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长江北路在哪里:孔子三骂子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49:44
  一
  
  子路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优秀人才,其为人武勇过人,信义双全,是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后在卫国授了官职。且说子路为人极有情义,不忘旧交,眼见得自已的同门兄弟,有的饥寒而死,有的困苦不堪,不由得动了侠义之心,想帮同学一把。于是私下里动用权力人情,让同学子羔做了费县的县长。
  
  此事在现在看来十分正常,无论中外,哪个党派执政不是先提拔自已的同党亲朋的。可是这事在孔子看来,问题十分严重。因为首先须“为政以德”,百姓才能受益。否则出去做个“聚敛之臣”,岂不是助纣为虐。孔子周游列国,对此有十分深切的体会!“苛政猛于虎”,是孔子的沉痛之言。
  
  孔子有一个才德优秀的弟子冉求,被鲁国的权臣季氏请去做了宰相。结果也不能够劝服季氏“为政以德”,反帮着做出增收苛捐杂税的事来。气得孔子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而子羔的才德又远逊冉求,所以孔子是不赞同子羔出去为官的。弄不好不但害民,也会害了自已。
  所以孔子骂子路道:
  
  “你这小子,真是害人!”
  
  子路也心知自已错了,但嘴上还是强辩:
  
  “有人民可以领导,有社稷可以管理,何必读书,再求学问。”孔子一听,更加生气,骂道:“真是狡辩,实在可恶!”
  
  孔子之仁,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子路说得也是千古人情的在大实话,无论中外,读书求学,有几人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从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现在是“学成文武艺,货与资本家。”
  
   
  
  二
  
  话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欲行那为政以德的仁道,但在遭受了无数的颠沛磨难之后,结果还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不能够实行。众弟子大为孔子不平,私下里商议说: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以夫子之德,足可以领导天下,为民造福。弟兄们!昏君无道!我们替天行道,取而代之了吧!众皆赞同。
  
  冉有对子贡说:“不知夫子是否想做卫国的君王”?
  
  子贡说:“好!我去问一下。”
  
  子贡走进孔子房内,问孔子曰:
  
  “先生!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说:“他们互相推辞王位,后来有怨吗?”
  
  孔子说:“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他们所求的是仁,既已求仁得仁,还有什么可怨的!”
  
  子贡告辞而出,对大家说:“夫子是不会赞同我们篡位的。”
  
  子路心有不甘地对子贡说:“你这样转弯抹角去问,怎么知道夫子的心思?还是我去问。”
  
  子路找了个机会对孔子说:“先生!如果卫国的君王让您来做,您认为应将什么放在最先?”
  
  孔子说:“必须先正名啊!”
  
  子路说:“没听说过有这样的道理,夫子太迂了!人家的君王还都不是抢来的,有什么名好正的!”
  
  孔子一听气骂道:“子路你真够野的!君子对于自已所不知的,应该存而不论,而不应该乱说。你可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百姓无所适从,就会造成动乱。所以君子的言行必须名符其实,才能够实行。君子对于自已的言行,是不能够苟且的。”
  
  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一个人不担忧没有地位,而担扰用怎样的方法去确立;不担扰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追求可以被人所理解的道德。”
  
  孔子真是仁者!真是智者!目睹动荡的世界局势,究其原因?诚如孔子所言!一个权位,你抢来,我抢去,名既不正,言也不顺,不行下效,尔虞我诈,你抢我盗一团糟。
  
  
  三
  
  话说孔子多年奔波于列国之间,风餐露宿,颠沛辛苦,加上年岁已高,一日他又病倒了。众弟子复私下商议:
  
  “夫子一心欲行王道,可现在是霸道的天下。各国的诸侯尽皆昏庸,夫子劝之既不从,取而代之又不可。不如帮夫子自立一国,如此既不犯篡位之过,又不兴杀伐之害,也可成就夫子礼乐之治的愿望。且有我等助理,何愁不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众皆赞同。
  
  于是,众弟子便由子路带头“组建新党”成功,只等孔子病好出来宣布“独立”了。且说孔子病情日渐好转,一日起床出来。不曾想,众弟子一见孔子,竟行起那君臣大礼来了。这岂不与那季氏“八佾舞于庭”一样了么!孔子一问知是子路玩的把戏,不由得当众指责道:
  
  “子路久有此用世之心了,可这不是正道,是欺诈啊!无臣而为有臣,我欺谁!欺天吗!我与其欺世盗名风光而死,宁可同你们保持师生的名份而终。且我纵不得大葬,我会死在路上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修养真是了不起!
  
  现在世界上流行的闹剧,其实子路早就玩过,孔子早就对此看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