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蚁富信息技术:研究生教育困局出路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9:35
北京大学于7月8日宣布,将大幅度提高保送研究生比例。张鸣先生在7月10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坦言此举尽管会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舞弊,但对本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确有好处。

  张鸣先生久居中国人民大学,此论虽有歧视普通高校之嫌,却是有感而发。笔者数年前在上海某大学攻读博士,对此也有切身体会。

  两年前,《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山东部分地方师范类院校,竟有高达70%以上的惊人上线率,被称为“考研基地”。但《中国青年报》当时未指出的是,在这些高校,由校方大规模组织培训大二、大三在读学生考研,有专人分析名校命题规律,把正常专业课全部放在一边,上线后则伪造大四的成绩单。据说烟台××学院和曲阜××大学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至今仍是如此。

  客观而言,由于这些来自“考研基地”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接受的是“考研应试教育”,很多人对本学科的基本常识都惊人地欠缺。我绝没有任何歧视地方院校毕业生的意思,我自己就是地方院校本科毕业,名校的身份,并不意味着天然拥有学术研究的潜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高校学术腐败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名校大幅度提高研究生保送比例,是极端不妥当的,势必成为更大规模学术腐败的温床。

  正如张鸣先生文中所说,外校初试高分却在面试中落榜,其实未必是导师作弊。但这并不是说不存在导师作弊,男导师优先招收漂亮的女学生,或于自己仕途有利的官员及其子弟,媒体多有披露。但中国的高校,并不是教授治校,决定权往往不全在导师手中,还要受其他非学术因素影响。比如,众所周知的是,在一些高校,包括某些名校,研究生保送名单中,学生会干部常常占了多数。而对于考研基地的学生,他们的目的更是功利,以进入名校为跳板,留在大城市工作。

  当然,我们不能用道德主义来要求每个考研者都为了崇高的学术研究目的来读研。当前研究生教育走进死胡同,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当前的大学教育——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空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例如,当前地方院校的学费与名牌高校已相差无几,但就业却完全处于不平等地位。大学盲目扩招,随意设置专业,培养大批的过剩人才,不断加入到考研后备军中去。近几年考研人数略有下降,原因也正是经过前几年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也开始过剩,就业率持续下降。

  研究生教育困局在于:一方面大批考研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生涌入属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而他们基础相对薄弱是客观事实;另一方面,盲目扩招和就业压力又使得考研是他们必须得到尊重的、改变命运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