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杀手橙光游戏:十七帖解读(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5:26:23
一、《郗司马帖》

释文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2]

大意

  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3]

解读

  郗司马,王羲之妻郗璿幼弟郗昙(字重熙),《晋书》卷六七本传载:“简文帝为抚军,引为司马”,故有“郗司马”之称。郗昙之女道茂为王献之前妻,后献之与其离婚,娶新安公主[4]

赏析

变化从心

   相比《十七帖》其他诸帖,如《省别帖》《诸从帖》等等,《郗司马帖》首行即作变局,行轴线左旋右盘,如风吹杨柳。第二行和末行的行气则平铺直叙,但字本身的欹侧变化仍与首行呼应。审视其点画,俯仰自如,顾盼有姿,变化从心,神融笔畅。[6] 

二、《逸民帖》

释文

   吾前东粗足①作佳观②。吾为逸民③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④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4]

注解

  ①粗足:大致,粗略。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虽未为精核,亦粗足讽览”。[5]佳观:优美的景致。③逸民: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④:一样,同样。[6]

大意

  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7]

备注

  《逸民帖》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一句,应解读成“我前段时间向东略行(至金庭),构筑置办了一处可心的住所”为宜。关于家居住宅可参照清代道光嵊县志》:“(王羲之)《宅图帖》:'丘令送此宅图,云可得四十亩,尔者为佳,可与水丘共行视,佳者,决便当取问其价。’此宅似即金庭,盖在郡日遣人行视者。设在蕺山,则无须图矣。”[8]

赏析

章草之韵

   《逸民帖》中的“东”、“久”字等,明显保存章草书的笔法特征如捺脚、回钩、转折处的隶书笔意。《十七帖》为今草(小草)书,但当细细品味其作,感到一种清晰的章草余韵荡漾在字里行间。《十七帖》的草书基本上字字独立,大部分字的体势趋于扁平,笔画的横平竖直基调贯穿在每一件作品之中。[9] 

三、《龙保帖》

释文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4]

大意

  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4]

注解

  《龙保帖》中的“龙保”为王羲之的幼辈。“甚迟见卿舅可耳”的“迟”,《广韵》解为“待也”。为期待、盼望之意。与王羲之《瞻近帖》里的“喜迟不可言”同意。“至为简隔”意味疏远间隔太久。[4]

赏析

章法

  《龙保帖》的“龙保”二字与《诸从帖》和《严君平帖》等帖相似,首字笔势和字形均向右上倾侧,而第二字则向右下,一上一下,偃仰欹正,变化丰富。传王羲之《书论》中说:“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其理论于《龙保帖》可窥一斑。第一行首字与末字小,中间变大;而第二行恰好与之相反,上下两端大,中间小。避让开合,错落有致,形成了奇特的章法。[5]

笔势

  作品整体以圆势为主,遒劲圆活。清人朱履贞说:“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但间以方笔处理,例如“之”字,顿显骨健气清。[5]

帖文考证

  

考证一

  清包世臣《〈十七帖疏证〉》:“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7]

考证二

  《全晋文》卷二十二:“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8]

考证三

  《右军书记》著录的帖文曰:“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而《淳化阁帖》卷七所刻《龙保帖》帖文为:“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之。”二者比较,当以《右军书记》著录为准。但是,《淳化阁帖》收刻的《龙保帖》字数与敦煌本《龙保帖》同,略有不同的是,敦煌本第二行第一字“甚”字,在《淳化阁帖》中为第一行最末一字。估计宋人摹勒《阁帖》中的《龙保帖》时,其所据母本是已阙失“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十字者。属于敦煌本《龙保帖》一类的临本或摹本。[9] 

四、《丝布帖》

释文

  

  

素纱单衣

[3]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4]

大意

  兹送上丝布做的单衣一件,聊表一点心意。[4]

备注

  “丝布单衣财一端”中的“财”指财物,多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礼记·坊记》:先财而后礼。注:币帛也。“端”是量词,为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

  《丝布衣帖》文意略同《药草帖》。《药草帖》是王羲之征询周抚是否需要药草,若需就来信告知,当会寄去。《丝布衣帖》则是直接寄送上丝布单衣一件。可见朋友间除信件往来外,还互相寄送所需物品。[4]

赏析

  

  

《丝布衣帖》《行穰帖》《药草帖》首行比较

[5]

《丝布衣帖》帖文不足两行,像这样文字简短的信札,在《十七帖》丛帖中,有《药草帖》和《严君平帖》;墨迹本中有《行穰帖》和《妹至帖》等帖与《丝布衣帖》接近。

  《丝布衣帖》首行首字至末字,字形由横到纵、由小及大,用笔先转后折,沉着痛快。这在写作时与文意内容有关。“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恰好一句成一行,且此句为信札全部目的,因此作者无须过多构思词句。因此心中所思,无所羁绊,用笔肯定,刚柔并济。反观《药草帖》《行穰帖》等帖,文字内容多征询话语,且须换行书写,下笔自然会委婉,字势相应变化增多。虽然《行穰帖》首行上半段同样也由小及大,凸显浑穆之气,但心存“应决不”这样的疑问,下半段的“九人还”也因此逐渐变小。[6]

文意详考

  “单衣”,《资治通鉴》载,371年(咸安元年)冬十一月,桓温废废帝为海西公,立简文帝。时“(废)帝著白巾合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虎门……迎会稽王于会稽邸,王于朝堂恋服,著平巾帻、单衣,东向流涕,拜受玺绶”。胡三省注:“单衣,江左诸人所以见尊者之服,所谓巾也。”而巾是江南人士交际时穿的盛服,仅次于朝服。“端”是量词,为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左传杜预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集韵》曰:“布帛六丈口端”。说法不一。羲之所送的衣料为“丝布”,《盐铁论·散不足》谓:“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东晋是门阀政治时代,贵族衣丝当不受严格的年龄限制。但必须注意的是,服食的人,一旦药性发,恒热,冬月犹着单衣。亦由于发热,皮肤毛孔膨胀,着粗服容易擦伤皮肤,为此,亦须质地细腻柔软的衣料,而且尚宽衣缓带。[7]

 

五、《积雪凝寒帖》

释文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3]

大意

  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4]

解读

  《积雪凝寒帖》写于积雪凝寒的严冬,当时寒冷之状,羲之五十年里未曾见过。根据文意知此信写于王羲之五十七八岁许。收信人是一位阔别二十六年之久的老友,益州刺史周抚。二人虽时有书函往还,由于山河阻隔,书信联系并不便当,故信中说:“希望明年夏秋之际,能够再得到您的来信。”这样的联系,当然不解“阔怀”。“阔怀”即远怀之意。[5]

赏析

方笔

     

《积雪凝寒帖》《丧乱帖》比较

[6]《积雪凝寒帖》从拓本来看,多方笔,如“计、廿、顷、十所”诸字,而且方笔落笔处多处于字的左偏旁,如“顷、信、何”。这样的用笔特征,在墨迹中可以得到验证,如《丧乱帖》中的“顿、乱、临”等字,《频有哀祸帖》的“切”字等。“方笔特征”是王羲之书法雄强的一面,也是王羲之在行草书创作上广纳百川、博观约取的一个结果。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书论》中说“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结合王羲之“又之洛下,见蔡邕三体石经》”的叙述,可以窥出王羲之取法的广泛。从出土的秦系文字和楚系文字来看,秦隶多逆入平出,楚竹书则切笔外转,则王羲之的方笔运用是在东汉隶书的基础上,取法自古文(六国文字)——楚文字。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中叙及“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相比圆笔,方笔技巧更为复杂,或落锋切翻、或揭腕抢入、或外逆翻回、或振笔快入,不一而足,这些特征在王羲之墨迹中都可寻见。“方笔是逆锋过来以后增加一个向下切的动作,然后再铺毫进入行笔阶段”(胡抗美《〈十七帖〉之我见》),这个逆锋包含着一个弧线的顶锋动作。[7]

比较

     

《积雪凝寒帖》《旦夕帖》比较

[8]《积雪凝寒帖》的“下问耳”如同《侍中帖》“侍中书”三字一样,笔势贯注而下,三个字作一个字来写,形成字群字组效果。《积雪凝寒帖》整体风格与《十七帖》第二十二帖《诸从帖》类似,同为六行,行间节奏都较散淡,不缓不急。两帖都以单字为主,只是最后两行上部加快书写速度,稍纵即收。《积雪凝寒帖》最后四字“如何可言”字形字势与《旦夕帖》极为相似,均为由大及小。[9]

风神

  《积雪凝寒帖》用笔方圆兼备,方处锋棱可截铁,圆处婉转若飘带。但自然调和。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羲之《积雪凝寒》帖六十三字,表里莹润,骨肉和畅,有法有致,最为合作。”[10]

背景相关

  清包世臣在《十七帖疏证》考证《积雪凝寒帖》时认为王羲之由于受其伯父王敦器重,王敦的府僚周抚,也因此对王羲之特厚。324年(东晋太宁二年)周抚随王敦叛乱。王敦败,周抚逃入西阳蛮。324年10月免其罪,时王羲之为秘书郎,同在建康。后周抚为王导起用。“为江夏相,监沔北军,镇襄阳,历守豫章,代毋丘奥监巴东军,刺益州”。计王羲之与周抚自325年至349年分别二十六年(按:按包世臣所举年代,仅为24年。祁小春纠正为351年,《迈世之风》484页,台湾石头出版社,2007年版)。“'悠悠如何可言’,盖指此。”[11]   王羲之与周抚的交往,324年王羲之时为会稽王友,非“秘书郎”,周、王二人是否相见无确切依据。王羲之所任会稽王友之职在内宫,负责4岁司马昱的教育引导和陪护。按包世臣所述,周抚是有罪方赦“自归阙下”之人,此时与王羲之见面无可能,因此325年不是两人阔别之始。330年周抚因失守襄阳免官后退居武昌,王羲之334年亦至武昌为庾亮参军。周抚在公元330~336的五、六年间生活在武昌。“以周抚与王羲之的关系推断,二人在武昌见面可能性相当大”。后王羲之于340年任江州刺史,不久赋闲居家,直到348年入朝为护军将军。而周抚则于346年前一段时间任豫章太守。江州、豫章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南昌,两地不仅相距不远,而且都靠着潘阳湖,以水路为主要交通的古代,两地往来非常方便。既然周抚与“右军特厚”,两人在这一段时间也会见面。   根据上述分析来推论,王羲之与周抚阔别廿六年的起始时间为334年-346年至360~373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