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集团阮小明:[转载]让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35:10

让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吴奇 

    教育改革的灵魂是让学生成为课程的真正主人。台湾辅仁大学英文系的中文教师谢锦桂毓著的《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就提供了好的成功案例。这本书直面个人与民族的心灵史,它拨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向人的惯性发出挑战。

点亮生命之火,让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人怎样被理解,就怎样被设计;人怎样被设计,就怎样被对待。产生于天人之际的中国文化所理解、所设计的人,缺少精神追求、灵魂的关注和生活。传统文化的集体性特征,使得我们自我迷失:我们不明白自己的价值,不明白自己有多重要,不敢做自己,就只好学“做人”,察言观色,讨好别人;自己做的事情不重要,要别人说好才重要。不懂得学会自主,抵制不住外在的引诱哄骗,慢慢地就变成丧失个性的人。个性丧失,功利实用的文化心理则形成了。
    为此,作者提出并高扬“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玩双赢的游戏”的理念。这是作者从检视人是什么和东西文化的特质及其困境中体验到的。由此,作者教学的一切构思、策略、行动都从这里出发。
作者认为,人是不能教的,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都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旁人无法置喙、无法代替。人只能自己决定要什么,要的时候才会自愿学习;不要的时候,学习不会发生,没有人能教他,何况人是不能教的。

把课程定位为人的生命成长训练课程,让“出家”的灵魂“回家”
    人来到世界上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活下去即生存。生存需要很多的资源,这些资源都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需要向外界进行争取才能获得。谢锦老师称之为“灵魂出家”。因为所要的资源都在外面,人必须要走出去才能拿到。生存就只是活着,是维持和繁衍生命,这是人的动物性,人还应该有神性,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需求、境界,这是需要向内心寻找的。谢锦老师称之为“灵魂回家”。
人不出“家”,无法维持生存;人出“家”而不归,就可能变成漂泊的游子。没有物质,人不能生存;光有物质,却不见得快乐。人只有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并赋予生命意义,才会觉得有了归宿,有了“家”。谢锦老师特意提醒大家,每个灵魂都是孤独的,都是独立前行的;每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精神故乡,才能回家。
    人的生命成长就是让生命“变高变大”,课堂上就是以人为对象,以知识为媒介,以教学为手段,让人有更多的可能性。生命是一次性的,有长度,而且直线进行,永不回头,无法逃避。人活着,有目的、有结果、有过程,而人恰恰忽视过程,偏偏人生如果有意义就是在过程中自己赋予的。
    对学生而言,读书很重要,知识很重要。关键是,知识如果是目的,和生命本身无关,就注定回不了家。按谢锦老师的说法就是“知识没有进入生命,不会有力量”!知识如何进入生命?形象地说,脑袋瓜里的东西如何通过全世界最长的隧道——脖子,进到四肢五骸,让全身充满能量,向着自己生命的召唤,勇往直前呢?别无他途,只有走灵魂回家之路,用灵性去体验。

挥别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终于让作者明白课程的真谛是什么
    作者从自己受教育的经验里发现,教学只有一种“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制式,没有伸展的方式。教师对此从来不见也似乎不必反思、面对。处理作品时,绝大部分力量聚焦在语文层面,且重复琐琐碎碎的操作,没有上升到门径、方法的训练和引导,更不用提它和个人生命、文化心理的联结。把人搞得呆呆的、昏昏的,年纪轻轻,灵魂却显得困惑且苍老。本是关于人的课程却变成和人没关系还得面对,岂不令人苦恼!
谢锦认为,把学生准备好,是教学中头等重要的事情。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前焦点放在教师身上教师只看见自己要做什么,把自己当成主体,是“教”人的那个人,是负责把一堆学生不见得要的东西塞给他,这怎么会有真正的互动和好的结果呢?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书。教师借处理知识让学生去认识自己,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处事的能力和培养其民主性格,才是本质的东西。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发现自我,学会如何独立思考,面对自己,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学会检视自己、社会、传统、当代潮流,为自己找出生命之路,建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个有尊严的人。
     教学不是教书。教书,是教师把书教给学生,知识是对象,是目的,人不在其中。教师关注的焦点在理性,并不碰触感性和灵性。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借助教材进行开发“人”的工作。教学是两个以上的心灵之间的关系,是合作的艺术。
     教学艺术不是教学技术。教学技术只是操作的技巧,与人无关,可由练习而致,经反复操作而臻于熟练。教学艺术则是教师考虑到“人”的发展与成长才是前提,并以热诚、关心为怀。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感情陶冶、个性发展,交融在一起,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影响力,使弱者变得坚强,懒惰者变得勤奋,不知者变得有知,无能者变得多能,这便是教学艺术。

“主讲”转成“主导”,课堂发生了质变
    作者认为,教和学是两回事。教的主体在老师,学的主体在学生。教学是因为学生有学习的需要才发生的,当学生答应自己要为自己的生命成长学习时,老师才会有用。老师不是教他,而是通过“导”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导的依据是确立教师不是为了自己,是为学生的学习建立知识体系当媒介,设立学习规则以确保大家可以一起一路体验往前走。老师就是助产士,是帮助学生在要生孩子的时能如愿把孩子生下来。过程中教师关注整个怀孕和生产的每个环节,确保孕妇在前进的轨道上,必要时予以提醒、指导。为此教学方式有了大幅度的转变,由“主讲”转成“主导”。
    主导的形态有两种,其一是教师主导:预习,课堂讨论,课堂笔记。课程启动时,为说明课程的立场、定位、目标、蓝图,为厘清执行策略及各项细节,谢锦老师采用主讲型,因为不用主讲,很难完成任务。课程滑行阶段,谢锦采取教师主导型。
    其二是学生主导,即“讲论”。当课程进入起飞阶段,谢锦采用小组讲论、讨论型策略;在高翔阶段,采用大组讲论、讨论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已经变成了学生主导。学生由竞争各自奋战转变成联结合作,不但知识面因共同参与而丰富,眼界也会打开,心态会放宽变高,更会交到真正的朋友,生命变得更加绚烂多彩。这是课程最有特色、最关键的设计,它变成了学生这一生共同的回忆。
    阅读这本书我们发现谢锦老师把语文课变成一堂“生命成长训练课程”,提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玩双赢的游戏”的重大课题,直指灵魂核心的教学与诘问,启发着无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