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大logo:如何使语言有气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15:57

我们与一个人交往时,往往很看重他的风度气质。如果一个人心胸宽广、气质高雅、风度不凡、卓而不群,我们常常会很欣赏他,称之为“很大器”。其实,对于文章,我们也是一样。也是喜欢“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的作品,谓之为“有气势”。古人说的好,“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三国魏 曹丕),“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韩愈)。这里的气,指的就是胸中所蕴积的意思形成文字时的气势。作文的文采有时就表现为把文章写的有气势。那么,一篇文章如何才能写的让人觉得“有气势”呢?

第一、作者应该有凌云之志,豪迈之情。

诗言志,不言而喻,文章就是作者心中思想感情的表达。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志向、宽阔心胸的人,很难写出“大器”的作品。试看古今中外能把文章写的气魄雄浑的,多为慷慨壮志之人。一个人志存高远,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坦荡无私,有以奉献为快乐的情怀;侠骨豪情,有敢与帝王平起平坐的无畏;忠肝义胆,有视富贵如浮云的洒脱;自信自强,有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的练达;不屈不挠,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德性。那么,他就可能写出让人热血沸腾、血脉贲张的文章。正所谓有“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志,“下笔则烟云飞动,落纸则鸾回凤惊”(唐·卢照邻)。我们都知道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少年时就曾为祖国的将来担忧,把“努力救国”当成是“一个人的天职”。因此很小时就离家求学。在离家求学之前他曾改写了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这种报国之志,使得这首离别诗没有凄凉,没有哀伤,没有留恋,没有彷徨。而是充满了一种豪迈,一种勇往直前的坚强。我想也正是这种以拯救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才使主度的诗作常常是有一种大气磅礴、奇伟雄浑的意境。比如同样是写秋,古人多是悲秋――凄凉感伤,而在毛泽东笔下却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充满了一种改天换地的豪气。为文者,气为先,如果能胸中有豪气凌云,那么我们笔下的文章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英雄气象,“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明 谢榛 《四溟诗话》)。从这一点上说,要达到语言有气势,文笔的好坏则并不是最主要的了。

另外,要想写出有气势的作文,我们必须对生活充满着热情、激情。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胸中情如海,才能笔底思如潮。没有火,矿石不能化为钢,铁也炼不成钢。没有真情也就没有了好文章,更不要说写出有气势的感染人的好文章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人生都能保持一种旷达的热情,不向厄运低头,也会造就有气势的好文。历史上有个苏轼,一生一贬再贬。但是他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劲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终创豪放词风。

第二、要学会恰当使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

要想使语言表达有气势,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夸张、反复、排比、反问等。

夸张这种修辞方法一般重在情感的抒发,而不重在事实的记叙。所以能给人造成很深的印象。例如项羽说自己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读来就能感觉到楚霸王力能扛鼎的气势。
反复,不管是连续反复还是间隔反复都是在有意的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的,也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自己的意思,重点突出,加强语气和感情。比如《保卫黄河》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充满了战斗豪情,作者把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比喻为“黄河在咆哮”,两句连续反复,读起来铿锵有力,音乐性和形象性极强。结尾四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有节奏,有旋律,既充分体现了军民的战斗决心,又给人一种音乐美的感受。

排比,能使平列的多层内容和平列的多层形式统一起来,整齐匀称、音律铿锵、节奏感强。这种修辞方法能一气呵成地渲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感情;还能够扩充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气势――论述则周密深刻,抒怀则强烈浓重。其表达效果与古代“赋”中的铺陈手法相当。例如:“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凯撒时;当庄周选择‘掉尾于田间’而抛弃宫阙时;当张狂的阮籍长啸山间,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水面:个性。”几个排比句环环相生,丝丝入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反问则能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地更加鲜明、不容置辩,因此,比正面表态更有激发鼓动力量。再加上反诘语气的运用,容易集中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给人们造成深刻印象,达到加强语言力量的效果。

如果能恰当使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方法,那么文章语言很容易达到有气势的效果。但是,要注意夸张不要没有了客观基础,反复不要变成了重复罗嗦,排比不要让人感觉在生拼硬凑,反问不要让人感觉在到处滥用。

第三、要注意作文时选取具有特定意象的素材来营造意境。

除了表达技巧上的方法外,要想使语言表达有气势――我们还要注意选材的问题――要选择那些具有阔大意象的事物融入我们的文章。通过对景物、事物的搭配组合形成文章的气势。这一点唐人李白的诗句很能说明问题。比如他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长江;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大江,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三国时期的曹操的诗也因喜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而显得气势宏伟,内涵厚重。比如他的《观沧海》,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空悠远,境界开阔,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我们还可以回想一下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作者在 “望”字之下,以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营造了大气磅礴的意境。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我们在构造自己的作文时,应该学习前人,在文章需要的地方多选择并描绘如“大漠孤烟、长江落日”等具有雄浑气象的景物。那样文章自然容易让人在阅读时领悟到与众不同的气势。

第四、要尽可能形成简洁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往往是最有力的语言。

秦牧说:“在要表达深刻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叠句的魅力》 《艺海拾贝》 上海文艺出版社P155)这话固然很有道理,但绝不是说,只有运用反复、排比等手法大量的铺陈叙述才能达到语言表达有气势的效果。相反,有时简洁更易于形成气势。“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清 刘大櫆 《论文偶记》)古今中外许多大家都论述过文风简洁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只是想澄清一个认识,那就是喋喋不休不是语言有气势而是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严羽说:“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沧浪诗话·诗法》)拖泥带水的文字永远不会让人感觉到掷地有声的气势。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写到成吉思汗回复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的战书,只有六个字“你要战,便作战!”读来真是让人感觉慷慨激昂、意气奋扬。荆轲的“易水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止二句,用语虽简却感激悲壮、语短意长。千百年来一直使我们对临危赴命、舍身为国的英雄气慨神往不已。
总之,语辞的雄伟健壮,遒劲有力,能表现出开阔的境界和磅礴的气势。要靠我们在选择词语、句式、辞格和音律上下功夫。要靠我们对于生活中狂风暴雨、金戈铁马、江河奔腾、惊涛骇浪有敏锐的洞悉与体察。更要紧的是,要想写文章的时候能够 “笔下走风雷”,我们必须“志当存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