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迎宾馆:深化改革 完善机制 激发活力 发展事业————湖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3:35:03
 

深化改革  完善机制  激发活力  发展事业

——湖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办发〔2006〕44号)和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加快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的指示精神,省文化厅组成10个调研组,由厅领导带队,于2008年3月至6月分赴全省各地,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围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农村文化“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情况、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以及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到了全省90多个县(市、区),先后考察乡镇文化站220个、村文化室和文化中心户近100个,与各县市党委政府有关负责人、各县市文化局及直属单位负责人特别是700多名文化站站长进行了广泛座谈,充分交换了意见。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与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努力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成绩显著。农村文化体制逐步理顺,乡镇及村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社会办文化发展迅速,民营表演团体、文化中心户如雨后春笋,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大为改善,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农村文化充满新的生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容忽视。在一些地方,有的文化站人员思想不稳、情绪较大,有的县市“以钱养事”经费落实不及时、不到位,有的乡镇公益性文化服务岗位不足,有的地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偏低,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工作方式单调、基层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没有得到很好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具体情况如下: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催发农村文化新生机

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也出现了新生机。

(一)各地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提高

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在工作中,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打造区域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确立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使我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加强,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得到改善。如:安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近年来每年组织一次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调研,召开一次全市各乡镇党委书记和分管领导参加的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听取两次以上全市文化工作专题汇报,组织两次以上全市性的大型文体活动,解决一至三件涉及面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大力推动全市各乡镇文化建设快速发展,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呈现出争先恐后的可喜局面。英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把文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每年年初召开一次全县文化工作会议,县委书记、县长亲自部署安排文化工作。老河口市将建设10个高标准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列进了2008年市政府为群众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

为抓好农村文化工作,各地纷纷组织调查研究,出台政策措施,纳入责任目标,加强督办落实。据了解,目前我省多数市、县党委、政府出台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有的乡镇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如石首市久合垸乡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为使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地还加大了检查督办力度。荆州市委办公室《领导参阅》(2008年第8期)专门反映全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指出问题,督促落实,市委书记应代明批示:“转各县市区,务必引起重视。要加快项目建设,落实完善新机制,加强管理,促进公共文化建设。”引起各县、市、区高度重视,收到明显效果。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下,我省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据统计,2004年以来,全省文化、文物事业经费年平均增长27%,2007年达8.4亿元。其中,全省乡镇文化站财政拨款及上级补助收入,2005年为1631.3万元,平均每站1.75万元;2006年为3135万元,平均每站3.36万元;2007年为5330.5万元,平均每站5.72万元,年均增长达到了80.8%。潜江市有农业人口65万,2007年乡镇文化“以钱养事”经费总计达到167.19万元,其中,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65.45万元,市财政投入66.93万元,文化站每站年均经费达到了10万元左右,文化站服务人员年劳务报酬人均达到了1.7万元。据统计,在农村文化经费总量中,政府投入资金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66.6%升至2007年的86%。上述数据说明:我省文化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农村文化投入增长幅度又明显高于文化总投入增长幅度,可以看出政府作为农村公益服务的责任主体,其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体现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视。

(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水平有了新提升

我省农村文化目前的基本格局是:国办文化网络基本建立,主导作用明显;民办文化发展迅猛,十分活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1、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建立,文化设施条件尤其是乡镇及村文化设施条件大幅改善。截至2007年底,全省102个县(市、区)、942个乡镇、26203个行政村,共建有县级公共图书馆81个,覆盖率为79.4%,县级文化馆93个,覆盖率为91.2%,县级剧团72个,覆盖率为70.6%,乡镇文化站932个,覆盖率为98.9%,村文化室纳入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统筹建设,一室多用,随着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的全面推进,村文化室即将实现全覆盖。此外,全省共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7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74个、农村电影放映队950个。作为省政府“十一五”期间十件实事之一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稳步推进,2006年、2007年,已新建、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220个,约占全省乡镇文化站的23.6%;中央、省两级财政共计投入资金4368万元,其中中央投入268万元,省财政投入4100万元,新建或改造站舍面积160104平方米。截止2007年底,我省县级公共图书馆馆舍总面积13.1万平方米,馆均1617.3平方米;县级文化馆馆舍总面积15.8万平方米,馆均1698.9平方米;县级剧团团舍总面积14万平方米,团均1944.4平方米;乡镇文化站站舍总面积48.6万平方米,站均521.5平方米,已能基本满足群众阵地活动需求。

2、多元文化主体竞相发展,民办文化成为国办文化的有力补充。据统计,全省有民营剧团2411个、年演出69843场,有个体民间艺人65357个、农村文化中心户12239家,民办文化主体发展迅速,十分活跃。在农村,花鼓戏、皮影戏等地方戏戏班、歌舞团、电声乐队、吹打乐队等民间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家婚丧嫁娶、建房乔迁、时令节庆演出,演农民身边的事,唱农民熟悉的曲,来去及时、方便,深受农民的欢迎。如:天门市99个民营剧团,2007年演出达3422场。鄂州市汀祖镇王寿村村民何翠花自筹资金,兴建了一座可容纳300人的小型剧场,长年坚持演出;该市沼山镇村民刘苏联组织20多名楚剧演员,以股份制形式组建鄂州青年楚剧团,本着服务农民、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原则和宗旨,10年来演出1500多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石首市团山寺镇长林咀村民雷爱新捐款50万元,修建村文化健身广场,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方便。随州市曾都区通过开展评选“十佳民间演出团体”、“十佳民间艺人”等活动,推动了民间文艺的发展。作为我省农村民办文化的重要力量,文化中心户发展迅速。襄樊、宜昌等地的文化中心户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较大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仙桃市财政亦从2006年开始,每年拿出46万元,对中心户给予补助、扶持,目前,该市591个行政村,已建文化中心户721个。谷城县投入160万元新建83个标准化文化中心户,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购买了报刊杂志、光碟及文体器材。形式多样的文化中心户通过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文化工程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农村文化的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大力实施流动舞台车配送、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惠民工程,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新的文化需求,受到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让群众切实体会到了国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所带来的实惠。

(1)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去了党的关怀。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是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三难”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是送戏下乡,2006年、2007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同时争取文化部、财政部支持710万元,实施流动舞台车配送工程,为全省75个专业剧团配发了流动舞台车,每台演出车每年送戏下乡都在100场以上。舞台车配送工程推动了全省送戏下乡活动的开展,全省专业剧团年送戏下乡达2万余场。二是送电影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电影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明显增加。到2007年底,全省已配发流动电影放映车82台,基本实现了每个县市有一台放映车的目标。2007年,全省农村放映电影20.5万场,观众超过9400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8%。鄂州市创新农村放映电影运作方式,实现了三个一步到位:城乡全覆盖一步到位、数字化放映一步到位、新机制运作一步到位,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肯定。大冶市2008年将农村电影放映列入全市10件实事,投入50万元补助电影放映,年放映电影3650场。三是送书下乡,2007年全省共计55万多册,使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如:天门市2006-2007年共组织送书下乡活动20多次,捐赠给乡镇、村组总计达20多万元的农业科技图书3.2万余册;宜都市2007年经图书馆投向农村图书室的新书达2万册,45个村级图书室及3个乡镇机关图书室受益。

(2)共享文化信息资源,让农民享受到平等便捷地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文化欣赏娱乐的权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通过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平等服务的文化创新工程。我们加大共享工程向基层延伸力度,全省建立共享工程基层中心366家,并拓宽文化共享工程发展渠道,开通了湖北教育网台共享工程频道、省电子政务外网共享工程频道,实行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点与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两站一牌”,初步实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的目标。2007年,全省县、乡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举办活动9504场(次),服务人数约142.8万人次,影响面不断扩大。特别是一些基层服务点在开展阵地服务的同时,利用共享工程设备,走出馆门,根据不同用户对象、不同时间或季节开展各类活动,将丰富的农村生产生活、农业科技、医疗保健知识送到农民家门口,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各种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展示民间文化艺术的舞台。民族民间文化是农民身边的文化,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全省有80个保护项目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名录,有98项列入省级名录,有382项列入地市级名录,全省有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重点区域的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传承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的基层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据统计,2007年,全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各类宣传展演活动995场,参观人数达184.7万人次。

(三)乡镇文化有了新活力

1、投入更有保障。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后,乡镇文化站开展常规性、常年性公益文化服务的经费,一是由县财政按人均不低于0.5元纳入预算,二是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10%用于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由于省里每年对经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兑现省补助经费,因此乡镇文化经费比过去更有保障。座谈中,大多数文化站的同志反映,实行“以钱养事”以来,公益服务经费明显增长,活动经费、工作经费按合同兑现基本得到保障,工作人员的劳务报酬也比过去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养老保险按政策得到了落实。

2、人员更加优化。据统计,2003年乡镇文化站在编人员2524人,非在编人员1244人。通过改革,实行定岗招聘,到2006年底,全省共确定乡镇文化站公益服务岗位1657个,实际录用上岗1640人(其中原文化站人员1190人,占上岗人员总数的72.6%),比改革前共减少2128人,精减幅度达56.5%。目前,我省乡镇文化站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496人,约占人员总数的30.2%;中级以上职称372人,占人员总数的22.7%,人员素质得到提高。如:洪湖市改革前文化站人员平均年龄50岁,文化程度低的仅有小学文化;改革后上岗的20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研究生1人、大学大专11人、中专1人、高中7人。崇阳县各乡镇原文化站职工共27人,但真正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不多。通过改革,将原乡镇文化站人员全部置换身份,重新确定服务岗位12个,按照相关规定向具有资质的人员公开、公平、公正招聘,能者上,庸者下,改变了过去人员素质不高的局面,调动了上岗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宜都市采取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现场答辩、专班考评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所辖10个乡镇的文化服务中心的主任,其中,新聘了5名平均年龄只有28岁、文化层次高(其中1人为武汉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的社会人员,使文化站充满新的气象和活力。

3、服务更为有效。“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建立,对于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无疑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感到压力更大,想干事、要干事、自觉干事的现象较过去普遍,文化站服务工作得到增强。以麻城市盐田河镇文化站为例。该站2007年开展的服务包括:办宣传栏4期;具体策划承办了周边三县参与的板栗文化节;开展了共享工程基层点阵地服务和送电影下乡、进学校、进养老院等活动;向农村发放科技资料5000份、信息100条,技术培训400人次;组织蕙兰文学社的创作活动,召开2次社团骨干座谈会并采风;组织辅导6支楚剧团、2支皮影队及彩莲船、龙狮队等,指导建立村图书室5个、农家书室4个;接待4场县市剧团演出;“五四”期间与镇委办公室联办了“教育杯”男子篮球赛,“六一”期间与镇中心小学联办了文艺晚会;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积极协助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栗乡新闻报道组”,发稿30多篇,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为适应发展需求,各地文化站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节庆活动为纽带,扩大群众参与性;以品牌活动为支点,凝聚人心鼓士气;以特色活动为抓手,紧跟时代显活力,使文化站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宜都市红花套镇文化站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辅导建立村级文化室6个、文化科技中心户138户,组建镇、村农民演出队8个,网络队员近300人,积极创作文艺作品,坚持每年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如“劳动者之光”大型文艺汇演、“庆五一,迎奥运”全民健身运动会、“夕阳红”老年人文体比赛等,将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得红红火火。秭归县茅坪镇文化站利用共享工程服务平台,从网上下载牲猪饲养、水产养殖、果树栽培、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等信息,编印农业科技资料,为各村的农户服务,推动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安陆市王义贞镇文化站利用共享工程设备,坚持每周一、三、五为农民朋友送去农业科技教育片及优秀影片;孛畈镇文化站专门配备一辆三轮车,拖着放映设备和资源,走村串巷,为村民播放电影和农业科技片,从去年起还打出“农技服务110”的牌子,为村民提供科技服务,平均每个月有20个工作日和广大村民一起度过。竹山县宝丰镇文化站坚持利用农闲,开办产业科技培训,每村一班,每期一周,每班50人次。英山县金家铺镇文化站加强对村民文艺团队进行跟踪辅导,帮助龙河村思想道德协会宣传队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上了中央电视台。孝昌县卫店镇综合文化站深入到校园,为学生播放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每年开展2次“未成年人与监护人”互动讲座活动,时常召集留守儿童和其爷爷、奶奶等参加心理专家主导的座谈会。这些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紧跟时代发展,符合农村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因此深受群众欢迎,发挥作用明显,人们称赞文化站“站址不大舞台大,投入不大效益大,单位不大影响大”。

总之,近年来我省广大农村文化工作者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狠抓基础设施和基本队伍建设,狠抓服务活动开展和服务方式创新,使我省农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据调查,主要是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文化“以钱养事”新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1、文化站名称不统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办发〔2006〕44号)明确要求组建综合文化站,《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鄂发〔2008〕1号)提出“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目前多数地方还没有正式更名为乡镇综合文化站,而是继续沿用“文化服务中心”的名称,明显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不一致,致使其在功能发挥上存在歧义和混淆,也不利于向中央争取资金支持。

2、文化站工作人员与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差距拉大,思想不稳。一些原文化站工作人员退出事业编制后,通过应聘重新走上文化站的工作岗位,但思想并未彻底打通,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份是“四不像”,不像机关干部,不像事业单位职工,不像企业员工,不像农民,因而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加之劳务报酬没有增长保障机制,与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的差距逐步拉大,造成攀比,许多应聘上岗人员反应强烈,思想波动很大。

3、聘用期太短。目前,普遍存在合同签订周期过短的问题。合同一年一签,文化站工作人员常常听到的是“今天想要你做你就做,明天不想要你做就可以不要你做”,感到缺乏安全感、稳定感,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临时观念,因而工作缺乏长远规划。

4、文化站的公益岗位未完全落实。一个乡镇仅一个公益性文化服务岗位,上岗人员即使忙得团团转,也做不了多少事,而且还经常被安排做其它事,更有少数地方未设专职公益性文化服务岗位,而是由宣委或社会事务办干部兼任,人、岗错位,人不在岗,拿文化工作的钱不干文化的事,文化站形同虚设,在农村基层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有些地方经费落实情况不好。有的未按政策将农村文化经费落实到位。据初步调查,全省仍有31个县(市、区)没达到省里文件规定的文化体育服务经费县级财政预算不低于人平0.5元的标准;部分县市存在“上增下减”、“上进下退”的问题,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逐年提高,县级配套资金随之逐年减少,致使有的地方“以钱养事”经费总量几年未增加。一些地方为应付检查而弄虚作假,将统计报表上的数字按标准填到了位,但实际情况反差比较大。有的地方省补转移支付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省里补助的转移支付资金10%用于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这笔钱应直达乡镇并主要用于文化站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工作。但有的地方不是从农村文化工作实际出发,只是简单化地由文化、广电、体育平分,没有主要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有的地方拨付不及时。各地一般先按总经费的50%左右拨付经费,年终考核后再拨余款。这样一来,个人平时每月能拿到手的劳务报酬一般也就四、五百元左右。我们4月份调查时,许多地方反映今年上面还没有拨付任何经费给他们,活动开展和日常生活要靠借钱维持,形成了借款运行、款到还债、再借款运行的恶性循环。

(二)县级文化事业单位龙头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随着农村文化建设重心逐步下移,乡镇及村的文化建设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而有些县级文化事业单位却日益被边缘化,经费投入有限。“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投入1亿元,国家补助6908万元,用于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村文化室的建设纳入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统筹建设,一室多用,使村文化室得到迅速普及。但是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团等事业单位的建设这些年没有大的投入。我省县级三馆一团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在有许多因年久失修,已十分陈旧。其次,事业投入偏低,除人头工资外,基本无办公经费和业务经费。全省县级图书馆2007年购书经费共计368.8万元,馆均仅4.6万元。调查中,一些地方的文化馆长对我们说:“我们现在是被遗忘的角落,收入还没有文化站长多。”因业务经费有限,县级文化事业单位无论是阵地活动开展,还是对乡镇基层进行业务辅导,或开展送书、送戏下乡,都非常困难,龙头作用难以发挥。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扶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是省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十一五”期间,省里投入1亿元,按每站补助20万元标准,计划新建、改建文化站500个。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文化部、国家发改委已列入计划,安排我省“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文化站480个。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上报国家的补助建设项目是没有站舍或站舍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站,所以,相对而言条件较差,而国家补助分别按国贫县每站补助20万元、享受西部扶持政策的县每站补助16万元、其它县每站补助12万元标准执行,因此对这些国补文化站急需加大扶持力度,至少应不低于省里每站补助20万元的标准。照此计算,480个文化站共需补助9600万元,国家投入为6908万元,有2692万元的缺口。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建设新农村,必须将文化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现阶段,农民对文化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文化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必须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现阶段,基层文化的弱势地位,要求我们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有切实的办法、过硬的措施。为此,我们建议:

(一)将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只有将农村文化工作的具体要求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结硬帐,才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的重视,各项工作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据了解,山东、安徽等省已将文化建设纳入县级人民政府四大建设目标责任考察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有关政策,保障新机制有效运行。一是建议将文化服务中心统一更名为综合文化站,重新到民政部门注册。二是建立文化站人员劳务报酬增长机制,使其与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同步增长,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以保证基层文化骨干队伍的稳定。三是适当延长乡镇文化服务合同签订周期,将合同一年一签改为三年一签、一年一考核。四是增加公益性文化服务岗位,每个乡镇一般按2-3人配备公益服务岗位。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一是完善“以钱养事”经费增长机制,切实解决“上增下减”、拨付不及时等问题;合理确定文化体育与广播电视的省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比例,确保省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层文化。二是出台县级文化事业单位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对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团等单位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扶持力度,按全省统一的20万元建设补助标准,新增预算2692万元,补齐低于20万元补助标准的文化站建设项目。

(四)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对各县、各乡镇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办,如“以钱养事”政策执行情况及经费落实情况、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执行情况等。要将“以钱养事”、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资金纳入各地财政审计项目加以监督。

此外,我们建议,在今年适当时候,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联合召开全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会,省委、省政府领导出席并讲话,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统一思想,促进发展;同时,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指导和加强全省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