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女神希维尔多少钱:让独具地域特色的巴文化走向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11:18
——访中国日史编委会副主任、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魏丕植

魏丕植 四川盐亭人,现任中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馆长,兼任《火花》杂志社(旬刊)社长,北大三方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兼任国家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文化部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名誉主席、国家文化部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华人教育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在国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理论方面均有重大成果。被誉为复合型学者和著名诗人。
沿北纬30度线游走,在神秘的大巴山深处,古代有一个方国,史称巴国。秦末汉初,所有关于这个方国的记载突然从浩繁的典籍中消失,巴人也一夜蒸发不知去向。如何让那段消弥的历史渐渐浮出水面,再现那曾经灿烂的文化真相,本报记者对中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馆长魏丕植进行了采访。
巴文化在巴中历史上曾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近日,巴中日报记者在北京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就如何复兴地域文化,打造文化软实力采访了魏丕植教授。
魏丕植开门见山地说,民族复兴,归根结底,体现为文化的复兴。所谓文化复兴,就是要成为文化强国,形成气象汪洋的文化软实力。而今,这样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因为曾经多次到过巴中,魏丕植对巴中的地域文化十分关注。魏丕植说,巴中的文化沉淀十分深厚,巴文化、三国文化、汉唐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最具竞争力和价值的应该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巴文化”。这是可以走向世界舞台的民族文化。
魏丕植说,巴中最悠久的文化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的“活态巴文化”。“活态巴文化”的核心区就是今天的通南巴一带。这一地域的文化最具特色。对于巴蜀大地来说,沉淀的巴蜀文化中,巴文化在前,蜀文化在后。最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就是巴文化。巴中是古巴方国的发源地,远古巴方国,具有整套成系统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是中华民族难得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之一。而且巴文化是最有特色、最具个性的文化。
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吴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是太昊。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殷商时代,巴人被称为“西士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那时巴人活动在商王朝的西方。后来,巴人最终迁徙到了四川东北部。
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巴人迁入以后,与当地的土著民族一同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挖掘矿藏,原来较为落后的川东地区开始发生变化。
巴国的疆域,从夏商时代到春秋战国之际有很大的变迁。夏商时代,巴人主要活动在沔水中游,另有一支以巨蛇(青龙)为图腾的支系活动在今洞庭湖一带。西周初年,巴立国于南土,与楚、邓、濮为邻,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陕西东南部的汉水流域到今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地区。战国时代,巴国疆域控制了以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为腹心,包括今川东北、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地区。
巴国建立了一套以土地世袭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巴王是国内最大的领主,拥有最高军政权力,直接统治其中心地区。巴王任用各级贵族为卿大夫,分封于王国各地,把土地人民封赐给他们作为采邑,命令他们镇疆土、按职纳贡和从军出征,成为巴王统治各地的支柱。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古蜀国之间发生矛盾,巴国向北方的秦国求救。秦惠文王决定趁机灭蜀,遂派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统率大军南下伐蜀。灭掉蜀国后,秦军东进,俘获巴王,灭亡了巴国。
人们对“巴”的含义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巴”指动物,如蛇、虫、蟒、鱼、蚕;有的则将“巴”解释为对山、水、石头的称呼。近年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并以虎为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于是,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
两千多年前的巴人经过漫长的颠沛流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历史上,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都与绵延不断的大迁徙连在一起。从殷商开始往后的千百年间,巴人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约在我国商周时代,巴人在巴国的疆土上创造了一种具有浓郁特征的区域文化,它是巴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巴人及其后裔,豪放剽悍,能歌善舞,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海纳百川的精神,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创造了绚丽多彩、个性独特的巴文化。
巴人或巴族是我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早期历史距今3000~4000年。巴人是开创巴蜀文化的“主力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
在巴国的发展过程中,巴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加之所居之地环境适宜,因而物产丰饶。对此《华阳国志·巴志》有详尽的描述。巴国的手工业门类繁多,工艺先进,特别是青铜冶铸,这一技艺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其产品如剑、矛等,铸造精良,装饰优美,丝毫不逊中原诸国。
巴人常见的居室是一种“干栏”式建筑,这种房屋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人居住在上层,下层为底架,这样既能防御南方地区的潮湿,又可避虫蛇之扰。
在巴国的发展过程中,巴人创造了丰富多彩又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的文化,如巴式兵器、乐器、舟船、民居、歌舞、服饰及婚丧习俗等。
巴文化厚重沧桑而绚丽多彩,融现实与浪漫于一体。在生活中,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同来自自然的、社会的一切艰难险阻作斗争,使其文化成分中富含大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反抗压迫的内容。他们对神秘的自然赋予奇特的幻想,这使得巴文化成分中又蕴涵瑰丽神奇的浪漫色彩。他们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信奉神灵,表现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著名的古曲《下里》、《巴人》,正是源于巴地的民歌,传遍楚地,这充分说明了巴文化是一种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所谓“大俗即大雅”,巴文化往往以其大俗的表现形式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艺术魅力,达到大雅的境界。再如源于巴渝地区的竹枝歌、竹枝词,描绘风土人情,本身也就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交融互摄的一种文学形式。巴文化在与外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引进、融合和创新,如巴中民间祭祀舞蹈《跳丧舞》,就源于古代巴人的《踏歌舞》。
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它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地域文化,即巴文化。巴文化同其它地域文化一样,在产生、形成与发展中,与其周边的民族文化长期发生冲突与交流,反映出自己的独特风韵,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源头西安)与“茶马古道”(源头成都)的联结点
魏丕植说,顾颉刚氏《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巴方”大约标在汉水流域的黄金峡地段,但推测“巴方”的地理方位并不十分肯定。虽然不少学者认为殷墟甲骨文中有“巴方”和“巴”字,但学界评价较高的《殷墟卜辞综述》、《殷墟卜辞综类》、《甲骨文字集释》、《甲骨文字典》等甲骨学者认为殷墟甲骨学巨著,都不说甲骨文中有“巴”字,更何况“巴方”。袁庭栋近著《巴蜀文化》,更认为甲骨文中的“巴”字实属误释。还有孟世凯等诸先生在其有关甲骨学的论著中,对甲骨文中的“巴”字也持怀疑态度。当然,甲骨文中有无“巴”字,这本身并不影响巴族存在夏商的事实。假若“巴方”存在巴水流域的这一推测能够成立的话,则更增加了早期巴人活动在巴中、巴江流域的可能性。至于《巴志》所言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这是指西周新封巴国的姬姓统治者。沈长云先生在《论姬姓巴国的建立与其土著的族属等有关问题》一文中认为:“巴自西周初年便被纳入了姬周贵族的直接统治之下”,“只是巴国的统治者姓姬,至于巴国被统治的广大土著居民,他们的姓氏、族属,则当为别论”有道理。当时的巴族,不仅仅是迁徙活动于汉水流域的一支,在其它地区,仍有多处巴人的活动踪迹可寻,他们由此是否全部受到了宗巴的统治,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宗姬之巴绝非长期生息在鄂西、川东北一带的土著之巴。
魏丕植,说巴中是“丝绸之路”(源头西安)与“茶马古道”(源头成都)的联结点。距今约3500年,由殷代诸侯国“方”(又称“巴方”)的巴人在夏末商初时开通,由今巴中出发,越米仓山北达陕西古梁州(后延伸到汉中)的“米仓古道”,是石牛道未开通之前唯一的一条川陕通道,名曰“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据(《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载:“米仓古道自陕西汉中县南、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地名大辞典》载:“濂水源出陕西南郑县南巴岭山之邓家垭,北流,经黄官岭、廉水县、新集、高台、郭滩至石拱桥的中咀汇入汉江”(《汉中地区名胜古迹》),为此,米仓古道的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南江县城、穿皇柏林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而因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故此道为“巴岭路”,全长500余华里,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条军事通道和粮食物资运输要道。公元前1300年至1295年间,武丁先后四次经褒斜道直达梁州,再经“巴岭路”南下伐巴方,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纣征集巴州人到牧野会战仍经巴岭路出师北伐。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并巴中仍经“褒斜道”、“巴岭路”南下,公元前200年左右,阆中人范目募巴中人为汉王平定三秦,都经大行道北上。公元215年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经大行道入巴中。三千年米仓道一直被赞誉为“纵贯秦巴山区,连接黄河、长江流域,北上关中而通中原,南下巴蜀以达南方”,使“丝绸之路”(源头西安)与“茶马古道”(源头成都)相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由汉中入巴蜀,经米仓道为一条捷径。据史料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出兵讨伐汉宁郡(原汉中郡)太守张鲁,张鲁即由米仓道南逃巴中。夏侯渊曾派张合阝率军由米仓道入争巴中,进军至宕渠(今四川渠县),被张飞击还。蒙古时期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蒙哥亲自率军攻南宋四川地区,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派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
自汉代以来军事行动中依循的米仓道同金牛道一样,同是入蜀的交通要道。即是说,长安的影响在通过金牛道入蜀的同时,也通过米仓道直接影响三巴。
巴州属山南西道兴元府,与陕西汉中划在同一个行政管理区内。故史书称巴州等地为长安的“门限之外”(《蜀鉴》),地处米仓古道节点的巴中,扼川陕要冲,古为用兵之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一条大道成为历史上川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巴中在农耕文明时代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中的天籁之音应该走向世界
魏丕植说,文化是一个地域内最深层次、最难替代和模仿、最持久、也是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文化资源是特殊的经济资本,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从城市品牌塑造,到企业文化包装,文化会以其润物无声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成为竞争的重要力量。
魏丕植说,三国文化的精彩看点不是巴中,汉文化搞不赢汉中,唐文化搞不赢西安,但是,“活态的巴文化”在巴中。他曾经参与过《大北川》的创作,他说,巴中要振兴巴文化,就应该把巴文化雅俗共赏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代表巴中个性文化特色的文化抢救、保护起来,并且把它挖掘整理出来,传播到全中国、全世界,这对世界文化、中华大家庭文化都是巨大的贡献。同时,我们搞一个巴文化公园、搞一个巴文化舞台,如果把巴文化搞成一个歌舞剧,那么我们可以到全国各地去巡演,可以到全世界去演出。现在西安的大唐文化的现场演出几乎是天天爆满。唐文化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而巴文化的古老、时间的长度、丰富的历史价值,都不亚于唐文化,更不亚于羌文化。我认为它比羌文化更古老、更丰富,不管是社会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应该重视。
魏丕植说,巴中文化资源极其丰富。1958年4月20日毛泽东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宾馆圈点的《诗词若干首》中的《巴女词》(“巴川积水极岷峨,巴女明妆艳绮罗。为语秋江风浪急,断肠休唱木兰歌。”)就是明代诗人谢遴在巴中写的。巴中要大理念、大策划、大手笔规划建设巴女文化产业园。一台大型演出、一部电视连续剧、一部长篇小说等等都有展现巴中的文化元素。巴中是中国女红军的摇篮,是红色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资源,一定要做好做足女红军文化。
魏丕植建议,巴中的文化体制改革要开始破题,要从有形的手开始发力。从创新理念到典型引路,从市场体系构建到市场主体培育,从重点文化项目投入到基层文化体系构建……让有形的手,牵引每一个进程。要抓“领军人物”,要爱惜文化人才。
要抓重点工程建设,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彰显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巴中新的文化形象。要让“软实力”形成“硬支撑”。要让文化成为巴中对外开放最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