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台高铁:李时珍是怎样炼成一代名医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57:09

            李时珍是怎样炼成一代名医的?

笔者不是杏林人士,也未从事过丝毫医学研究,故对李时珍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当小学生时的那点粗浅理解,只知他是《本草纲目》作者,是中国古代名医而已。

是一件小事让笔者对李时珍顿生关注。那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现象有些地方不少人有种习惯,只要家中有人在服用中药,就会把熬药后的剩余药渣倾倒在路旁。起初,笔者很不解,药渣类似垃圾,为何要倒在路上呢?仔细一打听,原来此习俗源自李时珍给病人看病的典故。

明代名医李时珍,外出采药路过一个村庄,看到田园荒芜,无人劳动,原来村上人都得了“流感”。李时珍在一个茅草屋里,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一会老人出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当即询问为何不找医生治病,才知道其实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发现竟大部分是假药。显然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辨真伪的事,很快传遍了附近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让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好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这个风俗就此盛行起来。

李时珍医术高明的故事有很多,无法一一枚举。下面我们先看看李时珍的生平事迹简介,再着重探讨他是怎样成为一代名医的。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此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多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连达尔文都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成为一代名医,绝非浪得虚名,更非仅凭先天聪慧,而是他终身学习不懈努力的结果。具体说,主要原因有五:

其一,李时珍成为名医,始于家庭熏陶。

李时珍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为铃医(铃医亦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铃医自古就有,宋元时开始盛行。铃医以摇铃来招徕病家,固而得名。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用今天的话说,铃医就是古代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著有《四诊发明》、《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

李时珍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很早就接受了医学医术的熏陶,很早就明白了救死扶伤的道理。

其二,李时珍成为名医,在于仕途不顺。

中国古代是个漫长的官本位社会。在科举盛行的年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过是“学而优则仕”的基础。李时珍所处的年代,也是如此。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特别是他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毅然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心迹:“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其父李月池在残酷事实面前终于醒悟,同意儿子要求,并精心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

其三,李时珍成为名医,基于调查研究。

在学医过程中,李时珍渐渐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没有勇于尝百草的胆魄,就无法取得超越前人的业绩。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获得了大量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撰写《本草纲目》打下坚实基础。

他做事一丝不苟。如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时珍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时珍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其四,李时珍成为名医,善于学习前人。

据载,1551—1557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工作。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前人医学论著,学到前人医术精华,这给他的一生学术学识带来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其五,李时珍成为名医,功于坚持不懈。

我们知道,《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为了撰写这部宏伟巨著,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从李时珍成为名医的一生经历中,可以得到许多我们想要的答案。看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守不变的原则、坚强不息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做到。这不正是今天我们做人做事也需要的经验和实践吗?(2011年12月6日凯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