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人数:乙肝“大三阳”与“小三阳”的新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19:29
乙肝“大三阳”与“小三阳”的新概念 乙肝“大三阳”与“小三阳”的新概念
乙肝“大三阳”与“小三阳”的说法几乎已经家喻户晓。但是真正了解乙肝“大三阳”或“小三阳”的似乎还不多,能作出正确解释的则更少,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包括少数专业医生)也不能完全掌握这方面的最新知识,一些媒体的不实广告更起了不少误导。

     所谓乙肝“大三阳”就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这通常表示乙肝病毒(HBV)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多发生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可持续1~3个月。经母婴传播而来的或在幼年期发生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难以自然消除病毒,往往会较长时期固定在这种乙肝“大三阳”状态。研究发现,16岁之前的儿童和少年,乙肝“大三阳”中的e抗原,每年自然阴转率低于2%,也就是说自然消失的机会极少,即使用任何药物也大多无济于事。同时也观察到,在这个年龄组中,乙型肝炎发病也相当少见,有发病者e抗原常会随之消失。一般说,当年龄超过16岁,即身体发育逐步成熟后,免疫系统也会相应完善,就会自发地去清除乙肝病毒,这时“大三阳”中的e抗原就可能自然转阴。研究发现,从16岁至45岁期间,e抗原每年的自然阴转率可达到20%,如在e抗原阴转后出现相应的e抗体,即变成了乙肝“小三阳”。在这种转换期中,常伴有乙型肝炎的发病,轻者可不出现症状,仅仅表现为一过性的血清转氨酶升高;典型者,则可出现乏力、纳差、右上腹不适、尿色加深,或出现黄疽,少数甚至引起重症肝炎。但也有一些乙肝“大三阳”者,一直不转为“小三阳”,也一直不引起肝炎发病(即既无症状也不出现血清转氨酶变化),呈现一种持续的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对这种没有血清转氨酶升高的乙肝“大三阳”,应用目前所知的任何抗病毒药物都基本无效。但要定期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检查,一经发现有肝功能异常,就应及时治疗,包括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必要的抗病毒治疗。

     所谓乙肝“小三阳”,就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阳性。与乙肝“大三阳”的区别是其中e抗原变成e抗体。旧的概念笼统认为,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而新的概念则认为,对乙肝“小三阳”的乙肝病毒复制有无及程度,传染性有无及大小,不能一概而论,要进行具体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有极高的变异率,变异的目的在于逃脱免疫清除。据研究,感染病程超过5年,变异率便有增高之势。事实上,在乙肝病毒感染或治疗过程中,自然发生或药物诱导出现的各种变异,只是早晚或多少而已。变异型的乙肝“小三阳”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阳性的同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也阳性,不仅体内乙肝病毒继续复制,也照样有传染性,而且往往伴随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重症肝炎。在临床上发现,不少乙肝“小三阳”的慢性乙型肝炎,反而比乙肝“大三阳”的慢性乙型肝炎严重,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也是“小三阳”多于“大三阳”。鉴别乙肝“小三阳”是否由HBV变异株所致,或判断有无病毒复制及复制程度,最直接的办法是检测 HBV DNA。另外,如反复出现血清转氨酶异常,也多提不为变异株感染。

     目前,不仅对于乙肝“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在认识上存在糊涂观念,更在治疗和处理上存在严重紊乱,极待加以澄清和明确。国内外医学界通过反复研究和多次研讨,确认了以下原则:

     第一,单纯乙肝“大三阳”而无肝功能异常者,目前暂不主张抗病毒治疗,重在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第二,乙肝“大三阳”,伴有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即ALT升高)者,必须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

     第三,乙肝“小三阳”,肝功能从无异常,不必作抗病毒治疗。

     第四,乙肝“小三阳”,同时HBVDNA阳性,又有ALT升高者,也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必须在正规医疗单位经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病人、合适的药物、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并要严密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予以及时妥善的处理,即使是国际上最领先的药物疗法,其疗效尚不够理想。不要轻信广告对药物功效的夸大宣传和根本无法实现的承诺。真正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均属处方药,不会也不允许在大众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感染者务必擦亮眼睛,不要盲目投医和盲目购药,以免受骗上当,花去冤枉钱,又损害肝脏带来新的痛苦。


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在国外是不用治疗的。根据乙性肝炎发病原理,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由于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对其攻击,发生肝细胞破坏发生转氨酶升高,并出现急性症状;经过一番较量后,病毒被清除,肝细胞新生修复,患者痊愈。这些都是人体抗病毒的自然过程,用不着特别干预。只有重型肝炎影响生命时,才给与重点治疗。但对于少部分人,由于免疫损伤或发育不完善,他们呈现时好时坏的迁延状态,就必须看准机会进行治疗。当病情潜伏时,则暂不治疗;当病情活动时,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进行治疗,则效果明显。



  一般慢性肝炎有两个活动季节,即春天和秋天。当这两个季节,免疫器官在气温变化时,有一个活动调节,以适应季节的改变。慢性肝炎患者往往转氨酶升高,病情活动,如在此时应用干扰素治疗,则效果较佳。千万不能应用所谓降酶药物,尤其是中药偏方验方,以免其抑制免疫活动。否则会使病情隐伏,容易促使肝硬化,或导致病毒的基因和宿主的基因整合,发生肝癌,应引起特别注意!病情活动时,尤其转氨酶升至200单位时,应用干扰素治疗更为有效,就等于在嫩草发芽时使用除草剂能一举消灭杂草一样,而转氨酶升高,也正是人体免疫系统和病毒斗争最为活跃状态,在干扰素的刺激下,免疫细胞更能发挥抗病毒效果。



  国内以往那种“降酶”“保肝”的错误做法,不知害了多少人。有些人盲目听信广告去寻找什么治肝好药,也不知误导了多少人。不少病人就在这样的“医生”手下当了受害者。真是庸医杀人不用刀!
我患乙肝,没治过,可病情自然好转了,这是为什么?”我遇到多位乙肝患者向我提起这个问题,他们原来确实是慢性乙肝病人,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4倍,也曾进行过治疗。但钱花了不少,没有明显效果,一气之下干脆什么药也不用了。说来奇怪,不用药后病情反而明显好转,几次化验肝功能,转氨酶都是正常或接近正常。几位朋友因此而散布乙肝治疗无用论,甚至真有患者就听信了他们的话,将正在服用的抗乙肝病毒药停掉了,或者只服用一些保健药物,如螺旋藻、蜂胶、蜂王浆、灵芝、核酸等等。



  慢性乙肝不治疗真能好转吗?为什么会好转?乙肝不治行不行?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慢性乙肝不经治疗或在停药后可能好转(实际上是缓解),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专家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慢性乙肝的病程较长,病人有治病心切的心理,常常是“恨病服药”,急于求痊愈,有的医生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让病人多用药、用贵重药。据我们了解,慢性乙肝患者初来我处求治前,85%的病人用过10种以上药物,13%的病人用过5~9种药,只有2%的患者用过3~4种药,而没有一个病人应用2种以下药物的。在乙肝患者中,使用的中西药物之多、用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在这些药物中,特别是某些复方的“纯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它们又大都在肝脏代谢,长期应用难免对肝脏产生毒性,使转氨酶升高,引起药物性肝病。这时病人痛下决心,停掉这些药物。那么,药物性肝病就可能减轻或缓解,这不足为怪。我们有深切体会,有一位小和尚的乙肝十分严重,住院前后应用过很多药物,病情无起色。后来在其师父和佛友的劝说下毅然出院,停掉所有药物,大家为他烧香念佛,求助神灵保佑。想不到2个月后他神奇般地康复,并来我院显示“神的威力”。这便是用药过多致药物性肝损伤,停药后病情缓解的典型例子。



  第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其感染过程可分为四期,一是免疫耐受期。这时乙肝病毒虽在体内大量复制,但肝脏基本无损伤,成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二是免疫清除期。这时人体的免疫功能开始清除乙肝病毒,在清除病毒时,也把肝脏细胞损伤了,所以转氨酶升高,病人出现肝炎表现。三是免疫转换期。病人血液中的E抗原(HbeAg)自然转阴,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测不到或是低水平,转氨酶正常。四是免疫逃逸期。表现为E抗体(抗—Hbe)阳性、HBVDNA高水平,转氨酶升高,病情反复。



  专家们指出,第二期是免疫清除期,是给予抗病毒药治疗的最佳时期,可取得良效。但某些乙肝不加治疗,也可能自然过渡到第三期即免疫转换期。这时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下降,E抗原(HbeAg)转阴,转氨酶正常,所以,不用药或停药的乙肝出现缓解的最大可能是到了此期自然好转。不过,一旦进入第四期病情可能急转直下,转氨酶又大幅度升高,在此期内病情很少发生自然缓解,病人就要吃到不治疗或随意停药的苦果了。



  第三、在乙肝病毒感染的第二期即免疫清除期内,虽然病毒复制并有明显的肝损伤,但在此期内仍可发生自然缓解。也就是说,慢性乙肝病人的病情并不是总要呈现出不断恶化的态势,不用药物干预也可能出现减轻,表现为“好好坏坏”经过,这是非常多见的情况。



  乙肝病人的肝损伤必须有2个条件,一是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二是人体免疫功能的参与,缺一不可。只有乙肝病毒的复制,病毒再多再活泼,但病毒对肝脏细胞并不产生毒性作用,也不会构成乙肝的肝损伤,必须有人体免疫功能的参与。而人体免疫功能的参与机制又非常复杂,直到目前仍然没有搞清,要受许许多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某些改变,肝损伤就可能减轻或加重。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不经治疗或停药后乙肝可能减轻的事实,但绝对不可成为“乙肝可以不治疗”的理由。实际上,好转也罢,缓解也罢,都是暂时的或偶然发生的,不是必然的规律。只要有乙肝病毒的复制,只要有体内的免疫功能存在,病情就有随时发作的可能,甚至有恶化的可能。有一位曾经向我们炫耀“不用药病就好了”的乙肝朋友,现在就“老病复发”了,病情还较重,用他的话说:“乙肝把我坑苦了,乙肝有假象,我被它蒙蔽了,我不应放弃治疗啊。”听了他的话,乙肝患者朋友们还不应当吸取教训吗?               

 有些人体检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便惊慌失措,忧心不眠。这种病人到底是否需要治疗?如何处理?



  表面抗原阳性意味着乙肝病毒感染,但不一定标志着有乙肝存在。在这种病人应接受进一步检查,包括乙肝“两对半”、病毒基因(DNA)、肝脾超声、肝功能试验先前。如果临床上缺乏症状、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则多数为无症状性携带状态。对于这种病人,应着眼于维持体内免疫稳定,不宜盲目通过增强免疫功能来清除病毒,因为一方面药物过多会增加肝脏负担,另一方面,机体免疫耐受一旦被打破,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感染的肝细胞,继而诱发肝病变。干扰素对这种病人多数无效。必要时可应用核苷类药物,此类药可直接抗病毒,与免疫系统关系不大。



  对于转氨酶反复升高,症状多且重,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均阳性即所谓“大三阳”慢性乙肝患者,必需进行抗病毒、保肝和抗纤维化治疗。以使病毒复制迅速得到抑制,减少肝细胞损害,减轻肝纤维化,从而阻断肝硬化的发生。即使病人不是“大三阳”但只要肝功能长期不正常,或已有肝硬化的早期表现,仍需抗病毒治疗。可应用对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药物,也可应用免疫调节药物,通过强化机体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干扰素是法定药物,中药中苦参、猪苓多糖、苦味叶下珠等均具有一定的疗效,根据病毒感染量、肝功能状态、免疫状态而设计的免疫程序治疗,花费不多,远期疗效往往较好。



  对于表面抗原阳性、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的所谓“小三阳”患者,应区别情况具体对待。如果经过一次肝炎发作或经正规抗病毒治疗,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常意味着疾病康复;但如果血清中病毒基因仍高,肝功能异常,常说明病毒变异。在我国慢性肝炎病人中70%左右有这种变异现象。由于这种变异病毒逃避免疫监视,常易发展为慢性重症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于这种病人的治疗类似于前述的“大三阳”慢性乙肝,但治疗往往更困难,常需几种药物联合治疗;对于家族中有肝癌史、年龄35岁以上男性“小三阳”患者,有主张定期进行抗病毒或免疫调节治疗,以预防肝癌发生。据新加坡一组报告,82例接受定期治疗患者,3年内无一例肝癌发生,而未接受此项治疗的18例中3例发生肝癌。



  对于已有肝硬化的患者,应立足于抑制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以减轻肝损害,阻止向失代偿发展。核苷酸类长期应用具有抑制作用;定期应用小剂量干扰素,可预防肝癌。但如病情处于失代偿期,则不宜应用干扰素。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乙肝] [大三阳] [小三阳] [病毒] [免疫] [治疗] [转氨酶] [抗原] [大三] [药物]

回复本帖 ndhtf997
青铜长老


UID 1130003
精华 0
积分 1942
帖子 1942 [ 0 / 1942 ]
金币 10
威望 1942
阅读权限 40
注册 2011-3-16
状态 离线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5-21 22:0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乙肝“大三阳”与“小三阳”的新概念
好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