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疯狂的爱爱爱:保定军校/陆军大学/黄埔军校/中央军校高教班/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2:57:10

保定军校/陆军大学/黄埔军校/中央军校高教班/区别(一)

(2009-10-06 09:28:09) 标签:

保定军校

黄埔军校

高教

军官

最高军事学府

军事

保定军校/陆军大学/黄埔军校/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等军校的区别
    常听人谈论起黄埔军校、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各省的讲武学堂以及其他民国军校,大都含糊不清,甚至诸多错误的以为黄埔军校囊括了一切军校,是所有军校的综合体,是最高军事学府,这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为此就专门查询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收集的“湖南东安县籍的民国军校学员”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了汇总,特作此文。因诸多信息资料和人员后期情况不健全,希望不致贻笑大方,若有方家见之,敬请不吝予以指正为谢!
   清朝末年,即在各地分设陆军小学、中学,以至保定军官学校三级,然后是陆军大学。国民党军队对军官的培养和训练虽无陆、海、空中、小学的名称,实际上有大、中、小三级军事训练。        
    军训队或军士教导队,是训练排级军官和军士的,教的是班、排、连战术,相当于陆军小学,这一级的训练,由各军、师按实际需要自行培养、自行补充;各省的陆军小学就属此类。黄埔军校(后称为中央军校)和各省成立的讲武堂等等,都是训练连、营、团级军官的,教的是营、团、师战术,相当于陆军中学;这一级的训练由军训部主办,统一分发,海军学校、空军学校都相当于这一级。陆军大学是属于军令部的,专门训练和培养军师级以上的指挥官和幕僚长,教的是师、军、集团军(兵团)的战略和战术,其地位和作用当然不同于“黄埔”。所以陆军大学员中当过军、师长的很多,是名符其实的军官综合大学。
     综上所叙,可简单理解为:

    ①全国十八行省每省办一个,校址在省会的陆军小学;北京特办的贵冑陆军小学,专收八旗贵族子弟和某些显要汉族大员子弟;这些总和可以算上是“陆军小学”

   ②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中学,陕西西安陆军第二中学,武昌的南湖陆军第三中学,南京的小营陆军第四中学与入伍生队(陆军中学毕业生的军队化组织队伍,分各兵种实施军队训练、体验士兵生活,不分什么学科,队址设在保定,入伍6个月之后升入保定军官学校);各省各军队自己的创办的随营学堂、将弁学堂、武备学堂、干部学堂、讲武堂、速成学等可以称为“陆军中学初中部”

   ③陆军师范(光绪三十一年开办,仅办一期),保定军官学校,日本士官学校,黄埔(中央)军校含各分校,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中央(各地\各科)训练团,各海军\空军学校,等可以称为“陆军中学高中部”

   ④设立国民政府时期首都南京,隶属军令部直辖管理的陆军大学,即是当时的军校最高学府可称为“陆军大学”。 

保定军校/陆军大学/黄埔军校/中央军校高教班/区别(二)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介:

    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若然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材,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 , 南越今卫生路,北跨今合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所规模较大的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  
  军校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 “陆军军官学校 ”六个大字的横匾。

    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末 , 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当时直隶省的陆军小学设在定兴县姚村 ),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间,都享受公费待遇。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陆军中学。当时全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江苏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湖北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陕西西安。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 入伍生队 ”, 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因此,军校学生的素质较为齐整。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学制章程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保定军校先后任职共八位校长,其中第二任校长为民国最著名的军事家蒋方震(字百里)。    
   教宫和科队长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学生及陆军大学和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历来按兵科编队,分别进行教育训练。队长为少校级,担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术科教练,军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担任;技术课为劈刺、体操、武术等,由技术教官(一般是上尉) 担任,另有技术助教辅助技术训练。至第八期,对学生编队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种混合编队,一般的军事课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队(专科训练除外),队长提为中校级,伙食也改为连队办理。

    民国成立后,各省为培养地方势力,先后建立 “讲武堂 ” 。各师为扩充军事实力,也成立“学兵队” 。但是,只有保定军校才是设备完善、训练严格的一所军事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简称保定军校 )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

          该军校址于公元1993 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军校历史:

   ·1901年11月 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练兵教员根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于保定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

 · 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为保定军校前身。

 · 1906年 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

 · 1912年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1920年暑假 驻扎在军校的军人因未得薪饷发生哗变,抢劫军校,之后校舍被放火烧毁。

 · 1923年8月 保定军校停办 。

  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熊秉琦、吴佩孚、齐燮元、孙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李济深、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竑、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沣、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李树春、杨爱源、李品仙、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钧、胡宗铎、何健、刘兴、周斓……

保定军校/陆军大学/黄埔军校/中央军校高教班/区别(三)

陆军大学(简称陆大):

    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也是办校时间最长、设施最为完善的军校。陆大虽称陆军一个军种,但实为综合性军事学府,目的在培养对各军种都能指挥的人才。陆大自1906年在直隶省(河北)保定府创办起,迄1948年底离开南京止,共计43年。中间因时局动荡,迁校达6次之多,分别为:(一)保定时期(1906年5月—1912年3月);(二)北京时期(1912年4月—1932年1月);(三)南京时期(1932年1月—1937年8月);(四)长沙时期(1937年9月—1938年12月);(五)遵义时期(1939年1月—1940年4月);(六)重庆山洞时期(1939年夏—1947年秋);(七)迁回南京时期(1947年秋—1948年底)  
    陆军大学是国民党陆、海、空三军中的最高军事学校,以教育和培养军、师以上的指挥官和幕僚长为宗旨。教学内容以陆军为主,研究陆、海、空军协同作战的战略战术。它是综合性的,不是研究单一的军种或兵种的军校。陆大招考的学员是符合训练条件的担任现职的陆、海、空军军官。国民党的海、空军实力太薄弱,只有海、空军学校而无海、空军大学。
    不管你在军队里官阶多大,地位多高,当了陆大学员,就必须遵守。学校规定:凡是学员一律穿草黄色哗叽或呢料军装,身佩刀带,足着黑皮短马靴,领上戴黄底白字印有“陆大学员”四字的领章。另外每人发黑皮包一个,作装书籍和讲义之用,上课时必须携带,不许随便。
    正期班(也称正则班)是陆大的主要班次,是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的,任何人也不许插班。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得到蒋介石的特许,到正期班第十四期听课,他只能算旁听生,而不能称为正式学员。参谋班是军训部委托陆大办理的,不属于陆大的建制。陆大的班次,以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划分。正期班的教学对象,主要是训练中央军校(包括分校)毕业,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并在军队工作两年以上的青年学生。这些学生实战经验少,官阶不高,但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接受专业知识能力强,年轻力壮,绝大多数在二十五至三十五岁之间。因此对正期班学员的选拔和教学,要求都比较认真,教学时间也比较长(三年或三年以上)。特别班的教学对象,主要是训练黄浦军校和各省自办的讲武堂、军官团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军队工作的时间长,担任过团、师、军的指挥官或幕僚长,有实战经验,但专业知识少,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上。因为情况特殊,学校对他们要求不高,在选拔上只要有初中文化水平,能接受专业知识即可。教学时间一般二年或二年以上。参谋班是军训部委托陆大训练的,教学对象也是军校毕业的学生,教学时间,两年左右。每班招生一次为一期,每期招生六十名,在一间教室里上课。陆大在南京、长沙期间,办有正期(则)班、特别班、参谋班,迁到遵义后又增办将官班,一共是四种班。将官班是部队、机关保送少将以上的老军官到陆大深造的,未经过考试,教学时间一年,只办了一期,以后就没有办了。
    投考陆大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投考正期班,难度更大。总的说来要经过三道关:
    第一关是报考。各部队、机关、学校接到陆大招生的通知后,报考的军官必须经过师以上的指挥官或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审核批准,才能参加初试。如报考的人数超过规定的名额,互相争夺时,所在单位可以按照陆大规定的课目举行预试,然后确定上报名单。这一关通不过,就没资格参加陆大初试。
    第二关是初试。陆大的初试是委托集团军(兵团)总部或同等级的单位办理的,分别在全国各地进行。受委托单位临时组织考试委员会,按时召集报考军官举行考试。考试分笔试和口试,另外进行体格检查。笔试的课目:属于军事方面的有战术作业、兵器学、筑城学、军制学,属于文化方面的(高中)有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政治等。笔试后进行体检,除一般要求的健康条件外,凡有以下三种情况的过不了关:有残疾和慢性病的,脸上有麻子的;身高不满一米六的。笔试和体检及格后,再参加口试,要求语言流利,脑子清晰,有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文化水平,才算及格。口迟和反应不灵的也不过关。笔试、体检、口试及格后,考试委员会将初考录取名单和成绩,上报陆大审核,听候复试通知。
    第三关是复试,复试由陆大召集到校统考,考试课目与初考同,但出题较深,考试严格认真。口试时最后一位考官是‘相面”的,身体畸形,外表不端正的不行。据说,陆大学员可以到驻外大使馆当武官,不能不重视仪表。第三关通过后,陆大正式发榜公布取录名单,再通知本人和所在单位,按时到校办理入学手续。进校后第一学期(3—4个月)还要进行甄别考试,不及格的退回原单位。事实上过了三关的学员,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从来没有退回过。


  代理陆军大学校长-黄慕松


1936年陆军大学时的黄埔军校三期学员刘宗宽将军,注意刘将军身着的陆大校服


1938年5月起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的蒋百里(民初保定军官学第二任校长,系唐生智/白崇禧/何健/李品仙/刘兴/周澜等保定系高级军官的老校长)但可惜的是没就任,途中病逝.


1939年1月起任陆军大学教育长的万耀煌


陆大在中国近代军事舞台上的影响:

    是颇大的。它给封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军事领域,带来了世界先进的军事学术思想和先进的军事技术知识,使一部分出身于初级军校的军人得以深造,也使一些行伍出身的军官开了眼界,使旧军队初中级幕僚人材开始由实践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指挥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指挥转化,拓宽了军事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中国军事指挥人员的视野。陆大办学47年,共毕业正则班二十三期,共2438人。其中,在北京毕业第一至第九期,共871人;国民政府时期,从迁宁到抗战结束,毕业了十期至十九期,共十期1069人;解放战争到该校停办,四期共500人。特别班,共八期1018人。将官班甲乙两级,共毕业657人。
    陆大毕业学员,参加了辛亥革命以来历有的军事活动,有的纵横于军阀混战中,有的筹划于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中,近代中国几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陆大学员的表演。特别指出的是在抗日战争中,陆大毕业生中的2100人参加了作战指挥,有的担任了各战区、各集团军、各军师的主要长官,特别是从军委会到各军师参谋长中,几乎都由陆大毕业学员担任。抗日战争中,军委会曾先后在武汉、重庆两次召集全国军以上参谋长开会,一百多个参谋长全部到齐,报告战况,研讨决策,沟通战术思想。为了发挥陆大毕业学员的作用,军委会曾明令规定,军的作战命令下达时,参谋长须与军长联署,以系共同负责。军长下达作战命令,如违反上级意旨,参谋长可拒绝签署,以明责任。由此可见,国民党军政当局对陆大出身的人比较重视。有的陆大学员在抗日作战中,流血牺牲,为国捐躯。
    陆大毕业学员还参与了对外军事交流活动,尤其是驻外武官,这是中国除陆大毕业学员外,国内任何学校毕业学员所不能胜任的。直至今日,陆大十三期学员蔡文治还担任着美国战略顾问。在台湾,陆大毕业学员仍然掌握着军校。

    总的来看,陆大在中国社会上的影响,不及黄埔、保定、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影响大。究其原因:首先陆大毕业学员在社会上没有形成一个派系集团。入校深造的学员大都是初中级军官,有的是高级军官,他们在入陆大前已结成了一定的团体,对上有依附的对象,平行的有依靠的人,入学以至毕业后,虽然也以陆大同学的名义进行活动,但不过是加强、巩固了原来的团体。  

    其次是中国经济落后,军队装备比较低劣,在作战指挥上,凭作战经验或一般知识即可应付。陈诚就看不起陆大毕业学员,认为他们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兵指挥经验。
    第三,陆大学员所学课目脱离实际,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抗战中,陆大作为一个教学研究机关,荟萃了许多兵学人才,但对抗日作战中出现的问题,很少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没有在教学中进行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陆大当局曾多方搜集欧洲战场上的德波、德法、苏德、北非等战役以及太平洋上美日作战的战例。遗憾的是,中国抗战八年,大小战役战斗不下数百次,陆大当局反而没有整理出一套战史资料,作为学校的教材。教学脱离中国实际,由此可窥一斑。
    解放以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中,党和政府特别重视陆大毕业学员的作用。解放后不久,在南京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大筹备处,准备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刘伯承院长兼政委特别重视起义、投诚、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的陆大毕业生。他派人从华北、华东、西南挑选了大批人才来院担任教员,最多时有六七十人。其中有杭鸿志(十三期,陆大兵学研究院院长)、郭汝瑰(十期,陆大教官)、赵秀昆(十三期)、朱大纯(十二期)、沈澄年(十一期)、王晏清(十五期)等。军事学院的各个系中几乎都有陆大毕业学员担任教官,有的还成了骨干。如白天(即魏巍,十二期)任合同战术教授会主任,王晏清任情报教授会副主任,赵秀昆任合同战术教授教学组长等。
    为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刘伯承院长提出尊师重教的口号,教育学员虚心学习。他指出:“旧军官是他们的过去,现在他们改变了立场,为我军服务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教授的是军事科学,尊重知识分子,不要骄傲,要团结合作,协助他们搞好教学工作....”同时又教育和激励学员:“过去走错了路子不要紧,改过来就行了嘛!我也是旧军人出身的,我和朱德老总都是半生旧军人半生革命,大家都是中国人,要团结起来,共同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同时也要求教员向学员学习,帮助学员总结作战经验,教员与学员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在刘帅的领导下,陆大出身的教员都大胆地工作,编写教材,参加各种实兵演习等,常常是废寝忘食。对此,刘帅曾嘉许说:“真可谓三更灯火五更鸡啊!”
    七十年代后期,在叶剑英元帅的鼓励下,原军事学院的郭汝瑰、赵秀昆、韦镇福(特五期)、陶文焕(二十期)、王晏清等编写了多卷本的《中国军事史》,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贡献。

刘伯承二十年代初在川军任职期和其母亲合影         叶剑英年轻时期在滇军的军官服留影

     

 

(左图)1916年秋朱德滇军官服在四川泸州 (右图)1918年朱德和孙炳文在四川泸州。他们经常讨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新思潮,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决定出国去寻找新的救国道路

      

1922年9月上旬朱德离开上海前往法国           1924年朱德在德国哥廷根留影

    

1937年8月左起:?、叶剑英、?、蒋光鼐(国军19路总指挥)、周恩来、朱德在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