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贸易风反潜机:论文:农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的机构载体功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04:56
本文作者(岳隆杰),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摘要:基础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缺失,是由其规模不经济的经营属性所决定的。济宁市通过创新、研发和推广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实现了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功能下移,与农村基本标准化金融需求实现正效益对接,对传统机构网点实现了良好替代,具备了机构载体功能和普及基础,可以作为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标准化;自助服务终端Abstract:The lack of basic financi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is decided by the business property of rural non-economic scale. Rural self-service terminals R D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services in Jining by means of low cost financial services to lower the basic standards of rural financial, achieve positive benefits docked, achieve a good substitute for the traditional agency network, which had institutional vector functions and universal basic,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eliminate a blank township practical way.Key Words:rural financial services,standardization,self-service terminal一、引言最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多项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2010年又首次提出在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只有消除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农户和农村企业才可以利用金融服务工具更好地进行再生产活动,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目前,我国部分乡镇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基本的金融服务机构,使得当地农民享受不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极大限制了资金融通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有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3。按照传统供给模式,增设正规金融网点是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基本路径,但由于商业银行对规模经济的要求,目前在农村依靠大量增设营业网点是行不通的。山东省济宁市通过在农村创新性地建设自助化金融服务终端,以非机构网点的模式,较好缓解了农村非贷款类的金融服务供需脱节的矛盾。
二、济宁市对农村金融服务短缺的调查与思考(一)济宁市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短缺状况2009年初,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济宁中支”)联合当地农村信用社对汶上县100户农户进行专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农户近期内对存取款、转账、各种惠农补贴的发放领取和缴费等需求分别增长100%、100%、86%和94%,但服务需求满足率有所下降,其中,有48%和42%的农户对各种惠农补贴的发放领取和补登存折、查询、挂失的服务满足率下降,居于前列;有92%和78%的农户认为,银行网点稀少、距离过远和长时间排队等候是主要因素,多数农户的应对措施是储备更多的现金。由此可见,农村地区非贷款类的支付结算,存取款,各种惠农补贴领取,各种费用缴存,补登存折、查询、挂失服务和业务咨询等基础金融服务存在严重供给短缺问题。
(二)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经营属性:规模不经济在通常情况下,农村非贷款的基础金融服务一般由金融机构这个载体集中供给。当前,金融机构要根据经济效益的好坏合理规划网点布局,以获取最优的区域整体经济效益。因此,以营业网点为依托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银行要本着“成本收益对称”的原则,进行成本收益衡量,才会考虑是否提供。然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是,虽然拥有大量潜在的金融需求,客户众多,服务短缺,但是经济水平欠发达、经济总量小,并且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的先天弱质性,决定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的低层次、点多、面广、管理成本高。比如,农村地区主要以小额现金存取款、账户查询、存折补登以及借贷还款、挂失等低价值业务为主,额度小、业务零散,缺乏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因此,造成银行网点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不强,农村地区网点的高成本投人并不能实现对称收益。据对济宁市农村乡镇地区网点费用情况抽样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设立一个营业网点,所需费用包含营业场所的购建(或租赁)、安防设施、电子设备、以及员工的办公费用和工资费用等每年投入约28万元。假使以25万元作为网点基本费用进行测算,目前济宁市银行机构加权平均的存贷款利差约为3个百分点,考虑贷款损失、利率风险等因素,实际利差约为2个百分点。一个农村网点至少要有1200万元以上的贷款存量才能实现年均25万元的收入。再按75%的存贷比计算,一个网点须达到1600万元以上的存款规模才能达到盈亏保本平衡点。然而,据对济宁农村乡镇地区网点调查,约有15%的网点处于保本点以下,面临生存危机。
由于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规模不经济,造成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消减大部分亏损网点,更不会设置新的服务机构。2009年末,济宁市金融机构网点(分理处、营业所和储蓄所)共775家,比2005年的963家下降20%,其中为乡镇地区提供主要金融服务的基层储蓄所2009年末仅存24家,比2005年的298家下降达到92%。在部分县城,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仅在城区保留一处营业机构,大部分行政村是没有任何金融营业网点的金融服务盲区。而农信社目前全市机构网点367家,比2006年也下降了18%,自2006年以来一直呈现同比净下降(见表1)。 农村地区金融营业网点的稀缺,客观上加剧了已有网点的服务压力,单个网点服务半径扩大,服务密度增强,服务对象成几何倍数增加。济宁市平均每个乡镇只有2.13个金融网点,平均1个营业网点要服务近2万人,比城市地区多出1.7万人。以汶上县次邱镇农村信用社为例,其所辖26个村公所,为2万多农户服务,人均业务量由2007年的每天35-40笔增加到2009年的150-200笔,尤其是在各项惠农补贴的发放期间,由于业务金额小、户数多、时间集中,使得其营业网点任务繁重。因此,造成网点经常发生排长队等待的现象,使得农民获得相应服务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三)农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的兼容性从长期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业务高成本、低收益的弱质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不具有规模效益,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失衡也就难以改善。因此,在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成本不能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然不能固守或沿用机构网点的模式,必须实施金融服务供给模型的创新和突破。而非机构网点的自助化金融服务终端则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基础金融服务的供给,又不至于显著增加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同时,随着城镇地区金融服务的提升和设施的完备,农村地区对ATM自助存取款机、POS机等金融服务设备也逐步了解和接纳,具备了使用意识和技能,需求明显上升,拥有在农村普及的基础。但由于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POS机仅占全市的10%,ATM机占7%,大多数乡镇没有ATM自助存取款机、POS机设备,市场空间巨大,可在不增设机构网点的前提下,部分解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短缺问题。(四)农村信用社营运自助金融服务终端鉴于自助金融服务终端具有部分替代机构网点的服务功能,济宁中支认识到,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发展自助金融服务终端比其他金融机构具有更多的内生需求和先天优势。一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既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又是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收益者,尤其在当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因此,农村信用社具有扩大市场份额、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发掘优质客户的内在需求。二是中间业务成为现代银行业竞争的重点领域,而中间业务收入恰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软肋,有提供更多金融基础服务、优化收入及利润构成的强烈愿望。三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拥有明显的网点载体优势。2009年,济宁市农村信用社乡镇级机构网点共222个,占其营业网点总数的60.5%。此外,还有大量的代理、代办机构广泛颁布于农村,点多面广的机构网络优势为农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的运行提供了物质保障。济宁中支决定由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的构想得到了当地农村信用社的积极响应。2009年初,山东省农村信用联合社济宁办事处成功研发出全国首台集储蓄、代缴代付款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并在汶上县次邱镇河里村试运行。三、济宁市农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济宁市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功能丰富,具有自助转账、小额存取款、账户查询、自助缴费以及活期转定期、定期转活期等多项功能,既还可以办理交易查询、口头挂失、缴纳话费等业务,适用于农信社系统内普通存折、惠农一本通存折及银行卡等,具备了农信社一般营业网点的基本功能,并能与山东省农信社联网,办理业务即时到账,资金周转效率高。而相比于一般的自助银行系统,功能显著提高,基本能够满足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需求。(一)运作流程农民自助服务终端主要设在远离金融网点的偏远农村地区,也可与中心村、中心社区建设相结合。建立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的村庄首先要公开聘任本村村民作为设备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必须有良好的信用,具备基本的经济金融知识,并与农信社、村委会签订设备运行维护三方合同,按照《农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业务操作规范》开展业务。自助服务终端安放在设备管理员家中,办理业务时间灵活,可以解决银行服务时间与农民早出晚归的作息时间不匹配的问题。终端开通前,设备管理员在农信社开立实名存款账户作为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的中心账户,并预先存入5万元作为周转金,办理每笔业务时需要先使用自己的周转金。将设备管理员库存现金余额控制在5万元内,当日现金收入净额达到5万元后,系统自助停止继续办理存款业务,不存在打白条、挪用资金风险。该设备设置办理3000元以下的小额存取款业务,每天每户不超过2次;单笔转账业务不超过2万元,使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见(见图1)。(二)运行成本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硬件价格和使用费用都比较低廉。其中,一次性硬件设备(终端机、打印机、刷卡器各1台)购置价格为2.8万元左右,仅为自助银行(存取款一体机、ATM取款机)前期投入的5%;每月网络租用费、电费、耗材等仅需150元,就可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的开通运行,有效满足了当地农村居民日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银行业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家“自助银行”,有效解决了农民办理金融业务困难的问题,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2009年汶上县次丘镇河里村试点以来,累计办理各类业务16800余笔,平均每天业务量50余笔,其中兑付粮食补贴、农资补贴、家电下乡补贴3500余笔,直接使当地2500多户村民受益,同时还代发了教师工资,受到教职员工的普遍欢迎。该终端陆续推广到济宁市9县市39个乡镇45个行政村试运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已有潍坊、临沂、枣庄等8个地市前来学习。济宁市政府领导专门批示:“自助终端属省内首创,对于方便农民群众存取资金、办理转账结算业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给予支持,在全市乡村推广,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四、农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的优势分析(一)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功能下移与农村标准化金融需求实现正效益对接 当前基层营业网点或储蓄所是构成银行机构网点体系的最小单元,是提供服务的最底层,基本只能设置到乡镇一级。而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机构网点功能设置,将服务延伸到底层的农村地区,实现了金融服务的功能下移。农民自助服务终端,以提供农村地区方便简单、成本低廉的标准化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和人工成本,解决了以往普通金融机构成本收益不对称的核心问题。同时,农民自助服务终端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可复制性强,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只需在村庄增加终端和一名工作人员就可完成所有的服务工作,实现了规模效益。(二)低成本规模扩张与提高竞争力实现对接由于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建设简便,依靠这个模式,金融机构可以在农村地区实现快速的扩张,即能满足农民金融服务需求,又能有效占领农村的存贷款市场,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竞争力水平。在农民自助服务终端逐步推广的带动下,济宁农信社发卡数量迅速增长,2009年末发卡总量49.92万张,较年初增加11.76万张,增长30.8%,代收代付、保险代理等各项中间业务得到全面发展,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314万元,增长35.32%。(三)服务方式高效灵活与农民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对接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的设备管理员是当地的村民,具备良好的信用和一定的经济金融知识,并且在与农信社、村委会签订的三方劳动合同约束下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村民的信任,便于业务开展。同时,能够帮助农民操作终端,解决了中老年农民不会操作自助设备的问题,满足了多层次、多年龄段的农民金融服务需求,实现了真正的“一对一、面对面”的服务。自助服务终端安放在设备管理员家中,系统与全省农村信用社联网,即时到账,办理业务时间灵活,可以实现全天候24小时服务。(四)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和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实现对接农民自助服务终端运行以来,设备管理员积极向前来咨询或办理业务的农民宣传支付结算知识,使支付结算宣传服务常态化。如河里村服务终端引导当地村民到乡镇农信社开立结算账户420余户,推动农村地区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减少了农村地区现金使用量。随着农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银行柜台结算业务数量明显减少,解决了农民办理金融业务长时间排队等候问题,提高了银行经营效率,缓解了网点的营业压力。据对汶上县次邱镇农村信用社调查,服务终端运行以来,其人均业务量下降30-50笔/天。(五)比较优势突出,推广潜力大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基本涵盖了农信社一般营业网点的功能,但却节省了建房(或租房)和柜台等固定资产的大额建设费用,有效节约了人力成本,实现低成本运作。而与普通的自助银行比较,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功能更加丰富,更加安全,避免了一般的银行自助设备(如ATM取款机)因成本和安全问题不能在农村地区大量推广的弊端。因此,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完全能够在服务布局上满足“一村一个服务终端”的状态。五、结论和进一步发展设想济宁市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的研发和推广建设就是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手段,以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为突破口,逐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摸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实现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从逐步退出到进入的突破。济宁市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的成功,证明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功能缺失的问题。从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的运作来看,设备管理员作为当地村民,又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知识,上联农信社,下连农户,即熟知农信社的各项金融产品,又对本地农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知根知底。他既是农信社金融产品的推介者和营销员,又是农民值得信任的“金融专家”,为农民提供贷款、理财、结算、征信等咨询服务,消除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然,目前这种服务还只是建立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带来的“溢出效应”,并未在设计初衷之内。但是依据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完全可以和诸城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发展模式结合起来,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职能,打造成既能提供标准化支付结算服务,又能提供非标准化金融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但是,在全国推广农民自助服务终端,会面对两个困难:一是目前试点的服务终端是与山东省农信社联网,办理业务能够即时到账,但尚不能完成跨省操作,若在全国推广,要克服系统连接的技术问题。二是若将该终端的适用范围推广到各商业银行,实现跨行操作,这将涉及到各行之间的利益分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