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到台北开车要多久:赫鲁晓夫回忆录中的毛泽东(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8:40:39

赫鲁晓夫回忆录中的毛泽东(2)

发布时间:2011-12-08 16:54 作者:赫鲁晓夫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671次   当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想法,说中国能在五年内赶上英国时,他对我们采取了攻势,并且公开这么做。差不多与此同时,他开始组织公社,并建立茶炊般的鼓风炉。在毛泽东的煽动下,中国人开始攻击苏联按劳分配的思想是资产阶级观念。中国有些文章指责苏联是资产阶级尾巴。于是,有关我们运动将来方向的一些基本原则问题就提出来了,我们到了与中国分手的地步。   毛泽东还宣布和平共处是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的观念。从此中国就肆无忌惮地诽谤起苏联共产党的和平共处政策了。但是,我说,要弄清楚中国人真正是什么想的始终很难,很难指出中国人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和平共处。我记得我退休以后,曾从广播里听到毛泽东接见了某个美国作家,该作家直截了当地问他:“你真的想发动一场世界大战吗?”毛泽东回答说:“不,中国人不想打仗。除非有人直接进攻我们,否则我们是不会打仗的。”迫于资产阶级新闻记者的提问,毛泽东多次重覆说中国赞成和平共处。我自己有这样的感觉,即所谓的『毛泽东声明』实际上是周恩来搞的。我从来也不能确定毛泽东自己的立场。要确定这些中国人的想法简直是不可能的。   可是,关于他,有一点我是能够肯定的。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至少在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爆发出了一种急不可待地要统治世界的愿望。他的计划首先是统治中国,然后统治亚洲,然后……又是哪里呢?中国有七亿人口,别的有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有一半是中国人。有一次我和他一边喝茶一边随便聊天,所谈的内容是很有趣味的,因为它使人们多少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在他身上的表现。   他问我:“有多少征服者打进过中国?”接着他又自己回答说:“中国曾经多次被征服,但中国人却把所有的征服者都同化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注视着未来。他说:“想想看,你们有二亿人,我们有七亿人。”   然后,他又开始议论起中国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举例说,中国语言中没有外国字,他吹嘘:“全世界别的国家都用‘ELECTRICITY’(电)这个字,那是从英语借用过来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却有自己的表达这个意思的字。”他的这种沙文主义和骄傲自大不禁使我打了个寒颤。   后来,中国报纸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叫嚷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中国的。他们写的文章说,这个地方是俄国人从中国手里偷走的。不错,历史上中国人在沙皇扩张到西伯利亚的这块地方以前曾经统治过那里,我们同意就边界问题同中国进行谈判。他们送来了他们画的地图。我们看了一下,那简直荒唐透顶,我们把它丢开了。(5)   毛泽东也许是个民族主义者,但他决不是蠢人。当中国开始进行所谓平均主义的改革时,这方面的宣传品就越过边界开始在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广泛流传。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告诉我们的同志:“必须立刻加以制止。中国人这些改革的口号是非常诱惑人的,如果认为这些想法的种子不会在我国找到肥沃的土壤,那就错了。”   我们必须对毛泽东的这些想法和主张作出实质性的回答。委婉地说,我们不同意他的立场。实际上我们对他已经忍耐不住了。如果你读一读我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作的报告,你就会发现我有许多话都是针对中国讲的,只是没有点中国的名罢了。就在二十二大上,我们否定了毛泽东的立场中的主要教义。(6)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倒赞成他的『平均主义』改革中的一件事。他从中国军队的军服上取消了肩章,这是对的,我认为这件事做得好。由于同样原因,我认为我们的军服上恢复肩章和勋纹的做法是错误的。鬼才需要这些东西!我们打赢了内战,但我那时并没有肩章和勋纹,虽然我当时的职务是政治委员。士兵们并不需要凭耀眼夺目的勋纹来识别他们的政治委员和指挥员。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没有肩章照样打垮了敌人。现在,我们的军人全都穿得像金丝雀。   一九六○年,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会上,由刘少奇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彻头彻尾地反对我们,阿尔巴尼亚人也起来支持中国反对我们。毛泽东的那个代理人,思维尔.霍查,表现得特别无耻。他对待我们的态度甚至比中国人自己还要穷凶极恶。他讲完话以后,共运的一位老革命家和忠诚战士伊巴露丽同志愤怒地站起来说,霍查像一条咬自己主人的狗。这话说得非常中肯。   我们想尽一切可能来防止我们和阿尔巴尼亚人的分裂,但一切努力都归于无效。我们同阿尔巴尼亚人的冲突一步步发展,我们逐渐了解到阿尔巴尼亚人正在同中国人密谋反对我们。有一个访问中国后取道莫斯科回国的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向我们透露了阿尔巴尼亚人和中国人的这种背叛行径。代表团成员之一,一位诚实的妇女(7),来找我们,告诉了我们内幕情况。我想,在那以后不久她就被绞死了,可怜的女人!绞死她的并不是盖世太保,不是的,而是她自己的『兄弟』。我这样说是因为她是共产党员,而那些人也是共产党员。他们绞死她,无非是因为她,一个共产党员,到苏联共产党的中央蛋员会来找我们,把阿尔巴尼亚人同中国人秘密会谈的情况告诉了我们。   那时我们是多么天真啊!当时谢胡正在苏联的医院里治病。当我们向他摆出事实,说明我们知道阿中两国正在进行会谈以后,他从病床上跳了起来,径直逃回阿尔巴尼亚去了。   霍查、谢胡和巴卢库是在发动一场暴动,推翻了阿党原来的第一书记以后掌权的。那个第一书记是个很好的同志,铁托对他很是称道,南斯拉夫人都很支持他。他出身于真正的工人家庭,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创始人。铁托告诉过我,是谢胡亲自把他绞死的。这三个人──霍查、谢胡和巴卢库──总是把人抓来亲自审讯、亲自判刑,从来也不作任何书面记录,过后就找个机会把他们的受害者秘密干掉。这同斯大林和贝利亚的做法如出一辙。   苏联与阿尔巴尼亚之间不和的根源,主要在于阿尔巴尼亚害怕民主化。虽然我曾想过并非一切都完了、不可挽回了,但我现在相信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同阿尔巴危亚人的最后分裂是在一九六○年七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代表大会上。我们在那里交换有关国际问题,特别是有关以各兄弟共产党为一方、以中国共产党为另一方的关系的意见。现在,我们和阿尔巴尼亚人的关系已经完全破裂,这使我更加坚信阿尔巴尼亚人所决不肯接受的那些民主领导的原则是正确的。   民主当然是个好东西,但是在民主的环境中,一个领导人如果不坚持同自己的部下商量问题,他就很难掌得住权。一个民主的领导人必须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他必须懂得他的领导地位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让他当他们的领导人,而不是取决于他自己要领导人民的愿望。一个领导人只有用行动表明自己和党是血肉相连的,他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他必须为人民利益着想,不怀贪欲,不追求虚荣。一个领导人必须有知识,必须谦卑,而且能够生活在集体之中,我再说一遍:他是根据党的意志来保持领导地位的。换言之,他不是凌驾于党之上,而是党的勤务员,只有在党对他表示满意和支持的情况下,他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   霍查、谢胡和巴卢库在党内生活中并没有遵循这些原则。毛泽东亦然。   但是,尽管毛泽东可能滥用职权,把他的党引入了歧途,他却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个疯子。现在有人说毛泽东是个精神病患者,说他已经发疯了。这不是事实。他非常聪明,非常诡诈。我记得只是在几年以前,人们还在预言他决不会在正在中国进行的权力斗争中取胜。当时我说:“胡说,他当然会取胜的。”我对了。他现在无疑是在中国占着上风。但是他是用什么办法占上风的呢?中国人只认权力和武力,不认别的。你要是不服从,他们就要你的脑袋。而且做得非常巧妙:在一个广场中间,在成千上万人的面前把你绞死。这是哪种『政治』?你甚至不能把这种做法称作野蛮。这比野蛮还厉害。要知道,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二十世纪!   尽管毛泽东可能正在中国取胜,刘少奇却没有认输。他反对毛的政策,并且为此进行了斗争。刘少奇非常聪明,拥护他的人很多,但他们没有实权。刘少奇之所以还活着。是由于他本人的声望。毛泽东要把刘绞死并不费事,但杀害刘必然会激怒群众。毛泽东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没有把刘少奇当作个人米斗,而是把他当作一种特定的政治体系的代表人物来斗。换言之,他想用政治上孤立刘的办法来击败刘。   当然,我们谈毛泽东,是一回事;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谈,又是一回事,如果我们谩骂起中国人民来,那我们就越过了客观分析与民族主义偏见的界线。如果我们相信某个民族有特殊的权利并且比其他民族优越,那我们就成了民族主义者。纳粹主义就是这样搞起来的。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中国人是我们的兄弟。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人,假如中国青年砸我们的驻华使馆,这并不说明我们应该仇恨全体中国人民。一个国家的青年并不能代表整个民族。再说,青年也有各种各样。并不是每个中国青年都到那个广场上去砸我们的大使馆的,广场上的青年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叫喊支持毛泽东的政策的口号的。想想看,会有多少中国人在悲叹他们自己的国家所发生的事情!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大斗争,人民在互相残杀。   我认为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来解决以苏联共产党和其他共产党为一方。以中国共产党为另一方所存在的分歧。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使共产主义运动再次团结起来成为一块磐石。这个目的一定要达到!这是苏联人民的利益所在。这也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利益所在。争取和平的斗争万岁!和平共处万岁!   (注释)   (1)“麦淇淋”是代黄油,不是真正的黄油。──译者注   (2)苏联著名男高音歌手。──译者注   (3)这次会晤是紧接着赫鲁晓找首次访美以后安排的,当时赫鲁晓夫充满了所谓“戴维营精神”,他由于热情赞扬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政治家品质而激怒了毛泽东。这次不幸的会晤所引起的恶感,造成了苏联方面突然撤走正在中国指挥许多工厂建设的技术专家,这些专家回莫斯科时带回了图纸,留下了一大堆没有竣工的工厂。   (4)中国人自己则要求得到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知识,但遭到俄国人的拒绝。   (5)这指的是中苏边界冲突,这场冲突延至今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19世纪,软弱的中国被迫把包括海参威和苏联现在的海滨省在内的大片领土割让给帝俄。在中苏争吵激烈的时候,毛泽东坚持说,那些给割让规定了法律条文的『不平等条约』不能再认为是有效的,于是整个边界问题就出现了。   (6)在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没有点中国的名,但是尖锐地抨击了阿尔巴尼亚,从而首次把中苏争吵公诸于众。   (7)贝利绍娃。──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