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4g15t发动机:中国地理地貌河流城市名称原意常识总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38:34
中国地理地貌、河流、城市名称原意常识总汇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一些城市名称的原意
哈尔滨,满语是“晒渔网的场子”的意思。它原为一渔村,铁路通车后兴起,1932年设市。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
锡林浩特,蒙古语意为“高原的城”。
包头,蒙古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
海拉尔,蒙古语意为“流下来的水”。
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
乌兰察布盟,因为清朝时各旗会盟曾经在红螺谷(蒙古语称“乌兰察布”)而得命。
锡林郭勒盟,因为清朝时各旗会盟曾经在锡林郭勒河而得名。
伊克昭盟,因为清朝时各旗会盟于伊克昭(蒙古语意为“大庙”)而得名。
白云鄂博,蒙古语意为“宝山”。
吉林市,旧称船厂,原名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
西安,古名长安,明初设西安府,是控制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所以叫西安。
银川,是著名的塞上古城,一称宁夏城,简称夏城,又称银城。银川地名来自对贺兰山与黄河之间渠道纵横、田园密布的“塞上江南”美好地理景象的描述。
乌鲁木齐,蒙古语是“优美的牧场”的意思。
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白水”。
济南,因城在古济水的南面,所以名济南。
无锡,周、秦时盛产铜锡,至汉代锡开采完,故名无锡。
连云港,因位于云台山与海中的东西连岛之间而得名。
徐州,以古代徐夷或以古“九州”之一的徐州而得名。
镇江,因这地方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
盐城,以产盐而得名。
合肥,以肥水出紫蓬山,分为二支,流至此地后合而为一,故名合肥。
蚌埠,相传古时曾在此采蚌取珠,而船舶聚集的地方叫埠头,称蚌埠集。市因蚌埠集而得名,1946年设蚌埠市。
杭州,传说大禹治水时,到了这里才舍航登陆的,航杭同音,所以以后才叫杭州。
基隆,港外有小鸡笼屿,港以东有大鸡笼山,当初称它为“鸡笼”。后来感到名字不文雅,清代光绪年间便谐音取“其地昌隆”的意思,称为“基隆”。
衡阳,因在衡山之南,故名衡阳。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因全年日照充足,阴雨日和雾日都少,经常晴空无云,阳光灿烂,故有“日光城”的别名。
香港为什么称“香”?
香港为什么称“香”呢?历来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一个女海盗,名叫“香姑”,这座小岛是她的根据地,后来就称它为“香港”。另一种说法是,以前在现在称为“香港仔”的附近,曾经有一道大瀑布,水质甘甜,航海的船只总在这里取用淡水,因而人们称这地方为“香港”。
其实很久以前,在石排湾附近就有一个小村庄,它本来就叫“香港村”,现在人们还把这地方称作“小香港”或“香港围”。现在的香港岛和九龙等地,过去都隶属于中国广东省的东莞县。后来从东莞县又分出新安县(后改称宝安县,即今深圳市),香港岛等地便属宝安县。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才先后被迫割让或租借给英国。
当初,广东省东莞县盛产一种香料,由一种名叫古蜜香树的液汁凝结而成。有的像松香;有的像檀香木,可作为许多香料制品的原料;有的把它放在博山炉中,下面用盘盛热汤蒸,香气便会缓缓地散发出来。
这种产于东莞的香叫“莞香”,当时大都集中到五排湾的这个小港,用船运至省城,再远销到苏杭和京师。这个小港就被称作“香港”,这里的村子也就叫“香港村”。
这种香的上等品,价格很昂贵,几乎和黄金等值。最名贵的叫“东莞女儿香”,是当地妇女在沙土山田中把古蜜香树的树根凿出来,拣最好的树根贮集起来作为私蓄,然后卖给外来香贩的。
据说到清朝,因皇宫中需要大量这样的香,而这种香的产量又极有限,朝廷曾派出“来香专吏”去东莞索要,还使用严刑逼迫。香农无法忍受,便把香树毁了,携家带子逃亡。从此“莞香”就衰落了,成为历史的陈迹,但“香港”的名字却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它位于北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远。
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53°34′),最南境在广东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3°51′),南北延伸5500千米,跨纬度约50度。从南到北,全国(除青藏高原高寒区外)跨越了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南)温带、中温带和寒(北)温带等6个温度带。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风的影响,夏半年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中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05′),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东西距离5200千米,跨经度将近62度。时差在4小时以上。在世界标准时区中,中国国土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5个时区。目前中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统一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时间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并称其为“北京时间”。
中国国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亚洲面积的1/4。
中国陆地疆界长2万多千米。同中国陆地接壤的邻国:东北有朝鲜,北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和西南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南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中国东部面临海洋,海岸线总长度为3.2万多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环绕中国大陆边缘的海,自北至南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中国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近86%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海和南海之中。台湾岛东部海岸及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的海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中国的四大高原
中国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达45O0米,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系列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高原上有1OOO多个湖泊,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高原。其中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湖中的鸟岛驰名中外;纳木湖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湖泊。高原上还有很多的盆地。
内蒙古高原海拔10OO米左右。它地势坦荡,水草丰茂,是很好的天然牧场。
黄土高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发源地之一,海拔1000—2000米,地面上覆盖着5O—8O米的黄土层。
云贵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奇异的石林、孤峭的石峰、深透的洞穴、忽隐忽现的地下河流。高原上有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从57米高的陡崖上直飞“犀牛潭”,气势磅礴,是中国最大的瀑布。
中国地形概述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欧洲总面积。中国的地势呈阶梯排列,以青藏高原为最高点,自西向东,级级下降,向海洋延伸。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度为3.2万公里,在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其中最大的是台湾岛,其次是海南岛。
中国大地的地势象四级阶梯,自西向东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最高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许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第二级阶梯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海岸,地势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这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第四级阶梯就是再向东的中国大陆架浅海区。这里水深大都不超过2OO米,堆积着河流入海带来的大量泥沙。
中国的三大“走廊”
河西走廊 位于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之间,是中国西部甘肃省西北部的一个盆地。它因地势较低、形状狭长,并在黄河以西而得名,全长约1200公里,走廊里有山岳区、戈壁区、绿洲区。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再通过西亚到达欧洲的。
辽西走廊 位于中国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在渤海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平原的宽度从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称为“辽西走廊”。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陆地交通,就主要通过这里。
海上走廊 台湾海峡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水道,被称为中国的“海上走廊”。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是南北航行要冲。中国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从台湾海峡经过,据说还曾在澎湖岛上休息过。
中国的五大山系
中国以多山闻名,纵横全国的山脉主要分为五个体系:
1、东西走向:有天山一阴山一燕山山系;昆仑山一秦岭-大别山山系以及南岭山系;
2、南北走向: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等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有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等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等山脉;
5、弧形山脉:主要为喜马拉雅山、台湾山地等。
中国的气候
中国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东半部是冬季盛行大陆季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海洋季风,湿热多雨大陆性季风气候。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西北地区则因地处内陆,为海洋季风势力所不及,是内陆干旱气候。
中国气候区划分为气候带、气候大区和气候区3级:中国大陆绝大部分分属从中温带到南亚热带的各气候带,仅东北北端属于北温带,台湾南部、雷州半岛以南及云南南部局部地区分属北、中及南热带。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为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洋流、地形、大气环流。这四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
由于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就有显著差别,导致太阳天文辐射南北各异,使中国气温冬季南北差异大,夏季差异小,是气候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领土南北延伸约50纬度,各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形势西藏高原最高,新疆盆地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值在川、黔,由此向东、向北又逐渐增加,至华北、内蒙古一带接近新疆盆地,东南沿海及东北地区略低于新疆盆地。中国各地辐射平衡值,除北纬40°以北地区冬季出现负值外,大部分地区全年均为正值。年均辐射平衡值以海南岛为最大,川黔地区最小。
2、海陆位置和洋流
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所导致的中国下垫面热量状况的差异大。受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大陆的升降温都比海洋快,是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内陆地区常年得不到海洋气流的调节,气流的大陆性表现非常明显。中国沿海洋流有太平洋西部的黑潮暖流和自渤海南下至台湾海峡的寒流。
3、地形
中国为多山国家,地形对中国气候影响颇大。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高原本身不仅通过对周围大气的直接加热和冷却作用,形成独特的高原寒冷气候,明显地破坏了气候按纬向呈地带性分布的一般规律,还通过和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周围地区的气候特征。中国季风结构复杂亦与青藏高原有关,中国东部主要是海陆季风。对流层上层有冬夏间西风和东风带的季节交替,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加强和扩大中国东部季风活动范围、影响其进退速度。
中国许多东西走向的山系亦对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起屏障作用,常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山地还通过对局地气流的阻障作用改变了气温和雨量分布。
4、大气环流
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东亚季风环流是影响中国气候最直接的因素。冬季高空基本气流为西北风,低层自北向南分别盛行干冷的西北、北和东北季风;夏季高空北纬30°以北为西风,以南为东风,低层自南向北为湿热的西南季风和偏南到东南风,因而形成了随盛行风的转变,在环流、天气系统、气团性质等方面都发生明显变化的气候特征。
中国的地震
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远在3000多年前,《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泰山震”的记载。中国又是最早发明地震仪,并用地震仪观测地震的国家。公元2世纪,张衡创制候风地动仪,设于京师(今洛阳),观测地震。
中国地震多呈带状密集分布,可划分为:①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②北起沈阳,向南经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的郯城、安徽的庐江,最南可到湖北黄梅的地震带;③燕山南麓,华北平原两侧与太行山东麓、山西中部的一连串盆地和渭河盆地;④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向南横越秦岭,过甘肃文县,沿四川盆地西北和西缘,直至滇东地区,总长约2 000多千米的范围内,是中国规模巨大的强烈地震带,也是中国东西两部地震活动区的分界线;⑤喜马拉雅一滇西地区,是地中海一南亚地震带经过中国的部分;⑥从西昆仑至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地震分布带;⑦新疆帕米尔至天山南北地震活动带。
中国西部地震活动较频繁,且震中分散;中国东部地震活动不如西部频繁,但地震活动期延续时间长。台湾为一例外,是全国地震活动最高地区,频度高、强度大,震中十分密集。
地震震源位置按深度可分为浅源(70千米以内)、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中国的破坏性地震多为浅震。东部地区震源深度大致在30千米范围内,西部地区较深,约30~50千米。在帕米尔、新疆西南部、西藏南部及台湾省东南沿海等地,还有中源地震分布。中国的吉林省东部和黑龙江省东部的延吉一牡丹江一带,还有少数深源地震。其深度多为500~590千米,少数为300~400千米。
按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中国地震大致可分为3类地区:
1、强烈地区,包括台、藏、新、甘、青、宁、川西和滇等省区,是中国地震活动最显著地区,自1900年以来的地震记录占全国地震总数的80%。
2、中等地区,包括冀、晋、鲁、陕西关中地区、辽南、吉林延吉地区、皖中,闽粤沿海和桂等省区。这些地区的强震震级可达7~8级,但频度较低,自1900年以来的地震记录占全国地震总数的15%。
3、微弱地区,包括苏、浙、赣、湘、鄂、豫、黔、川东、黑、吉及内蒙古的大部分。这类地区仅偶尔发生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亦仅6级左右,强震间隔时间较长,一般均在百年以上。自1900年以来,破坏性地震较少,只占全国地震的5%。
中国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和活动断裂有密切关系。到目前为止,中国记录的8级地震,均发生在延伸长度达数百千米以上的强烈活动的大断裂带上或断陷盆地内;7~7.9级地震中,绝大多数发生在长达100千米以上的活动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内;6~6.9级地震中的90%以上均与长达数10千米以上的活动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有关。中国强震分布还与活动断裂带的特殊构造部位有关:①有50%左右的强震发生在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②15%左右的强震发生在活动断裂的拐弯地段;③15%左右的强震发生在活动性大断裂的强烈活动地段;④还有一些强震发生在活动断裂的端部或闭锁段。
中国地震的发生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板块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这些板块的运动及其间的相互作用,为中国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中国的地貌
中国境内不仅有常见的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缘作用现象、沙漠和戈壁等;还有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黄土地貌。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
中国大陆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下降。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耸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过200米。有人认为这一级阶梯也包括沿海大陆架,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亦有人将沿海大陆架区分出来,称为第四级阶梯。
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为界,可将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中国西部,从新疆吐鲁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面(海拔-154米)到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高差可达9000米;东部从海滨平原到秦岭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湾省的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两者地势高差和倾斜方向均不相同,特点各异:
1、昆仑山以南的西部南方,阶坡明显的只有其北缘的昆仑山北坡和东缘的龙门山东坡,其余边缘多和缓的倾斜,很难划出阶梯的边坡。昆仑山以北的西部北方,主要为高大山系所围隔的大型盆地,如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昆仑山与祁连山之间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与走廊北山之间的河西走廊等。上述盆地底部均甚平坦,但其高程却甚悬殊,最高者和最低者可相差近3000米。各盆地周围的山地,许多山峰又高出盆地本身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地面相对起伏巨大。
2、中国东部真正存在阶梯地形的,只有在上述第二阶梯的前缘和第三阶梯的后缘之间。前者是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鄂西高原和云贵高原,后者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江南丘陵,双方高差达1000~2000米,其间又多具有连续而陡峭的斜坡,坡折相当明显。然而,在高原地带的西侧,出现地势低下的河套——银川平原、渭河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在平原丘陵地带的东侧,更有地势较高的辽东山地、山东山地及浙、闽、粤沿海山地。
以山地的脉络作为框架的中国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大的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亦构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质构造线方向,而且东部与西部亦很不相同:
1、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以北地区,山脉主要走向为北西西或北东东,如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西秦岭等。它们所围隔的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陇中等大型盆地具有菱形的轮廓,长轴呈北西西方向。昆仑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其北面的山脉走向由北西西转为南东东,如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等,形成向东北突出的圆弧;南面的山脉走向则由北西西转向北东东,如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等,构成向西南突出的圆弧。整个青藏高原的轮廓可视为以北西西方向为长轴的巨大菱形。
2、中国东部的山脉走向,主要是东西向与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的相交截,间或有北西向的。东西走向的山脉以阴山一燕山和秦岭一大别山最为明显,向西前者可与天山相连,后者可与昆仑山相接。南岭山脉亦呈东西走向,但因北东向或北北东向构造的干扰,表现不很明显。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地理上的重要界线,燕山隔开了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阴山是内蒙古高原的南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就是依次以燕山、秦岭,南岭为分界的。然而,分布地域最广的是北东或北北东的山脉走向,沿此构造方向在地质上形成一系列的拗陷带与隆起带。表现在今天地貌上,前者多为盆地和平原,后者多为高原和山地。自西而东:第一列为拗陷带,包括呼伦贝尔一巴音和硕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第二列为隆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与吕梁山及其间的山西高原、鄂西一黔东一湘西山地;第三列为拗陷带,包括松辽平原、渤海一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北部湾;第四列为隆起带,包括吉辽东部山地、山东山地、浙闽粤沿海山地;第五列为拗陷带,包括东海、南海的海盆;第六列为隆起带,即中国的台湾岛,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岛弧的组成部分。
营造中国地貌的外动力主要有流水、冰川、冻融、风、海水等,它们直接或间接深受气候的支配。
形成中国地貌的外动力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是流水作用,它集中表现在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上。
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大型内陆盆地的内流河流,多以盆地的低地或湖泊为侵蚀基准面,河源出自周围有冰雪的高山带或多降水的中山带,流经荒漠低山丘陵、山麓砾石戈壁、洪积一冲积一湖积平原,河水沿途逐渐减少以至消失,仅少数特大的河流,如塔里木河、伊犁河、额济纳河、尼勒河等,可流到低地或湖泊内。
羌塘高原(藏北高原)上的内流河流,河身短小,支流不多,呈辐合状汇集于盆地或盆地内的湖泊。较小的内流河流,多由雨水或泉水补给,水量不大,往往在出山口的盆地边缘形成扇形堆积地。较大的内流河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水量较大,通常从峡谷穿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盆地。当它们流经盆地时,河道分叉,注入湖泊处还能造成小型三角洲。
中国广大地区的外流河流,除北疆的额尔齐斯河和中俄界河黑龙江外,其余大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分别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些大河的水系分布,往往受到大致东西走向的长大山脉的制约。
中国外流水系中若干中小河流,每多向相对沉降的盆地作扇状汇集。这种扇状集合的水系,是由地质构造变动所引起的地势倾向所造成的。浙南、福建、粤东一带直接入海的中小河流,流向受地面倾斜方向的操纵,更加明显。
中国长大的河流,如长江、黄河、西江、中俄界河的黑龙江,出中国国境的雅鲁藏布江等,干河流路每多大角度的转折,而且沿途往往穿过若干盆地,横切其间的山地,它们的发育历史必然要较为复杂。
冰川作用是中国地貌形成的重要外动力之一。特别在中国西部高山地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造了流水作用所造成的地貌,因为这一地区的更新世所发生的多次冰期,其冰川规模都较现代冰川的要大得多。现代冰川所塑造的地貌,不论侵蚀或堆积的,其范围都很有限。
中国西部地区,更新世冰川的分布相当广泛,尤其西部的高山,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大多形成以高峰、岭脊为中心的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某些地方,如阿尔泰山西段、天山东段、祁连山西南部以及青藏高原上某些山地,还有过局部的冰盖。更新世冰川作用干扰甚至局部中断了常态地形的演进。
中国东部地区,更新世冰川分布肯定不如西部地区的来得广泛。有冰川作用遗迹的,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大巴山、鄂西山地、大别山、庐山、黄山、天目山、台湾山地等地方。人们对秦岭的太白山和台湾的雪山、南湖大山、玉山等,海拔接近4 000米,在晚更新世晚期发育了冰川,无所置疑;而对其他地方的冰川作用遗迹,目前仍有不同的看法。
在更新世任何一次冰期中,不论中国西部或东部,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冰川发育的规模有大有小。然而从气候角度来看,各次冰期理应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某些共同特点的反映。因此,更新世冰期与间冰期多次的交替,势必影响各地气候,从而影响地貌外动力在地域上的分布。冰期到来,气候寒冷,冰雪面积扩大,在中国东部平原,苔原带要向南移,在西部山地,苔原带要向下移;间冰期则相反,苔原带相应地向北移和向上移,实质上就是冻融作用所产生的冰缘地貌发生水平上和垂向上的大幅度移动。特别在中国西部一些高山,如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在冰期时冰雪带和多雨带向下移,在间冰期冰雪带和多雨带又向上移,冰雪融水与雨水通过河流,把原先冰川领域的物质搬运到非冰川区域去,成为那里的戈壁与沙漠的主要物质来源。
风力作用作为地貌形成的外动力,其领域主要是在干旱地区的沙漠和戈壁。沙漠与戈壁所分布的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相当干燥。大抵从晚更新世晚期、尤其是冰后期以来,地面水文状态起了显著变化,即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路网流程逐渐缩短,脱离水域环境的地方相应扩大,在强风吹袭下,在沙砾石堆积的地方,即靠近山麓地带的盆地边缘,细粒物质吹走,形成砾石戈壁;在沙土堆积的地方,即远离山麓的盆地底部,出现风蚀岗洼和风积沙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水系衰退、瓦解到一定程度以后,沙丘面积扩大,并相连接成长,才发展成为现代浩瀚的沙漠。目前沙漠周缘的分散的沙丘或沙丘链,尚在沿着强风方向作短距离的移动。至于沙漠本身高大而密集的沙丘群体是不可能移动的;能够随风力飘扬,作长距离搬运的,仅为沙漠戈壁中的细小物质,如粉沙与粘土,它们堆积下来,即所谓风成黄土。
中国境内的黄土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面积约63.25万平方千米。最集中的是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关于中国黄土的成因,尚属有争论的问题。由于黄土分布地域很广,不同地区的黄土,其物质来源,搬运运力,堆积环境,理应不尽相同。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多数人认为其物质来源于西北广大的沙漠地区,运送动力是风,堆积环境是有流水作用的。黄土的沟谷发育过程,反映流水侵蚀作用在时间上的变化。在人类历史时期,特别在农业兴起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破坏了原先的植被与土壤,造成现代加速侵蚀,即快速的大量的水土流失。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很广,但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美的是在西南地区,即广西、贵州、云南和川东、鄂西、湘西一带,因为这些地区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处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之下。
广西过去和现在都属热带型气候,碳酸盐岩分布很广,而且多属厚层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大致可分峰丛、峰林、孤峰和残丘等4种类型,反映喀斯特发育从不成熟到更成熟的不同阶段。
黔中、黔南和滇东高原上,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与厚度亦都较大。这些地区喀斯特地貌是地质时期气候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一般情况:在海拔2000米或2000米以上的高原面上主要是溶蚀小洼地、漏斗和落水洞等以及散布其间的一些低矮的峰林和石林,石林分布于路南、宜良、东川、弥勒、罗平一带,其中以路南石林最著名。在海拔l000~1500米的地面上,则以大型溶蚀洼地、矮小的丘陵或石林为特征,大型洼地中有许多落水洞和漏斗,它们成连串分布,其地下往往是暗河。贵州南部向广西盆地降落的斜坡地带,高大的峰丛往往伴以深陷的圆洼地,地表河流多半转入地下。黔北、鄂西、川东、湘西一带,碳酸盐岩分布亦广泛,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密度和深度都很大。
中国海岸类型,根据海洋所接触的陆地形态,可以概括为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此外,还有生物海岸。杭州湾以北的平原海岸从第四纪以来都是沉降的,山东、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山地丘陵海岸都是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由于海面上升大于陆地上升,海水侵入,造成岬湾相间的海岸线;平原海岸,由于陆地下降敌不过河流输出大量泥沙的填充,使海岸线仍然向海伸展。
中国岛屿,按其成因可归为三类:
一类是与大陆或大陆架的地质构造直接有关系的基岩岛,除台湾岛和海南岛以外,还有若干面积较小的群岛,如渤海海峡中的庙岛群岛,由30多座岛屿组成;浙江东南海岸外的舟山群岛,由1339座岛屿组成;珠江口外的大万山群岛,由150多座岛屿组成;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由64座岛屿组成;以及台湾岛东北海岸外的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和南小岛、北小岛等组成。
另一类是河流河口的冲积岛,亦称沙岛,如长江口的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等,珠江口的一些沙岛,台湾岛西海岸外的几列沙岛。
第三类珊瑚礁岛,分布于南海中。分为岛、沙、礁、滩4种,其含义是,成陆已久,海拔较高的,称之为岛;成陆不久,海拔较低,一般高潮不被淹没的,称之为沙;高潮淹没,低潮出露的,称之为礁;低潮不露出海面的,称之为暗沙;水深较大,距海面20~30米的,称之为暗滩。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它位于北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远。
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53°34′),最南境在广东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3°51′),南北延伸5500千米,跨纬度约50度。从南到北,全国(除青藏高原高寒区外)跨越了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南)温带、中温带和寒(北)温带等6个温度带。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风的影响,夏半年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中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05′),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东西距离5200千米,跨经度将近62度。时差在4小时以上。在世界标准时区中,中国国土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5个时区。目前中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统一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时间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并称其为“北京时间”。
中国国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亚洲面积的1/4。
中国陆地疆界长2万多千米。同中国陆地接壤的邻国:东北有朝鲜,北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和西南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南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中国东部面临海洋,海岸线总长度为3.2万多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环绕中国大陆边缘的海,自北至南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中国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近86%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海和南海之中。台湾岛东部海岸及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的海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台湾岛
台湾岛是中国最大海岛,为东亚大陆棚边缘上的大陆岛。距大陆最近处距离仅约130~140千米。全岛周长约为l139.25千米。面积3.578万平方千米,此外有海埔新生地38.85平方千米及属岛74.80平方千米。海岸线共长1239.58千米。岛形南北狭长,长约394千米。岛中部东西最宽,约144千米。
台湾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30%,余为山地和丘陵。超过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
台湾山地的脊梁山脉为中央山脉。全长约320千米。其西北的雪山山脉长约180千米,与西南玉山山脉相接;西为阿里山脉,其北段亦称加里山脉。中央山脉高峰丛集区,北起南湖大山(3740米),南迄北大武山(3090米),其间相去不下200千米,超过3000米和3500米以上的著名山峰簇聚,其中秀姑峦山3833米,马博拉斯山3805米。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为台湾最高峰,亦为中国东部最高峰。
海岸大部分皆甚平直。北部自富贵角以东,南至三貂角,长约120千米,岩石裸露,岬角岐出,但除基隆港外,天然港湾规模狭小。东部海岸除苏澳湾外虽岸外水深,但因断崖逼岸,腹地多山,不利建港。
主要平原80%以上集中于西部。若依中央山脉全线为界,以东主要平原仅有东台纵谷狭长地带(包括花莲平原和台东平原)。其间有花莲、秀姑峦和卑南三溪流域的冲积扇群相交错。北部多丘陵。西部则有新竹平原、海岸平原、彰化平原、台中盆地、浊水溪大冲积扇、嘉南平原、高雄平原、屏东平原、恒春平原。平原面积约4500平方千米。
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的过渡区,每年自10月至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盛行期,5~9月为西南季风期,东北部与西南部气候有显著差异。南北平地各以台北、恒春为代表,年均温分别为22~23℃和24~25℃。至于最高月均温仅约30℃,最低月概在15℃以上。零下的绝对低温偶而出现于北部平原、台地。气温垂直变化大,山地年均温,阿里山的2406米测站已低至为10℃左右,玉山的3850米测站更低至4~5℃。后者极端低温可至-12℃。
降水量东北部特高,基隆历年平均值超过3000毫米;最高可达5000毫米。最高记录为基隆东南方的火烧寮,历年平均超过6000毫米,最大超过8400毫米,宜兰亦可超过3000毫米。台中、台南、高雄皆逾1700毫米,屏东高于2000毫米。东北季风为冬半年主要雨源,年中受台风影响亦较强,致雨机会特多,基隆被称为“雨港”,雨日逾最多可达230多天。宜兰最多可逾220天。西南部的台南、高雄等雨日远少于宜兰和基隆。西南部平原区因秋冬少雨,常有较严重旱情。台湾岛及其近邻海域位于太平洋台风夏秋间频繁出没地带,台风年均不下3~4次,其中尤以横越恒春半岛和北部最多,受影响亦最大。
台湾岛上溪河长50千米以上的不过20条,其中西向入海者16条,东向入海者4条。大部分河川流路短,河床比降大,上游水势急湍,流量的丰枯之差甚大。长大河流有浊水溪,全长仅186千米,流域面积3155平方千米;高屏溪长171千米,流域面积3257平方千米;淡水河长158.7千米,流域面积2726平方千米。此外,还有大甲溪、乌溪(大肚溪)、曾文溪以及东部的卑南溪、秀姑峦溪、花莲溪。淡水河是台湾唯一曾有航运之利的河道。台湾岛河流水力资源丰富,总蕴藏量约500多万千瓦,其中大甲、浊水二溪各可超过百万千瓦。
台湾岛丘陵、台地和山麓地带多分布红壤。由于降水多,土壤受淋溶作用强烈,土质粘重,盐基已基本淋失,肥力不高。
天然植物自海岸地带的红树林至高山寒温带性的森林无不具备。南部海拔500米以下地区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兼备,北部则以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全岛森林面积占全岛土地总面积的52%左右,其中亚热带和热带林共占森林面积约87%,温带林约11种,余为亚寒带或寒带林,见于3000米以上高处。台湾岛植物种属繁多,现存高等植物180多科,4000多种,其中重要森林植物即有8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约百余种,红桧、台湾扁柏、铁杉、冷杉、台湾云杉、峦大杉、台湾杉、肖楠等尤为著名。动物中原以水鹿分布最广,次为梅花鹿麂等,3500米以下山林地区均有栖息。
台湾岛四面临海,水产资源丰富,海洋渔业发达。水库的淡水鱼繁殖亦颇有发展。矿产较重要的仅有煤、原油,天然气、金、铜、大理石、石灰石、自云石、海盐等9种。能源及金属矿物均不富集。煤多产于基隆至新竹一带。油气田分布苗栗丘陵区,产量甚微;天然气已知储量仅约275亿立方米。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是中国南海上岛屿的总称。北自北卫滩(北纬21°08′),南至曾母暗沙(北纬3°5l′),南北跨纬度17°多,东西跨经度11°多。有暗滩、暗沙、暗礁、沙洲和岛屿250座以上,可分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等珊瑚礁群岛。南海古称“涨海”。南海诸岛古称“涨海崎头”、“珊瑚洲”。
南海大陆坡和大陆架具有大陆型地壳(硅铝壳),基底是中生代和古生代的花岗岩和变质岩。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时,曾发生褶皱、断裂和火山爆发,并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断裂和构造脊。
南海深海盆具有大洋型地壳(硅镁壳),为超基性玄武岩类所组成,地壳较薄,约6~10千米,莫霍面深10~14千米,沉积层亦较薄。
除个别火山外,南海诸岛都由珊瑚礁组成。珊瑚礁以环礁为主,台礁(桌礁)次之。南海诸岛主要有珊瑚岛34座,火山岛1座,沙洲13座,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岛洲以小、低、平为特点,面积一般仅为0.1~0.5平方千米,海拔2~6米;最高的是石岛,海拔不过15米,最大的是永兴岛,面积不过1.85平方千米;大于1.5平方千米的珊瑚岛还有东沙岛、东岛等。
南海诸岛大都发育在南海北、西、南部大陆坡的海底台阶(海底高原)上,部分跨越南海深海盆,南端伸入南海南部的大陆架。
(1)东沙群岛。南海诸岛中最北和最小的群岛。发育在水深约300米的东沙台阶上,由东沙礁、南卫滩和北卫滩组成。东沙礁西侧有两缺口,形成南、北水道,其间有东沙岛。
(2)中沙群岛。包括海盆西侧的中沙大环礁,北侧的神狐暗沙和一统暗沙及深海盆上的宪法暗沙、中南暗沙等。发育在中沙台阶上的中沙大环礁全为海水所淹,由26个水深9~26米的暗沙和暗滩组成,东以51°~58°的陡坡降至水深4000米的南海深海盆;西以2500米深的西沙东海槽与西沙台阶相隔。此外,在中沙群岛以东还有露出海面的环礁——黄岩岛。
(3)西沙群岛。南海诸岛中岛屿最多的群岛。坐落在水深900~1000米的西沙台阶上,由10座大、中、小环礁和台礁组成,其中有4座环礁和1座台礁,其上发育有岛屿和沙洲。西沙群岛共有22岛、7沙洲、5礁、6滩等40座,可分东西两群:东群宣德群岛由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和嵩焘滩组成。宣德环礁呈马蹄形,边缘有永兴岛、石岛、七连屿和淹没于水下的银砾滩,七连屿共4岛6沙洲,形成岛链,其中赵述岛和北礁间有缺口赵述门;东岛环礁有东岛、高尖石、西渡滩、湛涵滩、滨湄滩和北边廊,其中高尖石是西沙群岛中的唯一的火山岛。西群永乐群岛包括永乐环礁、北礁华光礁、玉琢礁、盘石屿和中建岛。永乐环礁是典型的环礁,边缘有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等12岛及羚羊礁和筐仔沙洲。
(4)南沙群岛。南海诸岛中范围最广、暗礁、暗沙和暗滩最多的群岛。大部坐落在水深1800~2000米的南沙台阶上,拥有暗滩和暗沙50多座,暗礁百余座,还有主要的珊瑚岛11座和沙洲6座。其中8岛5沙洲集中在中北部,从北至南,有双子群礁的北子岛、北外沙洲和南子岛;西月岛;中业群礁的中业岛;道明群礁的杨信沙洲、双黄沙洲和南钥岛;郑和群礁的太平岛、敦谦沙洲和鸿庥岛;九章群礁的景宏岛和染青沙洲。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太平岛(黄山马峙)面积仅0.43平方千米,最高的鸿庥岛(南乙峙)海拔仅6米。东部有马欢岛和费信岛(两岛共居一环礁上,渔民称为罗孔),往东则有大暗滩群,其中最大者为礼乐滩,最东为海马滩。马欢岛以南还有五方礁、美济礁、仁爱礁、半月礁和蓬勃暗沙等。
九章群礁以南有近东西向的南华水道,是长约280海里的深水道。南华水道以南岛洲很少,主要是南威岛和安波沙洲(锅盖峙)。南威岛西南有南薇滩、万安滩等暗滩群,以东有尹庆群礁。安波沙洲东北有柏礁、六门礁等,以东有南海礁和规模巨大的安渡滩。安渡滩东北有榆亚暗沙、司令礁等,西南有弹丸礁、南通礁、北康暗沙、南康暗沙等,最南是曾母暗沙。
南海诸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东沙岛为25.3℃,永兴岛26.5℃,太平岛27.9℃。冬夏交替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当冬季强劲东北风时,地处风口的东沙岛10月至翌年2月平均风速达8.0~9.8米/秒,有“风窟”之称;而此时的南沙风速仅为3.7~6.1米/秒。夏季西南风盛行之际,南沙6~8月平均风速5.0~6.5米/秒,而东沙仅有4.0~4.6米/秒。
南海诸岛年降水量东沙岛1459毫米,永兴岛1505毫米,太平岛1842毫米。夏湿冬旱,降水多由西南季风和台风所致,日最大降水量永兴岛曾达612.2毫米。
南海诸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而生物量却不很大,其季节变化较小。深海上层有旗鱼、箭鱼、鲨鱼、金枪鱼等,中下层有灯笼鱼等深海鱼类。金带梅鲷常成群大片浮于海面。浮游动物生物量在深海上层较少,西沙、中沙群岛仅为50~60毫克/立方米,但在珊瑚礁海面则较高,如东岛附近可达87毫克/立方米。
珊瑚礁系由造礁石珊瑚和钙藻等构成。西沙群岛造礁石珊瑚达40属、134种和亚种。南海诸岛鸟群以鲣鸟和海鸥为主,经年排泄大量鸟粪,形成厚数十厘米至一米多的鸟粪层。南海诸岛的土壤以珊瑚灰岩或珊瑚贝壳沙为母质,形成磷质石灰土。但土壤缺铁、铝、镁、锰及其他某些微量元素。南海诸岛植物种类较少。西沙群岛有植物213种,隶属57科154属。其中166种野生植物,47种栽培植物。可种植甘薯、玉米、花生、蔬菜等。
钓鱼岛列岛
钓鱼岛列岛是中国台湾省宜兰县辖列岛。位于台湾岛东北约200千米内外东海中,包括钓鱼岛、黄尾屿、冲北岩、冲南岩、北小礁(岛)、南小礁(岛)、赤尾屿。以钓鱼岛最大,约5平方千米。诸岛皆分布于东海大陆架上,其东有深逾2000米的海沟与琉球群岛相隔,均属火山岩体丘陵,由海底火山活动形成。
明代以来,钓鱼岛(即钓鱼台,见明嘉靖间陈侃《使琉球录》)向属中国海防管区。明、清两代,凡自闽境出使至冲绳岛琉球王国的那霸港,均经钓鱼岛(钓鱼台)。岛上向无定居人户,惟闽、台等省渔民常到此处海城捕鱼,或作短时寄泊。岛上多山茶、棕榈、仙人掌、海芙蓉等自然植物,亦有其他药用植物。附近海底有丰富石油蕴藏。
北部湾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海域北部。东起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迄越南。面积约44238平方千米。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过90米。湾内海底平坦,由东北渐向西南倾斜,倾斜度不及2°。海潮每日发生一次,海流徐缓。流入北部湾的主要河流有中国的九州江、南流江、大风江、钦江、防城河、北仑河、昌江及越南的先安河、红河、马江等。主要港湾有中国的安铺港、铁山港、钦州湾、珍珠港、洋浦港及越南的下龙湾等。岛屿众多,主要为中国的涠洲岛、斜阳岛及越南的拜子龙群岛等。
北部湾位于北热带,年均温22.7℃,12月至翌年1月底层水温18~28℃,夏季27~30℃,表层与底层温差约1℃。年降水量1300~2500毫米。海水盐度夏季为29.8‰~34.29‰,冬季31‰~33.95‰。湾内波浪小,风力一般不超过6级。台风多出现在6~10月。
北部湾是中国重要热带渔场,可供捕捞的海区有40多处,鱼类达500多种。北部湾海涂辽阔,底平沙细,水质优良,浮游和底栖生物丰富,适宜发展海产养殖,可供养殖品种有日本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斑节对虾、珍珠贝、大嚎、海参、青蟹、文蛤、蛏、江篱、鱼类等。北部湾海域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北部湾畔重要城市有北海市、防城港、钦州市及八所港等。
中国河流与湖泊概述
中国河流的总长度约22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全国径流总量达27115亿立方米,几乎与欧洲的径流总量相等。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OO公里,流域面积180.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地上地下有着许许多多的古迹文物。
中国还有一条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最早开凿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秦代,后来经过多次开凿疏浚,成为历朝历代的漕运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资经由这条河被运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过这条河去美丽的江南游览。现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国有众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阳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咸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
中国的人工河
人工河通称“运河”,是指由人力开凿的用以沟通水系,便利运输的水利工程。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期。中国曾先后修筑了许多人工河,大大改善了国内水利资源调配和航路运输状况。其中,以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
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始建于隋代(公元581年—618年)。它始于北京,止于杭州,贯通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江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最长的人工河。
一千余年来,京杭运河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由于长期的淤积,大运河曾一度堵塞。1949年以后经过分段整治,大部分淤塞的河道都已恢复通航。此外,还加修了钱塘江沟通工程,使运河航道延长近7公里。京杭运河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中国的咸水湖
咸水湖是指湖水含盐量较高的湖泊。中国的咸水湖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且在数量上远多于淡水湖,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5%。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青海湖”。
青海湖又名“库库诺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近年来,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湖水也随之不断下降,湖面逐渐缩小,与初期的湖区相比,湖面已缩小近三分之一,水位降低了80—100米。
中国的淡水湖
淡水湖是湖水含盐量较低的湖泊。中国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这一地带的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国主要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都分布在这一地区。
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的南岸,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时,湖长170.0公里,平均宽度17.3公里,面积为293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276亿立方米。鄱阳湖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主要入湖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
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的长江中游以南,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它的面积在枯水期约有3100平方公里,洪水期为3900多平方公里,湖区总面积达18000平方公里,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
太湖 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国东部近海地区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湖区总面积约为3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为2420平方公里。流入太湖的河流主要有东茹溪等。
洪泽湖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区总面积为2069平方公里。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入洪泽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
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总面积为753平方公里。其源头起自英、霍二山,主要入湖河流有丰乐河、杭埠河、兆河等。
中国的河流:辽河
辽河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大河之一,被称为辽宁人民的“母亲河”。其干流上游老哈河源自河北省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辽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注入渤海,全长1394公里,流域面积为20.16万平方公里。辽河属树状水系,东西宽南北窄,流域内山地占48.2%,丘陵占21.5%,平原占24.3%,沙丘占6%。
辽河主流上游老哈河汇合西拉木伦河后,称西辽河。西辽河于台河口分为南北二支,南支为主流西辽河,北支为新开河。二河于双辽汇合后南下,至福德店汇合东辽河后始称辽河。经铁岭后转向西南,至六间房再一分为二,一股南流为外辽河,在三岔河与浑河、太子河汇合,称大辽河,经营口市注入渤海。另一股西南流称双台子河,经盘山南汇绕阳河后,注入渤海。1958年后,在六间房堵截外辽河流路,使浑河、太子河成为独立水系,辽河主流改由盘山南入海。辽河上游流经黄土丘陵,会合坤都河、英金河、崩河、羊肠子河后流入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至昌图福德店,长882公里。西辽河接纳南岸支流教来河后地势降至300米以下,向南穿过辽北低丘,接纳招苏台河、清河、柴河、泛河等,进入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至石佛寺为辽河中游,长210公里。下游穿流冲积平原,北岸汇入秀水河、养息牧河、柳河等,至双台子河口长302公里。
辽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350—1000毫米,年径流量为89亿立方米,山地多于平原,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年降水量的65%集中于每年的4—9月。二龙山、大伙房、参窝连线以东流域,年径流深150—400毫米,占总径流量的25%左右。西辽河沙丘草原区,年径流深在50毫米以下,仅占总径流量的10%。辽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强度大、频率高、集流快,常使水位陡涨猛落,造成下游地区洪涝。此外,辽河的含沙量较高,仅次于黄河、海河,为中国第三位,年输沙量达2098万吨。
近年来,由于大量人为因素,辽河已成为中国江河中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辽河水无法存活生物,无法用于灌溉,更无法供人畜饮用。这种情况已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普遍重视,自1993年起开始了整治辽河工程,依法严厉打击未达标准的排污单位,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国的河流:淮河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为中国第六大河。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别山和江淮丘陵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分界。流域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400公里,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为19万平方公里,泗、沂、沭河水系为8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由淮河与泗、沂、沭河两大水系组成。淮河干流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北麓,流经豫、皖至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196米。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流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比降0.5‰。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处的三河闸为中游,长490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洪泽湖以下为下游,面积3万平方公里,入江水道长150公里。淮河中上游流域有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21条,其中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有16条。
泗、沂、沭河水系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泗河源于新泰市南部太平顶西麓,流经南四湖,汇湖东西诸水后,经韩庄运河、中运河,又汇邳苍地区来水,经骆马湖由新沂河入海。沂河源于沂源县鲁山南麓,南流经临沂至江苏境内入骆马湖,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沭河源于沂山南麓,南流至临沭县大官庄分为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经江苏新沂县入新沂河,新沭河东流穿马陵山经江苏石梁河水库和沙河故道,至临洪口入海,流域面积为5700平方公里。
此外,淮河流域还包括有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高邮湖等多座较大的湖泊。其中,洪泽湖的库容达130亿立方米,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南部大别山区最大达1300—1400毫米,北部黄河沿岸仅为600—700毫米。每年6—9月份为汛期,降水量占年总量的60—70%。淮河流域年均地表径流深为240毫米,年地表径流量为622亿立方米,属中国水资源短缺地区。流域内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蕴藏较丰富,一般在地下60米内均有较好的含水层,地下水来源由降水补给。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年均为224亿立方米。两者合计为846亿立方米。
由于长期以来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淮河的水质日趋恶化,并一度丧失了自净能力。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整治下,这一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中国的河流:珠江
珠江是中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原指广州至东江口的河段,后以之通称该水系。现在所谓的珠江流域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的广大流域。珠江流域跨越滇、黔、粤、桂、赣、湘六省区,流域呈扇状辐合,各水系则呈树枝状分布。主要干支流总长约1.1万公里,流域总面积45.26万平方公里。
珠江由东、北、西三大江汇流而成。其主干流称西江,源于云南沾益县马雄山,全长约2210公里,总落差约2130米,在三水以上流域面积约35.5万平方公里。西江干流上游南盘江与北盘江会合后称红水河,会柳江过大藤峡后称黔江,黔江与郁江相会后称浔江,会桂江后在梧州市以下始称西江。西江经羚羊峡后在思贤□处与北江沟通,以下流经珠江三角洲入南海。北江主源称浈水,源于江西省信丰县西溪湾,干流全长468公里,流域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广东省境内,总落差约310米,主要支流有武水、连江、绥江等。北江自中游经三水后流入三角洲河网区,与西江河道交错,注入南海。东江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也称“浔乌水”,与定南水相会后称东江,流经广东东部,干流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2.8万平方公里,总落差约440米,到石龙后分流形成东江三角洲。后分为北干流和南支流两大河,同注入狮子洋经虎门出海,主要支流有安远水、新丰江、秋香港、西枝江、增江等。
珠江流域年均径流量为3412亿立方米,水量居全国河流的第二位。其中西江年均径流量约2670亿立方米,约占流域总量的80%,北江为472亿立方米,东江为272亿立方米。珠江流域每年4—9月为汛期,流量占全年70—80%,洪水多出现于夏季,下游及三角洲常有较大秋汛。流域年均含沙量为0.126—0.344千克/立方米。
珠江的水力资源特点为高度集中,有利于系统开发。珠江流域的水能蕴藏量达333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921亿度,占全国总量的5.8%。流域水力资源大部分在西江,其水能蕴藏量达2943万千瓦,占全流域的88%,可开发量达2117万千瓦,占全流域的86%。其余各江及三角洲的水能蕴藏量仅为12%,可开发量为14%。
珠江流域现有淡水鱼约250种,除鲤、鲫、鳊、青、草、鲢、鳙、鳜等品种外,还有特有的鲮鱼、花鳗、卷口鱼等。珠江三角洲下游河口区还有丰富的蚬、青蟹、沙虾及人工养殖的牡蛎,是中国淡水人工养殖的发达区域。
中国的河流:怒江
怒江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向河流,源自西藏自治区唐古拉山脉的巴斯克我山,流经藏、滇两省区。全长2816公里,流域面积32.4万平方公里。自中国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在毛淡棉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自河源至嘉玉桥以上为怒江上游,山势起伏较缓,河谷平浅,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嘉玉桥以下至泸水为中游段,河床坡度陡,支流属羽状水系。怒江流经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怒山,在这里形成世界第二大峡谷区。泸水以下为下游段,沿河山脉高程降低,水面宽,河谷深度为500—1000米,两岸有阶地分布。
怒江流域径流较深,下游地区在500—800毫米,中游地区一般为400—600毫米,上游地区的流域面积虽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径流深度仅为150—400毫米,径流量不及全部的45%。怒江径流的补给来源,上游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中游以雨水补给为主,下游雨水补给更多,达60%左右。河川径流的年内变化各河段情况不同,上游冬季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5%左右,春季约占10%,夏季可占60%左右,秋季占25%,一般最大流量出现在7月或8月,最小流量多出现在1月底或2月初。下游地区河川径流集中于夏、秋季两季,而冬、春季较少,在集中程度上不及上游地区,最大径流量多出现于7—10月,最小流量则在4—5月。
怒江蕴藏的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干流年径流量丰沛,落差大,水能蕴藏量约为3550万千瓦。此外,怒江流域还蕴藏有丰富的铜、铁、铅、锡、煤、汞、水晶、硫磺、石墨、云母等矿产资源。
中国的河流:海河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主要的大河之一,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条河流自北、西、南三面汇流至天津后,称为海河。其干流自金钢桥以下长73公里,河道狭窄多弯。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区。流域面积为31.7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3%,其中山区约占54.1%,平原占45.9%。
海河水系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条河流组成。其中:
北运河为海河北支,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山区,上源名温榆河,通州以下始称北运河。其水自青龙湾河、筐儿港减河汇入潮白新河或永定新河,注入渤海。全长约180公里,流域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
永定河为海河西北支,上源为桑干河和洋河,分别源于晋西北和内蒙古高原南缘。二河均流经官厅水库,出水库后始名永定河,至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其水经永定新河由北塘入海。全长650公里,流域面积5.08万平方公里。
大清河为海河西支,是上游五大支流中最短的干流。其上源北支由源于涞源县境的北拒马河和源于白石山的南拒马河组成,南支则由漕河、唐河、大沙河和磁河等十余支流组成,均源于太行山东麓并汇入白洋淀,出淀后始名大清河,至独流镇与子牙河汇合。全长448公里,流域面积3.96万平方公里。
子牙河为海河西南支,由发源于太行山东坡的滏阳河和源于五台山北坡的滹沱河汇成,两河于献县汇合后,始名子牙河。全长730余公里,流域面积7.87万平方公里。
南运河为海河南支,上游有漳河与卫河两大支流,流域面积3.76万平方公里。漳河源自太行山背风坡,经岳城水库,在徐万仓与卫河交汇,流域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卫河源自太行山南麓,由淇河、安阳河、汤河等十余条支流汇集而成,流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漳河和卫河在徐万仓汇合后称卫运河,卫运河全长157公里,至四女寺枢纽又分成南运河和漳卫新河两支。南运河向北汇入子牙河,再入海河,全长309公里。漳卫新河向东于大河口入渤海,全长245公里。
海河流域年均径流量为211.6亿立方米,具有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山地年均径流深110毫米,平原则仅为57.6毫米。流域各河径流变化剧烈,大部分河流有1/2至4/5的年径流量集中在6—9月,7、8月间形成夏汛,月径流量可占全年的1/4至2/5。年际间的变化更为悬珠,多水年和少水年的径流量相差五倍。
由于海河水系上游支流繁多分散,下游集中,河道容泄能力上大下小,尾闾不畅,故而极易形成洪峰,给流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治理海河河道,兴建水库,增辟灌溉和入海尾闾工程。先后兴建大小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达265亿立方米,控制了山区流域面积的83%。在兴建水库同时,还兴建了水电站119座,总装机容量为66.2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达17.9亿千瓦时,使海河流域可发电量水能资源的1/3得到了利用。此外还建造堤防4300公里,开挖疏浚支流河道270条,骨干河道50条,并新辟了漳卫新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8条入海河道,使排洪入海能力达到2.5万立方米/秒,治理了80%的平原易涝面积,初步解除了洪涝灾害。
中国的河流:澜沧江
澜沧江是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岗果日峰的扎曲,流至昌都后始称澜沧江。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出境后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全长2354公里,流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是东南亚地区第一大河。
澜沧江上游以类乌齐河口为界,全长556公里,山势一般较平缓,河谷平浅,年径流深度为200毫米。以下为中游峡谷区,全长821公里,河床坡降大,谷形紧窄,水面宽120米左右,年径流深度为400—700毫米。功果桥以下为下游,两岸山势降低,窄谷与宽谷相间出现,年径流量为200—400毫米,是河川径流量的主要来源。戛旧以下进入西双版纳,地势更为低平,河道流经峡谷和平坝,形成串珠状河谷。
澜沧江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辅以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上游段高山冰雪融水占有一定的比重,地下水补给一般也占年径流量的50%左右。自中游段开始,雨水补给逐渐增大,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相应减少。至下游段,雨水补给已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上中游冬季的年径流量一般不到全年径流量的10%,春季可达10%以上,夏季可占50%左右,秋季径流量仍可占全年的30%左右。最大流量一般出现在每年的7月或8月,最小流量多发生在1月或2月。下游段每年7—10月都有可能出现最大流量,其中以8月为最多,最小流量以5月最多。
澜沧江的河床落差达4600米,平均比降为2.2‰,其干流蕴蓄的水能资源约为2700万千瓦,极具开发潜力。中国已先后在澜沧江修建了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座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共达705万千瓦。按照发展规划,从2001年开始,中国继续在澜沧江上修建六座大型水电站,形成八座梯级水电站的系列开发群体,总装机容量可达到1555万千瓦。
中国的河流: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冬大冰峰,奔腾向东,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她全长6380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同黄河一起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江水系北部以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一线与黄河、淮河为界,南部以南岭、黔中高原、大庚岭、武夷山、天目山一线与珠江及浙闽水系为界。东西跨越31个经度,南北相距11个纬度,拥有180多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遍及16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5。在辽阔的流域内,65%是高原山地,22%是丘陵,11%是平原,2%是河流、湖泊和沼泽。根据各段河流的水文、地理特征,长江可分为:从江源至湖北的宜昌为上游,长4529千米;宜昌至江西的湖口为中游,长927千米;湖口至长江口为下游,长844千米。
长江的入海水量近1亿立方米,总落差5800多米,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占全国河流径流量的37%,相当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水能资源的总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为世界所瞩目,建成后的年均发电量达849亿度,大大缓解了中国电力紧张的状况。同时,对缓解每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也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河流: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西藏自治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属印度洋水系,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流经米林后折向北、东,继而又急转南流,于巴昔卡出境流入印度,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又流经孟加拉国与恒河相汇,最后由孟加拉湾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全长2057公里,是中国第六大河;年径流量约1395亿立方米,居中国第三位;流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流域面积为24.048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五位。
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的总落差达5400余米,是中国坡降最陡的大河。河源至里孜为上游段,长268公里,此段河谷宽阔而较平坦,多湖泊分布,支流库比藏布汇入后改称当却藏布(马泉河)。里孜至派区为中游段,长1293公里,以宽谷为主,为典型的河谷特征,里孜以下方称雅鲁藏布江。派区以下至流出国境处为下游段,长496公里。
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其中集水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有14条,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有5条,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曲、帕隆藏布。其中拉萨河河流最长、集水面积最大,帕隆藏布年径流量最大。雅鲁藏布江流域巴昔卡一带的年径流深可达3000毫米以上,上游地区则不足100毫米。径流的年际间变化小,年内分配不均匀,降水多的月份,其冰雪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大。此外,该流域还具有枯水期水量较大而较稳定、悬移质泥沙含量少、下游地区推移质严重、河水温度低、河水矿化度小、总硬度低等特点。
雅鲁藏布江拥有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具有良好的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全流域水能蕴藏量超过1.1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6;其中干流水能蕴藏量近0.8亿千瓦,居第二位。以单位河长或单位流域面积的水能蕴藏量计算,则为中国各大河流之首。目前,中国已初步在雅鲁藏布江中小支流上兴建多座用于灌溉或发电的水利、水电工程,但其剩余可开发资源还是极其巨大的。
中国的河流: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在历史上就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共同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5400多米,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1900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长1500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孟津,长1100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然后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汇入汾河、洛河和渭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被华山所阻,转向东流,过三门峡到孟津、洛阳,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870多公里,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的长度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等省,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稍好,而下游段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这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2000公里。下游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500公里。
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黄土质地松疏,利于耕种,十分适合人类居住。五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有1000多处,发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红色而带彩纹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从发现殷墟可以证明3000年前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大国。
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2000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1500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26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受灾面积波及25万平方公里。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16亿吨。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超过四亿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占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耕地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中国的河流:黑龙江
黑龙江流经中国东北的北部,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她的源头分为南北两处,北源石勒喀河源于蒙古国肯特山东麓,南源额尔古纳河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坡。南北两源在中国漠河西洛古河村汇流后称黑龙江,东流至俄罗斯境内注入鄂霍次克海。黑龙江跨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全长4370公里,是世界第11大河,其流域面积达184.3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十位,在中国境内的流域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48%。
黑龙江干流自洛古河村至黑河附近的结雅河口为上游,长约900公里。自结雅河口至乌苏里江河口为中游,长约1000公里。自乌苏里江河口以下至入海处为下游,长约950公里。全江可通行3000吨级以下的船舶。
黑龙江的支流共约200余条,其中较大的有松花江、乌苏里江、结雅河、布列亚河等。松花江为黑龙江最大支流,自天池至松花江河口全长1657公里,流域面积55万余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798.5亿立方米。另一支流乌苏里江,长905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630亿立方米。
黑龙江流域位于寒温带与温带,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黑龙江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积雪融水补给为辅的河流,全部径流中雨水补给约占75—80%,融雪水补给约占15—20%,地下水补给占5—8%。
黑龙江为封冻河,封冻期近半年。每年10月上旬上游出现初冰,中游10月下旬始见初冰。初冰之后一个月为封冻期,自上游始,漠河附近河段平均于11月上旬封冻,中游为11月中下旬封冻。至翌年4月中下旬,中游、上游先后解冻。封冻期上游为160天以上,中游约140—160天。
黑龙江蕴藏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总量约为3200万千瓦,并出产有多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近年来随着中俄贸易往来的频繁开展,中国已先后开放黑龙江七个口岸对俄贸易,每年为两国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