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烟点仪:诵经的功德有多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1:03
楼 主
诵经的功德有多大?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怎么来的呢?唯一是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的不可思议之力成就的。在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并没有这样一个谛实的万德洪名,那时作菩萨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当时的世自在王佛面前,发了成佛的四十八愿,我们没有时间讲每一条大愿的愿文,只列举其中和名号有关的几条大愿,具体大家可以参阅《无量寿经》。其中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愿,愿文上讲:“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意思是,我成佛时,十方世界的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至诚的信受之心和乐意往生的心,把所有的善根,念念相续回向往生我的净土,下至临终以十念念佛,都可以往生,如果这条愿不成就,我决不成佛。唯一排除造五逆、毁谤正法的众生。)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上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意思是,我成佛时,十方世界的众生,一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勤修种种功德,依照佛的教导精进修行六度,自心坚固决不退转,而且以所修的善根都回向往生我的净土,专一念我的名号,昼夜不断,在他临终时,我和诸菩萨众一定现在他的心前接引他,在须臾之间,就会生到我的刹土,作不退转菩萨。如果这条愿不成就,我就不成正觉。)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愿文上讲:“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皈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意思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欢喜信受,诚心礼拜我,皈依我,以清净心修习菩萨的六度万行,而且对这个人,诸天和世间有情没有不尊敬的。)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意思是,如果听到我的名号,信受念佛,命终之后,就会转生在尊贵的家庭,六根都很健全,常常修习离欲的梵行。如果这些愿不成就,我就不成正觉。)由上面这三条愿。即使由于自己功德不足,没有即生往生,但是以听到佛号之后的信受,对于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利益,能得大福德,能受天人礼敬,来世能修殊胜梵行。
     在法藏比丘发完四十八愿之后,他又以偈颂这样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我如果成佛,佛的名号叫无量寿。众生只要听到我的名号,欢喜信受,依教奉行,就都会生到极乐国土,往生以后都会获得像佛那样的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而且往生的人也都学习阿弥陀佛,发起大悲普度的心愿,利益一切众生。)”从上面的引证,我们可以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以愿力不可思议故,所以愿力成就的六字洪名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以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议故,所以持名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在发愿之后,为了成满自己的大愿,法藏比丘修集了无量的善根。《无量寿经》上说:“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不是三年、五年,也不是三生、五生,而是在无量劫当中,一直都坚持不懈地努力,日日夜夜积累资粮、培植功德。没有起过贪嗔痴的三毒烦恼,也没有去贪著色声等六尘,一心为了佛道,为了众生。为了圆满成佛利生的大愿,一心所念的,唯一是过去诸佛所修的善根,是见佛而思齐,同时深入于无上的寂静,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依于第一义谛的法门,勤修万德的根本,不去计较各种苦恼,不去追求生活的安逸享受,厌恶名利,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一心寻求的是白净善法,饶益众生,对于所发的誓愿,永远都没有疲厌,成就了不为外缘所动的忍力。)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对于一切众生,常常想到的是慈爱和安忍,爱一切众生,包容一切众生,对人都是和颜悦色、爱语安慰,都是以佛法劝发、鼓励他们。在自己方面,是尽未来际都永远恭敬佛法僧三宝,对于有过恩德的师长们都是尊敬承事,没有一点点虚伪谄曲的心理。)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一切行为都是以福德和智慧作庄严,所作所为都成为其他众生的模范。照见万法如梦如幻,安住在三摩地当中,远离分别而寂静。)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善护自己的口业,从不说别人的过失;善护自己的身业,不失坏清净的律仪;善护自己的意业,没有一点染污。是这样护戒如眼,三业一尘不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对所有的国城、聚落、眷属、珍宝等都没有执著,恒时都是以布施、持戒等的六度万行,教化众生,把众生安立在无上真正的大道之中。)”
       对于法藏比丘成佛之前的修行,释迦佛这样总结说:“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法藏成佛,号阿弥陀。”
      通过以上的经文,我们就可以了知,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号,是以大愿力、是以无量无边的善根力所成就的,是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大海当中显现出来的,所以决定能赐予圆满的安乐。
     《游心安乐集》上说:“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总念万德。”(诸佛的名号,是由万德之所成就,只要能一念念佛的名号,在这一念当中,就总念了佛的万德。)
     《弥陀要解》中说:“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阿弥陀佛以无量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无量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佛的本愿完全实现,佛的名号真实成就,决定能让信愿持名的众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众生以信愿持佛名号为能感,佛以大愿为能应,所以感应道交,决定不虚。)
     文字是意义的载体,经文虽是文字,但是和拨乱因果的文字、引发贪嗔痴的文字,无义的文字迥然有别。前者是人们堕入三恶趣,深陷轮回之因,后者是人们脱离轮回,趋向涅槃彼岸的舟楫。
   为什么诵经有功德?
    因为经文是“真证法身所流现……是法身的舍利”以诸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具有悟入法界真实体性的功能。
    上师的金刚语是法身
    《宝性论》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最极清净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深及种种法。”
     此颂显示了法身两种分类,就是真证法身和假教法身。即真实证悟的法身和假立的教法身两种。其中,“法界最极清净体”是一切诸佛各自相续的个别自证智慧所证得的,假教法身是真证法身所流现的,是寂静法界所说的名字和章句的聚集体,是相应所化的缘分如是显现在分别念面前的一种假名的文字自性。证法身和教法身之间的关系是能诠所诠的关系,因果的关系
     上师的金刚语是报身
     上师的身语意是三身的总集,其中,上师之语为报身。《前行》云:“也可以说,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又“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依靠脉清净显现化身、风清净显现报身、明点清净显现法身的捷径来皈依。”
《宝鬘论释》云:“《华严经》中说一切文字经函是法身的舍利,也就是色身。”
    佛之报身为利益清净所化——在证得圣果的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前显现。按《宝性论》,报身第一相是“说法不断”,是说报身宣说大乘种种深广的妙法恒时相续不断。《庄严经论释》中说:“为使登地菩萨圆满获得所欲之大乘法而显现的报身,是彼等菩萨能圆满正法受用之因。”
    而上师的语言清净,所以,在证得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 
    诵经的功德也可以从止和观两方面来说:
   从获得止的功德 来说,如印光大师云:“……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故,是由止入观,由定生慧。
    从获得观的功德,比如益西上师教导读行愿品,力倡先学懂文义而后随文入观、依义发心的读。
上师仁波切在《般若摄颂浅释》中说:“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无论我们读任何一部经论,都应深解其义,而不能像藏地某些经忏师那样,对意义一点都不考虑,随随便便读过就可以了。汉地有些念经的人也是这样,对经文的意义一点都不关心,其实这并不是很好,而应了解所诵读经典的意义若能这样,那很有可能在无意中就开悟了。”
    所谓的功德是建立在心上,以广大的发心力所摄持,或以空性见摄持的善根才是大乘随解脱分的善根,随解脱分善根彻底成熟才是随抉择分的修所生慧摄持的善根。
如果我们没有广大的发心,只是为了自己今生来世的果报,尚贪着世间,而且执着功德实有,只是随福德分善根,最多获得人天善趣。
     元音老人说:“很多人都误会了佛经上所说的功德相。诵什么经有什么功德。大家听到或看到后,着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因为赶任务,颂经的时候诵得很快,很伤气。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这是误解了功德之故。功德不在白纸黑字的经文上,而在我们心中。我们诵经明白了佛所说的义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后,就按照着这个义理和方法实行,才能将从凡夫而跨入佛境。这才是功德!假如我们光念、光是诵,而不知佛境的义理,不明白怎么修法,仍旧在凡夫位踏步不前,功德从何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