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声电冰箱官网:【资料】誊《读懂佛教之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08:39

誊《读懂佛教之美》----印度佛像(犍陀罗--笈多)

热度 17已有 92 次阅读2011-8-11 20:17 |个人分类:读懂佛教之美| 佛像, 犍陀罗, 马吐腊, 笈多, 阿旃陀石窟

佛像

各国佛像来源于印度,印度佛像源远流长,主要经历四个时期,即犍陀罗时期、马吐腊时期、笈多王朝时期和阿旃陀石窟时期。

 

关于佛像最初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1、释迦牟尼中年时,天竺一位国王瓶沙王,为了瞻礼佛的容貌,请画师为佛陀画像,由于佛光炽盛,画师不能直视,只好请佛陀坐在河岸边,照着水中之像作画,被称为“水丝衣佛”。此是世界上第一幅佛画像。释迦牟尼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拔嗟国优填王思念佛陀,命工匠以丹檀木造五尺佛像,就是世界上第一尊佛雕像。与此同时,波斯匿王听说了优填王造佛像,以紫磨金铸造了五尺像。人间有了两尊佛像,一木雕,一金铸。

2、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并无佛造像,原因有三:

一、佛教戒律中有“远离视听歌舞”的规定;二、佛陀是无上觉者、天人导师,用人间的技艺描绘佛的形象是亵渎;三、佛教秉持空观,佛像亦无常,所以当时不造佛像,只是以佛足印迹、金刚座和菩提树等佛陀的遗迹为佛的象征。此时期也被称为无像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北印度建立山崎大塔,一号塔外围,有栏杆石墙,建有东西南北石门,门上刻有佛本生故事,并雕有象征永不停息的轮转;但并没有释迦牟尼像,对佛的形象采取了象征的手法。佛教造像兴起,主要得益于两点:一、佛教进入大乘时期,佛教教义有了发展和变化。造像不再认为是违反教规,此是内因。二、印度部分地区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一世侵占,同时带来了古希腊的建筑、雕塑等技术,此时外因。

 

犍陀罗时期

公元前326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占据了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和阿富汗东部一带,建立以希腊人为主体的国家,我国古称大夏。公元1世纪中亚的斯基泰系人(主要从原游牧于我国西北而西迁的大月氏人)驱除了希腊势力,在伊朗东部和印度西北建立了贵霜帝国,定都犍陀罗,故这一时期又被泛称为犍陀罗时期。贵霜王第三代王迦腻色迦信奉佛教,在领土内大建寺院浮图,雕刻佛像,因这一地区深受希腊文化影响,所以其佛像带有浓厚的希腊风格,被称为犍陀罗佛教艺术。

此时期的佛像兼有希腊、印度、乃至中国北方民族的三种文化因素,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总体:犍陀罗时期的佛像、菩萨像,其体型都高大健壮近似欧洲人,面貌也像希腊人,当然也带有印度地方特色。

面部:脸型椭圆,神情超脱高雅;额头宽阔,鼻梁隆起通入额部;眉如新月,眼窝微凹且眉间有白毫;口唇饱满且薄,下颚宽大凸出;头发作发结,并如希腊之神像呈波浪状。

手掌足底:刻有轮相。

衣服:线条极为强健,有轻飘之感,能表现热带地区衣料的特质。衣纹之下,可见体肤形状。

背光:都做圆盘形,普遍不加装饰。也有圆形或锯齿形纹,或雕刻莲花纹饰。

全体形象:有立像、坐像、倚像、卧像。佛像大多都取坐像,菩萨、胁侍及护法天神诸像则取立像。坐像有全跏、半跏,此外还有蹲踞、胡跪、长跪等变化。

 

 

马吐腊时期

大约与犍陀罗同一时期,印度另一地区形成了另一种佛像艺术,被称为马吐腊艺术。马吐腊位于印度西北部,石雕多用产于这一地带的橘红色带斑的岩石。虽然马吐腊地区也曾受到希腊文化的感染,但印度本土的雕刻传统更为深厚。早期马吐腊佛像头部剃光,只留有头顶正中的头发结为顶髻。生动的圆脸与犍陀罗佛像圆形面部上的沉静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双眼圆睁,不像犍陀罗佛像那样完全指向内心,而是如一位富于生气的导师一样看着大众。圆阔的双肩和丰满的躯干吸收的中印度地区的保护神阿克沙的形象。长袍从其左肩之上,带着有节奏的褶皱披挂下来,在身体发出光辉中显出透明的特质。这与北部寒冷地区常见的包裹全身的外套截然不同。

 

笈多王朝时期

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50年)是继孔雀王朝之后,印度人建立的统一帝国。由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定都华氏城。笈多王朝时期是古印度文化发展中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人体造型,使用华丽而不过分的装饰,被称为笈多艺术,此时期的佛像对人体美有大胆的展示,并使其具有装饰美,袈裟如同蝉衣,很有趣味的搭在肩上,衣纹有规则的排列,紧贴皮肤。佛像的面部结构更接近印度本土人的特征,表情严肃、庄重、悲天悯人的深沉和思想家、哲人的清隽。耳朵的造型角度与位置都很写实,发卷亦为螺丝发,印堂无白毫。

 

阿旃陀石窟时期

阿旃陀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温迪亚山悬崖上,为一马蹄形环状石窟群。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7世纪,前后经历近千年。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有记载。阿旃陀艺术规模宏大,具有大量的、震惊世界的佛教壁画和石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