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斯勒维修手册:布依族戏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01:10

布依戏 “布依戏”原称“土戏”。布依语称“谷艺” , 系少数民族戏曲剧种 , 流行于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 , 迄今已 200 多年。曲调有长调 , 扮官调、二黄二六等。伴奏以特制的尖子胡琴、朴子胡琴、短箫等布依族民间乐器为主 , 兼用大锣、钹等。表演艺术有独特风格。传统剧目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和取材于民间传说。剧目分正剧杂剧两大类 , 前者多系汉族地区流传的历史故事戏。如《琵琶记》、《玉堂春》、《乾隆马寨兴》等 ; 后者则取材于民族民间故事 , 如《四接亲》、《一女嫁多夫》等。正戏道白多用汉语 , 唱段用布依语 , 杂戏则唱、白皆用布依语。布依戏虽吸收了汉族戏曲的部分表演程式 , 但仍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音乐曲调由 “ 八音坐弹 ” 发展而来 , 有 [ 正调 ] 、 [ 长调 ] 、 [ 京调 ] 、 [ 起落调 ] 、 [ 翻演调 ] 、 [ 马倒铃 ] 、 [ 八普调 ] 、 [ 反调 ] 、 [ 二黄 ] 、 [ 二六 ] 等。主要伴奏乐器为尖子胡琴 ( 公琴 · 牛骨胡 ) 和朴子胡琴 ( 母琴 · 葫芦胡 ) 配以笛、短箫、木叶和三弦、琵琶、月琴等 , 打击乐器有大锣、大钹、鼓、木鱼、包包锣、小马锣等。曲艺类的民族民间乐器中的二胡、勒浪、木叶演奏的曲调 , 旋律悠扬 , 委婉动听 , 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抒发感情 , 陶冶情操 , 寄托思恋 , 传送绵绵情丝的表白方式 , 是对自己人生感慨的真情流露。

1984 年经省、州文化主管部门民族戏曲汇报研究演出后 , 在省、州戏剧专家、老师、专业剧戏工作者的大力协助、指导下整理改编了传统布依剧目《罗细杏》 , 抽调县内部分戏队的农民演员进行排练 , 先后在省、州作汇报、研究演出。同年 11 月赴 云南 省昆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录像演出” ; 11 月 19 日 在昆明军区影剧院登台演出 , 《罗》剧首次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 “ 优秀剧目 ” 奖 , 授予 “ 孔雀杯奖 ” 杯。演出结束后 , 于 11 月 21 日 晚云南省艺术研究所专门邀请部分戏剧界的元老、专家学者为布依戏《罗细杏》召开了座谈会。 11 月 23 日 下午 , 刚在昆明成立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也组织了有中央和部分省区代表、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由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李超同志主持 , 对布依戏《罗细杏》和侗戏《丁郎龙女》两出民族戏进行座谈。至此 , 布依戏正式被国家认定为民族戏曲。

布依八音座唱

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南盘江流域,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这就是“布依八音”。布依八音是早年由中原传入的乐府乐,现在对她是什么年代传入的,怎样传入的有不同的说法。

早年传入的“八音”是纯器乐演奏曲,在以后流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在原曲调中加入说词和唱词,形成了唱段。每当谁家婚娶、寿庆、生子、立房,主人家就请寨子里的“八音班”来添喜助兴,在吹吹打打的演奏中间,又加上了吉庆助兴的唱段,祈福消灾,自然更赢得人们的喜欢。当然,这些说词和唱词都是用的布依话。

在经历了器乐曲、表演唱 ( 有些专家称小演唱 ) 两个形态的发展以后,布依八音又迎来了她发展的第三个形态: “ 八音座唱 ” 。《布依族史》一书认为这大概在元代。也有专家认为在元末明初。

八音座唱与表演唱有不同。表演唱是根据演唱环境需要,说唱些祝福或吉祥话。而八音座唱则不同。据清代《清稗类钞》一书所述:“八音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有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这也就是说八音座唱所唱的是戏曲本子,里面有不同的人物,有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又不化妆,不是戏剧。这就像带器乐伴奏的评书。难怪国家文化部把她列入“曲艺类”,为“布依曲艺”。又因为八音座唱是坐在板凳上唱,因此,又有人叫她“板凳戏”。

就在八音座唱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悄然而生。这就是布依戏。布依戏产生于清初,而成形于什么年代有不同认识。一是根据老戏师的家谱推算出来的,大概在乾隆年间:一是根据《兴义县志》记载,光绪初年 (1875 年 ) ,兴义巴结王土司的族人王寿山倡议,多人出资首次制作了专用戏服,在巴结老场坝搭台演出。至此,布依戏才真正完成了她的发展,不但有了曲调、有了声腔、有了表演、还有了服装,成为戏剧之一种。布依戏是在 “ 八音座唱 ” 的基础上衍化发展而成的 ( 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贵州 卷·布依戏音乐分卷》 ) 。从表演上看,布依戏有动作、有化妆、有专用的服装,而这些恰恰是 “ 八音座唱 ” 所没有的。由此看来,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异处。这也就成就了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艺术。

由纯器乐曲依次发展为表演唱,发展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戏曲,形成四种音乐形态同宗的独特景象。而且,这四种音乐形态并没有被历史的“浪淘尽”,而目前同时存世,形成“四乐同堂”,殊显难能可贵。这为我们研究民间文艺的沿革发展提供了活标本。我认为这是她最有价值的地方。这也成为千年来保护她、流传她的布依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每当人们说到“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总会发问:这“八音”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在中国音乐史上,“八音”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那时把乐器按制作材质的不同区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就是“八音”。后来泛指为乐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国音乐史的“八音”有无关系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萧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

在“布依八音”流行地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当年部落首领进京朝贡,中央王朝赏赐的是一支完整的乐队,但是由于旅途道路艰险,瘴气弥漫,环境恶劣,北方来的乐人很不适应,一路上死的死、病的病,最后只有 8 个乐人到达目的地,正好他们 8 个人每人操司一件乐器,就是前面说的那 8 种。这也就是现在八音乐班里搞伴奏的 8 件乐器的由来。

当然这是民间传说,不一定都真实,据一 丁等老 先生考证,早年的布依八音演奏有十几种二十几种乐器。就是现在山寨里的八音班,乐器也不一定就是那 8 种,三弦、唢呐、勒尤、勒朗、木叶等也常见。只是那 8 种相对用得更多一些罢了。

“八音”是器乐组合的名称。八音演奏形式是合奏。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曲谱和民间流传的演出形式看,都证明了“合乐”的特点。胡琴是胡人的乐器,宋时传入中原。古书上记载它的形制“卷颈、龙首、二弦”。你看它同今天八音乐器“牛角胡”、“葫芦琴”的样式多么相似。早期的琵琶,古书上记载它的样式是“盘圆柄直”,这又和八音乐器“月琴”的样式一致。八音乐器中还有一种叫萧筒的,是一种无膜竖笛。竖吹的无膜笛肯定要早于横吹的有膜笛,因为萧筒的制作要比有膜横笛简单得多。只是现在乐人一般都不愿用无膜笛而改用有膜笛了。无膜笛的音质音量同有膜笛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以上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八音乐器的古朴,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它所演奏的乐谱的古朴。她的锣鼓也很有特色。八音用鼓是刺鼓,就是在鼓帮上钉满了木 ( 竹 ) 刺,除了便于竖放打击外 ( 一般鼓为平放击打 ) ,一般人还看不出有什么其它实际用途。其实,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样式。鼓最早用于军事和祭祠,浑身钉了木 ( 竹 ) 刺的鼓,看着更威严。小锣也是抛起来打,叫打飞锣,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