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盛达商务园:教师应该成为奔淌的河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50:12

教师应该成为奔淌的河流<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齐鲁名师、名校长培训学习总结

经历了四天齐鲁名师、名校长的培训,收获颇多。在这期间,我们获得了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具体指导,回顾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感到到教育大家的教育智慧,接触了从儿童权益角度重新审视教育工作的前沿信息,分享了教育同行游学国外的心得。尤其是张志勇副厅长对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解读,从我国教育的历史、教育的现状、未来的规划,直至深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引发我们的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发展方向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应该如何为教师的发展定位是学校在谋划教师专业成长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人们习惯用“春蚕”与“红烛”作为教师形象的写照,用“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比喻作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我认为,教师更应成为一条奔淌不息的河流——具有保持方向的定力,具有寻找源头活水的眼力,具有不断向前的动力,具有吐故纳新自我完善的能力。怎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成为奔淌不息的河流,我想结合几天来的学习心得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一、彰显底蕴——为熔铸师魂提供精神之源

一位西方学者说,“将一座城市和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其实将一所学校与其它地方和其它学校区别开来的,也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文化。

当我浏鉴校史馆,有这样几个片断,可以品味出文化底蕴的力量。

——一份建校第一天老师的签到表。这张表展示了老师们“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的学历,正是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了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是教师的底子打下了一所学校的底子。

——校史中有一份<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胡宏智老师初登讲台时的档案:一页写着,该教师的父亲是国民党前宣传部部长,为重点监控对象;同年的另一页写着:该教师对工作极为尽心,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接济学生。再来看胡老师的退休感言:假如让我再教一学期,我将再当一年班主任;我将再教几节好课;我想重点帮助几个学困生脱困;我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将学习电脑和网络技术。“假如”的遗憾中蕴含了一位老师不变的教育情怀和不怨天,不忧人的奉献精神。

——高考恢复之初的学校工作总结。其中对违备教育本质和党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教育一味围绕高考转的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抵制。这份总结可以让我们看到什么是对教育原则的坚守。

上述片断虽然只是一所学校六十年发展进程中的浪花,但正是历经一代代人努力,积淀成这所学校的文化精髓,当我们忙于“走出去”,请进来的时候,不能忽视身边的这些宝贵财富。

二、追寻本质——引导教师积淀学科气质

至今,仍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在心里还是觉得,只要我把课本知识讲得清清楚楚,学生记得准确牢靠,在考试解题时能够顺顺当当……这就是“有效”。多少年来,送出多少大学生一直是老师们职业幸福的主要来源。可是,应对高考就是我们教学唯一或者最重要的使命吗?如果这是个纸上测试题,也许大家的答案都会选择“不”;而如果这是个实践测试题,可能我们许多人给出的答案则又会选择“是”。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课堂已俨然变成习题演练的操场了,学科的魅力、文化的传承在课堂上了无踪影。一个个成长中的学生,急需的不仅是一道道习题,一次次反复的背诵,而是需要学校的学习带给他们智慧,带给他们思考的能力,带给他们伴随终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问一句自己:这些东西我们给过学生吗?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绝不应该是机械的,而应是富有文化内涵和韵味的;不应该是功利的,而应是充满传承人类文化使命和责任感的;不应该是生硬灌输的,而应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能引发学生心灵感悟的;不应该是以“讲过”就宣告大功告成的,而应是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生命灵魂,为其人生的健康、持续发展而悄然发挥促进作用的。

三、立足课改——提升教师的发展境界

一场中国高中新课程改革,使齐鲁大地190多万高中生的学习经历发生了改变,也使10余万高中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数教师在走出大学校门以后,再一次走进学习理论的课堂,专业发展方向需要在全新的理念下重新加以校正,理论素养需要在全新的视野下加以强化,专业成长境界也应在全新的平台上得以提升。

任何一场改革只靠政府、专家的呼吁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都需要一线教师的认同、实践、发现、反思、修正,任何一轮教育教学改革都需要一线教师中出现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型人物,教学科研中的思考型人物,教育实践中的开拓型人物,而正是最先思考的老师、最先行动的老师,他们往往就展示出领先一步的实力,成为学科教育领域的领军型人物。而无数一线教师的觉醒和行动,就会使教学改革由出现新的气息,到形成新的气候,最后发展成新的主流。

四、深化教育科研——为教师发展提供助推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但长期以来,中学教师由于日常肩负着繁重的教育管理和教学任务,从而使自己一方面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自信,同时也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制约了专业发展的水平。

1、教研的“实化”——立足课堂。教师的科研活动不同于专家的科研活动。引导老师们立足课堂课堂教学,能够教学理论会运用,教学方法会反思,教学模式会提炼,教学经验会总结应是其进行教学科研最常态的形式。

2、教研的“虚化”——理念创新。创新教学理念,是创新教学实践的前提。在长期的历史教学探索中,我注重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所出版的个人专著《新课程在新课堂》依托自己的近二十节教学案例,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拉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塑造生命化课堂的教学探索,在全国历史教学同行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教研的“深化”——课题研究。我校语文组王岱老师长期立足“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从1998年底,她主持的以“精讲教材、扩大阅读写作量、培养创新意识、铸造健全人格”为内容的语文教改在学校全面展开。在她的影响下,数年来学校参加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共有十余人获得一等奖,被国内同行叹为奇迹,学校并因此获得新概念特别荣誉奖。

教师应该成为奔淌的河流,河流奔淌的过程,是不断壮大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河流奔淌的过程,是泽惠两岸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厚的成长营养的过程;河流奔淌的过程,更应是教师在奉献中身心愉悦的过程,因为工作的经历已成为人生中亮丽的风景。(来自齐鲁名师、名校长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