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陈若琳身高:论提高党员干部识别和把握机遇的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15:38

论提高党员干部识别和把握机遇的能力

□ 商兆鑫 

  随着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全党全国从此进入了大干“十二五”的新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强调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因此,增强机遇意识、提高把握机遇的本领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

  机遇又称时机、机会。它是指对特定主体而言的,并非必然出现,但一经出现就可能改变主体的现有状态,促使事物向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事件或条件。一般说来,作为客观事件或条件的机遇决不偏袒任何人,它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不管是谁,只要他能抓住对他有价值的偶然出现的事件或条件,他就抓住了机遇。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机遇具有科学的辩证性。

  机遇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所谓社会发展机遇,实际上就是社会在按必然趋势向前发展中,由于各种物质的和思想的因素互相作用而产生的,作为必然性表现形式的偶然联系或偶然条件,它们可能成为特定社会主体发展的有利条件或有利环境。机遇的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非长驻性。因此,机遇往往表现为偶然性,但机遇背后又隐藏着必然性。机遇的出现是有规律可循、有原因可察的,机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正如恩格斯所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选集》第4卷第240页)邓小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同时又是善抓机遇的卓越领导人。他不仅从总体上、过程上把握了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而且从事物的局部上、一定阶段上把握了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在《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中,常使用的“时”、“势”、“时机”、“机会”、“客观有利条件”等概念,指的就是机遇。他认为,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中把握机遇,力争主动,驾驭局势,不仅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指挥原则,同样也是取得改革和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指导原则。因而,他总是反复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总是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洞察机遇,从偶然性中看到必然性,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条件,从而最准确地抓住和把握机遇,推进改革和建设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抢抓机遇的鸿篇巨制。

  机遇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恩选集》第1卷第60页)而机遇作为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对于某些国家发展有利的机会、条件、环境和形势等,是国际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各种力量的消长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而变化。它一方面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客观规律的显露和表现,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强的可把握性,即主观性。机遇是客观的,对谁也没有偏爱厚薄之心,人人都可以利用,但发展和利用机遇,却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把握机遇,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就是要寻找主观能力与客观态势的契合点,不断调整自身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我们党的卓越领导才能无疑既得益于尊重客观规律的实事求是,又得益于发挥党员干部主观能动性的解放思想。

  机遇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一方面,机遇具有时间与时机的内涵。机遇的时效性极强,它恰似一匹驰骋时空的烈马,来之急速,稍纵即逝。机遇产生和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一个疏忽,一阵犹豫,机遇就逝去了;有的机遇虽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决无常驻不变的道理。邓小平曾说过,要抓住机遇,“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会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机会难得,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这就是说,机遇不是停滞的,而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从它出现到消失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事物的性质、形成机遇的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机遇又具有空间与地域的内涵。由于历史状况、资源结构、区域特点、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转移顺序不同等,决定了不同地区、产业、行业也各有特点和自身的差别优势,因而机遇的表征和凸现点,发展的充裕度和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抓机遇,就要善于掌握火候,把握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善于从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上驾驭机遇,锲而不舍地死死抓住各种机遇不放松,中国的航船才令人惊讶地驶过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

  二

  社会发展史和科学发展史表明,大到国家、地区,小到家庭、个人,很多人由于抓住了机遇,因而取得了成功;也有很多人,由于没有抓住机遇,因而追悔莫及。从我国现代发展历程来看,在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为我国提供了一次战略机遇。苏联对中美形成的共同战略压力促使中美关系于1971年开始正常化。这一变化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外部环境,然而,由于此间我国文化大革命不断进行,这次战略机遇却未能得到利用;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我们自己创造了一次战略机遇。其间,我国外部国际环境并无重大变化,但1978年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都变得紧密起来。我国有效地运用了这次战略机遇,使我国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我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有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人均GDP也接近了4000美元。蓦然回首,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机遇既然在社会发展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促进社会发展时,就应该及时把握住机遇,充分利用好机遇。实践告诉我们,要及时把握住机遇,就必须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观察问题,用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探索把握机遇的有效途径。

  一是从环境变化中洞察机遇。机遇产生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当事物之间联系方式发生变化时,当事物各种内在矛盾的地位发生变化时,新的机遇就产生了。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能够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中洞察机遇。例如,要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就必须从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变化中,捕捉那些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利因素,这样才能抓住机遇。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认为,“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2页)。他在客观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认为,时代已经变化,“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国际形势看来会有个比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即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环境。我们……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0页)。显而易见,我国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期,才有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

  二是从科技革命中抓住机遇。由于机遇会给事物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机遇的出现可以改变事物的现有状态。因此,把握机遇必须善于寻找那些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同样道理,把握社会发展中的机遇,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件对社会发展最具影响的事件,从中寻找机遇。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例如,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善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邓小平从这一重大的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最具影响的事变中,看到了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重要机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党中央及时作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通过实施科教兴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

  三是从矛盾的转化中把握机遇。机遇产生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之中,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又是各种矛盾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事物的矛盾可能会对事物的发展带来有利因素,也会带来不利因素。有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会同时并存,有的有利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矛盾的变化发展而相互转化。因此,把握机遇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不仅要善于从不利因素中发现有利因素,抓住机遇,而且要善于积极促进矛盾的转化,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主动去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并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世界经济出现震荡,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的急转直下,也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明显冲击和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我国政府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善于积极促进矛盾的转化,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充分利用这次危机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加大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使我国的经济向前跨了一大步,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是从对信息的开发中捕捉机遇。信息是现实事物之间根据某种自然规律或人为的约定而建立的一种形式,对信息的开发,就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或者组织和重构信息之间的联系。信息之间的联系总是多种多样的,又是可以变化的。一条信息和其他信息发生联系时,往往会获得一种新的属性和功能,使信息的内容得到放大和再创造,机遇就产生于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实际上,从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的西德、自然资源匮乏却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日本,都是通过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从中捕捉到机遇,进而获得成功。就拿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来说,正是从这每天得到的信息中捕捉到新的发展机遇。1973年3月,扎伊尔发生了叛乱,这件事对于远在东京三菱公司来说似乎并无多大意义,但该公司的决策人却认为,与扎伊尔相邻的赞比亚是世界重要的铜矿生产基地,对此不能掉以轻心。于是派情报人员密切注视叛军动向,当得知叛军向赞比亚铜矿移动的消息后,迅速分析研究,预见到叛军将切断交通,势必影响到世界市场上铜产量和价格。为此,三菱公司迅速买进了一大批铜。结果,果然铜价抬高,每吨铜上涨了六十多英镑,三菱公司以此赚了一大笔钱。

  三

  把握机遇固然很重要,而充分利用机遇才是根本目的。把握机遇是利用机遇的前提和条件,但是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机遇,光把握机遇,不及时采取行动,那么还不能发展自我、成就事业。因此,要做到充分利用机遇,广大党员干部必然做到以下几点:

  态度积极是前提。机遇是客观的,但抢抓机遇离不开人们的主观努力;机遇对于每个人是均等的,但只有善于抢抓者才能获得。积极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一种抢抓机遇的方法。人类改造世界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人作为主体,只有使主观符合客观、行为符合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态度积极、精神饱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机遇,更好地利用机遇,不断地创造机遇。态度积极主要是指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科学求实的方法、刻苦钻研的毅力,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提高预见性和洞察力,及时有效地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发现机遇、把握机遇。俗话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如果没有远大志向、进取精神和积极态度,就会对机遇无动于衷,再好的机遇也会视而不见、白白错过;再多的机遇也只能抓一漏百,利用不好。

  行动果断是关键。一旦把握住机遇,就要尽快采取行动,说干就干,兵贵神速。如果慢慢吞吞,行动迟缓,悠哉悠哉,那么别人虽然把握机遇比你迟,照样可以后来居上,超过先识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革命刚刚透出曙光,世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美、英、法等国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机遇,但由于行动的快慢不同,从而使英法等国在技术革命的大潮中远远落在美国的后面。要充分利用机遇,除了果断的行动,还必须有得当的措施。也就是说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正确的方法、周密的计划,精心安排,分步实施,才能充分利用机遇。否则,只是盲目蛮干,其结果不仅不能利用机遇,反而将造成更大的损失。

  敢冒风险是特征。由于机遇具有隐蔽性,要从杂乱无序的千千万万个偶然性中准确地把握其中给我们提供发展机遇的偶然因素,是很不容易的;同时,机遇既然是偶然的,那就无规律可循,要发现它又增加了一重困难。这就决定了利用机遇常常要冒风险,有时甚至要付出很大代价。而且往往是收益越大,风险越高。因此,你要抢抓机遇、成就事业,就必须要有敢冒风险的精神。比如高科技的开发无疑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据统计,高科技发明进入实际应用过程的市场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一旦成功,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可几倍、几十倍地往上翻。所以,有人称高科技产业是“风险产业”,这也证明了机遇的风险性。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真正抓住发展机遇,就得有冒险精神,不付出一定代价,不冒一点风险,要想轻而易举地抓住发展的机遇是不可能的。所以,邓小平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

  提高能力是根本。机遇是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竞争的重要资本,能否敏锐地发现机遇,大胆地创造机遇,果敢地抢抓机遇,科学地运用机遇,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一要提高敏于发现机遇的能力。机遇总是隐藏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背后,产生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之中。机遇重在发现,而发现机遇,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头脑,必须具备敏锐的思想触角、深邃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普遍联系中把握地方的发展大局,在不断变化的全局坐标中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准确地制定顺应发展趋势、符合地方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方略。二要提高敢于创造机遇的能力。创造机遇是智慧的凝聚,智者创造机遇,庸者坐等机遇。对于领导者,就是要具备创新素质,大力提升统揽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为我所用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发展的能力。就其基本而言,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要以跳起摘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措施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凡是有利于发展的事都可去探索、去突破、去创新,以此推进思维、模式、结构、效率、机制大突破。三要提高勇于抢抓机遇的能力。抢抓机遇,就是要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始终做到负责、尽责、担责。要雷厉风行抢抓机遇,对于改革发展的决策,特别是机遇性决策,一定要减少争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看准就干,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四要提高善于运用机遇的能力。机遇是一种可能性,不是现实性,关键在于利用和转换。机遇多,利用率低,产生的效果就不好;机遇少,利用率高,往往会产生奇迹。运用好机遇,实现机遇的价值,就是要抓机遇转化、抓机遇落实,重在真抓实干。形成“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工作格局,真正把历史机遇转化为全面崛起的发展优势。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