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mpacc复试:张培刚教授,98年的传奇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05:00
2011年11月24日 09:11:16
来源: 湖北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

图为:张培刚先生。
华中科技大学一号楼的201室、202室,是张培刚教授晚年的住所。走道里整齐地堆放着一些杂物,一辆折叠起来的轮椅静静地靠在墙边上。
如今,轮椅已经永远失去了它的主人。这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经济学家,走完了他98年的传奇人生。
张培刚与韩德培、吴于廑,有“哈佛三剑客”的戏称:他们都是上世纪40年代前期在哈佛大学求学的优秀中国留学生;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两年里,又先后接受国立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先生的邀请,回国到武大任教,成为当时“海归派”的代表性人物。
“哈佛三剑客”相继辞世。但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上,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始终跳动着。
1941年,张培刚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赴哈佛大学学习。那个时候,中国还很落后,许多外国人瞧不起中国,张培刚心里憋了一股气,发奋读书,要为中国人争光。
为了探索贫穷落后的中国如何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张培刚选择了《农业与工业化》的题目作为博士论文。这篇论文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他成为东方获得此奖的第一人。《农业与工业化》被国际经济学界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1年,被译为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版在美国再版……
张培刚曾回忆说:“如果没有我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受,没有我大学毕业后走遍国内数省,先后6年的实际调查,特别是如果没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我是写不出这篇博士论文的。”
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张培刚本来有机会选择金钱、地位、荣誉,但他都义无反顾地舍弃了。他选择回国,任武大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虽然文革期间,张培刚受到批斗,宝贵的学术时光一度耽搁,但他的赤子之心依然滚烫。改革开放后,65岁的张培刚重返学术舞台,投入到研究与教学中。
上世纪80年代,面对西方发展经济学正在走下坡路,而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并未发展起来的现状,张培刚再次扛起开拓创新的大旗,全面系统地提出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思想,引导发展经济学走出困境。1992年,他主撰的《新发展经济学》出版,为发展经济学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8年,张培刚教授以85岁的高龄担任博士生导师。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评价说,张培刚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在国内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最早建立起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爱国与求真是张培刚教授人生道路的主旋律。他常说:“我们作为中国人,不仅要在经济上争气,早日摆脱贫困,做到真正振兴和发达,而且在学术上也要争气,早日摆脱落后,做到真正独立和繁荣。” 记者 韩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