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瑞城嘉园:痛并快乐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51:38

痛并快乐着

宋守文

痛苦,能让人发出光亮;快乐,能让人发出笑声。所以,痛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兄弟。

痛快,就像一副担子,一头担着痛苦,一头担着快乐;痛苦在前,快乐在后,一头重一头轻,难以上路,相对平衡才能自然前行。

苦乐,先苦后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尝不到辛苦的滋味,怎能知道苦尽甘来的甜蜜?没有经过痛苦与磨难,何来成就与辉煌,又何来快乐可言?

溪流遇到礁石受到阻碍,才有欢乐的歌声;人生的乐章是因为有了各种困难、挫折,才变得壮美。其实,人生中能够说得出来摆得出来的痛苦,不是最深最痛的。挫折使人痛苦,没有利用挫折的经验来修补自己的生命,是最大的痛苦。而说不出来又找不到的痛苦,才是最深最痛的痛苦。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就像把种子种在土壤里,痛苦就会在心里生根发芽,如果把痛苦删除,放进回收站,就像抛弃一袋垃圾,快乐就会钻进你的心窝里。

生命的美丽,是由苦和乐来支撑的。在吃苦的同时想到成功的快乐,就不会被痛苦所压倒,快乐的同时要想到吃苦,要提醒自己,不要被一点点成功一点点胜利冲昏头脑。

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就反馈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坎坷之路,往往是奔向快乐的里程;磨难与痛苦,往往是一种快乐的积累。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播下青翠,收获金黄;播下空虚,收获叹息;播下辛苦,收获快乐。用心情发酵的痛苦,可以制作快乐的馒头。

两个人分享一份快乐,就是两份快乐;两个人分担一份痛苦,就只剩下半份痛苦。快乐,无人分享,不算真正的欢乐;痛苦,无人分担,那是实在的痛苦。

快乐与痛苦,是一体的两个面。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失落,是感动还是冷漠,是希望还是失望,都由你亲手来挑选。一味的乐未免太肤浅,一味的苦未免太深沉,苦乐相生,苦乐升华,才是生活的原始滋味。不知道何谓痛苦,大概也就难以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感受不到痛苦,那是因为乐得还不够深切。快乐一旦失去痛苦的那一面,就会变得简单与肤浅;精神一旦离开肉体而幽灵般的四海飘游,就会麻木不仁,失去知觉,失去痛苦,最终,也失去了快乐。

痛苦与快乐,是人生的两大支柱。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果实;苦是乐的前奏,乐是苦的结束曲;苦是乐的学校,乐是苦的毕业证;苦是乐的成功铸造者,乐是苦去甘来的受益者。成功在苦中创立,在乐中享受。欢乐虽然是最动人的字眼,但乐极生悲,又是悲哀的前兆。经历苦才懂人生的真谛,经历苦才伟大,经历苦的生命才有悠远的意义,经历苦才能把人推向命运的最高峰。成功伴随困苦而来,苦难越大,成就也就越大,成功率也就越高。所以,多吃一分苦,就多一分欢乐;多吃一分苦,就多一分享受;多吃一份苦,就多一分幸福。

仔细回味一下,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是从梦想开始的。当我们经历了各种梦想,经过了各种磨难,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而取得成功之后,回头看看,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是快乐之母。
 

追求至上境界

桑林峰

境界,是人们在修养、学识、道德等方面所处的高度,反映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境界有高低之分,只有洞悉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才能向上攀升更高境界,最终达到至上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见,要想成就伟业,必须追求第三境界,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那些浅尝辄止、心浮气躁者,只能是“望尽天涯”,领略不到“无限风光”。

王世发提出了读书的三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为第一境,贵在静下心来,专心致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为第二境,须沉醉其中,物我为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为第三境,显示的是一种博大胸怀和宏伟气魄,彰显的是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状态。事实证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下的功夫越大,才能走得越远。

廉洁自律也是分境界的。明代著名政论家薛瑄提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下矣。”廉政具有层次性,具有崇高的境界的人,才可以洞明世理,端正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从而生成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保持操守,一生廉洁自律。那些贪赃枉法者,恐怕距离第一境界遥远得很,让人可悲可叹!

解决问题也有不同境界。《内经》有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解决问题就像治病,把握时机体现的是高超本领。这个时机等不来,在于主动作为、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找准最佳时机的能力,才能达到“上医”的境界。

有人认为,人做的一切,无非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殊不知,这种对荣誉的追求也是分境界的。《颜氏家训》言:“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事实就是这样,沽名钓誉者,永远得不到名利。而不追求名利,一心为民、鞠躬尽瘁者,反而得到老百姓的口碑和夸奖。古代清官海瑞、包拯、于谦,党的楷模孔繁森、焦裕禄、沈浩就是很好的证明。正所谓,名者由实而生,非徒好而自至也。

孟子说,人生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种境界。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著名学者张世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度的高低程度,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可以说,一个人境界的高低,领略的人生风光、收获的人生价值、享受的人生愉悦迥然不同。要想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要不断提升境界。

当前,中国缺少大师级人物,主要是现代人的境界还达不到较高层次。季羡林、任继愈、钱学森之所以被称为大师,是因为他们达到了人生的至上境界。在如今这个焦虑、浮躁的时代,很多人的境界还处在浅层。要想立于世、成于事、泽于后,当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持之以恒、勤修苦练,才能渐渐达到至上境界。 

不能碰撞的道德红线

胡征和

药家鑫,曾经的陕西西安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同学眼中羞涩而好相处的校友,老师眼中成绩优良的好学生,几度获得学校奖学金的骄子,这一切,却在那个夜晚彻底改变了。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药家鑫驾驶一辆红色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了前方同向驾驶电动车的张妙。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清他和他的车牌号,以后找麻烦,突生杀人灭口的恶念。他从随身背包中掏出一把尖刀,对着张妙连捅8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10月23日,恐惧中的药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药家鑫从小就有着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他的手指比一般人要长,熟悉的人都说,他的手适合弹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药家鑫的父母开始了有意识地培养,4岁时为他买来一架钢琴,而且训练非常严格,药家鑫每周都要练琴,为了练琴,他没少挨打。放学回到家里总是要先练一阵子琴,然后才能写作业。而爸爸从部队转业后全职做了他的陪读。初中时成绩不太好,爸爸就把他关在地下室,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待着。爸妈分工明确,一个管弹琴,一个管文化课。

药家鑫也争气,爸妈的心血没有白费。考西安音乐学院时,药家鑫专业课是片区第一,文化课也超出了分数线,顺利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据药家鑫的一位网友透露,2007年6月,药家鑫考上西安音乐学院时,外公奖励了他1万元钱,他拿出其中的5000元钱在医院做了割双眼皮、嘴角拉细的整形手术。之后又拿出另外5000元钱买了一部新潮手机。可见。药家鑫除了父母逼出来的勤奋,骨子里还是关注时尚、很舍得花钱的。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也说过感激父母的话。特别感谢爸妈从小的管教,并且,他还以实际行动回馈爸妈,大一大二的时候,成绩优良,拿到了奖学金。可到了大三,用他老师的话说,成绩有所下滑,原因主要是他兼家教多,精力分散了。

药家鑫的妈妈已经退休,每月尚有千元的退休工资。他的爸爸转业到地方一家建设监理单位工作。应该说。药家鑫虽算不上“富二代”,但也不至于要放松专业学习去挣家教的钱。但他还是很热衷地去了,因为一个月可拿到三千左右的外快,寒暑假还会更多一些,对一个注重时尚的人来说,这笔钱当然得抓。为了他外出家教,爸妈拿出14万元,给他买了一辆车。如此正好,既满足了他爱时尚的虚荣心,又为外出家教挣钱找到了理由。

从药家鑫学琴到买车做家教,表面上看是大手大脚地追求时尚,然而洞穿这一层,实质上是一种自私心理在发酵膨胀。这种自私的欲望一旦遇到障碍时,那个障碍就成了他私欲的敌人,为了“将来”,为了私欲“更上一层楼”,他必然会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可以要别人的性命,撞伤张妙又举刀连刺8下,就是有力的证明。

药家鑫自私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潜滋暗长的过程,父母在培养但没有察觉,药家鑫本人在累积但也没有察觉,因为都习惯了,也就认为很正常了。请看,药家鑫撞人杀人之后,问他为什么如此惨忍时,他说,只是一念之差,怕对方认出自己,怕对方看清了他的车牌号,怕对方难缠,无一不是从自己的利益来想问题来行动的,这不是自私又是什么呢,自私到了极端就会没有人性。试想,一个鲜活的人哪,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家庭的人,怎么就能撞人后又举刀呢?不说是人,就是一个小动物,怎么能狠心连刺8刀?

药家鑫在羁押期间写过两封《悔过书》,一封是给法官的,忏悔自己一时糊涂酿下大祸,表示认罪:另一封是写给被害人张妙的家人的,请求他们也许根本不可能给予自己的原谅。在庭审过程中,药家鑫向受害人家属下跪,痛哭流涕请求原谅,反复地说着只要有活着的机会,他狱后会做牛做马,挣钱抚养受害人的父母。这无非是想逃避应有的法律制裁,救自己一命。

本是一双在琴键上滑翔的天使之手,一念之差。瞬间成了举刀的魔鬼之手。美国有句谚语: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人心的善恶又何尝不是如此,善与恶之间也有一道红色警戒线,那根警戒线不是铜墙铁壁,当一个人太过于想着一己之利,产生“一念之差”,那根细细的红线就极易撞断,一旦撞了,将是他人遭殃,自己呢?不但会受到法律制裁,而且还会为人所不齿。

道德的束缚永远是柔性的,要靠人的自律遵守,当你撞破了道德的红线,你得到的必然是刚性的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