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岛图片:怎样写景123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4:18:15

-怎样写景之“渲染式景物描写”

  

  渲染式景物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具体景物的描写,来引起某些联想,渲染一定的气氛,以突出某种情况或现象,使读者受到深刻感染。凡渲染的地方,应是文脉进展的关键之处,如情节的逆转,人物的突变,气氛的改换等地方,都可以运用渲染式景物描写,以对所写的人和事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景物的描写具有明显的铺陈性,主要是对人物起铺垫衬托的作用,对故事情节起丰富充实的作用,不是文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物。

  

  请看王愿坚同志《七根火柴》中的一段渲染式的景物描写:“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浸沉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这段景物描写,就具有明显的渲染特点。它是通过卢进勇的视觉观察来展示给读者的,涉及到的景物有:树丛、草地、雨雾、荒草、烂泥、阴天、冰雹、绿水、浪花等。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没有人声,没有路径,没有尽头。这是一幅荒无人烟、苍茫无际、雨雾迷蒙的草地图景,写得十分详尽,给卢进勇渲染和设置了艰难困苦的特定环境,衬托了此时此地这位长征战士“苦恼”而无可奈何的心情。自然环境与人物心情及社会背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渲染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描写景物,应注意两点:

  

  一是要防止渲染过分而失度。渲染式景物描写虽然是文章的有机部分,但它毕竟是次要的。因而在运用这种方法描写景物时,要考虑详略,注意分寸,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即使详写的地方,也应适度,不可臃肿堆砌而影响主题的表达。

  

  二是要防止渲染失控而旁逸。渲染式景物描写应有节制,尤其是在写哪些景物上,要全面考虑,精心安排。可是有的同学在运用这种方法描写景物时,不注意选材,对那些感到写得顺手的景物,不考虑情由,不管主题和人物是否需要,就一股脑儿地写下去,等到发觉不对时,已为时晚矣。

 

更多 怎样写景之“抒情式景物描写”

  

  抒情式景物描写,就是在写景中渗透着作者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写景来实现的,是情与景有机结合的结果。这种写法,既可以是景生情,也可以是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种写法的妙处,往往是绘景而不止于景,抒情而不直写情,情景交融,深切动人。当然,它在文中的表现,也有主次之分,有时以景为主,情不外露,景中含情,情遇景中;有时以情为主,情在外表,是借景抒情,景在情中。但在一般情况下,情是主要的,景是次要的,写景是为了抒情,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发。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一个雨后的睛天,天空如洗,朵朵白云点缀着蔚蓝的天空。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惊喜地看着如此爽目的蓝色天空,陶醉了………啊,什么东西在我眼前浮动,翻滚,难道是大海吗?是我神往的大海吗?噢,是的是的!我分明看见在那天际,大海与蔚蓝融为一体。啊!多么广阔的境界啊!”

  

  这两段文字,都是抒情式景物描写,但也有不同。前者是景中含情,外在感觉是以景为主。它选自张洁的《挖荠菜》,是“我”独自在田野中游荡所见到的景物。这些景物都与“我”傍晚回归有关,都是天黑之前的景物,而“我”却不能回家,不敢回家,连那些能回归的动物也不如,以此来抒发对家的祈盼,对现状的恐怖,字字句句寓含着痛苦的感情。后者是借景抒情,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想象来抒情写景的,涉及的景物比较广,画面开阔,天上地下,大海蓝天,融为一体,便于情感的抒发,因而作者用了很多的叹词和叹号,通过写景,抒发感情。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在抒情写景时,要有一定的过渡,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引出景物。这样,写景抒情才自然和谐,不至于突兀。如上面两个例子,前者是通过“游荡”观察来写田野景物,后者是通过“看着”和“看见”来写大海蓝天之景,如果没有这些介绍物,景物从何而来呢?

  

  二是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情一定要以景为依,不可光顾情而忽略景,使情感抒发架空,给人以空洞无物之感。 收藏此页

 

怎样写景之“烘托式景物描写”

  烘托式景物描写,就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题或人物,是一种绘画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运用。这种写法,实际上就是“烘云托月”,即画月亮时,用渲染云彩的方法把月亮衬托出来。它往往是先从侧面来描写景物,然后引出人物,使要表现的对象和内容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请看《故乡》中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如果没有这几句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只有一个少年的若干动作,那是多么乏味啊,而且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和他那天真活泼的性格,就不会这么突出了。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明确烘托与对比的区别。这两种写法容易混淆,实际上,对比的两种事物有正有反,属于互不相容的两类,是水与火、好与坏的关系,双方不分主次;而烘托的两种事物属于同一类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是红花与绿叶、月亮与云彩的关系,主次是分明的。

  

  二是要明确烘托的角度。这种景物描写,不仅要选择好写什么景物,还要确定好写这种景物的哪个方面,这就是角度。角度不当,写景就会失败,就起不到烘托的效果,如烘托少年闰土的那段景物描写,采用的是大手笔,是从宏观上来写的,如果从微观细部上来展示,具体写西瓜地里西瓜怎样丰收,绿叶如何茂盛的情景,烘托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怎样写景之“背景式景物描写”

  背景式景物描写,就是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用这种方法描写景物,意在为文中的人和事设置背景。它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为后面的写人叙事提供便利,如舞台演戏一般,先设置好背景,然后人物登场表演。

  

  请看鲁迅的《故乡》一文的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段文字,是“我”渐近故乡时看到的故乡景物,是通过“我”的观察来描写的,时令是“深冬”,天气“阴晦”,有“冷风”吹着,天是“苍黄”的,村子是“萧索”荒凉的,总的感觉是“没有一些活气。”“我”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到故乡,“悲凉”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这段景物描写,描绘了“我”的故乡萧条凉落的面貌,实际上,它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的缩影。文中所写的人物,所述的故事,都离不开这特设的背景,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可见,这段景物描写,不仅给文中的人和事提供了背景内容,而且也奠定了这篇小说的悲凉基调。

  

  运用这种方法写景,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根据文中所写的人和事选择景物描写的对象,以适应内容和情节展示的需要,也就是说,二者要密切配合,和谐一致。如《故乡》的背景描写,与文中所写的人和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感情色彩完全吻合。如果选择春天回故乡,鸟语花香,阳光灿烂,这样的景物显然与文中的人和事不相吻合,甚至相悖,作为这篇文章的背景就不合适了。

  

  二是要安排好写景的详略,根据文章主题和情节的需要,来考虑哪种景物要写,哪种景物不要写,哪种景物要详写,哪种景物略写,要做到恰如其分。如《故乡》的开头所写的景物有节令、天气、风、乌篷船、村子等,这些都是展示凄凉背景的典型材料,如果加进一两句“鸡犬相闻”或“孩童嬉戏”就与文章的背景不协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