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大理石抛光砂纸:长春地质宫往事——今生:属于李四光们的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08:29
今生:属于李四光们的岁月  邓小平视察原长春地质学院。 资料图片  朱德视察原长春地质学院。 资料图片  地质学家李四光。  喻德渊的事迹被编写成文史资料。  吉林大学博物馆恐龙厅。 资料图片

  地质宫

  往事

  人们说,地质宫见证了吉大地学一个甲子风云激荡的发展历程。从1951年8月30日,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致信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喻德渊教授,聘任他为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副校长开始,地学就在长春的土地上扎根了。伪满洲国那座流产的“皇宫”也随着这所学校的兴起而迎来了新的生机,成为我国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

  专家远见卓识

  设计扑朔迷离

  提起地质宫,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原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对长春历史有些了解的人们进而还会想到地质学家李四光。虽然记者多次辗转吉林大学档案馆,吉林大学前卫校区,省、市图书馆,但都没能找到李四光在长春工作、生活的有关材料。记者试图通过吉林大学有关部门询问李四光有没有同事、学生在长春生活,但也未能如愿。但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为新中国地学事业所付出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四光为首的地质学家们预见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兴起,我国地质科学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吉林大学档案馆高鸿雁老师介绍,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地质技术干部仅有299人,远远不能满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当时,全国虽有北大、南大等几所大学设有地质系,但招生数量很少。1951年8月30日,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任命喻德渊为新建的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副校长,校长由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兼任。

  吉大档案馆中的一份材料记录了这件事情的经过。喻德渊当时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副局长,他带队在东北找矿过程中迫切感到国家急需地质干部,便向东北局工业部门领导提出建立地质专业学校。此时,东北人民政府也正在考虑此事,相关领导马上采纳了喻德渊的建议,立即开始筹备建校工作,同时派专人与正在双鸭山工作的喻德渊联系,建议他参与建校筹备事宜。喻德渊向北京的李四光致函,询问他的意见。李四光立即回信,勉励喻德渊“今天人民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建校工作由东北科学研究所及其所辖的东北地质调查所负责。东北地质调查所将新修好的大楼(吉林日报社原办公楼)让出来,给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使用。1951年11月2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举行了成立及开学典礼。典礼上宣读了校长李四光的贺电,副校长喻德渊致辞,对负责筹建工作的东北科学研究所和其他提供帮助的单位表达了谢意。喻德渊说:“国家在最近5年内,所需要的地质干部至少比现在多30倍。照目前各大学现有地质设备来造就这批干部,至少需要15年到20年。所以政府毅然决然抽调一部分干部,创立了这个地质学校,这是国家基本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前苏联高等教育为模式的院系调整。“当时确定的调整原则之一是把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的专业分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使师资、设备更好地发挥潜力,在培养干部的质量上更符合国家建设需要。”吉大档案馆宋老师说,“根据中央这一调整原则,8月7日,刚刚成立的地质部就作出决定,在北京和东北成立两所地质学院。8月23日,东北人民政府颁布关于东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决定,将刚刚成立不满一年的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与山东大学地质矿物系及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任命文士桢为委员长。”

  1952年11月12日,东北地质学院举行成立典礼,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到会。庆典过后,何长工与长春市政府领导人具体商谈了东北地质学院校址等问题,“地质宫”这个概念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东北地质学院建校之初,校址设在原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三院(原长春地质学院印刷厂所在地),教职工和学生则分散在百合街、园东路、大兴路、青云街、万宝街一带。何长工看到东北地质学院的实际情况后,拿着东北地质学院领导已经拟好的建校方案与长春市政府商谈,准备在解放大路南到红旗街这一带建设新校区。时任长春市委副书记的汪小川提出:“你们若能把这个建筑(伪满流产的‘皇宫’)按原设计完成,我就把它周围的地划拨给你们。”

  “长春市领导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伪满没有建起来的‘皇宫’已有旧地基,规划宏伟,在旧地基基础上盖大楼,一般的单位确实无力承建。”长春市文史爱好者房友良介绍,“何长工同意这一方案后,地质部先后拨款700亿旧币,长春市增拨50亿旧币,准备在原‘皇宫’地基基础上盖一座9层楼高的大楼。”这些钱在当时可以购买近4万吨大米或者修100多千米公路,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设计扑朔迷离

  1953年冬天,地质宫开工建设。但是在建国初期,资金、物资都非常匮乏的情况下,修如此豪华建筑的做法,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李富春的批评。于是,原来的9层规划也改为5层。1954年大楼建成后,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该楼挥笔题名,写下了笔力雄健的“地质宫”三个大字。

  新建成的地质宫把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运用到新建筑中,是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仿古建筑之一。

  从文化广场抬眼望去,这座5层高的建筑一字排开,只有中间部分屋脊高出两侧。中部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两侧为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歇山尖处装建换气窗,周围装饰彩画雕花。檐口、斗拱、梁枋都喷油彩,外部装修十分华丽、讲究。立面正中单檐下的5层楼设计为宽敞的楼台,装配洁白的雕花栏杆和红色圆明柱6根。居高临下,可俯瞰半个长春的美景和南湖风光。因此,很多人把此处称为“观景台”。

  在两侧重檐下的4楼也建有楼台,装配洁白的雕花栏杆。“观景台”下为正门的高大外门廊,门廊由6根直径1.1米的圆形朱红明柱撑起,威严壮观,柱间挂5盏大型宫灯,华贵高雅,廊檐铺绿琉璃瓦。门廊前是宽阔平坦的大平台,面积约为500多平方米。平台前为双梯段直跑式20阶的石台阶,两侧修建宽敞的水泥坡道,机动车可直达平台。台阶和坡道之间耸立着精工雕塑的金龙蟠玉柱和高大的狮子滚绣球。坡道和平台的结合点建有两座现代的灯柱,明珠似的灯罩光彩熠熠。玉柱和石狮排列在正门左右两侧,威严庄重。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门廊前大平台两侧各建有观礼台,宽6米,长20米,并有洁白的雕花栏杆。观礼台和平台连为一体,可布置大型主席台,并容纳千人观礼。大平台和观礼台主要是为群众集会活动而特意设计的。

  进入正门为宽敞的天井式门厅,天井面积为182.85米,正中悬挂着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地质宫”匾额。门厅上方有精工巧匠绘制的天花。天花、梁绘有色彩艳丽的白鹤和花草,柱角处为剔透的花绘装饰。门厅中耸立着12根大理石贴面的承重柱,构成天井,可直望3层楼天花。周围墙壁有1.3米高的水磨石墙裙,墙面绘有油彩画。地面为光洁华丽的大理石,左右扶手端各有一对厚重、华贵的双狮大理石花台。门厅两侧为宽敞的走廊和宽大的展览室。楼两端各有一部楼梯,踏步为水磨石面。电梯部分设在中部楼梯间两侧,可直达楼顶。

  伪满流产的“皇宫”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横空出世。那么,究竟是谁设计了雄伟壮丽、具有民族风格的地质宫呢?目前,官方说法是梁思成及其弟子在原图纸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设计,包括将屋顶的黄色琉璃瓦改为绿色琉璃瓦。

  但是,长春历史爱好者、中国满铁史料学会会员张林、陈学奎等人却认为地质宫的设计者另有其人。持同样看法的人还有很多。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王新英馆员表示其在一本书中看到,地质宫是由吉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的前身——吉林省建设厅设计室设计的。从事古玩字画收藏工作的张林前几年还曾收集到吉林省建设厅设计室原主任王甫臣的有关材料。“从材料来看,王甫臣才是地质宫的设计者。”张林说。

  记者随后在网络上查到了王甫臣的一些个人资料。王甫臣是长春人,194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科,1946年至1948年在长春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系进修,1948年任长春铁路工程师。1950年以来,先后任吉林省德惠县土木建筑公司主任工程师、长春市建工局设计公司设计组长、吉林省建设厅设计室主任工程师、城市建筑建设部长春民用设计院技术室主任工程师,1958年调到吉林省建设设计院工作,历任设计室主任工程师、技术室主任、副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装饰学会理事、吉林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建筑设计,主持设计的建筑作品有: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东北师范大学校区总体规划、吉林省德惠县综合医院等。

  以上几种说法各有千秋,目前难以判断哪一种才是史实。欢迎知情人向本报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共同丰富长春的历史。

  难忘创业岁月

  东北地质学院的成长,和一大批地质专家、学者的奉献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早在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成立之初,就有一大批专家、学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长春。

  “接任副校长后,喻德渊到南京动员地质专家赴东北工作。喻建章、马振图、吴磊伯、刘国昌、郭鸿俊、段国璋等都热烈响应。喻德渊邀请业治铮教授时,业教授表示可以考虑。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党代表高之林得知情况后,到南京做动员工作。与业教授彻夜长谈后,业教授表示第二天就与其他专家一同北上,并且愿意举家搬往长春。”吉大档案馆的材料里记录下很多类似的感人故事。

  东北地质学院成立后,马振图、业治铮等教授到山东、辽宁等地迎接新同事、新学生。此外,喻德渊副院长还亲自到沈阳迎接东北局派到东北地质学院工作的革命干部高峰、郑国忠、刘敏等人。火车到达长春时已是深夜,此时,东北地质学院师生尚居无定所,更没有招待所。喻德渊就把这些新干部接到自己家,腾出床位给妇幼休息,他自己则与高峰、郑国忠坐以待旦。就是凭借这股热情和团结的精神,东北地质学院迅速地打开了工作局面。新中国的很多地质干部都是从这里毕业的。在建校3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校友回到了母校,他们个顶个都是我国地质行业的精英和高级管理人才。

  1957年,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长春地质学院视察,对学校的发展给予指导。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王永君处长查阅到了邓小平到长春地质学院的新闻报道:“(1958年)9月18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来到吉林。19日在长春视察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南关区街道工业。在长春地质学院校办工厂,邓小平说:‘学校办工厂,能使学生增加实际知识,理论就能同实际结合起来。你们就要搞尖端,不搞尖端不管办多少工厂,上缴多少钱,都不能完成任务。’”从中不难看出邓小平对长春地质学院的殷切期望。

  地质宫博物馆

  地质宫博物馆现名吉林大学博物馆,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以藏品丰富、精品荟萃、特色鲜明享誉中外,是中国乃至亚洲著名的地质博物馆之一。建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数十万人次,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富春等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都曾来馆视察。

  博物馆分科普厅和恐龙厅。科普厅设有奇石展区、宝玉石展区、古生物展区及地学科普知识展区。恐龙厅展有三具巨型恐龙骨架化石及珍贵的恐龙蛋、恐龙脚印化石等。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1998年,该馆面向社会开放;1999年,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年被中国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2年,该馆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数十年来,该馆一直遵循“科研、教学、科普”并重的方针,除了完成藏品的征集、研究和展示工作之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和对外交流工作。目前,博物馆已与国外十余所博物馆和国内百余所博物馆及高校博物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博物馆建设、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和展品交换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建立了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博物馆与美国普罗维敦斯学院合作开展了东北亚地区白垩纪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研究;与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合作开展了中国东北地区恐龙动物群的研究;与日本福井恐龙博物馆开展了中日恐龙对比研究。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该校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已跻身中国高校博物馆和吉林省博物馆的前列,知名度日增,在地学科研及科普教育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吉林大学博物馆已成为长春市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的极佳场所,被人们誉为春城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