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子商务学校:人民日报突破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49:45

杨 刚 王 西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7日   07 版)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应看到,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更加凸显: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突出;一些农作物种子、化肥和农产品加工为外方所垄断;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扭转,耕地资源减少,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个重要出路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这就要求突破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当前尤需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的推广机制。

  激励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高、推广难、周期长、条件艰苦的特点,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较高。但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收益与科技创新成果不直接挂钩,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不足。因此,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主体的有效激励机制,使其能够通过创新获得合理回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农业科技企业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以及分布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等领域的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对这些人员,一方面要提高待遇,使其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知识产权所有者能够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获得相应收益。此外,地方政府可以设立相关奖励基金,根据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对农业科技人员予以奖励。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把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类人才进行基础性研究攻关。同时,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基金,并帮助其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可以借鉴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经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维护我国农业安全。

  建立多元推广体系

  只有通过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应用的收益反过来会激励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转化时间较长。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要依赖政府农业机构和农业科技示范区,主要形式是邀请专家定点宣讲或现场指导、发放科技资料或组织“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应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同时,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方面,重视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多元化。除了公益性或区域性的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其他项目都应鼓励相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可以采用政府科技推广业务外包、科技创新收益提成等形式,给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个人以实惠,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衔接和协调区域内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管理机构可以定期向农民征集科研项目,实行“以需定产”。农民或村民组织提出农业科研项目后,由农业科技管理机构面向市场,通过投标选择科研单位,科研费用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筹、银行贷款等渠道解决。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