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天璞岩土设计院:第二章 预 防 中 学 生 网 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11:16

第二章  预 防 中 学 生 网 恋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研究

(一)我国学者提出的网络成瘾概念

1997年,我国台湾学者周荣和周倩提出网络成瘾的概念,1998年,萧铭钧在前者的基础上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因为有着无法克制地再度使用欲望,而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和耐受、克制、戒断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满足感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在此基础上,笔者归纳为,网络成瘾是指由于反复使用网络,不断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以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为主要表现,从而导致社会功能活动受损的一组征候群,并产生耐受性和戒断反映。

(二)网络成瘾的分类

 1、网络游戏成瘾:通常是指沉溺于不同的网络游戏,体验刺激、惊险的过程,获取成就感及自我价值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对中国互联网所做的调查显示:32.3%的网络使用者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网上游戏娱乐”。笔者发现,过分沉迷网络游戏使青少年在认知信息的途径上发生严重的扭曲,大脑就像接受了网络编辑程序那样,长时间的游戏文化,导致了他们在现实环境中表现出表情呆滞、容易冲动和发怒的行为特征。

2、网络关系成瘾:通常指通过网络聊天来结识朋友,进行社会交往实验,表现为,上网者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及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过分迷恋通过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建立彼此的友谊或爱情,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的隐匿性、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3、网络色情成瘾:通常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色情网站,或沉迷于网上虚拟性爱活动.网络的易介入性和直观性,使得网上色情的信息随处可见。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来看,这个时期他们对性及色情信息比其他年龄段的网络使用者更好奇,也更容易被网络色情内容诱惑而导致网络色情成瘾。内地有关调查机构最近公布:参与调查的3000名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76%的学生沉溺于性聊天室。

4、网络信息成瘾: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对自身学习、生活并无实际意义的各类信息,并实施强迫、偏执性的阅读。青少年由于搜索策略不当或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注意力分散,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超载还影响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导致视力下、大脑过度疲劳,从而降低对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严重时还会引起头晕、烦躁、易怒、厌食等症状。

5、网络交易成瘾:通常指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交易或者拍卖、购物、参与网上讨论而不能自拔。青少年部分习惯网上购物,甚至随便将家里的存折帐号告诉别人,说明他们对网上的人际关系更加信任和依赖。

(三)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根据网络成瘾的临床特点和严重程度将其分为网络成瘾症和网络成瘾综合症。

A、网络成瘾症:指符合以下8个标准,持续时间达到3个月,并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如辍学、失业、人际关系冲突):

1、上网占据了患者的整个思想与行为,表现为强烈的心理渴求和依赖。

2、为获得满足感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表现为耐受性增强。

3、停止或减少上网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焦虑和易激惹,体现了戒断反应。

4、上网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倦怠、颤抖、视力减退、头晕、食欲不振等躯体反应。

5、将上网视为缓解痛苦的唯一办法。

6、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的努力一再失败。

7、对他人隐瞒迷恋网络的程度。

8、因使用网络而放弃其他活动的爱好。

B、网络成瘾综合症:是指在网络成瘾症的基础上,继发焦虑、抑郁、恐惧、人格改变以及精神分裂症样的症状,这些精神症状会随着网络成瘾治疗的好转而逐步得到缓解和消除。根据其临床表现又可分为:

1、精神分裂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思维散漫、思维迟缓或思维内容

贫乏;木僵状态与冲动攻击行为的交替出现;无明显原因出现兴奋躁动或抑郁状态;孤僻、执拗、幼稚化等行为以及多疑或超价值观;偶尔出现短暂性幻觉和妄想。

2、焦虑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性不安,坐卧不宁,提心吊胆,恐慌不安,搓手顿足或肢体震颤;情绪波动,可伴有紧张或恐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慌、胸闷、手抖、出汗;感到精神痛苦。

3、强迫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间断性强迫思维为主的,包括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力;以间断性强迫动作为主;明知缺乏意义、不合情理,但无法控制;感到精神痛苦,有求治欲望。

4、抑郁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广泛性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经常有自杀念头;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自我评价低,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不排斥接受鼓励与赞扬。

5、恐惧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常伴有心慌、脸红、出汗及提心吊胆的情绪体验:害怕被人看见,与人对视感到精神痛苦;常有期待性紧张不安和焦虑;一旦遇到特定恐怖情景,极力逃避。

6、人格异化型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性格突出或过分发展;情感不稳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有时情感肤浅甚至冷酷无情:行为受情感的冲动,偶然的动机或本能的愿望所支配;言语信口开河,常有撒谎现象。 

除了上述六种,有些网瘾患者伴有精神分裂症样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症状、恐俱症状及人格障碍等两种以上症状者,成为混合型网络成瘾综合症。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多元因素

(一)网络时空机制及游戏特性影响因素

1、网络的时空特征: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是其个人特质与网络时空特征交互作用的结果。网络时空具有以下特征:开放性、隐匿性、交互性、丰富性、平等性、去抑制性、时尚性和便捷性。

2、网络游戏特点:

网络游戏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娱乐形式,青少年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投射到自己选择的角色上,通过提高技能影响游戏的进程,并从中得到精神或感官的满足。 网络游戏主要有以下技术和文化特征:互动对抗、随进岁出、高度逼真、全天开放、梦幻神秘、攻击满足、悬念迭起、设置沟通平台,青少年可以一边玩游戏,一气边聊天互动,网络的这种功能是许多青少年内在的渴望。

(二)青春期成长影响因素

1、青春期性的身心发展:青少年的许多生理变化是与体内的性激素启动密切相关的,性的认知和引导对孩子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2、青春期自我的同一性:由于青少年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和脆弱性,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游戏中相对容易获得的认同,往往使青少年流连忘返

3、青春期亲子关系冲突:亲子冲突演化成家庭暴力及其极端事件,就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孩子因此会形成应对困难的挫败模式,采用逃避、负性发泄,比如上网、吸烟、逃学等手段来缓解冲突。

4、青春期的同伴力量:在青春期发展中,需要来自同伴的支持、鼓励和陪伴。因为同伴的排斥对青少年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甚至会形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性格缺陷,比如偏执、孤僻等。

5、青春期学业的作用:学业对青少年来说,更强调动机的激发、自我的调空和主动学习的毅力。学业受挫会引发诸多不良情绪。

(三)网瘾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最持久、影响最大的心理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庭可以看作是一个自然的社会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每个家庭都存在其特定的、相对稳定的交往与情感模式,具有相应的内在规则。

1、家庭结构与网瘾

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动是在“少生”和“独生”现象相对普遍的环境下进行的,夫妇核心家庭迅速上升,单亲家庭继续增加。据调查,我过目前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的,青少年网瘾者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约占27.62%,而孩子由父母抚养的网瘾发生率较非父母抚养的低。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单亲和随母亲重组家庭中,孩子比完整家庭的子女更容易上网成瘾。单亲家庭的孩子通常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心理安全感较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并压抑自己,便得多疑敏感、自卑、性格孤僻等,并在一些不良的同龄交往中寻求解脱。最终便可能产生学习不良、离家出走、过早性行为、网络成瘾等。

2、家庭功能与网瘾

家庭的功能是影响家庭成员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家庭功能的丧失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显著,所以孩子的心理疾患正是家庭心理功能失调的一个显著标志。家庭的温馨氛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也影响甚大。有些父母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或心理问题,如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这容易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相处。夫妻不和,经常吵、打架或者长时间冷战等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家庭安全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庭功能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包括网络成瘾。

3、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瘾

理论界根据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性和孩子的反应性两个维度,通常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权威型、严厉专制型、放任溺爱型和忽视冷漠型。相比较而言,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效果最好。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因素上有显著性差异。不良教养方式导致的各种问题同样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4、父母自身特征与网瘾

父母自身所具有的特质以及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往往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父母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以及职业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教师家庭对子女的高期望、警察及军人家庭对子女过于严厉刻板、医生家庭对子女的过于忽视等,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使得孩子在现实当中没有归属感,亲情缺乏,从而可能导致孩子在虚拟的望网络世界里寻求安慰和支持。

(四)网瘾的学校因素

1、单一评价机制:由于各级教育部门单一的教学评估方法以及高考制度等因素,使得学校通常以分数为标志构成单一评价体系,注重知识的刻板灌输。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日渐受到重视,但仍有相当一批学生在文体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加之学习成绩的不好引来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从而使青少年经常在学校体验到挫败感,网络就以特有的角色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并与其个性等因素相结合导致网瘾。

2、课程设置不合理

(l)缺乏人性化的性教育:我国目前性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对性的认知普遍存在神秘感,虽然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总是以刻板的模式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一些学生为了获取有关性的知识,可能会上网浏览黄色网站,获取性的各种信息。

(2)缺乏珍爱生命教育:长期以来家庭、学校奉行成绩至上,对学生的生命关注不够,提供社会体验性活动机会较少,更于社会大环境价值准则的迷失和攀力文化的泛滥直接相关舀这种对生命虚无主义的观念更加促使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生命轮回。

(3)缺乏心理健康及网络教育: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被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严重化的趋势。很多网瘾的青少年不懂的得如何与人交往,只好到网上寻求朋友。还有些青少年个性孤僻,比较胆怯,在现实中得不到很好的调节与帮助,只好通过上网来展现性格中理想的一面。学校缺乏健康上网的积极引导,学校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教育任务。

3、教学手段刻板:目前沉迷网络游戏并上瘾的青少年以厌学、逃学、辍学的居多,这与学校程序化教学不无关系,也说明我们当前的教育缺乏做中学,学中思的精神,缺乏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

4、教师自身问题:教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管理学生,造成教师自身压力较大,容易产生署种心理问题。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容易表现为对教育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学工作,这均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培养学习兴趣,而且面对学习的挫败产生厌学情绪,直至逃学迷恋网络。

(五)网瘾的社会因素

1、社区文化系统不够健全:由于经济因素,我国社区建设较发达国家落后,缺少体育活动场地、图书馆等设施,而且社区较少组织青少年参与敬老爱老活动、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各种公益活动,缺乏对青少年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得社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功能无法等充分的发挥。

2、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首先,网络资源污严重,充斥着一些污秽、低俗的,甚至大量黄色和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和损害;其次,网吧监管不善,一些非法网吧违反国家条例,引诱未成年人进入,甚至纵容青少年人通宵达旦地上网;另外国家对网络游戏的管理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网络游戏的设计、开发、审核及运营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程序和监督机制。

3、文化传媒因素:媒体作为一种信息和文化的传播工具,发展最为迅速。大部分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新闻,而是为了娱乐、聊天和玩网络游戏。很多媒介过度地宣传网络的功能,使青少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触网络,简单地认为网络可以成为生活的某种方式,而没有考虑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青少年网瘾问题呈上升趋势。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后果

(一)网瘾的生理损害:长时间无节制的上网对青少年身体各个机能和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引发肥胖倾向、腰、脖子和肩膀疼、手腕疼、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睡眠不好甚至失眠等。

(二)网瘾的心理危害:网络成瘾使得青少年认知发展受阻,过度使用网络让青春期孩子失去了平衡和多元化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机;网络成瘾使得青少年的反应机能失调,青少年网络成瘾使其现实情感更趋于冷漠,容易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之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媒介内容之中,视野狭窄,对未来漠不关心,极端自我内化,久而久之,会造成抑郁焦虑的心理,甚至发展成抑郁等各类神经症:网络成瘾使得青少年的人格异化,表现为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心理现象,导致形成数字化的“虚拟”人格,很难用心去体会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不安,并且产生反社会人格的倾向。

(三)网瘾导致社会功能受损: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产生人际关系淡漠、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产生自残和攻击的意念和行为,使人的社会性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四)网瘾导致的社会危害:青少年网络成瘾严重地影响社会性适应功能的正常发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瘾引发信任危机,有相当多的青少年是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的,有时会人个网上的欺骗行为,甚至发展到了网络诈骗,一步步走向犯罪;青少年网瘾引发网络犯罪,一方面青少年是网络犯罪攻击的主要目标,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防范心理弱的特点,让青少年成为网络社交的牺牲品,另一方面,青少年又是网络犯罪的始作俑者,利用网络欺骗、玩弄他人,甚至还有的青少年编制出大量的网络病毒,利用网络去破坏网络,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青少年网瘾引发暴力犯罪,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中因玩游戏或因为接触色情等等而性情变得暴躁的占27%,认为玩游戏与校园暴力相关的达29%,因为在网络接触色情而导致性犯罪的占10%。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

(一)网瘾心理治疗的独特性

由于网络成瘾本身的复杂性和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征,使得网络成瘾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表现出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患者缺乏求助的积极动机。

2、患者缺乏对治疗过程和目标的认识。

3、患者缺乏对言语性治疗的兴趣。

4、患者缺乏对环境改变的可选择性。

5、患者缺乏治疗转变的稳定性。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八阶段疗法

根据网络成瘾发生的神经心理机制、诊断和具体实践,融合各种心理治疗技术,激发网络成瘾患者的求助动机,客观描述身心症状,解释成因,预测及控制症状,使个体达到网络使用的有效控制,人格的日趋完善。具体八个阶段分为:面对戒断反应,激发动机;客观描述症状,探索发现;寻找分析归因,评估界定;扣问生命意义,制定方案;唤醒潜在力量,告别过去:调整思维模式,重建认知;强化正性习惯,控制沉迷;维护心理循环,共同成长,注重个体、家庭和团体治疗过程的有机结合。本文重点对八个阶段中的家庭治疗要点进行说明:

1、第一阶段家庭治疗要点:要引导父母告之患者强迫其接受治疗的真实动机,同时允许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以及拒绝治疗的理由;当患者对父母的依赖或者抵触情绪较大时,避免父母与患者一起进行家庭治疗,并告诫父母避免为了患者接受治疗而给其不合理的要求:与父母形成治疗联盟。如果父母之中有一方拒绝改变,那么应用动机式的访谈或问题解决方法来促使其改变态度。

2、第二阶段家庭治疗要点:要了解父母的原生家庭,帮助父母思考新的家庭相互交往的方式:在对父母进行家庭治疗时,尽可能地收集患者早年的成长经历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引导家庭成员公开表达情感和透露家庭内在隐秘。

3、第三阶段家庭治疗要点:采用家庭循环式提问,直观地分析整个家庭对患者网络成瘾问题的看法和感受,评价父母的情绪反应和非合理的观念;与家庭成员讨论患者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冲突怎样影响个体的成长,家庭角色的扭曲怎样破坏了家庭的内部平衡:对当前家庭中的内在动力系统及交往模式进行综合评估及共同确认。

4、第四阶段家庭治疗要点:与家庭成员共同讨论家庭的生活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个体需要进行的努力:引导父母探讨自己对生命价值及责任意识的观点:与父母探讨家庭成员为患者行为的改变曾经做过的努力,并区分其有效性和无效性。

5、第五阶段家庭治疗要点:帮助家庭成员建立起真诚的关系,促进家庭成员相互表达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并提高倾听和双向沟通的技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改变父母的非合理观念及相应的情绪,这些观念及情绪可能会干扰其实行一种新的教养策略;让父母预测他们在执行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抗拒,并积极思考面对这些抗拒的解决办法。

6、第六阶段家庭治疗要点:让家庭成员轮流成为观察者,去体会各自的认知观念和情绪反应;父母的非合理进行认知重组;使父母间相互冲突的教养认知模式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7、第七阶段家庭治疗要点:关注自然情境下家庭成员不良的互动模式,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将家庭看作习得社会性行为的中心环境,教给父母一些行为的操作性原则,同时进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训练,相互分享对方的言语和行为等;继续用认知技术不断强化新的认知和新的行为,并努力泛化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8、第八阶段家庭治疗要点:帮助制定巩固期的家庭心理辅导计划,帮助患者和家庭在生活环境里进一步巩固疗效,完善家庭功能;指导家长与患者之间签署亲子公约。亲子公约包括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及相互的监督和奖惩措施;引导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情趣爱好、鼓励孩子发挥特长、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一起运动或共同游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范,使网络成瘾患者的生活逐步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

五、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模式

网络成瘾是一种身心综合障碍。成瘾源是发病的原因,人格心理是发病的基础;环境是发病的条件。在实践中力求构建心理、教育、军训及社会体验为一体的科学整体、动态综合的康复模式,努力探寻身心合一、潜显通修、凸现体验、重塑人格的系统治疗过程,达到网络成瘾者精神功能的健全,以及社会适应性的日趋增强。

(一)网络成瘾干预误区

1、误区一:认为网瘾是单纯思想问题,运用单一说教

2、误区二:认为网瘾治疗应该是立竿见影,缺乏耐心毅力

3、误区三:认为网瘾只是孩子的问题,家长无需参与

4、误区四:认为戒网瘾就是禁止上网,采用极端做法

5、误区五:认为网瘾只是单一的问题,无需人格整合

上述五大误区会使人们对网络成瘾的性质、治疗及疗效产生错误判断,从而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实施系统干预策略,往往容易耽搁网络成瘾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在网络成瘾问题上,我们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以有利于及时发现以及有效治疗的开展。

(二)网络成瘾“四位一体”干预模式

由于知识的局限性,笔者对有关专家提出网瘾的医学治疗暂时没有进行展开论述。就心理治疗、健康教育、军事化训练及社会体验活动四个方面(简称“四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进行阐述。

A、“四位一体”综合干预模式的基本特点:(1)个性化治疗:根据每个患者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所承受的特殊压力,受教育程度、成长背景及症状特征来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2)分阶段治疗:根据患者治疗期间处于适应期、恢复期、巩固期的不同阶段进行递进式治疗。

B、“四位一体”综合干预模式的结构内容: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着重于以个体、家庭、团体为治疗视觉,融合各种心理治疗技术,即本文第五部分内容重点分析的“心理治疗的八阶段疗法”,激发患者求助动机,引导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达到人格心理的完善。

(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指针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生命教育、青春期的性健康、饮食与日常起居健康教育、科学运动教育等,使青少年更加了解自己,悦纳自己,珍爱生命。以此同时,通过网络创意课程,变网瘾少年为网创人才。

(3)军事化训练:军事化训练是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制定军训内容及强度,传授军事常识,从而规范患者的日常起居,锻炼体魄,增强意志力、纪律性和责任心。

(4)社会体验活动:社会体验活动是根据国内家庭结构特点和网络成瘾患者交往能力较差的情况,组织网络成瘾患者参加各种社会体验性活动,提供情景化体验的机会。例如:参观孤儿院、敬老院、博物馆等机构,真切感知现实生活,增强直面生活的勇气,锻炼应对困难的技能。

C、“四位一体”综合干预模式的疗效评估:

我们在进行“四位一体”综合干预前,对每个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心理测试、患者自我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的疗效评估包括:自我评估(精神症状、躯体症状、自我认识、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和自我效能7个方面)、家长评估、心理再测试、追踪随访(从总体评价、网络使用情况、行为改变、亲子关系、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情况6个方面进行评估,家长和患者都满意表明疗效显著,否则为疗效不显著)。

七、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综合预防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最重要的时期。网络成瘾不仅仅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健康,也是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关于网络成瘾的预防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在自身预防的同时,联合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网络成瘾,实施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

(一)网瘾的个人预防

1、努力培养成熟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目的是根本的决定因素,环境不过是达到自我实现的手段。网瘾的相关因素分析告诉我们,网络成瘾与个体的心理品质密切相关,个体的心理品质往往是导致网瘾的内因。

2、努力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知的高度发展时期,网络成瘾青少年通常存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较强烈的冲突,总是以单一的行为模式行事,不具备良好的内部多维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应对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冲突。所以建议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上,应该树立科学的网络观,正确地认识网络功能,就是有效利用网络的积极效应,把它作为自身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学业发展方面,青少年要努力树立一个明确并切实可行的阶段性或长远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尽可能地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努力培养个人的自尊自信:青少年要热爱自己,才会懂得尊重别人,自尊心是其他一切的基础,它比较容易通过具体适当的表扬和无条件的接受建立起来。青少年在自尊感、幸福感以及成就感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

4、努力培养有效的压力管理:网络成瘾的孩子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情绪波动而导致了许多心理困惑和问题,所以在预防网络成瘾的过程中,本质上也是在培养一个人的。有效压力及情绪管理。青少年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归因,培养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必要是要懂得求助,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习自我放松训练,这对于缓解压力、消除疲劳,提高学习实效,促进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5、努力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青少年社会性的发展是以人际关系作为中心的,他们对爱情、友谊的渴求使得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倾注在爱情的寻觅和友情的支持上。青少年通过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抵御网络世界的异化交往,学习鉴别网络中充斥着的虚假的、低级趣味的、色情的、甚至违反人性的交往模式,清醒地认识网络世界,让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永远无法取代现实生活中可以真切感知、真正互动和长久维持的健康人际关系。

 6、努力培养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青少年对于时间的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陷入网瘾的深渊,而且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青少年可以在上网之前给自己制定一个粗略的计划和目标;要明确上网目的,限定好上网时间,有意识地设定上网后的重要活动,并具体要完成的任务、上网时间等列在提示卡上;主动邀请亲友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制能力,抵制网络的种种诱惑。

(二)网瘾的家庭预防

在预防网络成瘾的过程中,家庭是第一战线。对网络成瘾的预防,良好的亲子沟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努力做要以下六点,真正地走进孩子,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1、努力了解青春期的身心特征:青春期伴随着第一性特征和第二性特征方面的变化而到来,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习和了解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多多理解孩子,并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尤其是青春期的性教育和异性交往问题上,父母应该在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下帮助孩子正确树立对性的健康认识,把握自己的性行为。

2、努力调整家庭教养方式: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认知发展的局限,对很多事物的理解会比较表面和片面,所以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在对待孩子网络使用问题方面,家长应更好地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一方面理解孩子的各种需要,一方面又要对孩子的需要设置一定的边界。当孩子以各种理由要求上网时,要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严格执行规定,把履行规定作为帮助孩子学会拒绝诱惑、克制欲望的自我约束能力的手段。

3、努力与孩子有效沟通:父母通过主动倾听,可以获得关于孩子的很多信息,并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为下一步帮助孩子提供铺垫。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要表现出对孩子话语的兴趣,让孩子能把自己的话讲完,不要轻易地给出任何判断和批评,觉察非语言信息以及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尽量以说话者的立场去理解他要说的话,并及时反馈感受。

4、制定家庭规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大人的行为。在与孩子订立规则时,父母应该真诚地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途径,让对方的意见有陈述和被接受、被实施的机会。父母对孩子依据约定行事的行为要进行鼓励和表扬,且表扬和鼓励要具体,而不是盲目称赞。

5、努力帮助孩子规划人生:由于青少年通常会充满幻想和激情,常常冒出新奇的念头,但却少有坚持的毅力。父母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计划未来和为未来做准备,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思考和敬业创业精神。特别是帮助网瘾少年积极规划人生,会调动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从小就学会自我管理。

6、努力了解网络知识:专题调查结果提示我们,与近40%的家长根本不了解电脑,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63%的家长表示很无奈,因为自己就是个网盲,根本无法正确引导孩子掌握使用网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父母要同孩子一起进步和成长,做孩子的朋友,才能对孩子网上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三)网瘾的学校预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导青少年尊重自己和别人,是目前教育最急迫要做到的事,也是回归教育本质所在。构建多元心理化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也是预防网络成瘾问题的核心内容。

1、努力构建多维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宣扬“健康成功观”,改变学校教育中仅以孩子成绩来评价孩子的单维评价体系,让孩子清晰觉察自己的内心体验,较好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就能让自己处于一个良好的循环发展状态中。

2、努力丰富学校的主题活动:学校适当地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娱乐、创新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获得自我价值体现,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常识及调节的方法。针对部分网络成瘾问题,学校要建立救助网站,提供专业化咨询和指导援助热线。

3、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很多网瘾青少年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讨厌老师。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青少年形成独立的人格及社会责任感,他们往往能成功地适应学业及各种环境变化,一定程度上避免青少年网瘾的发生。

4、努力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大力开展网络实践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实践中感受正确使用网络的巨大益处,可以达到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如举办网页制作比赛、FLASH设计比赛、“文明上网”演讲比赛等等。

5、努力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书面联系等形式,及时了解青少年在家里、校外的网络使用情况。通过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管理子女上网的能力。

(四)网瘾的社会预防

网络成瘾的社会预防,旨在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生存环境,与青少年在现代技术平台上有效沟通和共同成长。

1、努力健全网络法规及监管制度:国家建立政府宏观管理机制,针对当前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利用网络传播病毒,宣扬色情和暴力等不良行为,加强有效的监控,细化出台相关管理法规;国家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和加强对网络游戏运营、审核、制作的监管。

2、加强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针对性宣传:主流媒体要更多地去了解青少年的内心需求,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青少年对话,为青少年提供各种积极向上的新闻报道、大型讲座等多种活动,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普及,使他们能及时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积极关注心理健康。网络媒体还可以提供大量寓教于乐的健康游戏,起到传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使得青少年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在游戏中开拓思维,在游戏中培养创造精神。

3、努力提供网络专项服务:开展网络成瘾的社会预防,要从治本入手,改善青少年的生存状态,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低消费水平的、公益性的满足现代青少年需求的活动场所;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救助,政府加大对弱势群体(贫困家庭)、高危群体(问题家庭、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关注和服务;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既拥有专业心理知识,也懂得网络知识,知识面宽广,教育方法得当,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如参加共青团和劳动保障部联合推出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