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药治疗疱疹:课堂话语的剖析——读《课程与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3:55:18
作者:转自:《福建论坛》 岳金春   录入时间:2006-10-23  阅读次数:309
http://www.xxsx.cn/item.asp?SmallClassID=9&ItemID=2379
好书如诤友,会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地与自己相伴,携手前行,其乐融融。每读经典之作拂动书页时,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故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个期待,祈盼能有这么一个机遇,邂逅那些文字和思想,能真正地感动自己,能深刻地影响自己的生命历程,同时能让自己的灵魂深刻、思想沉淀、智慧迸发。课堂上,我们每天都在运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可见,课堂话语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沉默是金”的谏言时刻束缚着我们。在众多聒噪的声音围困中,你注意到了课堂用语了吗?难道课堂话语仅仅只是重复着教材内容吗?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他对课堂话语有着更深刻的、细致入微的剖析。我们来探讨一下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张瑞同学,老师在问你哟!为什么和吴凡同学窃窃私语?
张瑞:我想,是因为吴凡同学老是显得郁郁寡欢的样子。
教师:吴凡同学显得郁郁寡欢吗?老师不认为如此。
……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师生对话了。话语中充满着浓浓的关爱,也让人感受到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交流与沟通。老师提醒、关心学生,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位教师是一位出色的老师。然而,佐藤学先生的感受却与我们恰恰相反。
佐藤学先生精辟地指出,这“是用‘老师’来替代‘我’的作用”,这种作用造成了“第一人称的丧失”。教师话语的“第一人称”的消失派生出特有的权利关系。丧失了第一人称、把自己同化于普遍化的“老师”的教师,根据“老师”的语言,使自己的发言和评价的话语权威化,就把自己等同于“普遍化的老师”,即等同于教师集体,是用“老师”这一公共形象与学生说话。同时,学生的角色也因为“普遍化的老师”角色的确立,“使得儿童丧失了‘我’这一主格和个性,而化为普遍化的‘学生’这一角色,转化为多数的‘哪一位’了。”这样,作“制度化的教师”,获得了控制课堂的权力;而作为“学生”却被剥夺了自主的权力而处于从属的受控制的地位。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就这样被剥夺了“你”和“我”这种对话关系的属性,而变为内化了权力关系的“师”与“生”的关系了。
在课堂中,丧失了第一人称的教师便生活在被抽象化了的以“老师”为主格的世界之中。丧失了以“我”为主格的教育世界,也剥夺了作为“我”的人生经验。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为教学而教学,没有与学生心灵产生碰撞,更没有了教育智慧的生成,也剥夺了“我”的人生经验。这样,师生关系就沦为权力关系,沦为硬生生的主从关系、上下级关系,不再是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丧失了‘我’这个第一人称的教师,借助“老师”的生活,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身体力行地行使了制度化的权力。这种强制性权力和权威所带来的课堂话语是压抑和失落的。教师因而也丧失了教师的主体性和个性,丧失了自我。教师个人空间在课堂中根本上被剥夺了。长久以往,教师的激情将会流失,沦为平庸的教师。
是的,“老师”与“我”,在课堂之外用“我”这个第一人称表现自我的教师,踏进教室的门时,却用第三人称的“老师”来表现自己。可以说,以“老师”替代“我”的事态直接反映了蕴含于教师这一存在的权力关系。前者是“普遍化的老师”,是一个作为职业的教师形象,是一个“没有差别”的老师;而后者则是一个生命体,一个具有活生生的教育思想的,能与学生拥有平等关系的,能与学生自由对话的,能与学生个体产生心灵碰撞的生命体;是有着主体的人格与经验,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有着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经验的生命体。
这就是佐藤学先生关于教师的话语权力关系即人称关系入木三分地剖析,一种强烈的感觉震撼着我的心灵。对着大师那细腻的心,对着那些文字,是惊叹,是折服,心中不由得彷徨,再彷徨。
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居高临下的漠然分析,仅把课堂当作“教师”行使制度化权力——传道授业的场所。“是”“不是”,“对了”“错了”,“你一定要记住,如果记不住,就……”,“如果再那样的话,就打电话给家长”,“今天你真棒”……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课堂话语。这些课堂话语缺乏激情,缺乏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它的背后更多的是冷漠与机械的操作。一个“心”不在场的教师,很难想象在课堂上会有精彩的生成。
要让课堂成为令人迷恋的场所!不要让课堂话语成为儿童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