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鳃鲈鱼 食谱: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00:48
关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三)]的字幕:
  • 大家知道,当代著名的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 “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
  • 处于优势以来,
  • 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
  • 再危险的时代了”,
  • “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
  • 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
  • 汤因比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 特别是孔子儒家的思想,
  • 他的仁爱的学说
  • 是解决现代化
  • 社会伦理问题所急需的。
  • 他说,“儒家的仁爱
  • 是今天社会之所必需”,
  • “墨家主张的兼爱,
  • 过去只指中国,
  • 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
  • 理论去理解”。
  • 这是汤因比和池田大作
  • 他们有一个历史性的对话,
  • 这里有一本书,
  • 这本书叫《展望21世纪——
  • 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 这是1972年,英国的汤因比
  • 和日本的池田大作历史性的对话,
  • 他们对中国儒家的思想,
  • 特别是孔子的仁爱思想
  • 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高度评价。
  • 这也就是我们当前
  • 为什么要注意孔子的思想,
  • 仁爱思想,吸取到我们教育上的
  • 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 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的地位很高,
  • 大家知道,
  • 1984年美国的《人民年鉴手册》,
  • 它就列出了世界十大思想家,
  • 孔子名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首位,
  • 其次才是古希腊的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 然后是意大利的阿奎那,
  • 然后是波兰的哥白尼,
  • 然后是英国的培根、达尔文,
  • 然后是法国的伏尔泰,
  • 然后是德国的康德,
  • 这十个人,
  • 所谓世界性的十大思想家。
  • 孔子名列第一。
  • 现在美国有两个孔子的铜像,
  • 美国的孔子的铜像里头
  • 都有孔子的一句很有名的话,
  • 大家都很熟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所以西方人对大同思想非常重视,
  • 所以美国很多州,
  • 譬如说,德州还有其他的州,
  • 就把孔子的生日定为美国的教师节,
  • 美国的教师节
  • 就是中国孔子的生日。
  • 可见西方人对孔子
  • 也是非常敬重的,
  •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
  • 也应该属于世界。
  • 1988年1月14号,
  • 澳大利亚有个《堪培拉时报》
  • 这个时报里登了一个
  • 很重要的消息,
  • 这个消息标题叫
  • 《诺贝尔奖获得者说
  • 要汲取孔子的智慧》
  • 这是澳大利亚
  • 《堪培拉时报》的一个记者,
  • 叫帕特里克·曼汉姆,
  • 他当时在巴黎,
  •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开会,
  • 在会议上他得到一个信息,
  • 在这个会议上,
  • 有一个瑞典的科学家
  • 叫汉内斯·阿尔文博士,
  • 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是瑞典的
  • 1970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 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
  • 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
  • 将近结束的时候,
  • 他讲过非常著名的一句话,
  • 他说人类要生存下去
  • 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
  •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这是他非常著名的一句话,
  • 可见孔子他不仅是我们中国的,
  • 他是属于世界的,属于人类的。
  • 所以在当前我们提出
  • 孔子的仁爱思想,
  • 孔子的教育思想,
  • 特别是对大家进行
  • 人文主义的教育
  • 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
  • 非常合适的,
  •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
  • 孔子的几个思想,
  • 譬如说,孔子讲过“有教无类”。
  • “有”可以当为讲,当治讲,
  • “教”就是教育,
  • “有教”就是办教育,
  • 或者说办学校。
  • “无类”就是不要区分类别,
  • “类”就是说逐类,
  • 不管你是华夏族也好,
  • 还是夷迪族也好,
  • “类”这里就包括族类,
  • 也包括等类,
  • 你是贵族还是平民,
  • 不同的等级,不同的民族,
  • 都没有关系,
  • 我们不要有民族的界限,
  • 等级的界限。
  • 我们都可以给他施加教育
  • 让他都能够
  • 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影响。
  • 这就是“有教无类”的
  • 一个基本的含义。
  • 这个“类”就是指
  • 政治地位的贵贱、贫富这些不同。
  • 因为在孔子之前,
  • 教育是有教有类的,
  • 就是分类的,
  • 当时的教育受到统治阶级的垄断,
  • 不仅奴隶主、贵族
  • 和平民、奴隶之间
  • 有严格的阶级界限,
  • 就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内部
  • 也等级森严。
  • 有贵贱、尊卑之分,
  •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句话的
  • 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说任何人,
  • 我都可以给他进行教育,
  • 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
  • 把教育普及到平民,
  • 所以孔子当时办学,
  • 面对的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平民,
  • 所谓平民是什么,
  • 平民就是他既不是贵族,
  • 也不是奴隶,
  • 是介于贵族和奴隶之间,
  • 比较穷苦的一些平民,
  • 这是孔子教育的主要的对象。
  • 跟孔子以前的教育,
  • 有教有类相区别。
  • 孔子的有教无类,
  • 就是把教育从广大的贵族,
  • 扩大到平民,
  • 那个时候叫“学在官府”,
  • 到孔子的时代
  • 就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 “天子失官”就是
  • 周天子他周边的这些文官,
  • 这些有地位的人都动摇了,
  • 都到其他的地方去了,
  • 为什么?
  • 因为周天子是一种架空了,
  • 没有实际的权力了,
  • 所以他运用的这些官员
  • 都流落到其他地方去了,
  • 把知识文化都带到其他地方,
  • 这叫“天子失官,学在四野”,
  • “学在四野”就是把知识文化,
  • 传播到,
  • 带到其他的四面八方去了
  • 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打破了
  • “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
  • 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兴起
  • 和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 “有教无类”的实质,
  • 就是把教育的对象
  • 从贵族扩大到广大的平民。
  • 这就扩大了学校教育的
  • 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
  • 把学校由宫廷官府,
  • 搬到了民间,
  • 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教育史上
  •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
  • 这也和我们刚才讲的
  • 蔡元培先生说的,
  • 孔子的教育是“其收学生
  • 无年龄界限及职业界限”的含义。
  • 我们当今的素质教育
  • 讨论得很热烈,
  • 有的人认为其重要的精神
  • 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培养,
  • 全面发展,人人有德,
  • 学会高质量的生存。
  • 湖南的汨罗人归纳为
  • “素质教育”是“从孩子出发,
  • 一切为了孩子,
  • 为了一切孩子
  • 为了孩子的一切。”
  • 所以我们把它回到孔子的
  • 有教无类的思想上来看,
  • 这是一致的。
  • 所以我们要发扬孔墨的精神,
  • 就是仁爱兼爱,有教无类,
  • 把教育面向全体,
  • 为了一切孩子人人有得,
  • 这是我们把有教无类的思想,
  • 和当今素质教育,面向孩子,
  • 面向普通的百姓来进行教育,
  • 我们有这样一种联系。
  • 台湾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
  • 叫李远哲,李远哲这个人,
  • 他在1999年9月24号,
  • 在香港新亚书院50周年校庆会上
  • 做了一个讲座。
  • 李远哲报告的题目叫
  • 《中国文化和教育》,
  • 这个报(告)里他就提到
  • 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 我觉得他提的还很到位,
  • 我把他一段话念一下,
  •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 我们可以体会
  •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今天来说,
  • 是不是还应该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 李远哲这样说,
  • 他说“在教育的领域内,
  • 最值得提起的也许是
  • 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 他说“一个人
  • 虽然有天先天禀赋的不同
  • 和生活环境各异,
  • 但孔子觉得每个人
  • 都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
  • 既成人又成才。也就是说,
  •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
  • 有能力的人,非常可惜的是,
  • 目前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
  • 成人的教育被忽略了,
  • 而成才的教育也因为过度重视
  • 与鄙视的结果
  • 来衡量学术的成就的结果
  • 而受到很大的伤害”。
  • 他的话说的很简单,
  • 有教无类是什么,
  • 叫我们每一个人
  • 既成人又成才,
  • 现在的教育,
  • 成人,做人不讲了,
  • 成才还讲,但是成才只是局限于
  • 考试的那一部分知识内容,
  • 成才应该还有动手的能力,
  • 还有实践的能力
  • 这些都不讲了。
  • 李远哲说“在一个民主的社会,
  • 我们都坚信人生而平等,
  • 职业也没有什么贵贱,
  • 在一个分工很细的社会里,
  •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
  • 变得非常重要,不同的行业,
  • 在不同的领域做出贡献,
  •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
  • 好好培养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 站在个别的工作岗位上
  • 好好为人群、社会作出贡献,
  • 便是伟大的人。
  •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不一定
  • 都有出众的才华,
  • 但是每一个人经过教育和努力,
  • 便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
  • 这个是我们该追求的理想,
  • 也就是
  • 儒家有教无类的中心思想。
  • 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
  • 由于升学的竞争,
  • 教育不但未能达成
  • 有教无类的理想,
  • 反而成为人和人竞争的场地,
  • 在鼓励学子们力争上游的过程中,
  • 许多青少年便被无情的折磨,
  • 甚至摧残,
  • 如果我们能够深深思索
  • 成人和成才的两大宗旨,
  • 更进一步体会
  • 有教无类的真正意义,
  • 我们的教育才不会走入迷途”。
  • 我觉得他这个提法
  • 很值得我们考虑。
  • 他深刻地挖掘了2000多年前
  •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的含义。
  • 这也就是说我们现在
  • 为什么要从这里体会到
  •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 而不是钻进了应试教育的
  • 那种小胡同里头不能自拔。
  • 这是我们讲
  • 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一点,
  • 我们讲讲有教无类
  • 和素质教育联系。
  • 第二点我们再看一下他的培养目标。
  • 大家知道
  •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
  • 而“士”的标准是“君子”,
  • 或者叫“君子儒”,
  •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叫
  •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 “修己以安百姓”,
  • 这话什么意思呢,
  • “修己”就是修养自己,
  • 使自己道德、人格提高,
  • “来安人”,来为人服务,
  • 来为其他的人服务。
  • “修己”讲的就是“德”的问题,
  • 道德的问题,修养的问题。
  • 安人就讲的才干的问题,
  • 要为人民服务
  • 要有一定的才学、才干、能力。
  • 所以孔子讲“修己安人”,
  • 用今天的话
  • 就是德和才把它统一起来。
  • 孔子非常注意
  • 把握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
  • 用肯定的方式说,
  • 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这是《论语?雍也》篇讲过的,
  • 也就是说要关心人,帮助人,
  • 认真为社会服务,这就是忠。
  •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尽量的帮助别人,
  • 我自己站起来了,
  • 立起来了,有我的地位,
  • 我要帮助我的学生,
  • 我的朋友,让他们也立起来,
  • 有他们的地位,有他们的价值。
  • 己欲达而达人,
  • 就是说我自己通达明白了,
  • 我懂得了真善美,
  •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 我也要我的朋友,
  • 我的学生懂得真善美,
  • 懂得做人的价值。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就是关心人,帮助人,
  • 认真的为社会做事就叫“忠”。
  • 用否定的方式
  • 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
  • “己所不欲”,
  • 我自己不需要的,
  • 不要强加于人,
  • 也就是说,要宽待人,
  • 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人,
  • 这就是“恕”,
  • 一个忠道、一个恕道合起来
  • 就叫做仁爱思想。
  • 假如你不能自觉地帮助他人,
  • 至少你不要有意去损害他人,
  • 这个他人不仅是指的一个人,
  • 也包括群体,也包括民族,
  • 也包括国家,
  • 道德行为都是相互的,
  • 普遍伦理必须普遍适用,
  • “忠恕之道”便是可以普遍使用的
  • 道德原则,
  • 而且恕道比忠道更基础,
  • 更具有基础性,
  • 更具有普遍性。
  • 是人类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
  • 起码的准则,
  • 所以被称为“黄金规则”。
  • 孔子说“君子学以致其道,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就是说君子应该有
  • 坚定的信仰和好学的精神,
  • 应该用生命去追求真理,
  • 实现理想,捍卫正义。
  • 孔子还说,一个人假若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 闻义不能徙,
  •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这句话我觉得仔细体会一下,
  • 非常深刻,
  • 我们现在也可以用到现代社会上。
  • 他说一个人,“德之不修”,
  • 就是一个人品德没有修养,
  • “学之不讲”,
  • 学问又不去讲习研究,
  • “闻义不能徙”,
  • 听了道义在哪里,
  • 也不能够以身赴之,
  • 去实践这些道义,
  • “不善不能改”,
  • 自己有缺点又不能够立即改正,
  • “是吾忧也”,
  • 我担心的忧患的就是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