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洁商贸公司上班累吗:中国佛教教育概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8:03
时间:2011-10-20
    ——学诚法师应邀在北京大学作讲座

  应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的邀请,2011年10月20日上午,学诚法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多功能厅做了题为《中国佛教教育概观》的主题讲座,北大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约三百人参加,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姚卫群教授主持讲座。

  学诚法师首先对佛教教育做了一个定义。他指出,佛教既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佛法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的大藏经都是理论。这些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去体会、去领悟佛教的根本的宗旨。从理论再到社会的实践,通过宗教徒的行为,宗教的团体、建筑、活动等,种种参与社会的事务,就与社会发生了关系,对社会做出回馈,同时也对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

  

    讲座现场

  佛教教育就是要让我们要懂得人生的真相、诸法的实相,让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教我们如何处理烦恼,让我们拥有智慧,从而影响人生、改变生命,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知识。佛法的智慧可以用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上,乃至用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方面,而要把佛法转化成一种善的力量来回馈社会、惠及群众,就要通过教育的手段。

  接着,法师从中国佛教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历史及现代意义、发展方向等六个方面来讲述了中国佛教教育的概况。

  法师指出,佛教徒的究竟目标是“内成佛德、外成净土”,尤其一个出家的法师,有三种并重的责任:对自己:修行解脱;对佛教:住持正法;对社会:服务众生。

  佛法不是非常遥远、高不可攀的。成佛就是成就福德与智慧的圆满,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并重。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现在物质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要有面对烦恼、接受逆境、处理失败的能力,要拥有热情、积极回应外境,要学会简单生活,要有坚持的毅力,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些都与佛法的教导是一致的。

  

    讲座现场

  佛是成就圆满人格的人,人格就是人的精神面貌,不断完善人格,有一种善良、稳定、持续的内心力量,才能有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很好的社会生活,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而带来快乐。

  佛教教育通过学习经律论三藏,实践十善三学,广行六度四摄,正育内明,兼容世善。中国佛教在古代兼容儒道,近现代则积极回应西方文明,在济世安邦、扶建伦理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复兴中华文化、倡导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心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起到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和作用。

  佛教教育的原则是契理契机,根本途径是身教、言教、物教、境教,由僧俗二众及一些综合机构,通过经书流通、法会、演出、论坛、网站等方式对社会实现其教育功能。

  

    观众提问

  最后,法师语重心长地谈到中国佛教教育的现状,虽然具备了三大语系的完整格局,信众人数也不少,但是佛教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依然严重缺乏,未来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推进佛教的社会化、全球化。

  讲座结束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博士进行了简短的评议。李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他指出:一般对佛教内容的研究,都是把佛教当做一种思想理论、宗教组织来对待,但是本次讲座则是还原了佛教教育的本质——一种生命的教育,展示了真正的佛教精神。佛教并不是一种理论学说,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具有能够改变人生的意义。李教授最后表示,本次讲座对未来中国佛教教育将有很大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