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扒饭:品文章之美 析文章之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0:13
品文章之美 析文章之妙作者:达海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12-15 5:15:01  点击数:1935

品文章之美  析文章之妙

——余老师课堂教学品析艺术探究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达海宁

 

这段时间对余老师教学艺术的学习,主要是阅读他的教学课例和他所点评的课例。在阅读中,我发现余老师非常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品析”。下面,我们先来看他的几个教学课例和点评课例。

以他最近所开的课为例:

    《荷叶·母亲》美读课文之后,教学紧紧围绕“品析”展开:1、术语点评法,学习全篇。2、课文集美法,学习局部。3、妙点揣摩法,学习细部。

《登高》一课,其教学环节为“吟诵体味”、“品析鉴赏”两块。课堂上大量的时间是引导学生进行“品析鉴赏”。

在语文潮网站上,有余老师评课的专栏——《映潮评课》,其中他评《桥之美》是这样说的:“弱点主要表现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浅的。说它“浅”是因为教学中缺少“析”与“品”,学生的活动基本上只是“找”。“找”什么?就是找到与教师提问有关的内容并将它们表述出来。这种“找”的活动,因为没有多少“分析”的成份,没有一点语言欣赏的成份,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上就欠缺力度……如果代之以一个精段的品读该有多好。”

对《你一定会听见的》他做了这样的评价:“在‘美点寻踪’环节,教师既没有示范,也没有绾结。学生可能会品味到哪些句段,会有什么样的发言……老师也没有表示出进行点拨的准备。”

由以上,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余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的“品析”非常重视,这表现在两方面:1、阅读教学不能缺少“品析”这一环节;2、教师要在学生的“品析”活动中充分作为。

下面,我将就余老师阅读教学中的品析这一话题,把我个人粗浅的学习心得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什么是“品析”

余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有四要素:诵读、品析、积累、运用”。“品析”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那么,什么是“品析”呢?在《余映潮教学艺术50讲》“教材阅读的艺术·品读”中有这样的表述:

品读(含品析 笔者注)是深读、精读,就是从不同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它要求解决课文中“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二、“品析”什么

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梧桐的悲哀》

文章美在一个“飘”字,它写出了飞花的轻柔、欢快,写出了飞花充满希望的寻找。

美在“满天”、“漫天”等词写出了飞花之多,写出了生命的不计成本的投入。

美在从“一只只”“一顶顶”到“一堆堆”“一团团”、从“水灵灵”到“冷冰冰”等叠词写出了飞花命运巨大而不幸的变化。

美在文中第三段写得特别具有生命的光彩。

美在“奇异的雪”、“一只只小蝴蝶”、“一顶顶小降落伞”呼应着文中“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呵”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梧桐种籽的形态、色泽、动感与美感。

美在“它们要”“它们要”的反复运用,写出了梧桐籽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从段落的作用看,全文美在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

从文章的表达意图看,全文美在描写与抒情两个明晰的层次。

美在文章托物抒情、咏物寄意的写法,没有土壤就没有生命——含义显得多么地深广。

……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余老师用课文内容让学生品析了非常多的“文学知识”: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情节,细节;背景,场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波澜,巧合;虚实,抑扬;伏笔、照应;详写,略写;顺叙,插叙……

11月26—28日余老师在江阴英桥国际学校讲学,其间上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课上“品析”环节精彩迭出:字词句之美、结构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美不胜收。

11月15日余老师在江苏教院上了《荷叶·母亲》,余老师对“术语点评”环节的小结是将整篇文章中“以物喻人、写物抒情、融情于景、一线串珠、开门见山、卒章显旨、巧妙穿插、生动照应”等手法一一明示。

综上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品析范围甚广:可以是字词句段,结构层次,立意选材,创意构思,主旨意蕴,手法风格,意境意象,语言修辞,音韵格律;可以是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到细部。总之,凡一切有韵味的地方,能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

三、如何进行“品析”

1、美点寻踪:侧重于让学生在课文的全篇或部分寻找、发现值得欣赏的地方并做品评赏析。如:

《生物入侵者》欣赏:品味语言特色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美点。

《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

重点看《口技》中最后一个板块的教学。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品读课文的美点妙要。我们要抓住一个“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造出的句子越多,你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这就叫课文妙点揣摩。比如说:“善”在“遥闻”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声音由远及近,“善”在“深巷”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口技的高超。

学生进行准备,小组交流,课堂发言:“善”在声音有大小,“善”在声音有远近,“善”在声音有内外,“善”在声音有动静,“善”在声音有疏密,“善”在“伸颈”写出了宾客在听表演时那种惊愕的神情,……

教师小结:“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

像这样的“美点寻踪”式的课堂品析活动,燃烧着学生欣赏课文的一片热情。哪怕学生有时品出的内容浅显一点,但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所得;在老师欣赏的目光中,他们的发言就像一片片小小的花瓣,在课堂教学中轻轻飘落,点缀在课文教学的绿草地上,构成美好的教学风景。

2、设置话题:老师给定品析的“点”并组织学生据此对课文进行欣赏。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余老师设计的品析话题有:

于勒的“称呼”欣赏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说说若瑟夫的“看”

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

千姿百态的“说”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船长形象欣赏

再如,《荷塘月色》的课上余老师精心创造了如下“微型话题”
第一层次话题:
《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抒情        《荷塘月色》中的融情入景

《荷塘月色》中的"心情"          《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

《荷塘月色》中的动与静          《荷塘月色》的比喻美

《荷塘月色》的叠词美            《荷塘月色》的画面美.

第二层次话题:
《荷塘月色》名句欣赏            《荷塘月色》中的"月色"

《荷塘月色》中的"联想"           《荷塘月色》中的"衬托"

3、美点讲析:教师就学生未曾学习、不易触及或感觉困难的课文美点进行集中的重点讲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微型专题讲座——“繁、简、虚、实”

这一篇文章的笔法,表现在繁、简、虚、实四个字上面。

第一段是“繁笔”。繁在写了三问三答,写了两次窥镜,还写了一次反思。第一段繁中也有简,用了极简练的笔法。就是在“思”字后面,“暮寝而思之”,这个“思”字只说了三种现象,把很多内容简化了:如何向齐王进谏、准备怎么说、全部简掉了,简到了极至,所以是繁中有简。这一段写得比较实在,但是实中有虚,虚在对徐公没有一个字的描写,你看两次写徐公,“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徐公怎么美?不知道。即使是徐公来了,他仔细地看,自以为不如,还是没有写徐公怎么美。所以写徐公是虚写。

第二段,用的是简笔。很简单,就是见威王说了几句话,第一句话“入朝见威王”,这个环节一定是复杂的,但是写得非常简单。繁在哪里呢,繁在关键之处,就是“三比”,从家里的事,推论到朝廷的事。这种比较,写得很繁。所以此段是简中有繁。

第三段话,既用了简笔,又用了繁笔。最简的一处就是“王曰:‘善。’”用一个字表现出一个王者形象,非常的简。繁呢?那就是写下令,各种奖赏的方法说得很清楚。而且这段话还有一个虚笔,写得很虚的地方——齐国是怎么强大的呢?不知道,强大到什么程度呢?也不知道。作者通过另外一个句子来侧面反映这个问题,那就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个国家太强大了,人们才来朝见他;不然就会攻打它,占领它,把它消灭掉。这样一个句子看上去是实写,实际上是虚写齐国的强大。

通过这样一个微型讲座,余老师告诉学生即使一篇直白的文言故事里也有着优美的文学笔法。这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文学欣赏的启蒙或熏陶。这样的品析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欣赏的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在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方面获得思想启迪,有利于同学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品质的养成。

品析诗文的铺展手法》

春末夏初的时候,花开了。——这是一句话。你能将这句话写成一篇优美的文章么将一个句子铺叙成一篇文章,这是写作的艺术;我们品析别人怎样把一个句子铺叙成一篇文章,这是阅读的技能。

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他把本文开头的那个句子铺展成了一首优美的诗。

……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春末夏初的时候花开了”这个意思写成一首优美的诗了呢

①想象事物的背景:六月,雷、雨、风。——季节、时令写出来了。

②想象活动的场境:花儿盛开着,就像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情景写出来了。

③想象事件的原因:原来是花的学校的花儿们在雨天放假了。——情节写出来了。

④继续深化想象:花儿们要回家见自己的妈妈。——情趣情感写出来了。

原来,作者就是这样来进行铺展的!

现在你能够品析下文了吧它是把一句什么话、用什么方法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了呢?

……

4、巧妙穿插:插入、加进与课文品析相关的内容。这里侧重谈谈余老师教学中阅读材料的穿插。

我们以余老师的《登高》教学为例。在“品析鉴赏”板块中,余老师引导学生写“诗联赏析”。他提供了写“诗联赏析”可着眼的10种关系:“人物,时空,动静,声色,高下,远近,视听,宏微,虚实,景情。”并以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让学生试写赏析。教学中,余老师对围绕10种关系进行品析都做了对应的穿插。以例为证: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品析首联的写景总括其“动静相映,声色并茂”的特点。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

余老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以及高下、远近等视角的变化具体分析写景。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全联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从字词的细微处进一步分析首联的写景之妙。

画面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此处的品析融合了人和物、景与情、虚与实、宏与微的关系。

余老师品析教学中资料的穿插,是以美的方式诠释了课文,带动了课堂上的欣赏活动。

四、如何指导“品析”

1、提供抓手

如: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主要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品味雅词,2.感受佳句,3.析读精段,4.体会妙思,5.感悟美意。在这几种角度中,可以突出某一种,也可每一种都涉及到。

2、示范引领

如:《荷叶·母亲》一课,学生朗读课文完毕,余老师提出进入静思默想的学习环节,尝试进行“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他做了这样的示范:

《荷叶·母亲》二、三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这“插叙”就是术语。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八年之前”、“九年之前”就是“联想”。“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

余老师这里的示范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稍稍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点明“术语”,而且“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八年之前”、“九年之前”等很明显的展示了余老师是如何立足全篇进行评点的,而这正是学生品析时最易疏忽的地方,即“只见一处,目无全篇”。

3、过程指导

在学生的品析活动中,余老师非常注重时时、及时的指导,并且这种指导特别表现在他的对学生品析的点评上。

余老师说过:“课堂评点语与课堂组织语不同,它是一种特别的课中对话,它是在课文品析、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出的瞬间反应。它不允许教师迟疑,也不允许教师迟顿,也不允许教师含混不清。”在品析活动中,余老师总能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受阻、定势、旁逸等问题,迅速判断,即时点评。其点评有针对性,不空洞;有丰富内涵,不肤浅。或到位补充,或精准提升,或巧妙优化。

补充

《散步》

生:“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中“太迟,太迟了”写出了我的感慨。

师:还写出了我对春天的到来盼望已久的心情。

学生回答“感慨”比较空泛,余老师的点评则做了到位的补充,透过字面把“太迟,太迟了”的意味挖掘出来了。

提升

《云南的歌会》学生欣赏“小山坡”“土坎边”的自然美之后,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其发言加以提升:

师:品得好。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

学生在品析活动中,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美点是什么”并就此谈粗浅的感受,但很难在“何以写得如此美”这一层次上做欣赏。而余老师点面结合的笔法提示

就把学生的品析引向了一个更高层次。

优化

比如《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发现美点,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我觉得第二段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他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似乎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很巧妙。

这段回答,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整,于是,余老师这样说道:

你说的这一段可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这样的点评明朗地点示出本文的写作技巧,很明显优化了学生的品析活动。

4、课中小结

余老师在学生品析活动中总会适时地进行课中小结。

《散步》中,学生品析完毕,余老师说:“今天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

《我的叔叔于勒》话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

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

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

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

欣赏短篇小说丰富的表现手法

从以上课中小结,我们可以看出余老师在学生品析活动的散点上进行归纳提炼。这些条理清晰的课中小结,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写法上升到比较明晰的理性认识的阶段。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体味余老师的课中小结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这些小结绝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促思留启。可谓结而不尽,余音绕梁。

下面我们来看余老师教学《故乡》时对“妙点品析”这个板块的小结。

余老师是这样说的:“我来给同学们找几个妙点。一个场景之妙,场景,故事就发生在“我”家里;还有写水生和宏儿两个孩子之妙;三处写长烟管之妙;四声‘老爷’称呼之妙;写闰土的五次无言之妙……刚刚你们说的妙点都是一点一点的,老师说的这些妙点都是串式的,一串一串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里不少地方有伏笔,有照应,有反复,要发现里面的串式妙点。”在这简短的小结中,余老师不仅就这篇课文,总结了串式妙点的表现,更是拓展开去,给学生介绍了小说阅读中串式妙点揣摩的角度,指导学法,延宕思维。

 

“品析”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在他的课堂上多角反复、充分细腻的品析使整节课血肉丰满、富有生气、精彩毕现。在拍手叫好、拍案叫绝之时,我们还需要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品析?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再次地归结为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经常提及的话题——文本研读。

语文潮网站“映潮语丝”中余老师有这样一些话值得我们琢磨体味:

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研读,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信度与效度。

要当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就得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读课文这件事只能靠自己。

有时,一个确有心得的阅读就成就了一节好课。

我们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研读欣赏教材,我们要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阅读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教师必须进行艰苦的阅读,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不会有自己的发现。

在《技术·艺术·学术》的专题报告中,他说:“技术:技能、操作方法和技巧。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熟能生巧。教师最重要的技术: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复习备考的技术,课堂实用的技术。教材研读的技术可以用六个“一”和一个“多”来概括:一篇课文、一个部分、一段话、一个句、一个字词、一个你感兴趣的角度和多角度反复。”

10月14日“余映潮教学答问录(五)”中,有老师问: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呢?

余老师做了这样的回答:

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方法。

正面的方法:自读。

1.用独立分析的方法读课文。即不看任何资料,对课文进行结构与内容的大致分析。

2.用提炼梳理的方法读课文。即用分类集中的方式提炼文本中的精华内容。

3.用选点深入的方法读课文。即多角度地反复地研读课文中某一方面内容

或者某一块内容。

4.用论文写作的方法读课文。即逼着自己写关于课文的欣赏短文。

侧面的方法:参读。

1.阅读别人的欣赏课文的文章,体会作者的独到之处,揣摩别人为什么写得好。(本文原载于语文潮www.yuwenchao.com)

2.读一些文学欣赏方面的文章,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

坚持做一年试试

余老师阅读教学中绝妙的“品析”令人叹为观止,那是他殚精竭虑深刻思索的结果;那是他水滴石穿的坚持和韧性;那是他博闻广览后的深思与内化。在这样的大师面前,任何的自惭形愧都显得多余,我们需要做的、立即需要做的是把课文一点一点地读成自己的,读到我们自己的心坎里去。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也充满着值得一品的美点妙要。

以上是我学习余老师课例中的一点浅陋之见,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谢谢!

图为本文作者在潮水之家的第二次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