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歌知音:揭秘:谁最早提出曹操有所谓的“疑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5:47

揭秘:谁最早提出曹操有所谓的“疑冢”?

2011年11月19日 10:02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李宝柱

核心提示:对于一般人来说,由于宋、金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相互阻隔,南方人一般难得到北方,所以对曹操墓的所在位置,就不是很清楚了。偶然到了北方,听信民间道听途说,回到南宋,著书立说,遂使“曹操疑冢”之说流传于世。提出“曹操疑冢”之说者,范成大为最早。此前,是否还有其他人持此说法,目前还未查到。

文章摘自李宝柱的凤凰博报 作者:李宝柱 原题为《曹操“疑冢”之说来源考》

随着曹操墓的发现,人们对以往“曹操疑冢”之说,又有了一些新的讨论。多以为宋元以来,就存在此种说法。但是,最早是何时产生的,是谁最先说的,以及是何原因产生了这一说法,目前尚不清楚。

在北宋及其以前,人们对曹操陵墓之所在,原本是清楚的。例如《册府元龟》卷四十载:

[贞观]十九年,将征辽。二月,次河阳,诏殷少师比干赠太师,自为文祭之。次邺经魏太祖墓,自为祭文。

《全唐文》卷十载唐太宗《祭魏太祖文》:

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豆分,群雄岳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于斯。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住,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卜主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据此,说明唐太宗之时,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人们是很清楚的。否则,怎么可能去祭祀呢?

再如,《宋史》卷一百五载:先代陵庙及錄名臣後。建隆元年詔:前代帝王陵寢,忠臣贤士邱垄,或樵采不禁,风雨不芘。宜以郡国置戸以守,堕毁者修葺之。乾德初诏,历代帝王,国有常享,著于甲令,可举而行。自五代乱离,百司废墜,匱神乏祀闕孰甚焉。按《祠令》,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長官,有故則上佐行事官,造祭器,送诸陵庙。又詔先代帝王,载在祀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戸,岁春秋,祠以太牢。商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宣帝、魏太祖、晋武帝、後周太祖、隋高祖,各置三戸,岁一享以太牢。秦始皇帝、汉景帝、武帝、明帝、章帝、魏文帝、后魏孝文帝、唐玄宗、肃宗、宪宗、宣宗、梁太祖、后唐莊宗、明宗、晋髙祖,各置守陵兩戸,三年一祭以太牢。

《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五十六载:

《前代帝王置守陵户祭享禁樵采诏》(乾德四年十月癸酉):

自古帝王,受天眷命。功侔造化,道庇生民。咸载简编,宜崇典礼。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牷。或陵寝虽存,不禁樵采。朕顺考古道,咸秩无文。方怀景慕之心,敢怠寅恭之意。其太皞葬宛邱,炎帝葬长沙,黄帝葬乔山,颛顼葬临河,高辛葬濮阳,唐尧葬城阳,虞舜葬零陵,女娲葬赵城,夏禹葬会稽,商汤葬宝鼎县,周文王、武王葬咸阳县,汉高祖葬长陵,在长安北,后汉世祖葬洛阳界,唐高祖葬三原县东,太宗葬醴泉县北。凡已上一十六帝,各置守陵五户。每岁春秋二时,委所在长吏,各设一祭。商中宗太戊葬内黄县东南。高宗武丁葬西华县北。周成王、康王葬毕原。汉文帝葬霸陵,在长安东。宣帝葬杜陵,在长安南。魏太祖葬于邺。晋武帝葬洛阳。后周太祖文帝及隋高祖、文帝并葬富平县。已上一十帝。各置守陵三户。每岁一享。秦始皇帝葬昭应县。汉景帝葬阳陵,在长安东北。武帝葬茂陵,在长安西。后汉明帝章帝并葬洛阳。魏文帝葬晋阳山。后魏孝文帝葬富平县。唐元宗葬奉先县。肃宗葬醴泉县。宪宗葬奉先县。宣宗葬云阳县。梁太祖葬伊阙县。后唐庄宗葬新安县。明宗葬洛阳东北。晋高祖葬寿安县。已上一十五帝。各置守陵两户。每三年一祭。仍并委所在长吏。祀以太牢。以羊代。周桓王葬渑池县。灵王葬河南柏亭西。景王葬洛阳太仓中。威烈王葬洛阳城西隅。前汉元帝葬渭陵。在长安县。成帝葬延陵。在咸阳县。哀帝葬义陵。在扶风。平帝葬慎陵。在洛阳东南。殇帝葬康陵。在慎陵茔中。安帝葬恭陵。在洛阳北。顺帝葬洛阳西。质帝葬洛阳东南。献帝葬渭城西。魏明帝葬河清县大石山。高贵乡公葬洛阳瀍涧之滨。陈留王葬平原。晋惠帝葬太阳陵。在洛阳。怀帝、愍帝并葬平阳。西魏文帝葬富平县。东魏孝静帝葬邺郡。唐高宗葬奉天县。中宗葬富平县。睿宗葬奉先县。代宗葬富平县。德宗葬云阳县。顺宗葬富平县。穆宗葬奉天县。恭宗葬三原县。文宗葬富平县。武宗葬三原县。懿宗葬富平县。僖宗葬奉天县。昭宗葬缑氏县。梁末帝葬伊阙县。后唐清泰帝葬明宗陵南。已上三十八帝陵寝。常禁樵采。应已上帝王寝庙。委逐处长吏及本县令佐。常切检校。罢任日。具有无废阙批书历子。其祠祭仪注。仍令有司颁下。

据此,说明北宋朝廷也知道曹操墓在邺县的具体位置。否则,守陵户设在何处?

就是到了宋元交替之际,人们认真考索,仍然知道曹操墓的位置。

例如,《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载:[贞观十九年二月]癸亥,上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

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在此条下注曰:“魏太祖葬邺城西。邺县本相州治所,后周大象二年,隋文帝辅政,尉迟迥起兵于邺,兵败,邺城破,文帝令焚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治所。炀帝复于邺故都大慈寺置邺县。贞观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

由此观之,到南宋末年,胡三省仍可据有关文献记载,推知曹操陵墓的具体位置,是在安阳城北四十五里处。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由于宋、金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相互阻隔,南方人一般难得到北方,所以对曹操墓的所在位置,就不是很清楚了。偶然到了北方,听信民间道听途说,回到南宋,著书立说,遂使“曹操疑冢”之说流传于世。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载:漳河上有七十二冡,相传云曹操疑冡也。北人岁增封之。范石湖奉使过之,有詩云:“一棺何用冡如林?誰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四句是两个好议论,意足而理明。绝句之妙也。

据《宋史》记载,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年)闰四月戊子,出使金国,求陵寝地。其诗,当是作于该年。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五十一载:京镗,镗字仲逺,豫章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宁宗朝拜左丞相。卒赠太保,谥庄定。有松坡集。曹操疑冢:疑冢多留七十余,谋身自谓永无虞。不知三马同槽梦,曾为儿孙逺虑无。(中州题咏集)

据《宋史》记载,京镗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六月出使金国,为报谢使。其诗,当是作于该年。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载:《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統,死后欺人設疑冡。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据《宋史》记载,俞应符于嘉定二年(1209年)六月己巳,出使金国为贺生辰使。其诗,当是作于该年。

比较上述记载,提出“曹操疑冢”之说,范成大为最早。此前,是否还有其他人持此说法,目前还未查到。1170年,距离北宋灭亡,已经有四十余年。范成大生长于南方,对北方地理不清楚,经过河北,听信乡野之语,在所难免。如果,范成大就是此说的始作俑者,他可能不会想到,他的一首诗,竟然让曹操为设疑冢,而背负了八百多年的骂名。

自范成大、京镗、俞应符三人“曹操疑冢”之说一经流传,明清以来,不少的人就此作诗、著文,遂将此说搞得牢不可破。明朝正德年间,所谓疑冢,就已发掘十三座。清代,就已确认非曹操疑冢。所谓曹操作疑冢之事,应予彻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