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美国机票转让:集邮欣赏之风光明信片系列-YP.5 宁夏风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8:01
  

发行日期:1988.9.23

全套种数:

A组  10枚   各4分       55万套

      B组  10枚  各1.30分    8.12万套

明信片规格:148×100mm

邮资图规格:(3.4.10)25×36mm      (1.2.5-9) 33.5×26mm

版      别:胶 版

摄  影  者:严钟义   任国恩  陈思禹   陈长祥

设  计  者:任国恩

印  刷  厂:北京邮票厂

定      价:A组每枚0.15元   全组1.50元

            B组每枚1.40元   全组14.00元

采用白光卡纸印制。A、B两组封套图案均为银川海宝塔。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占四分之一。宁夏地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具有南寒北暖、南湿北干、冬寒漫长、夏少酷暑、降水南多北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的特点。宁夏地区远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战国时,是羌戎和匈奴到民族集居地之一。秦代在此设北地郡,为抵御匈奴,在这里修筑了长城,至今在固原一带尚有其遗迹。秦始皇还派兵屯垦,开渠灌田,秦柒即为当时所修。汉代,又修建了汉延、汉渠、光禄、御史、尚书等渠。唐代又重修光禄为唐徕渠,当时宁夏已成为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1038年羌族李元昊以宁夏地区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又称西夏,以兴州(今银川)为国都。 元设宁夏路。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1928年设立宁夏省。1949年9月宁夏解放,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宁夏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农业等各方面都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在治理沙漠、发展灌溉等改造自然事业上成就卓著。宁夏煤炭、石膏、石油等资源丰富。其特产“五宝”,即:红(枸杞)、黄(甘草)、蓝(贺兰石)、白(羊皮)、黑(发菜),享誉中外。宁夏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这套明信片便展示了其中的一部分。

10-1【六盘山】又名陇山,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亦即陇中高原东部边缘。北起宁夏海原县境,南抵渭何谷地,长约240公里;东起固原、华亭、新店一线,西至西吉、张家川一线,宽30-60公里。该山是鄂尔多斯地台的一个山前凹地,近南北走向,两侧不对称,西坡脚缓,东坡受断层影响成阶梯状,山脊海拔2500米,主蜂2942米。六盘山虽不太高,但山市雄伟陡峭、登山顶须经六重盘旋,故名六盘山。山脉走向与季风近垂直,降水较多,为黄土高原中的“湿岛”,许多河流从此发源,呈辐射状分流。山上万木参天,郁郁葱葱,酷似黄土海洋中的“绿色岩岛”。东南麓有老龙潭胜迹,为泾河源地之一。西夏宝义二年(127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在山上避暑。元安西王曾在山上建消暑楼。1935年10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击败了4个敌骑兵团的阻截,登上六盘山,毛泽东抒发革命豪情,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

10-2【宁夏南关清真大寺】在银川市老城回民聚居的南关。始建于1915年,1953年扩建,1980-1981年重修,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为宁夏最大、最新、最宏伟的清真寺。全寺分上下两层,底层为淋浴室、小礼拜殿及阿訇居室,以回廊相连。上层为大礼拜殿,方形,边长21米,可容纳千人礼拜。南北两侧开六扇大窗,中间立绿色瓷砖饰面的4根方柱,以支撑大穹顶。穹顶与方形柱之间有鼓座,上开24扇高窗。大穹顶绿色、上置宝瓶,最高处为一月形灯,四角为绿色小穹顶。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清新,具有伊斯兰教的古雅特色,又有建筑装饰的现代风格。

10-3【宁夏黄河灌区】宁夏引黄灌溉始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在解放前夕,宁夏灌区由于渠道年久失修,常年多灌少排,到处积水成湖,大片耕地变成了盐碱滩。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的千年古渠才展现新姿,许多古渠被截弯取直,一大批闸、桥、槽、涵、斗口等工程陆续建成,使渠道的引水输水能力成倍增长。灌区干沟总长655公里,排水能力达561多秒立米,形成了自流排水系统。特别是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立,不仅省却了耗资巨大的缺口岁修,而且大大提高了渠道和和供水保证率。昔日那种洪水季节无法饮水,庄稼受旱,良田被淹的灾难一去不复返。“天下黄河富宁夏”,古老灌区损新颜。现在灌区已有灌溉面积450万亩,比建国时增长一倍半,粮食产量增长约七倍。林、牧、副、渔各业已有很大发展,如今的赛上江南更加富饶秀丽。

10-4【银川民族团结碑】高耸于宁夏银川市的十字街头。在宁夏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除回、汉族以外,还有满、蒙古、东乡、朝鲜、纳西、壮、撒拉等三十一个散居少数民族,他们互助友爱,亲密无间,同心同德建设新宁夏、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宁夏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十分尊重散居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当伊斯兰教开斋节和乌尔邦节到来的时候,凡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东乡族、撒拉族和回族群众一样,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亲如一家人,共庆佳节。宁夏散居的少数民族和回、汉族人民一道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自治区人大代表中散居少数民族族代表占有很大比例。在招工、升学、提干等各方面都与回、汉族享有同等待遇。这座民族团结碑,正象征着宁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他们携手并进,前程似锦。

10-5【宁夏同心清真大寺】俗称大寺,在清水河畔宁夏同心县旧城西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次重建。为宁夏形成规模较大、历史比较悠久的伊斯兰教建筑、占地约4800平方米。寺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照壁、寺门和浴室;上部为邦克楼、礼拜大殿。寺外有宽敞院落,院内东有装饰阿拉伯文砖雕的三个砌砖卷门,西有精致砖雕“月桂松柏”的照壁。上部邦克楼在南,是清真寺的特有建筑;礼拜大殿在北,是两个歇山顶前后勾连的大型建筑,室内木板铺地,可容八百人同时进行礼拜。礼拜殿右前侧,有两层四角攒尖顶的唤醒路。礼拜殿和唤醒楼采用汉民族传统的木构建筑技巧与伊斯兰教装饰工艺融为一体,使建筑艺术大放异彩。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在这里召开科技代表大会,成立了回民历史上的一个革命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10-6【宁夏山区田园】贺兰山雄踞宁夏北部,为天然的屏障,抵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流。宁夏平原四季分明,土质肥沃,气候宜人。“黄河之水天上来”,流经本区的11个县市,汹涌澎湃的黄河养育了炎黄子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六盘山盘亘于宁夏南部。两山一水构成了宁夏绚丽的江山多娇图。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祖国的大西北,回汉人民精心装点打扮的宁夏大地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在茫茫草原上,太阳在欢乐的奔跑;沙海绿州中,钢铁长龙有呼啸而过,巍巍高山是动植物的天地,平畴沃野飘来了稻花香的气息。如今,改革的春风又吹遍了宁夏大地,各族人民跃马扬鞭,激情满怀,在西北大开发中建立丰功伟绩。

10-7【宁夏中卫沙坡头】在宁夏中卫西约二十公里,为腾格尔沙漠东南缘。素以鸣沙著称,现在更以丰硕的治沙成果而驰名中外。腾格里沙漠在西北风的吹送下,不断向东南侵斜,形成一道道百余米、宽约二千米的流动沙堤,威胁有农田和包兰铁路。1956年中国科学院沙漠所在沙坡头建立了沙漠研究站,创造性地采用麦草方格、立式沙障和种植沙生植物、引水治沙等一系列措施,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制止沙漠侵袭,护卫包兰铁路,改变沙坡头的生态环境。昔日流沙滚滚,如今已变成林草茂盛、果树成行、阡陌交错的田园风光,犹如明珠镶嵌在腾格里沙漠胸前。沙区内现有天然生植物沙典型,有各种类型的人工固沙样板,三万三千多亩林间沙地,开始形成厚厚结皮,生起苔藓,标志着沙漠已向土壤转化。这里还有“沙坡鸣钟”、沙坡头清泉及沙区边缘的古长城、烽火台等遗迹,吸引着游客。

10-8【宁夏108塔】在宁夏青铜峡市峡口山黄河两岸的陡坡上。依山临水,随山势自下而上分步、错落有序,除最上端的一单塔外,其余各列按3、5、7奇数排列12行,构成总体布局呈三角形的实心大型塔群。塔心竖一立木,内填土坯,外砌灰砖,表面涂白灰,并饰以彩绘。塔群的塔体形制各异,位于塔群顶端一塔(第一层塔)形体较大,高三点五米,塔基方形,塔身如同复钵,其余各层高度相等,均为二点五米,但形制差别很大,第二、三、四层,塔身为八角鼓腹尖锥状,五、六层塔身成葫芦状,七至十三层塔身呈宝瓶状。三角形塔群,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仅此一例。始建年代无确切依据,明《一统志》即称古塔。亦有始建于元代一说。但其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题记的帛书,而西夏佛教盛行,佛教人认为人生烦恼要佩带一百零八颗串珠,诵经一百零八遍,晓钟敲一百零八下,由此推断,可能创建于西夏。

10-9【宁夏西夏王陵】在贺兰山东麓。面积约四十平方公里,顺地势起伏,错落的分布着9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七十余处官僚、勋戚的陪葬墓。每个陵园为一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约十多万平方米。陵园均坐北朝南,形制与格局大体相同,由角楼、门阕、碑亭、外廓、内城、献殿、灵台和神墙等组成。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以南北为中轴,左右对称排列,布局严谨,今已成废墟。1972年至1975年发掘其中8号王墓,墓长四十九米,为斜坡台阶式,前狭后宽的方形墓室,两侧各有配室,墓室深达20多米,属土洞墓室形式。墓室随葬品虽早期被帝,但仍出土了各种金饰、鎏金银饰、铜牛、铜马、竹雕、甲片、珍珠及瓷器碎皮等珍贵文物。地面遗存仍保存有石雕、玻璃鸱纹、西夏文、汉文残碑等,对研究西夏及其汉族经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大价值。

10-10【宁夏须弥山石窟】在固原县西北约50公里的须弥山东麓、六盘山北端。须弥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山虽不高,但峰峦叠嶂,气势雄伟。从北朝中晚期起,历代在“大佛楼”、“子孩宫”、“园光寺”、“相国寺”、“桃花洞”等5座山崖上凿窟造像,至唐代已有石窟130多个,蜿蜒2公里,现保存有造像的只有二十余窟。根据石窟形式和造像特征,初步确定属北朝者两窟,隋朝者4窟、唐朝者14窟。北朝洞窟形制带有印度“支提窟”特征,窟室方形,有多层塔柱,雕佛、菩萨,佛和菩萨额部较宽,脸型消瘦、鼻梁高隆,眉细长,发梳成高螺髻,身披袈裟,菩萨上身袒露,下着曳地长裙。第51窟主室,盘腿端坐的佛像,高达六米,气势宏伟,是北周石窟造像中所罕见。隋代洞窟形制基本与北周相似,窟内雕塑除北朝时的一佛二菩萨外,增加了阿难和迦叶二弟子。佛和菩萨造像,面形丰满,质朴醇厚。佛像大多盘膝端坐莲花座上,面相温和安详,手势作说法和召唤姿式,外披袈裟。第二窟释迦牟尼坐像高达二十余米,显示雄伟气概,菩萨像一般以手抚胸,一手提瓶的袒露胸臂的女性形象,眉清目秀,装饰华丽,宛如华贵妇女,为佛教雕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杰作。此外还有唐、宋、西夏、金、明代碑刻和题记多处,为研究中国古代佛教传播和当时社会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