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一汽博物馆: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35:59
根据绘画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要表现的物象的各个部分加以组织和布置,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的过程,叫做构图。在中国画中也叫“章法”、“布局”。
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画创作,立意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构图布局的问题,可以说构图章法是否切题,是创作成败的关键。

(宋代屈鼎的《夏山图》卷)
常见的构图法则如下——
一、宾主。凡独幅的主题性绘画,必然有主体形象。在构图中分清宾主,突出主体,这是考虑构图的首要因素。例如,宋代屈鼎的《夏山图》卷,画面山峦“主宾”分明。

(宋代李唐的《采薇图》)
二、呼应。画面上,宾主之间要有呼应,物象之间要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人物画中,主题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在情节上、神态上要有默契的呼应。例如,宋代李唐的《采薇图》中,伯夷、叔齐兄弟间的神情呼应极为默契。

(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
山水画中,树木、山石、云水、川溪之间要相互依托。例如,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中,山水之间相互依托,苏子泛舟于赤壁之下,整个画面融为一体。

(宋代崔白的《寒雀图》)
花鸟画中,枝干、花卉、虫鸟也要相对照应,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例如,宋代崔白的《寒雀图》中,几只山雀动态不同,相互呼应极为生动;

(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
三、虚实。所谓虚实,指画面中物象的疏密、聚散、浓淡、远近等因素的对比关系。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例如在山水画中,山石树木等物象为“实”,天空云水为“虚”。
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中,近景山石树木之“实”与远处江面船只之“虚”形成强烈的对比。

(明代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
四、取舍。与虚实相联系,取舍剪裁也是构图时应注意的重要因素。为表现主题,在考虑画面布局时,必然要对所描绘的物象进行选择和提炼,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在构图布局时,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一幅描绘得面面俱到、一览无余的画面,是很难产生艺术感染力的。
例如,明代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中,画面中采用取舍法,以大块空白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境,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