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海港休闲会所:環境與人類生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0:20:59
教學目標
1. 認識氣溫的日夜變化與季節變化
2. 了解水平衡的季節變化與農業灌溉的關係
3. 說明風帶位移及其可能影響

圖 8-1 日變動示意圖
8-1 氣溫變化
日夜變化
短期而快速的環境變動實例,可以每日或一年為期的四季轉換等輪迴類型來說明。
日變動可以地球繞行太陽作為代表(圖8-1)。地球公轉太陽一周需365.26天,同時每天自己也自轉一周,需23.94小時。每一天,日、夜規則的變換,人類的生物時鐘也隨之相應作息;心跳、血壓、排尿,甚至性生活,都各有其日常韻律。人們早已熟悉習慣此一變化,而忽略了這其中的變化規律。
海陸風
就地理環境而言,一天內的環境變動主要反映在地表熱力分布的差異上。日間地表吸收太陽輻射能,氣溫上升;夜間則熱量散失,氣溫下降。一天的最高氣溫,通常發生在下午1點,最低氣溫則發生在清晨5點。日夜交替、地面溫度升降,便促成海陸熱力對比與反轉效應,形成海陸風。日間陸地熱,海風吹向陸地,夜間則相反,由陸地吹向海洋(圖8-2)。

圖 8-2 海陸風形成示意圖
季節變化
地球繞行太陽公轉,因自轉軸傾斜23.5°,導致陽光直射範圍的變動,遂促成四季氣候的不同發展,南北半球呈對比的氣候環境(圖8-3)。
春分(Spring Equinox):太陽直射赤道,熱力作用均勻分布於南北半球;春分(0320-21)以後,陽光開始直射北半球,北極開始進入永晝(日不落地),南半球則逐漸冷卻,南極開始進入永夜,進入秋季冷涼氣候。
夏至(Summer Solstice):夏至當天(0621-22)太陽直射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熱量集中在北半球,形成北半球夏季炎熱環境,北極圈進入永晝;南半球則為寒冬,南極圈進入永夜。夏至後,太陽折返南移。

圖 8-3 季節轉換
秋分(Autumnal Equinox):此時南移的太陽在一年內第二次直射赤道,秋分(0922-23)後,陽光開始直射南半球,氣候逐漸炎熱,南極開始進入永晝;北半球則逐漸冷涼,進入秋季冷涼氣候,北極開始進入永夜。
冬至(Winter Solstice):冬至(1221-22)太陽直射南回歸線(Tropic of Capricorn),熱量集中在南半球,南半球進入炎熱夏季,南極圈進入永晝;北半球則為冬季,北極圈進入永夜。冬至後,太陽折返北移,至第二年春分,回到赤道,完成一年週期的位移變化。
以北半球為例,一年中的最高溫發生在夏季七月,最低溫則在冬季一月。因此,當冬季陽光斜射,地表因散熱效應,熱量流失量大於太陽光熱進入量,氣溫便下降;相反地,夏季太陽直射,地表熱量仍有剩餘,氣溫便升高(圖8-4)。這種氣溫高低的季節變化,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導致地表水份的蒸發量。從而影響地表水平衡現象的發生。

圖 8-4 熱量的季節變動
圖上方日期依序為冬至、春分、夏至和秋分。從年溫度曲線的變化可知本地位處北半球。在四季之中,夏季的溫度最高,冬季最為寒冷,春秋二季則略同。此乃因夏季太陽輻射熱量高於地表散失的熱量,因此熱量還有剩餘,剩餘熱量不斷累積,致使氣溫於七、八月時,上升到最高點。秋冬以後至春初,地表散失的熱量高於太陽輻射熱量,熱量持續流失,氣溫乃隨之下降,至一、二月時,降到最低。
8-2 水平衡的季節變化(影音檔名稱誤為8-3)
以柏克萊為例
以一年為期的環境變動也可用水平衡的季節變動來呈現,如上述所示,夏季也是蒸發量最大的時候,以美國加州柏克萊(Berkeley, California)為例,加州屬地中海型–夏乾冬溼氣候,雨量集中於秋、冬二季(圖 8-5a.b.c.d.)。
柏克萊地區年雨量為630mm (圖8-5a),年蒸發量為700mm (圖8-5b),不足水量約為70mm。本地冬季降雨較多,雖有剩餘,但是因土壤只能暫時儲存部份多餘水量100mm (圖8-5c),其餘水量只得全數流出。因此到了夏季可供農作植物生長的水量便明顯不足 (圖8-5d),所以全年實際不足水量便高達170mm (圖8-5e)。





圖 8-5 柏克萊地區的水平衡
透過水平衡的季節變化觀點,地理學家便可充分掌握特定地區的水分短缺狀況,從而提供相關之灌溉需求評估資訊。例如,台灣南部的冬季受行星風系副熱帶高壓帶(北緯30°附近)籠罩(圖6-1b),形成冬季乾旱現象,遂造成來年春耕缺水問題。

圖 8-6 行星風系圖
以台灣為例
民國75年,台灣地區就曾因春雨晚到2週,導致該年春耕順延2週,連帶使得第二期水稻也因此晚了2週才進行。結果,台中以北的水稻在灌漿期時,因氣候變得太過乾燥(秋高氣爽),使水稻無法順利化育米漿注入稻殼中,造成普遍歉收。這種氣候的不確定性,往往會引發地區性飢荒的出現,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治安等問題。
以熱帶赤道地區為例
目前全球性飢荒問題主要集中在熱帶地區。以水平衡的觀點來看,也可用來評估熱帶地區的農業發展問題。由於熱帶地區的氣候,終年氣溫變化和緩,往往氣溫日變動幅度會遠大於季節性的變動幅度。亦即可用水量的季節變化,通常是雨季和乾季期的影響較大,氣溫並非主要的影響因素。
風帶位移
赤道地區的降雨主要受行星風系東風帶氣流輻合所支配 ,而東風帶會隨著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而移動位置。由於東風帶位移的範圍僅在南、北緯10°之間。因此,理論上在一年內東風會因位移而給赤道地區帶來二次雨水(3-4月、9-10月)。至於東風帶邊緣的南、北緯10°附近,一年則會有一次降水(6-7月),而問題也就出在這裡。
北緯10-15°之間是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位於沙漠南緣的草原區,近20年來,氣候卻是持續的乾旱。也就是說,在真實世界裡,原本一年應有一次的降水,若未能因風帶位移而出現,取而代之的便是造成哀鴻遍野的飢荒。這種環境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傷害,難以估算。未來,伴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非洲的飢荒問題將更加嚴重,如何有效解決,將是21世紀人類最大的考驗。
補充教材:武大實業三維動畫素材庫目錄 (大陸網站)