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抒情有爱爱爱:后现代文化中青年的迷失与救赎 宋德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8:42
摘要:
后现代文化具有革命性一面,也有破坏性一面,成长期的青年往往不能批判地对待后现代的两面性影响,从而迷失于后现代文化之中。这种迷失有多方面的根源,有社会层面的原因,有后现代理论本身的原因,也有青年自身反叛特质的原因。通过对青年在后现代文化中迷失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我们相应地设想了三条救赎之路,即教育救赎、理论救赎与社会救赎。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化,青年;迷失;救赎
按照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是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新范式,这种文化范式主张“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关于“永恒真理”的不信任。后现代主义提倡反中心、反权威、反传统、反整体和反罗格斯主义等,讲求对本质、传统、深度、基础和真理的瓦解,从而赋予了人们以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然而与后现代主义如影随形的,却是其两个互相矛盾的话语影响,对青年而言尤为明显。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在价值论上的多元主义,使得青年在思想上、生活上以及价值观上追求个性化和创造性,寻求个性的解放和价值观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在本体论上的虚无主义,在实践性上的破坏主义,使得他们在物质生活中追求享受化、标签化,在文化娱乐中趋向世俗化、追偶化,在政治观念上表现出淡漠化和自由化以及政治理想的弱化,从而迷失在后现代主义的新空间经验中。
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尤其所谓的“跨世纪的一代”就属于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充分享受着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反叛精神和个性化追求,但与此同时却不经意地滑向了迷失之境。
一、青年在后现代文化中的迷失
青年文化是社会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青年的成长性决定了青年是善于接受和创造新鲜事物的群体。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我国,青年群体快速地吸收并融入了这种崭新的文化范式,身体力行,将这种文化逻辑贯穿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然而,青年对后现代文化的接受与实践是非辩证性的,从而青年们在追求后现代的“前卫”路途中往往不能辨别良莠,堕入迷失之境。
1、理想与信仰的丧失,政治观念的多元化与自由化
后现代讲求颠覆性,主张解构规范,消解传统价值。一些青年将对传统价值与责任的消解作为其世界观的基础,导致玩世不恭,把一切都看作游戏,丧失了崇高的信仰。与此同时,一些青年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消解引入到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主张自我消解,导致自己放任于当前的享受,仅仅将现在作为唯一的时间尺度,对未来持不信任态度,从而沉醉于当下的体验中,丧失了远大的理想与信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多种西方政治思潮传入我国,与马克思主义共存于一个多元的价值空间之中。后现代主张反权威、反中心、反传统性的特征在表面上似乎为政治观念的多元化提供了“合理性”。因此,许多青年便不加分辨地接受了种目繁多的政治观点,将其作为自己价值观与人生观构建的理论基础。这种政治观念的多元化进一步导致了青年政治观念的自由化盛行,他们随意地将一种政治见解作为自己的政治观,并肆意鼓吹,希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反叛来标新立异,实际结果导致一切标准的丧失,最终走向了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
2、物质生活的享受化和标签化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更大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于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对当下体验的注重使得人们沉醉于当前的空间经验中,倡导对现实的玩味。于是,一些青年在放弃远大理想信念的同时,将自己捆绑于现实的物质消费中,不能自拔。不但如此,他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为了给自己贴上不同于别人的标识,非理性地在消费中寻求所谓个性的标签。这样一来,青年身上便出现了后现代主义二律背反的特征:一方面,青年们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名牌商品和个性迥异的装饰物来标榜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现代性的大众文化及商品标准化之中,并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也就是说,他们为自己贴上的个性标签仍带有标准化和群体性的特征,从而使其处于标新立异和大众标准的矛盾之间。
3、文化娱乐的世俗化和追偶化
作为一种文化逻辑的体现,后现代主义对人们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文化娱乐方面。后现代的反规范和反传统性,使得青年人在文化世界中将追求个性与标新立异作为自己的目标。一方面,他们拒绝现代主义的精英文化,提倡后现代的平民主义文化,使得文化娱乐具有了通俗性、普遍性特征,每个人都触手可及;但与此同时,他们过于沉醉于文化的世俗与庸俗之中,其群体文化失去了经典与高雅的向度,而过于大众化。另一方面,对流行音乐和流行影视的追捧是现代青年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这种追捧使得青年沉迷于后现代主义所创造的空间影像中,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从而移情于影音明星,将心灵深处的信仰转化为对明星的崇拜,呈现出极强的追偶化特征。
4、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的非逻辑性与非标准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通过主张颠覆传统,消解中心,解构主体和反罗格斯主义,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青年作为最具活力与反叛精神的群体,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叛思维,一些青年刻意追求思维的反叛性和非逻辑化,常常希望自己可以一鸣惊人。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延,思维特征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因此,在后现代思维的影响下,青年们开始追求语言的失序,语言表达方式的非标准化,常常将所谓语言上的“无厘头”表达作为对个性追求的肯定。这样一来,在青年的话语体系中,
“能指”、“所指”和“指涉物”之间的关系破裂,由此导致语言表意锁链的断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或意象就将变成支离破碎的和互不相关的,这也就是语言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现象。
二、青年在后现代文化中迷失的根源分析
青年迷失于后现代境况中不能自拔,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后现代主义本身的颠覆性、反权威和反传统性特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工具理性的过度关注导致的压抑和异化,青年作为成长期群体固有的反叛性与标新立异心理等因素,共同构筑了后现代主义的美丽陷阱。
1、文化根源:后现代主义话语否定性的影响
美国哲学家凯尔纳和贝斯特在他们合著的《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一书中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话语得到迅速扩散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后现代话语源头。某些后现代主义者,给后现代这一术语赋予了一种肯定的色彩,而另一些则提出了否定性的话语。[[1]]也就是说,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社会作用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一种认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话语体系,对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必然也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反传统、反整体、反基础主义等价值主张使得后现代本身带有了积极的革命性因子,使得人们愿意运用后现代思维来反对陈腐的规则;另一方面,由于后现代主义讲求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以及一切既定规范的解构,导致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极端的颠覆性因子,诱引着人们为了追求新潮而诉诸于全面的破坏和颠覆,最终使其破坏性远远大于了建设性,产生了非积极的后果。
青年作为成长中的主体,往往属于激情多于理智的群体,他们常常注意到事物激进的一面,而忽视其消极的一面。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极具革命性的理论,与青年的革命精神一拍即合,许多青年急切将之作为进行实践创新的理论工具。但不幸的是,很多青年不能辩证地看待后现代理论本身,忽视了其破坏性的一面,从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过度革命”而失去了基本的约束力和价值标准,最终迷失了方向。
2、社会根源:现代文明之压抑和异化的极端反应
现代社会具有着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这种高度文明的社会更是强化着对人的压抑。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了人心理结构的三个层面。本我表现为人的欲望冲动,自我表现为与理性相关的现实约束,而超我体现了社会道德规范对本我的限制与对自我的超越。人类文明化的过程就是现实道德规范对本我追求快乐的压抑的过程。马尔库塞也指出,随着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工业开始对人进行全面侵略,它强化人的工具性而蔑视其主体性,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遭到严厉的挑衅。人的理性尤其是科技理性的绝对强化导致了理性本身的非理性化,作为主体的人濒临灭亡,现代社会中的人都异化为单向度的人。用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姆的话说:“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异化,几乎是无孔不入,异化渗透到人与自己的劳动、消费品、国家、同胞以及和自身的关系之中。”[[2]]
现代社会的青年同样处于各种社会压抑之中,不仅如此,处于成长期的青年还要面对其群体自身特有的各种压抑,例如生理的困扰、学业的压力、感情方面的困惑、初涉社会的挫折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成长期问题。这些困扰共同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压抑之网,笼罩在青年的头上,使他们艰于呼吸,无从释放。充满异化和压抑的现代社会一方面蔑视着人们的价值尊严,一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抗,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就同这一反抗不无关系。后现代主义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理性主义,颠覆传统价值,这一号召立即得到了亟待宣泄的广大青年的热情拥护,使其陷入了极度的革命热情之中,在不能明辨后现代积极和消极两面性影响的情况下,走向了迷失之境。
3、主体根源:青年期统合危机与反叛特质
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期发展论中指出,青年期是人类八个生存时期中的第五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身份急剧转换,并基本确立起自我的生活观念。然而这个时期的人不能用骤变的方式适应急剧的身份转换,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躁动,加之青年期嬗变的生理因素,最终导致这一时期的人——青年往往处于无法自我统筹的紊乱状态。埃里克森将此时青年遇到的发展危机称为统合危机(identity crisis)。
通常情况下,这一时期的青年会面临学业成绩、适应社会、生理认知、重建价值判断等等各种压力,如果不能成功地加以统筹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便是青年具有反叛特质的根源所在。所谓青年的反叛特质也就是指青年成长期固有的反叛心理与标新立异特性。成长期的青年处于向半社会人或社会人过渡时期,面对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的价值标准,往往不能加以正确的判断。他们希望通过借助于独特的自我表现和个性展示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见解,实现个体身份确认。
后现代主义坚持反中心、反基础主义,主张非标准化和非统一性,这些理论恰恰适应了处于成长期的青年追求叛逆的心理。这样一来,后现代主义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特质与青年期统合危机和反叛特性不谋而合,为青年发泄各种压抑因素提供了合理性基础,很多青年不加批判地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见解作为了自己行为处事的“指导思想”,最终在这一文化形式中走向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