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警察演员排名: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及2006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47:02
研究考势  分析得失  调整策略  增强效果
——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及2006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
一、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湖北卷)及历史试题特点
1.坚持改革方向,顺应教育发展
(1)依归“选才”,特点鲜明。
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历史试题在坚持高考内容改革方向上,继续体现三大特点:一是更加注重能力素质考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科学地反映考生的潜质和潜力”。历史试题强调综合基础上的知识再生和潜能发挥。考试不仅是知识的反馈过程,而且是认识的提升过程和能力的发展过程。如第13题要求领悟“滇王之印”所包含的特定信息,考生只有象历史学家那样独立探究历史文物上的文字,创造性地作出新的历史判断才行。二是依据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考试范围以兼顾2002年版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而独立编写的2005年版考试大纲为依据,但应用和选材不拘泥于“两纲”,试题用语、答案用语也不拘泥于统编教材的表述。如第37题,从立意到选材、从设问到提供的参考答案均冲破“两纲”或教材显性表述。三是增加应用性能力型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取材更加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历史试题重视创设立足现实,反观历史,和立足历史,解读现实的考题。如第39题,把1954年的亚非会议与2005年的亚非峰会联系起来考查我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
(2)体现“有利”,原则不变。
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继续体现高考内容改革的三个原则:一是适当减少题量,降低难度,扩大思维空间,以有利于考能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追求“下好棋”而非“下快棋”,卷长缩短,题量饱和,有利“人尽其才”。2003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总题量为41题,2004年和2005年均保持39题的题量,且非选择题虽均以提供阅读材料的方式开题,材料的运用克服了冗长、艰深的弊端。二是考题切入容易深入难,让多数考生能入手,但得高分不易,以有利于选拔。如第37题,设问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三是统一与个性结合,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以有利于中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增强答案的开放性。如第37题第4问,参考答案规定概括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各给2分,进一步说明各3分,只说明一个方面且很充分可加分等等。
2.坚持大稳小变,注意控制难度
(1)稳中有变,变中出新。
与2004年相比,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命制的整体思路和基本布局保持不变,基本题型、试卷长度、学科配分、跨科题量、难易程度等相对稳定。其中,历史试题包括选择题第13~24题,非选择题单科第37题及跨科第39题中4、5、6三问,中国古代史占24分,中国近代现代史占40分,世界近代现代史占36分,共计100分。并保持了2004年同类高考题选择题得分较容易和非选择题得高分较困难的倾向。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成题理路和综合方法有所创新。如第4题属政治试题,与地理试题共用同一背景材料,置于地理试题题群中间,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可视为考试命题追求综合性的新偿试。此外,以单科知识和能力为主导的倾向性加强,背景材料摒单一而多样,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结合机巧,历史试题更加注重材料入手等等,也是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变中出新的方法和途径。
(2)合理组卷,锁定难度。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理想难度在0.55~0.60之间。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保持学科试题难度相对持平,历史试题克服命题失误,增加开放程度,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力图贴近学生认知层面,是控制难度的有效手段。
2004年和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历史试题考点及分值对照
Ⅰ卷选择题
Ⅱ卷非选择题
2004年
12~15题:我国珠江流域文明变迁(中国古代史12分、中国现代史4分)
16~19题:我国古代地方官制与中央集权(中国古代史16分)
20~23题:古代至现代中日关系(中国古代史4分、中国近代史8分、中国现代史4分)
37题:国际战争观的变迁及冷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 (世界近代现代史32分)
39题:中国近代能源业的发展(中国近代史20分)
2005年
13~16题: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民族政策(中国古代史12分、中国现代史4分)
17~20题:我国历代文学反映出的时代特征(中国古代史12分、中国近代史4分)
21~24题:近现代中美关系(中国近代史8分、世界现代史4分、中国现代史4分)
37题:世界历史上的“民族主义”问题(世界近代现代史32分)
39题:1954年亚非会议(中国现代史20分)
3.突出可以综合的学科基础知识
(1)立足“三基”,测试能力。
文综考试旨在准确地测量“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不追求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完整性,不考虑学科内容覆盖率的大小”,考查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内容”,具有在教材依托上的拓宽、加深的特点。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的考查。如第15、16、17、37、39题分别考查了“改土归流”、“建安文学”、 “民主改革”、 “民族主义”、“求同存异”等历史概念。突出综合思维能力的测试,要求“在系统中把握要素,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如“中美关系”一组选择题,要求准确把握《望厦条约》和《开罗宣言》的内容,理解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的根本目的和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勾划出近代以来中美关系曲折变化的轮廓。其中,关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需要考生在基于对事理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将备选项加以比较,从法理层面作出判断。
(2)重组“原象”,凸显综合。
文综试题对学科问题及知识观点呈现的状态与书本定型知识及其结构、定性结论及陈述方式保持距离,试题“显象”与课本“原象”或形异神同、或形似神非,或是“原象”的放大、缩微、延展,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悖离。如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历史试题第13题将汉武帝向滇池地区的滇王赐予金印表述为“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又如第37题,从立意到选材均突破书本定型知识结构及陈述方式。在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知识综合约占20%的前提下,试题设置的问题具有综合性,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带有综合性。历史学科内综合类型有中外综合、古今综合、图文综合、专题综合,跨学科试题的特征是问题中心,回应现实,浅层综合,略有交错,立意选材,不避“软肋”。历史在跨学科试题中“做环节、做基石、做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桥梁”,充当跨学科链接的“最佳主角”。以问题为中心向三科发散的拼盘式为近两年学科综合主观性试题的基本呈现方式。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设置跨科综合题一道,亦属拼盘,问题在学科间流转有序,界限分明。它从澳大利亚海啸开题,接着围绕万隆会议设问,最后转到印尼亚非峰会和中国与东盟合作,也许可视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把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有机地统一起来,发挥考试育人的经典之作之一。
4.突出回应现实主题的主干知识
(1)强调“主干”,避轻就重。
文综测试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占有的份量,以书外情景、社会素材入手的试题,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文科综合测试只能采取教材内容抽样的方式,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势所必然。历史学科考查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包括史鉴意义较大的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的内容、与姊妹学科主体知识相关联的内容、大学里重点学习的内容。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重点考查了中国古代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管理、中国古代文学时代特征、中美关系、万隆会议,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潮流等,均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框架中的核心内容。虽多题涉及学生自读内容,但并无超纲之嫌。
(2)关注“问题”,紧扣现实。
文综测试追求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因而,着重考查与社会热点、焦点和与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相关联或能建立联系的知识,力图揭示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知识与当今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考查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开放意识、和平意识、科技意识、发展意识、环境意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等。文综测试回应现实主题避免直板与浅陋,而采取案例启导,内涵领悟,隐性介入的方式。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历史试题所涉内容均具有史鉴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中许多问题与学术焦点、时政热点紧密相关。如民族关系、民族主义、文化现象与时代特征的联系、中国与美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还间接涉及国家统一与台湾问题。
5.突出体现学科特性的创新思维
(1)依托学科,拓展认知。
文综测试各学科内综合试题更加强调学科特色,跨学科试题回避迷失学科界限的高层综合,以问题中心、分科设问为大宗。历史题十分重视解读、判断和运用材料,给出材料,获取信息,灵活大胆地解决问题。如第37题关于民族主义的意义申发和第39题关于求同存异的内涵的发掘均突破教材显性表述,大大拓展了原认知,同时并未游离于教材之外和脱离考生智识水平。其实,象民族主义这样的问题还能引发考生对许多类似现象的思考,譬如中国义和团“扶清灭洋”式的民族主义和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拿破仑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希特勒鼓吹的民族主义、当代民族分裂分子宣扬的民族主义和恐怖势力宣扬的民族主义等等,从而形成对民族主义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由此提高对这一问题的是非判别能力,使考试育人作用发挥到极至。
(2)移情设景,测量思维。
文综测试试题语言与课本语言若即若离,挑战思维的灵活性,大量使用课本以外的材料创设情景,使老问题亮出新视角,锻炼收敛思维并鼓励发散思维,采用高中学生较陌生的又体现当前史学前沿或成果的结论或不熟悉的视角命题,用提供材料的方式要求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命题,是文综历史题测试创新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材料包括实物拓片、诗文、史料摘编,如第13、18、20小题和37小题及39小题中的历史部分,非选择题均以材料为背景设置问题,突出考查历史学科思维的灵活性和缜密性。如第37题以法国大革命中的瓦尔密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各国占主流的民族心态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为背景知识设问,要求学生区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与正确的民族主义观,并作出综合评价。符合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理想追求中这样一种思路:提供相对陌生的多样化的情景材料将原有知识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新知识进行组合,把原来不大清楚的模式或结构改组成一个新的更清晰的整体,使老问题亮出新视角。这也是近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非选择题历史单科题及三科综合题最值得关注的命题思路。
二、2005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考生答题得失分基本情况统计
选择题历史试题得失分情况一览表
得分情况及原因
失分情况及原因
说   明
13~16题:西南民族地区管理
第14、15题考记忆能力,得分容易
第13题错得较多因于对新结论无法辨别,第16题击中考生知识记忆的薄弱处
历史选择题平均得分估计可达到36分,且有一定量的满分。凡纯考记忆的题得分便高,创设新情景的题得分便不理想,尤其象第13题以教材阅读文字为依托提出新问题求解,得分更困难。
17~20题:文学作品与时代特点
第17、19题考记忆的再现和迁移,得分相对容易
本组题失分较多,一则考生对文学知识记识薄弱,二则将材料与教材对应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较差
21~24题:中美关系
本组题虽创设多个比较联系的情景,但基本上考再认能力,因而得分较好
第21题因部分考生记忆缺失造成失分,第24题因对“标志”缺乏理解而判断失误
非选择题历史试题第37题各问平均得分及得失分情况一览表
分值
平均得分
得分情况及原因
失分情况及原因
37题
问(1)
6分
3.41分
摘抄材料并略作概括
置材料于不顾或对材料背景模糊,目的和性质表述不全或含混
问(2)
12分
3.15分
一般得2~3分,较好的得5~6分,得8~11分的不多
不能按两个层次要求作答,顾此失彼;时代背景严重移位;照搬材料而不能因史成论
问(3)
4分
3.66分
摘抄材料并略作概括,组织语言作答能切中题意且不失全环
对材料毫无取舍地照抄,目标表述缺失
问(4)
10分
4.79分
得4~5分者约占40%,3分以下和8分以上均不到10%
不能依据材料作答,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语言生成能力较差,行文没有层次,历史概念混淆
非选择题跨科试题第39题历史学科各问平均得分及得失分情况一览表
39题
分值
平均得分
得分情况及原因
失分情况及原因
问(4)
10分
4.45分
部分考生得满分,以4~5分居多;“异”可得自材料
对材料信息利用不够,对“同”缺乏多角度认识,时空定位不准,语言表述不清晰
问(5)
6分
1.67分
得3~4分居多,较好的得5~6分,O分不少,整体得分不理想
审题问题大,不能按题意组织答案,基本史实不清,抄材料搪塞
问(6)
4分
1.54分
语意与参考答案有关联,如提高国际地位,酌情给分
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答成对经济的影响,因上下两问题意分辨不明把本问要点上移,答非所问
2.考生应考暴露的问题
(1)在知识记忆的基础性方面,主干内容把握不牢。
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历史试题所涉内容基础性很强,其中选择部分第14、15、16、17、19、21、22、24题和非选择部分第39题(4)、(5)两问计46分,涉及我国历代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管理、我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中美关系和万隆会议等主干内容,只要有再认再现能力便可完成。但除第14、15、22、23题外,失分均不在少数,足见考生对主干知识掌握的精准度不高,特别是忽视了对考试范围内的楷体字内容的把握,忽视把文化史内容放到特定社会环境中加以理解。
(2)在知识理解的综合性方面,联系比较水平较低。
联系比较能力是历史学科测量的重要目标,选择题几乎均要求在联系比较中解答。第39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隆会议与会各国的相同处,不能从相同的历史遭遇联想到共同的任务和愿望,甚至说“仍要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3)在知识应用的创新性方面,融合旧知新识,提炼观点的思路不畅。
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时,许多考生拿不出“争取民族独立”“推动国家富强”“爱国主义”“民族独立”“民族战争”等关键词语,部分考生盲目抒发情感,洋洋千言未得一分。
(4)在思维形成的全面性方面,多层次、多角度阐释问题的技巧欠缺。
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时,不能从材料已呈现的两个角度辩证分析,毫无层次。在“求同存异”的理解上,不能对共同点从历史遭遇,到现实任务,再到未来愿望,分层归纳。
(5)在思维发展的深刻性方面,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能力不强。
在概括狭隘主义的内容时不能从材料的描述中抽象出“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这样的结论。解答凯末尔革命民族主义的目标时,不能作从具体到一般的观点提炼。
(6)在思维换转的灵活性方面,对问题迁移,“原象”重组适应困难。
面对陌生材料,以原文摘抄方式解答设问,或置之不理,而全凭既往知识储备作答,是材料解析型试题失分的重要原因。39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考逻辑性水平和创造性水平,考生对民族主义缺乏理解,或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相混,甚至说成民主主义。
三、2006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1.狠抓三类复习
(1) 单元知识整合,枝节削减与认知拓展同重:瞄准基础,板块推进;收敛发散,启智培能。
单元知识整合的基本方法是抓住历史阶段特征,按“知识块”整合单元知识结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系统复习,巩固“三基”,奠定“双综”基础。
在单元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可充分运用穿插手段,扩宽认知范围和认知层次。即:有意识地补充课本没有的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高析文识图解表能力;适时地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会贯通,尤其要把中国近代现代史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有计划地将可比历史现象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辨别能力;恰当地让政治、地理等科知识介入;便捷地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单元知识整合要把重点放在可比历史现象的对照分析和重大历史问题的认知规律的总结上。如通过对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大一统局面从开创、巩固到破坏的相关史实的整合,归结造成统一与分裂相交替的八个因素:文化异同、民心向背是前提;经济分散与联系、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是根源;民族冲突与融合、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与兼并、阶级冲突与调和、外部干扰与排除是催化剂。用以认识美国独立、德国和意大利统一同样适合,还可以从这些角度审视统一台湾的可能性、必要性与艰巨性。认知规律的总结,有助学生逻辑思维向严密、深刻的方向发展,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和知识迁移能力。
(2)主体线索梳理,主轴呈现与专线挂靠兼顾:立足史鉴,避轻就重;内比外联,深化综合。
主体线索梳理的基本方法是抓主体线索,按“知识链”梳理主体知识结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重点复习,培养牵引能力,深化内综合。在具体做法上,可采取“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办法,主轴内容呈现和专线知识挂靠并行,科学的构建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知识系统,凸显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突出与姊妹学科主体知识联系紧密的专线。
把握主体内容是文综历史考核要求,复习教学应高度重视在单元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抓住不同历史时期主体线索,按“知识链”梳理主体知识结构。
历史学科主体线索一览表
知识板块
主体线索
中国古代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前期
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探索(即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史后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中国现代史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
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核心是科技进步启导下的近代化发展)
世界现代史
国际格局的演变(核心是科技进步启导下的现代化发展)
主体线索梳理要不同于传统的专题专线复习,应针对现实确定主题,重新整合课本知识,注意避轻就重,勇于抓大放小。通过重点复习,培养牵引能力,深化内综合。一要抓住能科学地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并能提挈各方面知识的概念进行主轴呈现。二要选取史鉴价值大,现实感和综合性强,创新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进行专线挂靠。三要把重点放在高中学生应具备的现代意识的养成和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的训练上。在时间分配上,主轴呈现与专线挂靠宜为1:2。
专线可不拘大小长短,可因点拉线提高认知,可定点辐射拓宽认知,亦可选点打桩深化认知,贵在取材历史,立意现实,突破“常模”,获得新知。纵览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复习的专线应重视制度创新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作用、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交互推进、民本和农本及法制意识的源流、生产力进步与生产关系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商业和城市不断发展所代表的历史趋势、对外开放格局的演变与中外交流、文学艺术发展与时代变迁等;中国近代现代史应重视民主政治道路探索、经济近代现代化道路探索、外交格局的变迁、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等;世界近代现代史应重视生产力发展与世界交往扩大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近代现代化模式的演变、世界市场不同发展阶段及其推动和制约因素、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意识形成和社会立法过程及民主体制发展的意义与影响、各国不同的土地制度与资本主义工业化、东方从属西方格局的发端与演变,以及英法美日德俄国别史的多角度认知等。
(2)重点问题延展,分科上课与联科讲座并行:回应现实,抓主带次,整体运作,分进合击。
历史复习要把重点问题延展作为主体线索梳理的辅助手段,抓住学科主体内容交叉点、聚焦区,以问题为中心,形成“再生知识”。通过全角透视重大社会问题,全力培养跨学科综合意识,解决学生应对文综测试时,思维在学科知能间转换不畅和不能便捷地运用学科综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困难。
在重点问题延展的具体做法上,一可选取学科间可建立联系或整合处理的主干知识专题,集中统筹,分科上课,构成“连堂”效应。二可立足与现实重大主题、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主办联科讲座。三可把重点放在可回应现实的历史问题的再思考上,以学科间浅层综合、中层综合为主,发挥学科优势、协作优势和学生优势,以典型示例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在综合问题上,切切不要“深挖洞”,重点做好“广积粮”,同时坚持“不称霸”。如“日本侵略亚洲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风波”专题,地理探讨“日本资源贫乏但经济发达”的成因、历史剖析“日本扩张经年但终遭败绩”的掌故、政治阐释“日本美化侵略但屡遭谴责”的缘由。
2.精化三项研究
(1)研学,分层施教与规律启导结合,搞好学法指导。
复习教学与常规教学一样要把激活学生全心向学的内驱力放到战略位置。一要探索弹性分层教学,分步分类提高的复习模式,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二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三要激活主体,鼓励创造,摒弃以讲代练的满堂灌战术和以练代讲的题海战术,变静听式课堂为对话式课堂,让学生做对课堂有贡献的人。
(2)研练,思路创新与意图前瞻结合,搞好训练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复习教学百讲不如一练,会讲不如会练。历史复习训练要重视质和量的定位。在质方面,关键是选题和组题工作要做好。要坚持“剽窃”好题、改造“陈题”、剔除错题、校订疑题、摒弃刁题、“创造”新题多管齐下的策略。利用网络,凭借资料,慧眼选秀,“剪刀+浆糊”拼题不失为良策。陈题翻新、运思新题,虽属难事,不可无为。已确定为不考内容者,应从套卷中剔除或弱化处理。要注意组题思路体现创新性、测试意图具有前瞻性,要切近学生智能水平,切中高考命题趋势。训练设计要在冲破学科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思维定势上作出努力。同时注意先易后难,先拼盘后交融,先形似后神似,最后达到难易适中,形神兼备。在分层复习,板块推进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识覆盖滚动化,能力要求阶梯化。在量方面,以学生自主时间为参照,2月后,80%时间做题,20%时间看书,以中档题为主。 4月后,50%时间看书,50%时间做题,以中档、稍难题为主。高考前夕,留出一周左右时间进行保温训练,又以容易题、中档题为主,练出信心。评讲要注意对症下药,突出重点,举一反三,揭示规律。要分段定量,读练相宜,选点评析,讲练相长。实现练中学习,讲中提高。
(3)研考,晶体材料与动态信息结合,搞好考情研究。
要吃透高考命题精神,领会文综测试所包涵的实质,即通过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实现选拔功能,强调各科知识的综合把握,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要重视考试范围与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的出入,弄清考试内容强化什么、淡化什么、回避什么。在考查范围中,复习要认明重点与非重点。要研究《中国考试》等媒体上传输的命题者言论,还应重视考前获取的权威信息的利用。
3.把稳四个关口
(1)狠抓基础知识,稳过识记关。
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基本任务。历史教学切忌抽空历史知识主体,奢谈能力培养、理论运用和跨学科综合。要依托教材,针对考情,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定点分析、连横分析、合纵分析,构建不同跨度、不同角度的知识系统。对历史现象的点、面、线三系分析,是立足基础、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备考以静制动的根本策略。
(2)发展基本技能,勇闯创新关。
能力等于知识加方法的平方。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授予学生两件法宝:一是把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转化成学生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创新必须以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二是教给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如类比联系出新、规律整合出新、隐性发掘出新、变换角度出新、观点论证出新、跨学科综合出新,这六个途径、六种方法,可让学生切实掌握
(3)坚持“底本”教学,谨守科学关。
尽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常以社会材料为载体,注重现实问题立意,本质上旨在体现历史学的现实性,学科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不能漫无边际。高考为大学选才,命题由教授捉刀,以与大学学习密切的内容为切入点,选取最接近中学课本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历史专著、大学课本,作为教学“底本”,对备考成败意义非常。“底本”可以一主多辅,多本兼容。当前应把较多地反映史学前沿成果的课标版初、高中教材作为“底本”之一。在跨学科渗透时,应把初、高中地理教材,高中政治教材和时事读本作为“底本”。教学内容的过分拘谨和狭窄,与无限制的旁逸和推宕,同样有害。“底本”教学,可使教学的严谨性和开放性有机统—,可迅速提高我们执教的业务水平,可避免把教材奉为“圣经”的狭隘,可克服偏颇极端而科学创新。“底本”教学,可使整体复习隐性知识发掘、史料补充、学科渗透,都适宜合度,即把住教学的科学关。
(4)重视学科联网,慎把综合关。
学科渗透创设正迁移学习情境,符合学习规律和现代教育理念。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无情拆除了学科间的“柏林墙”。以问题为中心,立足“本家”,相机“串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缜密性的有效手段,是锻炼思维的散发性、敏捷性的最好途径。学科渗透要做到有心而不执迷,有机而不刻意。历史教师必须了解历史问题在地理、政治学科中呈现的状况,必须杜绝关门主义,树立地、史、政三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价值观。在跨学科讲练运作过程中,可立足中层、浅层综合搞设计,重大专题采取学科分工、分进合击的方式进行。
综上所述,文综历史命题理路与历史应考理路有三条:第一,强调学科主干知识的整体把握;第二,关注历史问题在现实中的发展和现实问题的历史状况;第三,注意历史问题在政治、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和运用政治、地理知识解读历史问题。鉴于2005届考生在文科综合历史测试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围绕这些方面,抓实读、讲、练、评,是提高备考针对性、实效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