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64 内联汇编 asm文件:[转]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批注法的切入口 - 谷园春草 - 温网博客 - 温州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13:04

[转]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批注法的切入口

字号:  小  中  大  发布: 2010-10-24 21:43:06  查看( 180 ) / 评分( 0 / 0 ) / 我要评论(0)

作者:吴伟星

            我非常认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这样做,可谓“目中有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驰骋于思想的原野,体认文本呈现的语言信息,唤醒人生体验,语文课堂也必然因充满生命的张力而鲜活。但是,在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往往又陷入迷惘: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如何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参与活动的对象如果限于几个优秀学生,如何能够保证其他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动口了,课堂热闹了,阅读教学就有效果了吗?【这几个问题问得好。大家正是由于找不到好办法,只得在课堂上拼命地讲个不停了。所以,我认为如今语文课堂教学几乎已经千篇一律:问答式教学;所以,我大声疾呼,“你不要问个不休,我不要跟你走”!谷园】

   理念是重要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是用理念指导实践的运作模式和技术路线。【道理人人会说,行动却常常茫然。谷园】我想,要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需要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法,让学生能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断内化,形成一种意识,形成一种能力,形成一种语文学习习惯。为此,我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越来越感到批注法确实是一种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个性意识的学习方法。【终于找到了好方法,学生三生有幸。谷园】

   批注式阅读,直入文本,少有迂回,让师生始终坚守“文本意识”;批注式阅读,是阅读教学刻意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读书、思考、体悟、表达的时间;批注式阅读,学生随感而发,纵横驰骋,体现了“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中国思想文化特色。【批注式阅读,是阅读教学刻意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读书、思考、体悟、表达的时间此语非常重要。不过,与其说是“刻意留下”,还不如说教师把无端占用的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谷园

   指导学生运用批注法,关键是寻找到批注的“切入口”。这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对文本的理解。谷园】

   丰富的情感信息是语文学科人文表征之一,它是文本中蕴含的作者倾向信息,或显露或隐晦。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人禀七情,因物斯感”等,无不论述了情感在阅读中的重要地位。批注要引领学生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寻找文本中的令人感动处或震撼人心处。在此基础 上,潜心会文,通过默读、静思、体验、感悟,迸发出一串串语言的火花。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一位学生找到的情感触发点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仍然被掌柜取笑的语句。他作了这样的批注:

   掌柜见到境遇如此凄凉的孔乙己,竟然“仍然同平常一样”地“笑着”取笑他,可见掌柜已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众人的嘲笑,表现了国民的愚昧与不觉醒。孔乙己 “跌断……跌……跌……”的语句、恳求掌柜的不要再提的神色、“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钱的动作,都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孔乙己内心之无奈、境遇之悲惨。作者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也蕴含其中。

我则作这样的点拨:

孔乙己是旧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从这一段描写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有对底层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也有对以掌柜为代表的旧中国国民的麻木、愚昧、自私、冷漠的愤慨。

   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往往能把握住文本的主旨。

   二、找准文本的质疑点【对文本的质疑。谷园】

   质疑就是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就个体所发现的、所感觉的、所关注的疑难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过程是潜心会文的过程,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怀疑求进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指示质疑的路径,即让学生掌握质疑的内容。如,整体三问质疑: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语言技巧质疑:基本要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等。这样,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自然在批注时“胸中有丘壑”。如学习《白杨礼赞》一文时,一位学生批注:

   文章写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但为什么又说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不是矛盾了吗?

   这位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正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因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文本的核心内容。为此,我引导学生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深入文本进行探究,讨论,并适时点拨。最终学生豁然开朗:说白杨树“普通”,是因为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四处可见,无处不在;说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更重要的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平凡。

   这样纲举目张,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就成为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质疑者,正见其认真态度;正见其独立思考。这些,正是宝贵的“素质”。谷园】

   三、找准课文的赏析点【对语言的赏析。其实,这三者可谓交叉包容,难以截然分清。所以,批注的指导不必过细。谷园】

   潘纪平在《语文审美教育概论》中指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填充’、想象,通过对文本创造性的鉴赏、评价,体现解读过程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创造性,从而实现文本的价值意义。”后现代解释学则强调,文本的意义是读者解释而增值的“新的意义”。学生学会赏析,以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解读文本,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信息增值的过程。

   我认为,找准课文的赏析点,若从字、词、句、章入手,更易让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赏析式批注思考的角度。以下思考的角度可供参考。

   从字入手。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字极富生命力,能起一字千钧的作用?例如《范进中举》。范进中举之后,有一句关于胡屠户的描写:“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一学生对“扯”作这样的批注:

   “扯”字,表现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这与范进中举之前的有关描写——“腆着肚子”的“腆”、“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的“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真是“一旦中举,平步青云”。

   从词入手。【“字”与“词”,不宜分清。因为许多字就是词。谷园】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词特别精妙?试联系语境来赏析。例如《社戏》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一生抓住“自失”、“弥散”两个词语作批注:

   自失,顾名思义,就是失去自己,这里的意思是“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弥散”,意为“扩散,布满”。“自失”、“弥散”两词,多么有生命力!优美的横笛声、浓浓的豆麦蕴藻之香、秀美的水乡山村,等等,让“我”深深陶醉,让“我”忘却了自我,与周围的事物水乳交融。

   这段批注抓住了关键词,由词意入手,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作用,基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

   从句入手。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特别精彩?因何而精彩?

   例如一位学生赏析《白杨礼赞》第7段中四个“难道”构成的排比句,批注道:

   这几句话精彩纷呈,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反问句抛砖引玉,引起读者思考;第二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将树与北方的农民紧密相联;第三个反问句由“农民”扩大到“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拓展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进一层,由树联想到“精神和意志”。整段话感 情充沛,酣畅淋漓,震撼人心。

   从章入手。你认为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为什么?

   例如,一位学生批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写作特色:

开头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出说明的话题,主体部分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一段总结归纳。文章基本上是以“总—分—总”的思路展开。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使文章既生动具体,又深入浅出。

【按照“字”、“词”、“句”、“章”。谷园】

总之,批注式阅读使读、思、写有机结合,长期训练,日积月累,学生就如唐代的韩愈一样“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培养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找准批注阅读的切入口,纲举目张,并作必要的方法指导,促使学生潜心会文,则是批注阅读成功的关键。

【教师如此用心教书,功德无量;学生如此用心读书,终身受用。谷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