角,双膝不能超过脚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项自然竖起,顶劲上领,双目平视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双臂前伸微屈,两手相对。

蹲桩时间根据体力决定,先蹲五分钟,休息一下再蹲,每次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后每一下蹲的时间增加。  

卧:身体弱一点的可以练无极桩。无极桩也可以在基本功练习间隔作歇息用。

   第二个基本功:

抱太极球(后来改为双手臂松垂裆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绳状)练腰裆劲。方法是在蹲桩姿势基础上,增加腰胯旋转动作,即腰胯左转右转,大腿根韧带不要绷紧,保持松弛,以塌住裆劲,两脚不动,两膝随腰胯转动;向右转,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转反之;膝不要左右摇摆,上身保持原高度不变;臀部不能摇摆;同时松肩垂肘,双臂略屈,双手以蹲桩姿势随腰胯左右转动在胸前一前一后划立圈,如抱球转动之状。

   要求动中求静,周身放松,不用拙力。初练5分钟,稍歇再练,逐日增加时间和次数。

卧:如此松胯,沉坠。太极基础的基础。详细的解释在十楼。

附:李驻军谈拔井绳的练法    
     
         拔井绳是洪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基本功法,是练习腰裆劲的主要方法。拔井绳是一种象形功法,它的练习方法就象从井里面提水。因为现在的人大都没有见过打水,更不用说去打水了,所以这个功法本来是很简单的,但因为人们没有见过,显得有点不好理解。

      练习时注意腰胯的旋转是由膝盖的一提一落来完成的,两个手也是随着身体的旋转,配合膝盖的起落一个里缠上提,一个外缠下插,犹如手抓绳子将水从井里提出一样。

      

   第三基本功:划太极圈,这是主要基本功。
卧:洪老的关门弟子张联恩老师从开始练拳每天都划几千个圈。这练的是“功“。苦于没有明师的朋友如果能够学会这个,那么几年纯功下来,碰到明师一点拨,马上可以步入太极大门。十一楼有视频。

它是在蹲桩姿势练腰裆劲的基础上单手划圈,分外缠(正旋)圈和里缠(反旋)圈两种。先左手划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较少,相对而言僵劲小,柔和些;左手学后可影响右手易于掌握要领。划圈时,腰胯的左右转动配合双腿的缠丝与练腰裆劲的要求相同。

   左手划外缠(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 (卧:拇指在后),胸对正前方,左手为掌(掌形为螺旋掌,五指不并拢,也不敞开,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翘,其他四指间略有空隙,五指内侧连成内弧状,掌背与小臂外侧连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间),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与眼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横指和上扬(卧:肘不过肩,以手领肘),手与眼距离约1尺2寸,目视左手中指尖。第一动作:腰胯右转约25°,左掌走外弧线顺缠(拇指外翻,小指内裹)约90°,塌腕,收肘贴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同时目视固定目标,不随手运,看中指尖(卧:目视左前方)。第二动作:眼随手运,腰胯继续右转25°,左肘贴肋,五指略上扬,塌腕,左掌内收走下弧线待小臂与腹平面成90°时逐渐上扬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三动作:腰左转45°,左肘不动,左掌五指向上,略顺缠立改逆缠(拇指内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线向左前斜角上转,小臂斜上扬(卧:肘低于肩数寸),与腹平面成 90°,中指尖高与鼻尖齐,距离约半尺许,成立掌状。第四动作:眼随手运,腰继续左转45°,同时左掌继续逆缠90°,领肘向左前斜角转出,中指高与眼平,回至第一动作起势位置。划完一圈,掌中指尖划出一个360°椭圆轨迹,掌与小臂顺缠180°,逆缠180°。因马步划圈,起势胸对正前方,左手顺缠(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动作,腰向右转 45°也可大于45°,三、四动作左转则90°;第二圈时,一、二动作腰右转则为90°。在腰左右转时,两肩前后转动尽量小些,不可大于36°,使躯干略呈拧劲状(名为立体螺旋)。

   左手里缠(反旋)圈方法是:蹲桩姿式同前,正马步,胸对前方,起势左肘贴肋,左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一动作:腰胯左转约25°,同时左肘贴肋不动,眼随手运,左掌中指斜上扬,蹋腕,逆缠走下弧线经小腹前向左下转,至掌与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与地平面成 45°。此动过程左掌逆缠90°,呈立掌状。第二动作:腰胯继续左转约25°,左掌连小臂继续逆缠走向上弧线领肘向左上斜角转出,中指尖高与鼻端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左前下斜角。第三动作:腰胯右转约90°,眼随手运,同时收肘至乳下,收肘过程中,左掌顺缠270°,走上弧线,至左腕与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后,中指指向左方,小臂与肩平行。第四动作:腰胯左转45°,左肘沉至左肋,同时左掌变逆缠45°,收至心口前起势位置,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划里缠圈第一圈时,掌逆缠225°,顺缠270°,共495°,而划出的椭圆轨迹为360°。第一、二动作腰转约45°,第三动作腰转约90°,第四动作腰转约45°。

   以上是正马步划圈,左、右侧马步划圈,手运行方位因胸朝向左侧或右侧45°,而随之也变换相应角度,方法要求一样。外缠圈、里缠圈的轨迹都是鸡蛋形椭圆;外缠圈大头在外,小头在里;里缠圈大头在里,小头在外。

   这两个圈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极拳架都是由这两个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组成的。从手法上说,包含着掤、扌履 、挤、按、采、挒、肘、靠。练对练熟了这两个圈及基本功,不仅学拳架容易,在技击上也非常实用,圈学不对练不熟不可能学好拳架。

   洪师爷把划圈的轨迹叫“公转”,顺逆缠的动作叫手臂的“自转”。这三项基本功须在老师指导下练一年左右,打好基础方可学习拳架。

   
顺逆纏-公自轉-正反旋
順逆纏:身-向左轉为顺纏,右轉为逆纏。 1+m}m aHE
               腿-膝上提為顺纏,膝下垂為逆纏。 Skt= S'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為顺纏,小指外翻转掌心向下逆纏。 K@ ZK ^I~_
公    轉:手與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轉(六个方向)。自    轉:左右上下公轉中的自轉分順逆纏。 @m _D} 5y
手部自轉---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动向上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為逆缠。(有時稱顺缠為外缠,逆缠為里缠)
正反旋:以右手為例(左手同理):凡手向右转,顺缠下收,逆缠上开為正旋(俗稱正手圈)------拳式如雲手、攔擦衣;凡手向右转,順纏上收,逆缠下开為反旋(俗稱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 本帖最后由 卧龙抱雪 于 2009-11-13 06:09 编辑 ] 回复 引用

TOP

卧龙抱雪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卧龙抱雪 当前离线

UID
111427 
帖子
96 
精华
积分
130 
威望
0  
魅力
130  
阅读权限
2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69 小时 
注册
2009-6-1 
最后登录
2010-7-21 

庶民

 

帖子
96 
积分
130 
经验
130 点 
威望
0  
魅力
130  
注册
2009-6-1 
8# 发表于 2009-11-12 13:42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从同一地方拷过来的:

---------------------------------------
洪均生先生详释正旋單手圈

     手部的正反旋單手圈,指套路中手部的公轉及自轉,手臂、肘、肩部的八法。演練正反旋單手圈时,腰隨之左右上下旋轉,下肢的顺逆自轉,同时鍛煉腰裆的基本功。洪氏太極拳的特點,讲究立体螺旋运动,這種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線路的熟練與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因為不论太極拳式多麼複雜與不同,在手臂部總是這两個“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上下旋轉,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變化)。
這種基本功法,不易受场地、时間限制,用定歩,側馬歩,活歩均可,根据自身條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練習。如一路拳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動作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炮捶拳左單雲手,右單雲手,一路拳上中下三個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練正反旋手圈時应要輕、柔、慢,自然放松,尤其要注意體會與全身螺旋旋轉的配合。
正旋右單手圈手高齊右眼角,角度為胸前45度處。
右手线路如下:
第一動作:身左轉,松肩沉肘到肘貼肋,小臂顺纏自轉走外下弧線,手指上扬。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閉第一动作的側掤;二路拳右單雲手等。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扌履法,如六封四閉第三动作左轉身扌履法。
第二動作:身繼續左轉,手隨身體的左轉,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揚,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為靠法。如攔擦衣第三動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顺纏收手或逆纏收手,當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時,手指上揚,手部均为掤法,肩、胯部即為靠法)——必須知道的是:第二動作的左轉,左肩與左胯不准轉的過大。左肩既要與左胯合住,更要與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轉便上挑一點兒,也就是肩部與胯部走╯小弧線(肩部左轉的幅度,不能超過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這一動作的立体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僅不准凹進去,胯部更是隨身的左轉形成往右前進的力。
第三動作-1:身略左轉一點兒立變右轉,手顺纏隨腰的左轉往上托一點兒為挒法,如一路拳第二十九式上雲手第三动作的挒、靠、肘、挤、按法——此例為左手(肘法使用起来,小臂部顺逆皆可用,側面貼近我偏前一點兒的人,我方肘法小臂應用逆纏;貼近我偏后的人,即用顺纏。不拘小臂部顺逆,手腕部必須略揚起,不许下垂。有句话叫“打肘不見肘”,是说不许把肘高高抬起或肘部离开肋部單獨擊打,而是用全身松沉之力發勁。);單手挒法兼靠法如一路拳第十三式右轉身捣碓第三動作;
第三動作-2:手繼續沿胸前45度,走右前上弧線為按法。手有顺纏變逆纏,應隨腰的變化而變,不是手的單獨翻轉,而是手走s 形(因是左右手,故有正S与反S之分)。
第四動作:身仍右轉,手繼續走右前上弧线,手领肘,肘领肩回到原来的角度,为採法。如一路第六式白鹤亮翅的第二動作和第一捣碓第三動作等。
正手圈完成后的图形,如一椭圆形的鸡蛋,大頭在外,小頭里。

[ 本帖最后由 卧龙抱雪 于 2009-11-12 13:48 编辑 ]

ebae858f1fa642e7503d9271.jpg (14.05 KB)

下载次数: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一动作

aa504666bd5f4339aa184c77.jpg (15.3 KB)

下载次数: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二动作

4da2cdf9086d2a44242df276.jpg (14.26 KB)

下载次数: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三动作--1

ebae858f1fa942e7503d9274.jpg (15.54 KB)

下载次数: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三动作--2

fa606f89eb1245ae0e244469.jpg (17.25 KB)

下载次数: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单手圈第四动作

回复 引用

TOP

卧龙抱雪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卧龙抱雪 当前离线

UID
111427 
帖子
96 
精华
积分
130 
威望
0  
魅力
130  
阅读权限
2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69 小时 
注册
2009-6-1 
最后登录
2010-7-21 

庶民

 

帖子
96 
积分
130 
经验
130 点 
威望
0  
魅力
130  
注册
2009-6-1 
9# 发表于 2009-11-12 13:50 | 只看该作者 再贴:

何淑淦 ---- 谈洪式太极拳的正圈

洪式太极拳的正圈,是洪公均生根椐拳中基本手法、步法及身法的配合提练出来的一种练功方法,其练法为:

以右手为例:右手自然放于心口处,掌心斜对心口,右自然下垂贴于右肋。左手卡左腰处,左手拇指按住左肾部。此时步法为、右侧马步。

开时右手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从心口前下颏旁斜向右上45度转动,转到手高齐眼处,手心斜向右前下角,手指指向左前上角,手臂不要伸直。开手时左腿顺脚尖的方向逆缠松塌腰裆,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右腿顺缠。胸向正前。眼看右前45度,这是上半圈。

接着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扬,将肘收到肋旁,肘贴肋部,只用小臂带转经脐上转到心口前为度,掌心斜对心口,手指指向右上斜角。转动过程中,右腿逆缠松塌腰裆,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左腿顺缠,步型不变。

谢千里----云手的奥秘

在现有的各家太极拳式中,云手演练的风格是多样的.但各家太极拳均称云手为“母式”,可见其在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非凡位置.本篇就云手的典型问题作个性的剖析,以期给同道们一点有益的启示!
(一)云手的名称
云手的名称由来,据洪均生宗师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的考证认为,云手式名是象形的.中国画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因此式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笔法,故取以为名.
以前,陈式太极拳有名为“运手”的,也许,本意是运转双手的意思,后来的云手名号可能是“弄拙成巧”,约定俗成了.另外,舞蹈的经典动作里也有非常飘逸的“云手”组合,或许是它启发了拳术中画圈动势名称的命名。
陈鑫曾说:武术中攻防手法以左右两方用得较多.所以各家套路中仍然保留了云手的模式原型,陈鑫在其《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把一路三组云手称为“上, 中,下”,演练的步伐和手法也稍有变化.二路炮捶也多处出现“单云手”,显而易见,云手作为太极拳基本技术形式,虽然已经融化在各式拳势当中,但原型还独立的存在着.
(二)云手的神意
无论文事武功,对神意的要求总是第一位的.古人的“意在笔先”是最经典的强调用意的词句.练拳者无笔可执,演练者的身体此时即是运动的符号载体,此刻的意就是不丢不顶的太极拳意.用神意统领周身按规矩运转,就会出现“周身无处不太极”的状态.
既然云手是太极拳的“母式”,那么,云手的神意就是太极拳演练和实作的神意.正常情况下,神意的关注有内外之别.在内为内劲的随机调节,在外为眼神的适时观照.武术界有“眼随手运"的拳谚,许多人以为,是手到哪里,眼看哪里,这样理解太机械了,易形成左右摇摆的“死鱼眼”.乏生趣,无观赏性.正确的理解是眼神注视目标的主体位置,是有主次的.王培生先生的神意分离观照的学说,就是神意内外周全关照的现代经典理论.
太极拳十三势中的“顾盼”也是神意灵敏而有主次的要求.目标为点,为主,为顾,周围为面,为次,为盼.手动作的方向为主,对应的另一侧为次.主的位置眼神要审视,次的方位,心意要观照.
“遵易理,合拳法,统周身”才是云手神意的“真态”.
(三)云手的轨迹
云手虽然是简单的画圈,但要求很细,不是言传身教的确难以明了.而且各家风格不同,要求有别.这里以“洪式太极拳”为例,说明云手的运行轨迹.
一般情况下,单独操练云手,都是先从单云手开始的,因为双云手无非是双手的交替配合,明白了单云手,自然就能举一反三,通晓双云手的动作要领.单云手又有定步和活步之别,起步阶段,自然以定步为基,为减少难度,易于入门罢了.
按传统的单云手操练形式来分,又有正反之别.
1.正云手轨迹:以定步右单正云手为例.
预备式:
口令:马步开手
动势:站好右侧马步,眼睛注视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挤展开,肘微沉,右臂稍弯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眉毛之间,右手和右脚上下呼应.
第一动:
口令:收肘缠手
动势:接预备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体左转,右肘向右肋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收转.掌心斜向右前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肘之间.手指领劲不丢.肘不许夹紧,要松垂。
第二动:
口令:合手挤靠
动势:接第一动,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继续左转,肘微沉右手顺缠收转到胸前十公分左右位置.掌心不过身体中线,斜向左后上斜角,手指领劲不丢.这时右肩肘要出挤靠劲.身体保持中正.
第三动:
口令:右转挤按
动势:接第二动,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右转,肘微沉右手逆缠,右手的位置大约在右肩前外二十至三十公分处.掌心斜向前下斜角,手指领劲不丢.这时右肘臂要松沉出挤靠劲,手掌外侧意指右上.身体保持中正.
第四动:
口令:右转挤采
动势:接第三动,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继续右转,右手逆缠,右手的位置大约在右肩前外一尺半处.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领劲不丢,手的下位对着右脚趾.右前臂和掌腕走挤采劲.身体保持中正.
要点:
整个正云手过程保持“上领下塌中间转”的身法。眼睛注视右前方,出手时“手领肘”,收手时“肘领手”,上下开合协调,既放松,内劲还要不丢不顶,呈阴阳相济状态。右正云手的动势是顺时针的轨迹,整个路线是斜置的外大内小的“鸭蛋圆”。
2.反云手轨迹:以定步右单反云手为例.
预备式:
口令:马步开手
动势:站好右侧马步,眼睛注视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挤展开,肘微沉,右手臂稍弯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眉毛之间,右手和右脚上下呼应.
第一动:
口令:收肘缠手
动势:接预备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体左转,右肘向右胸前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拧转.掌心斜向左前上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肘之间.手掌不要到胸前,在右前肩外,手指指向右侧上斜角,手部领劲不丢.
第二动:
口令:沉肘滚手
动势:接第一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体先左后右转,右肘向右肋松沉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滚转.掌心斜向右左前上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前下胸腰之间.手指领劲不丢.
第三动:
口令:转腰挤按
动势:接第二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向右松转,右肘向右肋侧后松沉旋转,右手同时先顺后逆缠挤按.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大约在右肩前外下半尺位置.松肩沉肘,手指领劲不丢.
第四动:
口令:拧胯挤采
动势:接第三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松沉,腰胯向右加大松转,右手同时逆缠挤采.右肘松沉随转,右掌心斜向右前外下斜角,手和右脚上下呼应.手指领劲不丢.
要点:
整个反云手过程保持“上领下塌中间转”的身法。眼睛注视右前方,收手时“肘领手”,出手时“手领肘”,上下开合协调,保持内劲不丢不顶,呈阴阳相济状态。右反云手是逆时针的动势轨迹,整个路线是斜置的外小内大的“鸭蛋圆”。
正确的定步云手练习应该是神意专注,速度均匀,动势流畅,开合协调,画圈时手臂三节和整体的合理运转是云手锤炼的真谛.
(四)云手的实用
    云手既然是母式,当然包含拳法的攻防涵义,云手画圈的过程,就是理想的攻防一体模式。手臂部三节和躯干部、下肢部三节的开合一体运转,就是最佳的人体攻防动态架构。
每一个随意的点都应处在太极状态——化打合一,开合一体。
    例如:正云手的第一动“收肘缠手”,对方双手挤按我右臂腕肘,我松沉右肩肘,同时向里收肘,右掌指向右外下侧划弧,这样的肘手收中放的动势是同一时间完成的,掌指部的缠转是稍节的紧放,肘部的收转是中节的随化,对方立即处于“落空”和“即出”的两难境地,非高手即刻出局。
    再如:反云手的第三动“转腰挤按”,我呈右前臂接近右胸腹状态,对方双手按我右肘腕,我根据对方的下按劲路,先微顺再逆缠,用腰胯带动右臂向右开转,肘部保持松沉状态,指掌边缠转边右开,肘部松沉为随化,指掌部缠转为紧开,对方陷于“太极阴阳阵”,不能随化即刻出局。
    这都是特写的局部镜头,高超的太极拳手,经过持久的正确锻炼,已达“全身无处不太极”状态,所以在推手和实战中,处处得机得势,显自如状态。
    当然,理想的太极状态是相对的,“天下第一”的还没有出现过,盲目地抬高太极拳的地位,忽视自己的技术锤炼和心态修养,都是纸上谈兵的自大狂。实际上,只要理念对头,打任何拳都可达太极状态。反过来说,就是打太极,不明理法,也是盲拳,只能虚妄地陶醉自己,没有实际功用。所以,从云手训练着手,易于举一反三,这是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不容忽视! 回复 引用

TOP

卧龙抱雪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卧龙抱雪 当前离线

UID
111427 
帖子
96 
精华
积分
130 
威望
0  
魅力
130  
阅读权限
2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69 小时 
注册
2009-6-1 
最后登录
2010-7-21 

庶民

 

帖子
96 
积分
130 
经验
130 点 
威望
0  
魅力
130  
注册
2009-6-1 
10# 发表于 2009-11-12 13:5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也很好,仔细解释了腰胯的运行 (即七楼的“第二个基本功“) --在以往这属于太极的不传之秘。本文提到的“拔井功”,类似于“推磨“,也是从生活中来的宝贵功法。

李    静

           洪式太极拳的腰裆功,是增加大小腿肌肉力量及上下肢的节节贯穿,并对人体五脏六腑的保健作用,也是洪式太极拳功法的精髓所在。因为腰裆跨居于人体中间部位,上下转关连接枢纽,也是调整人体中心,发人致胜的关键。所以拳论才有“上下九节动,节节腰中发”之说。

        虽说现在练拳者诸多,但真正理解腰裆的运动,以及如何加强腰裆的练习的人,却是廖廖无几,有的只是人芸亦芸,众说不一。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一旦在推手在运用却是一味的比划,或者是荡裆,与人推手更是感觉处处不得势,不是丢即是顶。正如拳论所云:“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致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洪式太极拳腰裆功,具体练法:

       预备:两脚平行站立,两脚尖朝前,两脚与肩同宽站立,松肩沉肘,两臂自然下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双目平视前方。舌抵上腭,下颌微收。

        接着,两膝屈膝下蹲,尾骨外翻约15度,小腹斜向里收,不但气能自然沉于丹田,两大腿内侧的两条大筋也会自然松开,裆(会阴穴)也自然开圆。如洪公所说:如坐在板凳上一般。也正是尾骨的外翻,才致使膝关节鹤顶穴不会超过脚尖。刚开始练习时不要下蹲太低,一般大小腿夹角135度左右。两手放于大腿内侧,松肩垂肘,目视前方,立身中正,虚领顶劲。

       接上动,左脚蹬地,左膝顺缠上提,左胯内收。同时,右膝逆缠下垂,右胯随之前下转动。此时上体要以立身中正的假想中的中轴转动,只许在中间左右旋转,两膝只是一提一落,绝不许摇摆、移动。此处是初学者最易犯的错误,也是许多习练多年洪式太极拳者迷茫之处。两肩随两膝关节的起落而转动,不要刻意动肩,左手顺缠随之转动,右手逆缠随之转动,如同在深井内打水,拔水桶状,所以此动作也称作:“拔井功”。反之同上。

练习过程中,两眼要平视前方,正是由于眼不改变方向,从而使身体左右旋转,此时躯干自然形成立体螺旋状,它不但使脏腑作自我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的刚柔也有密切的关系。练拳时,尽管躯干的外形左右转动,但从头顶百会穴,通过脊骨,以至尾骨下头的长强穴,如同一根立柱直立而不摇摆移动,则外形的旋转为柔,内里的劲却是刚的,这便是外柔内刚。

每一次练习者要做到力尽为止,即两大腿发抖,如再做一个动作就会使自己坐在地上,方可停止。在练习过程中,极点过后,两腿内侧会发热如火烤一般,此是正常反映,不必惊慌。

练习过后,要慢跑,“气壮步不止”。不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此功法虽好,但易说难练,需有心者用心体会。以此真功以度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