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声吊顶logo:是书如画:求问隶变章法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02:03
是书如画:求问隶变章法之道——隶变章法创始人李成山教授作品赏析作者:李成山书法网 发布时间:2011-8-31 15:25:59 编辑:李成山书法网 录入:管理员 浏览次数: 35

    庚寅年秋,在首都一家拍卖行幸观李氏成山先生书法,令人爽然。
    远瞻其作,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是书如画;近审己视,书到之处,求古献今。究于篆,得于隶,注行草,藏汉简。品及单字,肥者赛贵妃,瘦者胜西施;壮者冠松干,弱者过柳枝;浓者青漆外,淡者水映月;干者皴肤行,湿者行间通。
    首念间,卵石铺街,浪里插篙,无章无法,难寻其源;细品之,隶篆行草,汉简交融,单行醒见字,通篇暗藏画。
    循人闻知,此乃李氏成山先生独创之“隶变章法”。

                     上图:李成山隶变章法  作品局部

    大凡书者,不究于篆,无由得隶;不究书体,无由得法;不究章法无由得其家。
    翻阅典籍,远寻魏晋南北朝,近考唐宋元明清,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求变之域多局限于体变。
    自秦代开创书法先河后,至西汉完成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东汉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三国时期隶书衍变出楷书,晋时行书问鼎,南北朝流行北碑南帖,隋唐五代求规隆法,宋朝尚意宣情,元朝则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明初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明中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俯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明末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清初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碑学风气渐开,体变亦有创新。郑燮自名“六分半书”,丁敬隶法行草等。
    新中国则诞生后,更有舒同自立“七分半”体。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
秦代至今,工书体创新者众,事章法创新者寡。其根本在于:得体法易,得章法者难,创章法则更难矣!
    书体创新者,王羲之为圣。王羲之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己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改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曹植在《洛神赋》中盛赞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羲之先生之首功,在于惟用同体之变,以求章法之美。 


    章法创新者,颜真卿为帅。其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最大功绩未止“颜体”,而是博及颜体章法之变。
    颜先生之首功,在于“以楷引行”布章之法,楷静行动,七静三动,动静结合,使得整幅作品宛如行云穿松、藤缠罗汉、岩石伴柳,诗意盎然、画意夺见。例证频足于《裴将军碑》贴。

颜真卿章法之变,以楷为母,驭楷引行(作品局部)

    颜真卿之后,郑板桥再变。然世人多颂其 “诗、书、画” 三绝于世,而鲜于问功其章法之变。板桥先生章法之变,实为遗后书者之大德大善矣。板桥章法,以楷引隶,借隶骨化魏碑行草,隶、楷参半、间或以画法行之的“六分半书”,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作相、云里藏竹生魂”的法道,直抒内心“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的梦想。
    板桥先生之书,若或祛隶,若或祛楷,则必沦名匠而非名家也;板桥先生之书若无此章法之变,其 “诗、书、画”恐难三绝唱于世,其因至上简朴:诗难盖李杜,书难盖二王,画难盖吴生(吴道子)。既然三不盖世,何以冠其“诗、书、画”三绝于世?皆因其自创章法冠于世也。 

郑板桥章法之变,以楷为母,驭楷引隶,以隶融魏行  

板桥之后,吴颐人出世。一九四二年生于上海。吴先生之功,在于以汉简融他长。改陈规,超越碑版,直接从简牍书入手,镕古今于一炉,字间架构上承大篆小篆之圆润恢弘,下启行楷之风流韵动,草书之潇洒飘逸,既有前朝之风韵,又兼后代之流动,直追秦汉,取法得体,其布章之法天真活泼,恣意汪洋,灵动无限,立显新貌,书工老辣纵肆,见者无不击节称赞,亦称前无古人。此盖颐人先生书艺之创举。

     吴颐人章法之变,以汉简为母,驭汉简引众长

    与颐人先生同年代的李氏成山先生,独辟蹊径,独创隶变章法。 
    李先生自幼酷爱书法,少年潜心研习颜、欧及二王碑帖;青年专攻隶、篆,师古而化;而立之年,复临甲金篆文,习隶书正楷,沿行草逐一而下,奠基立业;不惑之年,取百家之长为己用,用笔取真、草、隶、篆之流畅;天命之年入佳境,采碑学生涩苍劲,章法上虚实、浓淡、动静、交错有致,活而不乱,工而不板,大气磅礡,变化多姿,浑然一体;耳顺之年力求章法,古稀之年在笔意中尽悟汉字书体之妙,功成自创“隶变章法”。
    创章法者,其外相一比了然,世人难藏。
    颜先生之变,以楷为母,驭楷引行。
    板桥先生之变,以楷为母,驭楷引隶,以隶融魏行。
    吴先生之变,以汉简为母,驭汉简引众长。
    李先生章法之变,是以隶为母体,驭隶统引篆汉简行草,因时因地制宜布局,其布字章法或前篆后隶、或左隶右草、或左行右隶、或上隶下汉(简),变无定法,皆由心生,全靠意达,布局之道,玄之又玄。跳出原作,只言片字,足当其书作章法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融合贯通者,方可收获甚夥。
    李先生在隶篆行楷汉简之间,能相互为用,巧用五行生克,以行克静,以篆制动,实现动与静、阴与阳的和谐统一,彻底变革了单一书体或张扬有余收敛不足,或万静具来不现灵动的章法难题。隶变章法,思动即来,欲收即止,施此章法,变化万千。
    “隶变章法”乃李先生之独创也!世所罕见!
    美之在相,其因在心。
    李先生喜音乐,每以篆隶行草笔墨为意趣之时,尝以音乐之跌宕起伏,乐律之宫商角徵羽贯穿书法之间,立显新貌。
    观李先生书法,精气神敛扬汇合,清淡雅趣,古朴清醇之气扑面而来;
    观李先生书法,隐隐然闻金石声,钟鼓玉磬,径自天上而来。诸般艺术,交相辉映,跌宕起伏。 
    观李先生书法,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墨动如诗。

     李成山隶变章法,以隶为母体,驭隶统引篆汉简行草

    李先生已逾古稀,青春之心伏骥不已,旦起子息,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壮心不欺。其大德无境,大福无境,大艺无境,其大报更无境啊!
    未敢问知五百年后,李氏成山先生能否为后人笔颂称道、立为楷模,只庆今朝已先目睹,足以!

                                                        (撰文:中国书画家公示网艺术总监  王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