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机型介绍:印度教育情况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45:12
      摘 要: 印度现在已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重点大学。它们是: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大,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一. 印度国家的简介

印度共和国是印度半岛上一个地广人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六亿八千三百万(1981年人口普查统计)。印度首都新德里,人口共1530万(2008),位于该国西北部,坐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西岸。今日德里是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他主要的城市还有孟买、 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论在艺术还是科学方面都曾闪耀过灿烂的光辉。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官僚体制、殖民统治和半封建思想的影响,印度又有着屈辱的历史和愚昧的传统。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营印度今天的教育,使它面临着一些“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

     二. 印度的教育制度: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1. 吸收先哲的教育思想

     印度历史上许多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对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得不提的至少有以下三位。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他是印度伟大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也是一名国际主义者。泰戈尔不仅在诗歌上卓有建树,他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先进。他主张向自然界学习,从乡村工匠、孟加拉部落中获得灵感。他在被称为和平之所的圣提尼克坦(Santiniketan)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这所学校现在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领域知名的国际大学。今天的圣提尼克坦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国际上的许多学者包括中国学者都来这里参观访问过。

     甘地(Mahatma Gandhi,1869—1948),他被称为印度的国父。他的教育哲学是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甘地认为,教育应该能够提高职业技能,使人获得自信和劳动的尊严。

     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1872—1950),他的教育思想是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力,而不是强制他们接受大量繁重的课业压力。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严酷的监工。教育应该促使学生的自我完善,提高他们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觉悟。他在印度建立了国际著名的地球村Auroville,并在那里实践了他的教育理念。当前,Auroville已经成为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

     以上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点是都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体现印度社会多文化特征

     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在吸收和综合印度文明史上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印度教育制度的特点体现了印度社会的多文化特征,兼收并蓄了本土和外来群体文化的精华。穆斯林来到印度并且成为印度人口的一部分后,在艺术、建筑、音乐、文化等领域创造了巨大的贡献。英法等殖民国家在印度建立了英语传教士学校,这将英语以及西方教育中诸如理性主义、反迷信、崇尚科学和探索精神等积极理念传播到印度教育思想中。

     当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一个成功的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应该可以传承发扬一国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和传统,并能够对其他文化的精华保持开放的态度,我认为印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我曾在印度和西方接受教育,在印度著名的浦那大学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我自己认为这两所大学都让我受益浅。

     印度《2008年教育权利法案》规定,教育权利是全体人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所有6—14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将不断提高对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地区进行额外照顾。所有印度小学生都被要求学习三种语言,这样可以保证不同语言群体间可以自由交流,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在印度的教育体系下,印度学生至少懂三种语言,这无疑是印度学生的一个优势。当前,中国正在打开国门、广泛融入国际社会,我认为印度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此外印度十分重视职业化、技术化、科学化教育,这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确保印度可以在当前世界上的先进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3. 以培养国际公民为目标

     与历史上相比,印度的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古代印度,只有那些上层阶级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刚独立时期,印度的识字率仅为18.33%(1951年人口普查报告)。独立后,印度政府建立了大量旨在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机构,在科学、工程、管理、医疗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而当前印度政府以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机会为目标。印度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甚至把印度的“十一五计划”称为“教育计划”,该计划认为教育是保证国家实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十一五计划”将20%的经费用于发展教育,其中重点用于教师培训。这是近年来教育在国家计划支出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如在印度“十五计划”中,教育支出仅占7.7%。当然,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尤其是要提高公立学校的初级教育水平,还要加强管理统计工作,避免辍学现象的发生。

     总之,印度教育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既保持古代印度时期重视精神、道德教育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教育重视科学、实用的价值理念,并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国际主义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早在多年前就预见了21世纪教育应有的目标,即培养世界公民。当前,在科技和交流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可以为一国搭建一座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相信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的目标指日可待。

     三.近年来印度教育突出变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对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雄厚的技术力量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较发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独立初期,尼赫鲁总理就曾经指出:“大学代表人道主义、坚韧性、理性、进步和对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类朝向更高的目标全速前进。如果大学充分履行其职责,那么它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独立初期,专门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教育方针和计划必须适应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要把教育的各种不同目标统一起来,教导和影响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训练思想,使受教育者产生共同的思想准则。”“个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要发展其健康的判断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各种职业的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都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争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注意并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二)完善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印度宪法规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领导。独立初期,全国除几所大学归中央直接领导和管理外,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负责。后来中央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宪法,凡属大学、技术和医学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负责。中央不仅负责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与扩建,科研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而且还要负责各高校之间的协调与科研方向的确定等等。

     (三)大力进行教育投资,实行“一高一低”

     一“高”,即政府投入比例高。统计表明,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一直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目前全印度共有综合性大学200多所,私立大学和函授大学7000所,每年考入大学的100多万人。印度所有公立高校基本上靠政府投资,其依赖程序占院校所需经费比例从78%~92%不等。连只提供文凭和证书课程的无学位学院也如此。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增加对高校的经费开支。据有关统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支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4亿卢比,第二个五年计划为2.8亿,第三个五年计划为8.8亿,第四个五年计划为17.5亿,第五个五年计划为29.2亿,第六个五年计划就为48.6亿。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较大,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低”,即收取学费低。研究生课程一学期的学费是120卢比(约合人民币24元)。按研究生两学年(即四个学期)正常毕业计算,共需交纳学校480卢比(约合人民币96元)的学费。除学费外,所用教材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复印即可。住校生的食宿费用也很低,一个学年吃住需要1000卢比(约合人民币200元)就够了。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现在已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重点大学。它们是: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大,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二,现在印度拥有了一支宏大的技术队伍。自独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 和博士科技人员。据统计,1950年为18.8万人,1965年为73.15万人,1978年增长为193.53万人,1980年增长为194.9万人,1982年又增长为250万人,数字相当可观。

     2. 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为了提高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减轻对高等教育的压力,政府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给予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还有不少14~25岁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础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支中等技术力量,政府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三十多个工程行业和二十多个非工程行业的职业训练,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为此,全国设立了356所常设性学校和139所临时性学校。除公立学校外,还有不少私立培训学校。这类学校总共容纳20万人,训练期限为1~2年。另外,还有300多所工业技术专科学校,每年招生5.6万人,分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两种。学习期限分别为3~4年,培养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印度软件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获得如此巨大成功!解释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那就是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做支持,对高新技术来说更是如此。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其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而这些软件人才的获得,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印度软件人才培训模式的首要特点。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其余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培养的。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主要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科学研究。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且大学的学制往往较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术人才,缩小文盲队伍,减少失业人员,扩充国家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力量。

     3. 加强初等教育

     据有关统计,6~14岁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学,然而入中学孩子的80%又中途辍学,结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据1982年的一次教育调查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校没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供学生坐的椅子,40%的学校教室没有黑板,50%的学校没有体育运动设备和运动器材,70%的学校学生没有课本,校舍如此简陋,设备如此缺乏,显然同农村经济状况有关。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产生,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2008—2009年,印6岁至14岁儿童入学率接近100%,但全国平均小学辍学率高达31%。据世界银行推测,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国家。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贫穷是文化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于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经费。这个新政府还规定,不允许学生中途退学,要改革考试制度,继续执行小学阶段全部升学的政策,并且还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应由一次考试来决定,而是靠平时成绩的连续积累。新政策还规定,每个小学校至少要有两名教师,其中一名为女教师。准备大力培养师资,以满足小学师资的不足。这就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4. 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

     政府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计划,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个重要问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诸如改进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采取灵活政策补尝生活费的增长,并为教师自由发表学术思想创造条件等等。这些为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从印度教育中发现中国教育问题

     1.高等教育的问题

     第一,要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我国高等 教育的法制化。

     第二,为实现高等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应设立审议、咨询机构。

     第三,实施多维管理,处理好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校内部各种权力之间的关系,使之各司其职、互相协调、以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第四,加大高校教育投资,使学校更具现代化,与时俱进。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校层领导的腐败问题,充分的利用资源,节流资本。

     第五,当今许多高校学子与社会工作的脱节问题,形成“就业难”的局面,而此造成的社会压力。

     2. 中印高考的两“同”两“不同”

     一“同”:优秀大学门槛高。对于许多印度高中生来讲,考取了印度理工学院(IIT),可谓已拿到了成功人生的一张门票。IIT被视为全球要求最严格的工程师摇篮。进入类似顶尖学校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以2004年为例,全印度共有17.5万人参加了印度理工学院的联合入学考试只有2.6%的人获得入学资格。

     二“同”:考生思想压力大。同中国的高考考生类似,印度的高考生也同样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压力,由于落榜,许多考主羞于见人,常常自寻短见。据印度报纸报道,一个考季有近2000人自杀。在印度,也经常能看到与中国类似的即形形色色辅导班。家长对学生施加着很大的升学压力。

     一“不同”:各大学自行考试。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由各大学自行出题考试。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主考,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不少考生为确保能上大学,除了参加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外,还去参加邦一级大学的考试。有一些大学,如德里大学,主要看学生12年级的毕业考试成绩。成绩好就可报名,无须参加入学考试。

     二“不同”:英语在高考中所占分量大。从目前印度高考的情况来看,理工科最难;商科其次;再次是文科。许多重点大学全部用英语教学,因此英语在高考中所占的分量较大,这决定了印度大学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欧美国家的工作需要和思维方式。

     3. 我国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转为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是整体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环节。它不是单纯的升学教育,还要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打基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升学教育”到“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4 . 教育体制仍需完善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三十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指导原则定位存在偏差,教育改革追求社会效率和功利、忽视乃至回避了教育公正的问题,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教育体制。以大学体制的改革为例.概括地说,迄今为止,改革有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是高额的学费。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社会底层家庭其子女缺乏学习的动力,因为即使他们成绩再好,他们也承受不了高额学费的负担。这些年来,考上了大学却因没有钱而无法上大学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学生或者其家长还因此甚至走上了自杀之路。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困难,而公司找不到有用的技术工人。教育应该配合这种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有基础研究成果,但很多还没有转化成为产品。即使可以转化成为产品.也没有好的工艺水平。这和德国、日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育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缺乏高技能的工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这种制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会越来越明显。

     我国与印度相似点极多,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独立时间相近,人口众多。印度教育虽然还没有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毕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要从印度教育改革发展中汲取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极力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尽量为所有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改革时应该学习借鉴的地方。

     总之,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于政府,但必须要有社会制度支撑。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体制改革,而教育体制改革又必须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应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我国的教育改革目前仍是“带着脚镣跳舞”,体制问题成为教育改革中无法回避的结。如果不试图解开这个结,那么所有的改革都将难以深入。所以,中国的教育也应是全民的教育。我们相信,只要理性地思考,扎实地实践,中国教育就一定会走出困惑,步入新的天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