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 崔恕: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若干形式主义现象的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02:0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可以说既解放了教师,又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课堂。因此,我们欣喜地发现,课程改革后的美术课堂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效率提高了,学生变得灵敏而充满活力,教师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但是,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实践的同时,经常不经意地偏离理性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出现一些形式主义现象,以致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入健康推进。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形式主义现象一:张扬的个性“冲击”了正常的秩序

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但是部分教师曲解了“个性”和“面向全体”的内涵,忽视了学生“受教育者”的身份,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经常在美术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兴趣所至,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而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美术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导致教学的无效。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想美术课堂,应该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又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应该是自由而不散漫,受约束而不呆板,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美术课堂。

美术课与其他的文化课相比,本身就较为轻松活泼,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也更容易放松自己,当然这对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有好处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度”的把握。美术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但是更需要对美术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当某一个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时,我们就必须以多数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该学生施以必要的约束,从而有效控制美术课堂教学秩序,满足更多学生的利益。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教学必须有令人舒畅的课堂环境。试想一下,“一锅粥”的美术课堂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美的享受,学生的审美体验从何谈起?因此,必要的课堂秩序能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能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能使美术课堂有序而引人入胜,并从根本上保证美术课堂的魅力,给学生带来真正的自由快乐,这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

形式主义现象二:表面的热闹“淹没”了实质的内容

课程改革后美术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但是,有的教师可以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冷落了主要的教学内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术课:一节课师生活动的频率非常高,学生很少能静下来想想、做做,给人的感觉是课堂里充满了规则、游戏与活动,学生不停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一节课下来热闹是热闹了。但是,对于真正要学的内容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呢?多的只是一些“花拳绣腿”,而失去的却往往是实质的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美术课堂既要有活泼的形式,更要有实在的内涵;既要给学生美的熏陶,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至少应把握好以下三种关系。

首先,把握好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现今这个信息传播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拥有一个更大的资源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唱片、书刊、杂志等很多方便快捷的途径来了解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艺术信息和艺术资源。但是,教材始终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是最好的范本,它的编写依托“课标”,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当然仅凭教材也是上不好美术课的,好在现行的美术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既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拓展的空间。因此,美术教师要立足教材,再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本外的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其他课程资源的纽带。


其次,把握好技能学习与情感体验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的美术课堂,教师似乎都对知识技能学习感到比较迷茫,不知道究竟该怎样上。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都把上课的重点放在了情感体验上,以致于现在很难在美术课堂上看到学生训练有素勾勒、上色。殊不知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基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美术作品,就要让他们具备理解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必须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达到的。因此,教师应该摆正心态,让学生掌握好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是深刻的、有意义的。

最后,把握好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渗透的关系。

把自然、语文、音乐等学科的知识引入美术课堂,可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些相关知识要不要用?在什么时候用?以什么方式呈现?等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要恰到好处,切不可因为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效果,使美术课变了味,那可真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呀!

形式主义现象三:泛滥的表扬“取代”了适度的批评

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一个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但是,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过于频繁地使用激励手段,有意无意地放大激励的作用,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个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的。只有激励与惩罚并存,学生才能知道孰是孰非,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教师多一份恰当的激励,学生就多一份信心和动力;教师多一份必要的纠正,学生就少一次不必要的失误;教师多一份合理的惩罚,学生就能在“吃一堑长一智”之后避免日后犯类似或更大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适时适度的表扬与批评。

1、该表扬时才表扬

表扬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更应运用好这门教学的艺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应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切忌分寸失当,过多过滥。激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有利于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表扬还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激励可以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进行表扬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把握好了表扬的时机和火候,才能更大地发挥表扬的积极作用。

2、该批评时就批评

教育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它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因此,在实施必要、合理的批评时,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而不必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首先,批评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不可体罚;其次,批评要适时适度,不要秋后算帐、反复算帐;再次,批评也要讲究艺术,着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要注意批评与其他教育手段的整合。学生的错误行为中有时也会隐藏一些闪光点,我们要对其进行发掘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总之,实施新课程的美术课堂必须是真实、高效而又理性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地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构建和谐的美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