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氏鳇: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6:04:04
关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四)]的字幕:
  • 孔子讲“修己安人”
  • 修己我们刚才分析了
  • 它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
  • 就是我们培养我们的德性
  • 道德 人格
  • 提升我们的人格
  • 安人呢
  • 安人就是讲的才干 才能
  • 用素质教育说
  • 就是把德和才统一起来
  • 刚才我们分析了修己
  • 下面我们再分析安人
  • 安人就是治国安邦(的)一种能力
  • 一种才干
  • 所以 孔子强调
  • 君子应该有治国安民之术
  • 治国安邦之才
  • 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的能力
  • 用孔子的话说
  • 能治“千乘之国”
  • 千乘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 他能够管理 能够治理
  • 能长“千室之邑”
  • 能够在千室之邑
  • 这样一个县里头当长官 当县长
  • “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
  • 把他派到四面八方去当大使
  • 他能够不辱君命
  • 能够维护国家的主权
  • 能够不使国家受到损害
  • 譬如说
  • 季康子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
  • 他就跟孔子提出
  • 他说你能不能够把你的一些学生
  • 推荐到我那里去当官
  • 季康子想在孔子三个学生中
  • 挑选人才 孔子怎么说的
  • 孔子说 “由也果”
  • 我们的学生子路很果断
  • “赐也达”
  • 我的学生子贡通达
  • “求也艺”
  • 我们的学生冉求他多才多艺
  • 这三个人都能够独当一面
  • 都是很好的人才
  • 都有他的才干
  • 都能够到你那里去当官
  • 还有一个贵族叫孟武伯
  • 请问孔子 弟子的情况
  • 孔子怎么回答
  • 孔子说我的学生
  • “由也 千乘之国
  • 可使治其赋也”
  • 意思就是说我的学生子路
  • 这个学生
  • 如果有一千辆兵车这样的国家
  • 可以叫他负责兵役工作
  • 和军政工作
  • 他可以带兵
  • 可以主持军事的工作
  • 另外一个学生冉求
  • 他说“求也 千室之邑
  • 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
  • 冉求这个学生
  • 千户人口的县份
  • 可以让他当县长
  • 百辆兵车的大夫的封地
  • 可以叫他当总管
  • 孔子还说
  • “赤也 束带立于朝
  • 可使与宾客言也”
  • 他说另外一个学生叫公西赤
  • 他说公西赤这个学生
  • 他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中
  • 可以叫他接待外宾 办理外交
  • 这就是孔子对安人
  • 培养学生的才干方面讲的
  • 所以修己安人 德才兼备
  • 这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素质教育
  • 所以孔夫子2500年以前
  • 培养学生就是讲德才都兼备
  • 孔子还这样说
  • 君子应该有“智 能 勇”
  • 三方面的修养
  • “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说
  • 仁德的人不忧虑
  • 智慧的人不迷惑
  • 勇敢的人不惧怕
  • 让我的学生都具有
  • 仁 智 勇三种品德
  • 此外孔子还注意美育的陶冶
  • 他提出君子应该追求“尽善尽美”
  • 美指的是声音
  • 就艺术形式而言
  • 善是指的内容
  • 就艺术的内容实质而言
  • 它还提出“文质彬彬”
  • 他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
  • 就是朴实多于文采 就未免粗野
  • 文采多于朴实 就未免虚浮
  • 文质彬彬就是把文采和朴实
  • 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 配合得恰当
  • 彬彬就是恰当
  • 那就是君子之作 上乘之作
  • 所以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所以做到了
  • 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 配合恰当这就是君子的修养
  • 由此可见
  •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
  • 使受教育者在“德”
  • 德就是指的仁爱思想
  • “知”就是智慧
  • “勇”就是体育方面
  • “美”就是音乐方面 艺术方面
  • “才”是才能 才华
  • 才能方面
  • 所以仁 知 勇 美 才几方面
  • 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
  • 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
  • 孔子的思想到现在还很有影响
  • 大家知道 1999年朱镕基总理
  • 访问美国的时候
  • 他去见了他的一位老师
  • 这位老师叫顾毓秀先生
  • 顾毓秀先生当时90多岁了
  • 在美国生活了半个世纪
  • 一九四几年
  • 他曾经在上海交大
  • 教过江泽民主席
  • 江泽民主席当时是学生
  • 在那儿学习
  • 后来顾先生又在清华教过朱镕基
  • 当时朱镕基在清华大学学习
  • 所以顾老师
  • 既是江泽民主席的老师
  • 也是朱镕基总理的老师
  • 所以江主席和朱总理
  • 当时访问美国
  • 都要去看他们的老师顾先生
  • 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
  • 去拜见顾老师的时候
  • 他请顾老师题词
  • 当时顾老师已经90多岁了
  • 顾老师给他写了16个字
  • 这16个字就是
  •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 这就是刚才我讲的
  • 孔子讲“仁者不忧
  •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 他就把孔子的
  •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写上了
  • 然后他再写 让他再加了两句
  • 一句是叫“诚者有信”
  • 然后“仁者无敌”
  • 仁者无敌是孟子讲的
  • 所以这16个字
  •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 诚者有信 仁者无敌”
  • 这16个字送给朱镕基总理
  • 我们举这个例子
  • 就是说孔子的思想到现在
  • 还在影响我们中国人
  • 大家知道在美国还有一个神探
  • 这个神探叫李昌钰
  • 李昌钰先生今年60多岁
  • 他在美国也将近半个世纪
  • 他是十几岁的时候
  • 他带着50美元
  • 就到美国去闯天下了
  • 他现在在美国是当了神探
  • 他破了几千个案件
  • 其中有很多案子是很难破的
  • 他按什么精神破的呢
  • 用他自己话来说
  • 他就说我用孔夫子的精神
  • 孔夫子说 当其不可而为之
  • 明明这个事情办不成
  • 但我要拼命去办
  • 当知其不可而为之
  • 他说我就用这个精神
  • 破除了很多难破的案件
  • 他家里客厅里
  • 挂着一个条幅
  • 这个条幅写的是“至诚仁义”
  • 至诚是最高的诚 至诚仁义
  • 把仁义道德的思想作为至诚
  • 这种态度来敬仰它 尊重它
  • 所以我们很多美籍华人
  • 在西方社会
  • 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
  • 取得很大的成功
  • 其中很大一个因素
  • 就是(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 孔子的仁爱的精神分不开的
  • 跟这分不开的
  • 我们今天讲素质教育
  • 我们很强调这种精神
  • 这种人文的精神
  • 所以我们现在从幼儿园起
  • 中小学 大学
  • 甚至于成人教育都要贯彻这种精神
  • 来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
  • 非常重要
  • 这是我讲孔子教育思想第二点
  • 第三点 我们再讲一下
  • 从教学方法来看
  • 孔子的教育方法
  • 也对我们当前素质教育
  • 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呢
  • 启发诱导
  • 他认定掌握知识 形成道德观念
  • 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 因此在教学中
  • 他特别重视学习的主动性
  • 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成我们今天普通话
  • 我们现在语言来说
  •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
  • 就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
  • 就容易上当受骗
  • 罔就是欺罔 受到欺骗
  • “思而不学则殆”
  • 只思考而不读书
  • 问题仍然是疑惑不解
  • 仍然有疑惑解决不了
  • 因为你不读书
  • 光思考不读书
  • 问题仍然是疑惑不解
  •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恰好地说明了
  • 学习和思考的辩证统一
  • 所以学习不能脱离思考
  • 不思考
  • 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
  • 那样学了也就没有用处
  •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
  • 就会流于空想
  • 那也是有害的
  •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
  • 叫“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这是《论语·述而》篇
  • 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 我们今天讲启发启发
  • 我们今天讲举一反三
  • 都是根据这句话来的
  • 什么叫愤呢
  • 用朱熹的解释说
  •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 心里想通还得不到
  • 还没有通 这叫愤
  • 什么叫悱呢
  • 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口里想说还说不出来
  •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 就是不在这个结骨眼
  • 心里想通还没有通
  • 口里想说还说不出
  • 在这个关键时刻你启发他
  • 就会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 所以启发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时机
  • 要抓住这个机会
  • 抓住这个关键时刻
  • 我启发他就会得到
  • 最高的教育效果
  • 这就是孔子讲的
  • 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则不复也”
  • 就是说我举一个角
  • 隅就是一个角
  • 比如说东西南北
  • 我举一个东角
  • 然后他如果不能够
  • 自动地联系到其他三个角
  • 我就暂时不给他讲了
  • 则不复也
  • 我就不再重复给他讲了
  • 什么意思呢
  • 就是他应该自己思考
  • 自己举一反三
  • 他达不到举一反三时
  • 我暂时不跟他讲
  • 让他自己再思考
  • 所以孔子并不是灌输
  • 恰恰是启发学生的思考
  • 从我们这句话就看到
  • 中国文化的传统不是灌输的
  • 是启发式的
  •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
  • 具体表现在遇到问题就问怎么办
  • 为什么
  • 多问几个怎么办
  • 多问几个为什么
  • 那么你就可以解决
  • 这意味着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
  • 所以多问几个为什么
  • 多问几个怎么办
  • 孔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 他说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
  •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他说对于一个
  • 遇事不问怎么办 怎么办
  • 为什么为什么的人
  •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 相反的意思就是说
  • 我们要每个学生
  • 我讲了以后要每个学生
  • 自己问自己为什么 怎么办
  • 来思考这个问题
  • 来消化我们讲的这些知识和理论
  • 孔子经常运用启发式的教学
  • 来教育他的学生
  • 譬如说在《论语·八佾》篇
  • 有这样一个案例
  • 当他的学生子夏
  • 读到《诗经》的一句话
  •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 素以为绚兮”
  • 这句话他就请教孔子
  • 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说
  • 巧妙的笑容真好看
  • 美丽的眼睛真明亮
  • 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
  • 这什么意思啊
  • 他就把这句话请教孔子
  • 请孔子来解释这句话
  • 孔子就回答他四个字“绘事后素”
  • 这几句话说什么意思呢
  • 翻译成我们现在话就是说
  • 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 先有素白的底子
  • 然后在素白的底子上画画
  • 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
  • 这叫“绘事后素”
  • 孔子回答这四个字以后
  • 一下启发了子夏
  • 子夏领会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
  • 是不是您老人家讲的“礼”
  • 是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
  • 基础之上呢
  • “礼后乎 ”
  • 是不是礼在后面
  • 是在仁德的基础之上
  • 才建立礼的思想
  • 但是子夏对这个思想
  • 还不十分肯定
  • 所以就向孔子反问 礼后乎
  • 你是不说礼在仁之后啊
  • 孔子听了以后非常高兴
  • 这就是孔子启发得到的效果
  • 得到学生的回应
  • 所以孔子就非常赞扬
  • 说“启予者商也
  • 始可与言诗已矣”
  • 他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
  • 是你子夏啊
  • 从今天开始我就可以跟你
  • 讨论《诗经》的问题了
  • 从这个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到
  • 这首诗的原意如何
  • 我们暂不去研究它
  • 我们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言
  • 显然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
  • 而是注入式
  • 不是灌输 注入 而是启发
  • 他避免用简单的道德说教
  • 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
  • 由生动具体的画面
  • 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
  • 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 主动地去认识人的意义
  • 从而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
  • 这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例
  • 教学典型的案例
  • 我们从这个典型的案例
  • 我们就可以看到
  • 他的教学特点是“启发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