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到冲绳旅游:张文质: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52:30

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
——2004年暑假在福建省仙游县义务讲学的记录

张文质


     我们今天冒着酷暑,坐在拥挤的会场里,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对美好教育的期盼,不如说是在几乎不现实的时空中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某种信念,我们描摹的一切也许显得一麟半爪,既不完整也不明晰,但在我们共同的言说之中,一条可能的道路进入了我们对美好教育的想象——我还有勇气这样说,谈论这样的话题已足以表明我们的责任与期待,因此,无论如何解题也许都是合适的。
     我这样说,也是为了,我根本不可能像一个受过“学院”训练的学者那样旁征博引,先给予“优质学校”一个“权威”的界定,我只能直扑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我是一个“生存主义者”,我总是要从“自己”出发,也许,每次讲课,要面对众人,我都深感压力,相当紧张,夜里都睡不好,下午讲课,中午更不可能入睡休息一会儿,我知道这种状况的源头——一个自卑、阴郁的童年,它的影响几乎会绵延你的一生,因此谈论优质教育,谈论优质学校所带给每一个人的“更好一点”的童年,其实是大家共同的需要。
      我要讲的首先是通向优质教育的第一步,是要确立一个明晰而重要的教育目标。
       美国教育家鲍伊尔,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美国各地做过几千场的教育讲座,对美国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很多人问他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什么最为重要这一问题?鲍伊尔认为,在任何一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比什么都重要。说实在,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见解时颇为吃惊,我们可能会想一些比较复杂,似乎更为“高远”的问题,但这些年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鲍伊尔的观点是至理名言,它是指向现实又具广泛指导价值的。也因此我甚至觉得我们这次课程改革虽然有许多很好的理念,但是显得太复杂,需要解读者不断的去解读,去重构。我担心的是它作为教育改革行为的过份“学术化”“学理化”,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虚幻化”。对整体教育行动的把握,我希望它能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要确立一个明晰而重要的目标。在我看来它应该包括:1、教育必须为自由社会培养公民。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世界、着眼于发展。教育必须有基于现实但又具有“超越价值”的目标,成就什么样的人从来都是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最值得质疑和深入问询的问题,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了,我们的学校文化有多少是能够与世界与人类普遍的文化共识接轨的呢?我们自卑、自贱,自我压抑,胆小怕事,何时才能昂头、坦然地说话,说真话,说我们内心渴望表达的话?在课堂上,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并力图坚定地试行之呢?也许,我们还是要承认,诸多条件并不具备,但是教育仍然有一种先导性的价值,即它是着眼于未来更美好社会的,它是奠基性的,并不是有什么样的土壤就只能有什么样的“产品”,在知识领域、在人的精神领域,从来都具有这样一种力量:“革命性”的思想、成果其实是可以在相当不堪的环境中萌芽的,所以鲁迅先生也特别强调教育根本的目的就在于“立人”,把人的外在形象立起来,把人的人格气象立起来,把人的内在生命立起来,从而把“真正的人”立起来。这既是教育的责任,也是学校时刻要有的践行的意识。同时,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自我反省、自我革新的一员——鲁迅先生曾感慨过,我们的“二我状态”,所谓的“二我状态”是对上是奴才,对下是主子,人格是分裂的,内心是黑暗的,行为是病态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从来都缺少坚定地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同时生命又是非常阳光的那样的人的教育信仰。我说的是一种呼唤,是在充斥着强制、不公正、价值偏颇、人格缺陷的社会环境中,一种渺远而又让人向往的教育期待。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说,我们往往对于在不自由状态下的安全感过分迷恋,对真正的自由却缺乏渴望,所以我们更容易选择委屈求全、选择明哲保身,选择既是“难的”又是叫人不安的,因为对正义的选择意味着承担与责任,意味着某种利益的让渡,意味着牺牲以及无法预想的种种后果。从辽远处说教育毕竟是立人的事业,是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的事业。它需要的是教师更多的要有这样的意识:教师首先应成为人格独立的人,教师能成为肩担正义的人,教师要成为能够引导孩子走向光明与辽阔的未来的人。当然这样的思考与现实是错位的,有时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危险感,其实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是很容易意识到危险之所在的,也很清楚有哪些理念几乎无法施行,于是我们甚至倦于思考与行动了。我们变得极其“唯物”与现实,有的人还会变得格外狰狞。去年我的女儿上了中学,有一天晚饭的时候,她不经意地说了声学校乱糟糟的,不知道厕所在哪里。我和太太一听惊讶得不约而同地叫起来:怎么你两天没上过厕所?女儿说,是啊,不仅我两天没上过厕所,学校的许多同学也是这样,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厕所在哪里。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敢问老师呢?后来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孩子这么胆怯、这么卑微,这么缺乏自信,哪怕正常的生理需要也只好克制它再克制它。这是非常可怕的教育的现实。
2、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总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却是对每一个人发展的重视与用心,缺乏对每一个人发展的责任感。就像今天上午我讲到仙游街上到处张榜挂着各个学校今年高考上榜数字,有哪一位校长会亲自过问一下那些落榜的孩子?很少有校长能够真正意识到,把我们的关爱送给在学业上暂时遇到失败的人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目光常常只投向那些成功者,我们的教育对弱者、发展迟缓的人、学习困难者太缺乏最基本的仁慈,这一点几乎已经成了我们职业的习惯和原则。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美国的盐湖城举办冬奥会,该城的中小学校每校都有一个校本课程,主题就是花一年时间认识一个参赛国。有一所学校要认识的国家是中国。有一天,他们请中国参赛的运动队来学校与学生对话交流。孩子们席地自由提问,气氛很活跃。活动结束时中国使馆的某官员致词:现在我们要把两个书包作为礼物,一个送给学校最优秀的男生,一个送给学校最优秀的女生。通过英语翻译,整个会场显得寂静、冷漠,令人难堪与尴尬。为什么呢?事后校长告诉这位官员,学校从1960年创办到现在从来没有评选过最优秀的男生、女生,因为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最后学校把书包放在荣誉室献给最优秀的男生“们”和最优秀的女生“们”,这个“们”字便是教育境界的差别,也是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差距所在。我们基本是从孩子上学第一天便开始对他们进行成绩评定,甚至作判断的。包括今天上午,有位教师一开口就用了“差生”这个词,就是这种心态。这个词真可怕,但却被我们公开、日常化的应用着。实际上我们高考考不好,高中的教师往往会怪初中的教育不好,初中的教师则怪小学的教育不好,小学的教师则怪幼儿园教育有问题,而幼儿园教师最后只好怪家长生得不好。我有个朋友有次参加家长会,因孩子特别调皮表现得很不好,幼儿园老师就曾问他,你这孩子是怎么生的?我们惯于对孩子早早作出判断,对问题层层找理由。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学习心向也不一样,怎么能简单的对之作评判呢?所以真正的帮助都应该是具体的、个别化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每个教师经常要想到“具体的人”这个概念,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教育准则。有一次我与一位美国教育学者交谈时,谈及评价问题,他认为美国教育更强调对每个具体个人的评价而不是采取平均分评价的方式。用平均分来评价有很多不合理之外,比如有的班级有智力缺陷的孩子,用平均分来评价对孩子来说是不公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再说孩子的家庭文化背景不一样,比如有些孩子的钢琴很好,这并不一定是音乐老师的功劳,实际上背后是父母更多的投入。如果没有把这些要素考虑进去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不可靠的,但是我们现在许多评价都追求立竿见影的“一把尺子”的评价。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反省性的看法就是多一把尺子便多几批好学生。在我看来其实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差生”,只有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只有在不同领域发展的学生,很难用今天这样一种尺度来作单一武断的评价。昨天我们在厦门研讨会上,林茶居还强调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最让人敬佩的是他一生中留下了六千多名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我们在座的校长,你手头有多少学生的档案?你能叫出多少学生的名字?你一学期听过多少班级的课?这些工作既是我们专业要求所在也是校长的责任心所在。但是,我们一天到晚忙于会议、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忙于各种应酬,是不是经常忘了自己真实的身份?教育既关涉于制度、理念,其实更是一个“践履”问题。我们以前写的文章,学生都是无名的“××”“某某”,这些都不是具体的学生而是抽象的没有体温的人。你翻开苏霍姆林斯基那么浩翰无边的著作,每个学生都是有名有姓,甚至家长也是有名有姓的,这就是关注的目标不一样。
 
    3、倾听窗外的声音,培养视野开阔的人。
    严苛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学习基本上是围绕考试转,教师读的书也微乎其微,很多人的心都枯死在对考试成绩狂热的追求上。昨天跟林高明在聊天时,林高明自豪地说,他的书虽然不会比我的书多,但至少在仙游县称得上是个藏书家。做讲座的时候我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今天不妨也问问在座的校长,谁家里有1千册以上的藏书请举个手?哦,后面有一位教师,这样的老师太少了。我认识的小学教师中只有连江第二实小的姚春杰副校长家里藏书有两千多册。有一个市的教育局长曾经作调查,发现全市60%以上的教师家里没有书桌,备课改作业都在饭桌与板凳上进行,我不太相信教师贫穷到连书桌都买不起。是什么原因使读书变得如此没有意义,教师们可以堂而皇之声称自己只看报纸和新闻联播?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文章《在一本书的背后》,说到在大陆出版社有564家,而台湾则有将近5000多家,台湾人口是二千三百万,而我们福建省就有三千七百万人口,这个差距真是触目惊心!在德国,龙应台介绍,哪怕在乡村任何镇上都有公共图书馆,都可以买到德国作家最新出版的每一本书,都定期举办最新作家作品朗诵会。她曾经参加过一次作家作品朗诵会,来了寥寥30多个人,来朗诵的作家、诗人却也有将近30人,到了晚上一点多还有人坚持着继续朗诵。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一个人身处其中怎么会不受影响呢?文化的氛围培植也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开始的,我们的学校有这样的意识吗,如果一个教师一个学期从未向学生介绍过一本新书或者从未与学生谈到过自己的阅读体验,那么我敢断定他不是一位好老师,更不可能是一位有广阔的心灵世界、对生命充满感受力、对新奇的事物有探究意识的人。在应试教育重负下,读书已不再是我们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了。倾听窗外的声音,沉浸在一个美妙的书香世界中何时还能成为我们每天的功课呢?晋江市教育局施正琛副局长多次对我说到他在朋友圈中和一小部分老师那儿倡导的读书行动:我们再贫困也要买书,再忙也要读书,朋友的交情再薄也要送书,要把酒橱改成书橱,把麻将桌改成书桌。昨天晚上肖川老师问陈升阳校长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学校有没有教师读书计划?迈向优质教育,也许就是从营造读书氛围开始的。
     倾听窗外的声音,对仙游的老师来说,或者说对闽南的老师来说还要特别强调要学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特别是在有一个不懂方言的人面前交流时绝对要用普通话,这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更是一种文化状态。我到莆仙和到三明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到三明所有的人都说普通话,这样的姿态是不是更有助于我们的交流变得平等、敞开、自由?去年我们刊物有一个调研会在莆田举行,我带了一个编辑一起参加会议,她能言善说,善于交流和沟通,但到最后,她对我说,张老师,我没能完成任务。因为在饭桌上,一桌的莆田老师都说方言,她不断引起话题他们只冷漠地回应了一下,就回到自己方言的世界去,完全不顾桌上还有一个人一句也听不懂。语言是交流的一种工具,用方言交流时,我们心灵可能就更封闭,对新环境可能更缺乏自信,对新的尝试可能更畏缩,甚至对他人总是心存戒心与敌意。如何走出自卑、自闭、冷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哪里开始有所改变有所调整呢?“请说普通话”,起点是很低的,却也是极为现实的问题,更不要说教师、校长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当我们不断收缩自己、直到仿佛躲进一个可靠的硬壳时,世界的门是不是也对我们关上了?
     倾听窗外的声音,也意味着学校要有读书节,要有读书报告会,要有丰富多彩的讲座。记得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总共就听过两场讲座,都是我中学老师做的,一场是毛泽东读书故事,一场是教导主任用方言讲水浒,至今记忆犹新。我想要是我学生时代听到的讲座不是两场,而是10场,甚至是50场,我的生命发展轨迹是不是会因此而改变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我们生命的最关键时刻,这样的启迪何等的重要,那些美丽的声音一定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令人向往的神奇的世界。有了这样的启迪,我们的眼界、期许就大不相同了,我们几乎因此可以辨别出自己在未来世界中所向往所渴望的位置。可是,我们的现实却是,不仅我的童年是荒芜的,今天绝大多数儿童的心灵也是荒芜的,教科书、教辅、练习册、成绩单几乎成了童年记忆的全部,真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未来世界的可以等待。各位校长,你们是否也思考过这些问题呢,我知道你们都有很强的“现实感”,但是否也能时常想到“未来”“记忆”“期许”……这些词呢?生命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就是生成性的,需要一把“活火”使之不断燃烧,使之朝着梦想的方向不断拓展,古人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想说,教育应该让人葆有梦想。我的一个朋友曾经问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是希望50岁之前能到法国留学一年,全不为学位或荣誉,就想感受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我们还能和孩子一起做梦吗?
4、学校要成为自由交流思想的园地。
      一个学校应该有常设的教师论坛,并使之制度化、生活化。也许开始时起点并不一定很高,但不要着急,关键在于坚持,在于耐心,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校长积极的推动更是极为重要。我们很多工作毫无成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缺的是教育的心灵,于是我们往往并不相信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在功利方面又有强烈的欲求,于是形式主义盛行,凡事都只能徒具“象征性”价值,久而久之,学校就不再具有自己的学术品位,要谈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谈何容易!有位老师曾问我,教师之间什么样的关系最为理想,我说简单的表述就是彼此间形成一种“学术性交往与亲情性交往”,没有学术性交往,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没有亲情性的交往,教师之间往往彼此冷漠,很难形成一个团队。当然,这一切的关键还在于校长,在于学校的制度。专制型的校长,严苛的评价制度,教师之间就会充满戒心与敌意,很难会有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的心态,这样整个学校的人文生态环境都可能相当恶劣,由此,甚至进而影响到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学校有什么良好的人文氛围了。我们真的需要一种“挣脱”的心态,从“敌意”“冷漠”“恐惧”中挣脱出来,从“自闭”“自轻”“自贬”中挣脱出来。一个能够自由表达、诚意倾听、彼此欣赏的学校才是真正值得眷恋的。
     好,先休息一会儿。
     今天下午天气真热,刚才休息时我到会场后面去坐了一下感觉气温很高,我坐在讲台上也是汗流浃背,汗衫都湿透了,大家坚持下来很是不容易。不过,下午的会场比上午好的多,上午的讲台又高又远,让人感到很孤单。有些教育的道理如果是坐在高处讲,可能更靠不住,最好还是坐在一起细细的交流。
     接着上面的话题:
     第二、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来团结和调动学校的各方面力量并使他们有效的工作。
     1、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领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所有学校的校长,他的第一个身份一定是一位教师。也就是我们现在喜欢讲的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那么作为校长首先要把目光投向课堂、投向教师、投向每一个具体生动的孩子,这应该是他工作的核心。在新加坡,每位新任校长都会得到一份教育部的任命状,任命状上这样写着:在你的手上维系着无数孩子以及他们家庭的幸福,当你接受任命时应时刻想到自己责任重大。我经常跟校长似开玩笑说,像我这样脆弱的人是不适合当校长的。校长应该是更坚强的人、更能战胜生活中的困难的人,更有自己人生追求与目标的人,是不屈不挠的人。可以说,校长这一职务被赋予了神圣而崇高的使命。那么校长就更需要用真正的教育思想来领导学校、领导教师。我最早是在泉州市叶澜老师对泉州市重点中学的校长的讲座时,听她明确提出,校长的的尊严首先来自于他的教育思想,没有教育思想的校长是没有真正的尊严的。作为校长,确实要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凭什么拥有这一职位?我们不是凭一纸任命而真正成为教师团队中的领袖和平等中的首席、成为能够把握课改方向的人的。就我的体会而言,虽然留给我们创造的空间不是很广阔,但还是有足够我们施展才华的地方。一个人能坚持三五年就必有所成,必成气候!但是在具体的生活中,时常有老师对我说他最恐惧的是校长经常说这句话,你不好好工作,你小心下岗!并且大会小会都有意无意地提着“下岗”这个词。让老师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怎能对这一职业有认同感,怎能为这一职业付出自己心力?而且,如果老师生活恐惧之中,他所受到的威胁很快就会转嫁给学生。
     2、校长要有坚定的服务意识,良好的专业素养,教育家的办学理念。特别是服务的意识,我们平时所作的一切便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有了这种服务意识,你不会动不动就把责任推诿到社会、推诿到教师、推诿给学生,而是能够勇于承担自己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现在很遗憾,就我们体制而言,前阵子我听到有的教师说,校长们都是“教,为了不教”,教书好的可以当校长就不必教书了。把叶圣陶的话恶意篡改了。“教,为了不教”,后来干脆连教室也不进了。我到过的一所学校,设备非常齐全,校长室还设有监控室,校长只要一摁仪器就可以看到每个教室的上课情况,这让我相当紧张,我觉得一名好校长不应是教师的主宰和仲裁,而是应该更多的与教师站在一起,身体力行,感同身受的人。而且话说回来,在监控室看课堂也和在教室里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你生命不在场,你怎么会有真挚的教育之心呢?谈到教育家的办学理念,有人认为过于高远,不切实际,大家都说1949年以后我们不再有教育家,不再有为了教育、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用整个生命去追求的人。我们确实无法做教育家,但要有教育家的理念,就是要维护教育的尊严,维护教育的独立品格,要坚定地站在教师这一边,站在学生这一边,站在学校发展这一边,以成全教师,成全学生为己任,而不是唯上、唯风,惟命是从。在今天,这样的要求已经算是很困难的了。
     3、学校要有广泛的合作网络,丰富的校外资源,与家庭、社区,社会形成和谐的互动。今年我的孩子已经读到初中二年级了,对我而言每次去参加家长会都是极痛苦的事情。这样的会一般一个学期一到两次,每次都要开上两到三个小时,校长,副校长,段长,班主任,各科教师一个个讲话,说得“语重心长”,“都是为了家长好”,“为了学生好”。但是学校领导与老师很少意识到公开地、毫无掩饰、毫无顾忌地当着学生父母的面谈论生源的“好”与“坏”呢,这对每一个学生父母其实都是一种污辱,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只要孩子成绩不理想,作为父母就要始终背着生育与教养方面的“原罪”,每逢这个时候我都要羞愧地低下头去,那些比我孩子“成绩更差”的学生父母心情更是可想而知。当年,我的老朋友、教育学者王永先生参加孩子家长会,有位教师在历数学生种种“罪恶”之后,竟将原因概括为“这叫做有其父必有其子”!王老师后来对我说:当时我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现在也轮到我不时体会到类似的境遇。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确实缺乏起码的审慎与边界意识,更缺乏应有的反省与端正的教育品格——所以,我太太经常对我说,家长会还是要你去参加,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的痛楚与不堪!
    说实在,我们很多学校和教师重视开发的是这样一种“资源”:某某学生的家长当什么官,某某学生的父亲挣大钱,至于其他的,特别是具有教育正面价值的资源则关注得相当少,“家长学校”不过是一个牌子,“家长委员会”也形同虚设,就是家长会也往往是校方一言堂,是通气会,“教育家长”的讲台,有些学校领导在家长会上骂起家长就如同是在骂学生。绝大多数的家长在学校面前,特别是在所谓的“名校”面前,都成了“弱势群体”,哪里谈得上发挥他们作为的“资源”价值?还有一点我感触很深的是,在初高中学校的家长会上你基本上听不到任何的教育新理念、新思想,谈的都是考试、都是成绩,学校还往往认为“应试教育”是政府逼出来的,是社会是家长逼出来的,其实初中学校、高中学校既受害于应试教育,同时又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学生的成绩直接关联到学校、教师的各种利益,更直接一点说,在目前这种情势下,没有谁是“无辜”的,谁都在为“应试教育”的灾难添砖加瓦,因此谈教育,有时候谈的就是挣脱之道,谈的就是多一点“少做坏事”“减轻罪孽”的意识,我们经常以为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逃脱,最后却是适得其反,谁都陷进去了,儿童们既没有童年,也没有未来,更很难有幸福可言,一辈子都生活在晦暗与各种失败的阴影之中。
    4、学校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共识,取决于办学的个性。美国有位教育家古德莱德说,只有健康的国家才有健康的学校。我们学校中许多病态不健康现象与社会的病态不健康是一回事,教师与校长的关系的不正常与社会各种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是一回事。学校不是孤岛,它受制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状态,我们课程改革期待很急切,但是完全低估了体制滞后所带来的巨大的反制力,现在要谈教育创新是很困难的,要谈特色学校,也往往是所谓的“特色”不过是点缀或根本就谈不上有多少教育的正面价值,留给学校的空间本来就微小,更加上,我们又缺少教育的“本心”,改变的可能性真是少而又少了。好在还是有一些学校在逼仄的环境中努力营造着“小气候”,比如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提出了20条迈向优质学校的目标:
    1、学校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位教师,努力为所有教师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学校有教师共同参与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题实验,有影响卓著的教研成果;
     3、学校有各种教师的研究组织和自由交流的空间;
     4、学校有广泛的合作网络,丰富的校外资源,与家庭、社区、社会形成和谐的协作、互动;
     5、学校有在丰富的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富有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始终自主规划行动,并努力在所有的行为中体现自己的理想;
     6、学校有一批学识丰富,情感细腻,个性独特,富有人文情怀和课堂创造力的教师;
     7、学校的教学质量始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8、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受到忽视和歧视;
      9、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
    10、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毫无专长;
    11、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得不到尊重;
    12、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梦想;
    13、学校中有形形色色的小明星;
     14、学校中有各种各样的爱好者组织;
    15、学校中有丰富、平等、自由的对话与表演的空间;
    16、学校中有多姿多彩的竞技活动和才艺展示;
    17、学校中有特别令人留恋的学习环境;
    18、学校中有永远对学生敞开的电脑、图书馆、体育场;
    19、学校中有优秀的文社、期刊、运动队、艺术团和网站;
    20、学校什么时候都像一个温馨的家。
    陈荣艺自豪地告诉我,他很努力,学校也很用心,有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有的目标则是学校奋斗的方向。我深信学校办学个性背后是一个人对自我尊严的呼唤,也只有学校中每一个人是有尊严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尊严。
下面,我接着谈第三个大问题:学校主要是通过人来实现优质教育的,优质教育取决于教师,取决于课堂,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
 
      正是因为教育是生命的事业,因此在学校之中起根本作用的一定是人,哪怕学校再贫穷,但只要有人性的光芒在,学校就有生命的活火继续燃烧。日本教育学者也指出,学校设备的好坏并不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要素。那么对学校来说,最重要就是要把改善师生关系,建设温馨、和谐、互相信任的校园作为立校之本。今天上午我已谈到,在我看来我们教育最大的敌人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反人性、反人道、辱没人的尊严的那种“教育”,只有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作为工具,作为差役,当作可有可无的符号,教育才能算是回到了正道之上。
 
    2、一所成功的学校一定要有教师共同参与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题实验。
 
    首先要说的是,现在不少学校课题满天飞,还有学校提出每个教师都要有课题,简直就是课题“大跃进”。对学校最可怕的首先是把所谓的“课题实验”作为换取功利的敲门砖,而不是真正耐心的去实践一个哪怕微小的教育实验项目,认真的尝试、观察、记录、讨论与改进,所以,你到很多学校去,几乎都只能看到洋洋大观的各种计划、方案、汇报材料(实际上它也是增加教师负担,使之产生反教育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开完题就等着时间一到就做结题报告。其次,现在不少学校课题实验“科学主义”盛行,严重的伪“学院化”,不切实际。加上一些像肖川说的:以官员身份搭台,以学者身份唱戏,以商人手段捞取钱财的人物推波助澜,可以说,现在学校真正有价值、有教育意味的课题实验并不多见。
 
    我还想说的是,课题实验重要的是它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理念与价值方向,所以我强调的是“教师的共同参与”,这就是教育的共识,有共识才能汇聚智慧、把“个人资源”转化为学校优势,才能使每个人从中看到自己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也同时意味着学校的发展——于是,我们有了方向感,有了自我改变的意识,甚至,进而我们的某种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归根结底,这样的课题实验一定是基于学校,基于个人的,至于影响以及“功利”,它应该是随之而来的,自然而然的,在这个问题上切不可本末倒置。
 
    今天,在仙游县也有两所乡村学校加入了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其中的枫亭中心小学刚刚起步,郊尾中心小学则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多年,在各种限制之中,微小的目标也能开出虽然并不引人注目,却也很娇艳的小花朵,她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向善的生命”之顽强与坚韧。也许我们最需要做的也正是这样微小的事业。
 
    3、学校始终要坚持开放校门、开放教室,并为成为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这个观点来自于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滕学,这里强调的“开放”首先意味着一种教育的心态,教育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接纳与倾听,尤其是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切磋互进,佐滕学还强调规模小的学校每位教师至少一学年或一学期都要在所有教师面前开一节公开课,同时要把这节课拍录下来,以供讨论与“自我审视”。现在很多学校要么教室双门紧闭,互不往来,要么就是只有喧嚣的表演化的教研,很难有真正的发现与增进。教育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只有在耐心与坚持中,才能有真正的沉淀和积累,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静悄悄的革命”。学习共同体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首先要成为学习者,教师只不过是有经验的学习者,学校生活也许就意味着是学习者之间多维的互动,更多的共识、共同的奋斗目标能够使学校摇曳着人性、进步与发展的光芒。
 
    也许建设一所优质学校便是从重建教研制度,从彼此倾听、彼此发现开始的。
 
 
    4、要更多地倾听教师的声音,坚持教师第一,教学优先的教育理念。
 
    不少学校把教师变成了战战兢兢的打工者,而教师所受的威胁很快就会转化为对学生的威胁。在这样的学校教师始终是“偶然的个人”,他不可能有职业的认同,工作的荣耀,生命的自觉,而由“偶然的个人”所组成的集体是一个虚假的集体,没有信念和凝聚力,当然也不能有真正的教育智慧。在威权管理模式之中,强调的是“管、卡、压”,是听话与驯服,于是行政和后勤人员成了学校的核心,他们各方面的待遇都远高于教师,同时,学校的教学工作时常会被各种因素所扰乱、打断,校长的好恶和上方领导的脾气常常就是学校的方向。可以说,在教师没有尊严的学校完全不可能有教育的尊严。
 
     5、一所优质学校,它一定有一批学识丰富、情感细腻、个性独特、富有人文情怀和课堂创造力的教师。名校是由名师构成的。以上是我所勾勒的名师形象。我对这样的名师怀有深深的敬意,我对他们的不断出现满怀期待。一个好教师身后一定有无数的追随者,遇上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份,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份。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份,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我还可以说,无论在什么样社会环境之下,这样的好教师总是有的,因为人毕竟是人,他总是会有力量可以挣脱任何的宰制与压迫,而颖脱出自己生命的光芒,当然“地气适宜”之处,好教师也总会更多,成全之道可能也更为顺利。
    下面,我再简要地阐述一下我的第四个观点:对一所学校而言,公平和优异是不能分割开来的。
 
    其实,我特别想说的是大多数学校往往总是轻易就把那些发展迟缓、智力有所欠缺或者处于尚未“觉醒”状态的儿童打入了另册,教育的失败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它的背后是巨大的疼痛和家庭、社会的灾难。好的教育一定是期待“每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我们最缺的是对“每一个人”的关注、呵护与帮助,我甚至想说我们农村初中高达百分之三、四十的辍学率决不仅仅是因为贫困,而是太多的学校完全不能带给学生任何成功的期待与希望,也几乎没有一张能让他们即使学业不成功但仍可以在教室里继续生活下去的桌子。有些学校居然还按考试成绩分班、进不同教室、挑选不同的座位,不管学校有所谓的多大压力,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样的教育都是毫无人性与良知的,这样的教育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摧残与践踏。更可怕的是,好象现在社会和各个管理部门对之仍然相当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只看到所谓的成功者,而没有看到,教育失败背后其实是社会所有成员都要为之买单的,某一程度上还可以说教育失败也延缓了国家的发展与文明进程,更不要说教育失败带给人一生的创痛。
 
     2、上面这一点谈的是,优质学校一定是期待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获得自己发展空间的学校,我还要接着说,好学校一定会无限相信人的成功潜能,并不断地激发这种潜能。其实,天才总是很少的,一开始就成功并不断走向更大成功的人肯定也是很少的。对人,最难的就是对他作判断,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急切呢!
 
     3、要肯定和尊重每一个人的自我期待和自我选择。我看舒婷写她儿子的文章很有启发。她儿子小时候,舒婷问他,你最喜欢什么?最羡慕什么?她说她儿子的回答谁都想不到,她儿子最喜欢当卡车司机。因为他们住在鼓浪屿上,那里一部车都没有,所以孩子认为车是最神奇的。他家有许多玩具车,他对玩具车最入迷。有一次著名诗人蔡其矫望着琳琅满目的玩具车,问他,你还要什么车?舒婷的儿子说,我还要个消防车,结果老诗人跑了整个厦门岛为他买来了红光闪闪的消防车,孩子感到无比的快乐。实际上我们很少能真正尊重孩子的选择,就像有位钢琴弹得很好的孩子在家长会上冒出的一句话,我真希望我家贫穷一点,那样就买不起钢琴了。孩子钢琴弹得再好,也不一定是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选择,也不一定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开始的时候想给孩子买个电子琴随便玩玩,师大的有个朋友说,唉,千万别学电子琴,要学就学钢琴。钢琴九千多块钱。买了贵重的东西,我们对物的喜好、重视很容易就超过了对人的尊重,孩子练琴,你看别的孩子很快会五线谱了,你的孩子还不会你就生气了;别的孩子弹钢琴每天能坚持练1小时,你的孩子练了十五分钟就不练你就生气了;别的孩子钢琴考过了四级,你的孩子还在做最简单的练习,你就生气了。一生气就有病态的行为,病态的行为一出来,实际上就是在做反教育的事。终于有一天我醒悟过来,我对孩子说如果你觉得不想学钢琴,就可以不弹了。没想到孩子真的不想学了。前段时间,我还和太太谈起这件事,认为孩子如果不那么早学钢琴,可能她对钢琴的情感还会好一些。后来孩子在学校里学羽毛球,因为我希望孩子身体方面能有一些优势,身强力壮又有自己的爱好,但在学羽毛球时又遭遇了一个挫折。这个挫折这次不是我的过错而是学校老师的错。因为这所学校号称世界羽毛球冠军的摇篮,他们很看重选手的资质。学校老师多次委婉地对我说,你的孩子反应和动作慢了点。对羽毛球来说,反应慢了点意味了什么?慢慢的,孩子的机会很少了,孩子在羽毛球班越来越自卑感,越来越不愿意去参加羽毛球训练。孩子说,要不我去学舞蹈吧,我就送孩子去上舞蹈班,学了一阵子老师又委婉地说,你的孩子只是乐感差了点。所有的演出都没她的份,孩子也学不下去了。这下我不知道孩子该学点什么,我脑子里总想让孩子学点什么。舒婷说她孩子小时候只学一件事就是学画,孩子爱画什么就画什么。有一天我带孩子去一个跆拳道馆,是一位台湾的教师办的。结果那天把孩子带到门口,我真的想不到台湾的那位老师那么神奇,他看到我孩子的第一眼便夸张地说,哇!你真是学跆拳道的材料,你看你这身材,好像专门为跆拳道准备的。孩子脸一下子就红了,然后老师又说了夸张的第二句话,你现在要靠老师,过几年老师要靠你。学跆拳道是很贵的,但是你哪里去找这么美的赞扬?多花点钱也是值的。我孩子就去学跆拳道,我每周都到现场,我看到老师充满了对孩子的尊重,对一些非常胖的、动作非常笨拙的孩子也充满尊重。我孩子学一个月进步得很快。有时学业较重,我们让她不要去了,可她还是强烈的要求去学习。但遗憾的是去年这位老师回台湾去了,一去不复返。我的孩子跆拳道的学习生涯也就结束了。所以有时候一个好老师对孩子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他会通过对孩子的肯定让孩子明确对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有所追求,并能坚持自己的追求。这位老师不是专业教师,居然能做到了这一点,真让人感怀。
 
     4、人的天赋总是被 发现的,学校要鼓励、促进每一个教师成为优秀的发现者。人的许多能力不一定是自己能够预知的,他们的才能为别人所发现,并在别人的鼓励与肯定中这种才能才得以保持与发展。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你的价值判断、你的敏锐的观察力,包括你对学生的期待非常重要。为什么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不同老师的手下成长得可能完全不一样?这肯定和老师的发现与鼓励大有关系。所谓的好老师一定是最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优点的人。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的“教育演讲”能力的发展要感谢很多“发现者”,其中也包括余文森、王永老师他们。我大学毕业时,老师给我的毕业鉴定是,张某某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我就是背着这个评价回到福建的,但现在我如果还说自己性格内向,为人自卑大概已经没人相信了。我刚认识林高明的时候,他也非常的内向,非常的寡言,但现在我发现他已经基本具备了演讲的能力,假以时日,我们仙游的老师都会看到他的成长。我相信在座的许多教师的才能都有被发现的过程,很多人的才能有时是隐藏在那边,有时是仅仅露出端倪,就看有没有人发现,我们真的希望自己能碰上一双独特的慧眼。
 
     5、学校要把对弱势者的关爱、呵护、促进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行为指南。现在学校中弱势学生(包括智力上和身体上)的比例还相当大。特别是我们很多家庭对优生优育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听说福州的一百个学生中就有一个特矮的孩子。我觉得学校体现出来的的人道情怀更多的是落实在对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的帮助上。厦门有一所我们的实验学校,有一次我听课时,发现班上有一位患自闭症的孩子,上课过程中,他一会儿提问题,一会儿背电话号码,但班上的孩子没有一个人笑他也没有人受他的影响,后来我问听课的老师这个孩子行为古怪,为什么没有人笑他。听课的老师说,他的班主任对待这孩子比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要好!你看,刚才站在窗外一直盯着那个孩子的,就是他的班主任。这位老师没课的时候都要来看他一两次。对这个孩子来说残疾是他最大的不幸,而他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又是一大幸运。所以有人说海伦•凯勒常有,莎莉文不常有。上次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做节目,正好是跟倡导“赏识教育”的周弘一起去的。他把自己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了哈佛的硕士。我们要相信教育的力量,要相信教育的爱能创造奇迹,但奇迹的实现总是难的,走正道总是难的,我们却仍然期待更多的人走正道,让更多的孩子在学校获得关爱与成长。所以好的学校一方面要关注那些优异的学生,让他们能更好地成功,另一方面要把目光投向最需要帮助的人。
 
    最后,我要说的是,一所好学校一定什么时候都像一个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感到安全、舒坦、才华得以展现、精神获得归宿的家。刚才我说到的,我为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也是为所有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学校勾画的优质学校20条目标中,大概就寄寓了我对“好学校”特别强烈的诉求,“远远的,它是一个希望”。我们将永怀着这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