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岁月酿成花在哪下:冠义第四十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12:05

冠义第四十三

【题解】

郑玄说:“名曰《冠义》者,以其记冠礼成人之义。”按《仪礼》有《士冠礼》,记冠礼的具体仪式,本篇则说明其义。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表示该男子已经成人,可以享受成年犬所应享受的权利和义务。本篇全文共三百四十二字,一则论冠礼的重要性,一则论《士冠礼》中某些具体礼节的含义。孙希旦说:“此以下六篇(按:谓从本篇起,到《聘义》篇止),皆据《仪礼》正经之篇而言其义,其辞气相似,疑一人所作。”

【原文】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①。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②。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注释】

①正容体三句:郑玄称此三句为“三始”。

②故冠而后服备二句:郑玄说:“服未备,未可求以三始。”按:人在未冠之前,穿的是童子服装,即《仪礼》所说的“采衣”,并束发为髻。而在行过冠礼以后,就有了三套完整的成人服装,即爵弃服、皮弃服、玄端服(冠也包括在内)。

【译文】

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在于有礼义。礼义从哪里做起呢?应从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作起。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然后礼义才算完备。以此来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然后礼义才算确立。所以说,只有行过冠礼以后才算服装齐备,服装齐备以后才能做到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所以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所以古时候的圣王很重视冠礼。

【原文】

古者冠礼:笠曰、笠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昨,以著代也。酸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①。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玄以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

冠玄端②,奠挚 于君③成人见也。成人之者,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④,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

【注释】

①故冠于咋五句:已见于《郊特牲》,可参彼处注释。另外,“蘸于客位”以下三句,据《郊特牲》和《仪礼·士冠礼》,当作“蘸于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此处不但脱掉了“谕其志也”一句,而且前后顺序也有错乱。

②玄端:一种礼服。即头戴玄冠,上身玄衣,下身黄裳。

③奠挚:把见面礼放在地上。这是卑者见尊者之礼,表示不敢亲授。

④乡大夫:乡人之在朝为大夫者。乡先生:乡人居官之已退休者。

【译文】

古人在举行冠礼时,要先通过占签选定吉曰、通过占笠选择一位可以为子弟加冠的宾,以此来表示对加冠之事的重视。对加冠之事的重视也就体现了对礼的重视,对礼的重视体现了礼是治国的根本。在昨阶上为嫡子加冠,这表示嫡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在客位对冠者行酪礼,这表示他已受到了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加的冠尊贵,这是要启发冠者立志向上。行过冠礼以后,对冠者要称字而不称名,这因为他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加冠以后去拜见母亲,母亲答拜;去见兄弟,兄弟对他再拜:这都是因为他已是成人而与之施礼。戴上淄布冠,穿上玄端服,拿着礼品去拜见国君,把礼品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授受;接着又拿着礼品去拜见乡大夫和乡先生,都是以成人的身份前去拜见。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所谓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也就是将要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做一个合格的弟弟,做一个合格的臣子,做一个合格的后辈。将要要求他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德行,冠礼能不重要吗!

【原文】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主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①。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注释】

①嘉事:即嘉礼。嘉礼是五礼之一。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译文】

一个人做到,了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对国君忠诚,对长辈顺从,然后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能被称为真正的人,然后才可以治理别人。所以圣王很重视礼。所以说,冠礼是成人之礼的开始,是嘉礼当中重要的一项。所以古人很重视冠礼。因为重视冠礼,所以冠礼要在宗庙之丙进行。在宗庙之内进行,是表示郑重其事。由于郑重其事,所以不敢擅自处理此事。因为不敢擅自处理此事,所以要在宗庙之内进行,表示自卑,表示对先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